虎子 发表于 2007-7-21 09:45:12

国学论坛第八场 叶嘉莹演讲中国诗词文化

作 者:网络新闻社 王慧 来源:http://rdgxy.guoxue.com/2006-11-09 12:54

  “我今年八十二岁,教书六十二年半,从来没有坐下来讲过,我还是站着讲吧。”11月6日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叶嘉莹先生短短一语激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论坛第八场—《小词中的儒家修养》。叶嘉莹先生就站着演讲了两个半小时,她以清代词人张惠言五首《水调歌头》词为中心,带着人大学子领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妙与儒家修养的魅力。叶嘉莹先生在演讲中指出当今社会学习国学是“何等不容易,何等重要的一件事。”她寄语国学院学生要坚持自己的人生持守,要有智慧去选择。

  出席此次论坛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常务副院长孙家洲教授、副院长叶君远教授等。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在致辞中对叶嘉莹先生莅临国学论坛表示感谢,他说:“叶嘉莹先生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一要学习她的渊博学识,第二学习她的高尚品格。”冯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叶嘉莹先生心系祖国教育事业,关心青年学生培养的事迹。叶嘉莹先生尽管年事已高,每年仍远涉重洋,给国内许多大学学生讲授古典文化。叶嘉莹先生表示全心全意把自己喜爱的诗词传授给大家,她说:“只要有人请我去讲,我都很高兴去,把我对诗词的感受告诉大家。我看到诗歌中很多美好的东西,很多年轻人不了解,是非常可惜的。”

  《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五首词是张惠言写给学生杨子掞的。张惠言在词中借感怀春光,探寻人生之道。叶嘉莹先生指出这五首词写的种种春天的境界实际是人生的经历与境界。叶先生感叹这些词的美妙,“把儒家抽象义理修养用文字传达出来,写的如此生动,如此美好,实在是千古绝唱。”

  演讲中,叶嘉莹先生条分缕析一首一首阐述。对词中涉及的典故,先生征引《古诗十九首》、《楚辞》以及李白、杜甫、李商隐、韦庄、苏轼等人的诗词,并辅以西方文学之中的各种手法加以解释。叶先生指出一个词语包含了许多层含义,因为它在一个国家、民族的悠久历史中,被许多人人使用过了后,就带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融入了古人的情感与生命,这样的符号就变成了一个文化的符码。她说:“当你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诗中时,你体会到的就不仅仅是那些字面的东西。字面下的精神,就是中国诗歌的精华所在。”

  在演讲中,叶嘉莹先生重点阐述了词中所蕴涵的人生之“道”,她指出“人生,就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苦难使人成熟,使人成长。”在阐释词人对“道”的探寻时,叶先生不时引用《论语》中的相关论述,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说:“《论语》听起来是空言,但我生活过来了以后,就觉得它不是教条。孔子是非常有智慧的,有变通的,有诗的意味的一个人。” 叶先生一再提醒大家对人生要有自己的持守,明白“天理之自然、义理之当然、事理之必然”,要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好好保持内心的春天,她说:“你的价值不在别人,不要总向外部追求。有自己的持守,有过这一番境界,一切荣誉、利害、计较都可放开。”

  演讲结束后,冯其庸先生点评演讲“阐说精妙,启发无穷。”他指出叶先生讲的是古诗词,实际上讲的是人生,讲的是人生要经历苦难。冯其庸先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再次提醒大家要经受艰难困苦的锻炼,他说:“人的眼光要放大,站得高,想得多,看得远,要有自己的把握。”冯先生特别引用叶嘉莹先生演讲中提到的张惠言的词“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告诫国学院的学生要刻苦,他说:“你们要重视自己的人生,重视现实,要刻苦奋发,要有远大的目标,不要被当前的浮华所引导。”

附:

  叶嘉莹先生,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著作等身,成果斐然。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歌创作研究、培训师资以普及幼儿诵读古诗,叶嘉莹教授主持成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资10万美元成立“南开大学叶嘉莹基金会”,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

  叶嘉莹先生的主要著作有:《迦陵论词丛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灵溪词说》(与缪钺合著)、《词学古今谈》(与缪钺合著)、《中国词学的现代观》、《清词名家论集》、《迦陵文集》(十册)等。

(编辑:许日华)

haha--2 发表于 2010-8-15 18:36:21

本帖最后由 haha--2 于 2010-8-15 18:37 编辑

叶嘉莹:有教无类 四海弘文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http://news.guoxue.com/showimg.php?iid=9148

叶嘉莹(速写)罗雪村绘

叶嘉莹先生常说:“我首先是老师,其次是研究者,最后才是诗人。”如果就投入的精力而言确实如此,但先生在本质上先是诗人,完全是为诗而生;从人生修养来说,先生则是纯粹的儒者。

诗以养生,吟以救弊
叶先生如今已经86岁高龄,但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尤其讲课的时候,那种神采飞扬令很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很多人都好奇:叶先生您是怎么养生的?先生曾笑答:我是以诗词来养生的,因为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可以说,正是这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挚感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无比热爱,让先生永葆生命活力。

先生是研究与创作兼能的学者。诗心早慧,叶先生读大学期间所作的诗词曲就得到顾随先生的高度称誉;《迦陵诗词稿》也早已流传海内外。不过虽是天生的诗人,先生却无意以诗人自命,创作也只是余力为之。近来先生更不刻意为诗,但有时兴之所至而随口吟成短句,也深可玩味。正是“莲花开后真无色,合在诸天最上层”,超越文字的形迹,深合自然无碍之境界。

吟诵是先生致力倡导的一项文化事业。中国诗词“兴发感动”的作用自来就与吟诵的传统有密切关系。可是如今这个传统已近断绝,为此先生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重视吟诵,更着意搜集一些老先生的吟诵录音,同时大力支持各地有关活动。而她本人也非常乐于为大家作现场吟诵示范,那种余音绕梁之美足令听众耳目一新。如今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中华吟诵”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正有叶先生和其他老辈学人“导夫先路”之功。

有教无类,四海弘文
叶先生经常开玩笑说自己“好为人师”:“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肯跟我学,我就愿意教。”在迄今长达65年的教学生涯中,叶先生教过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博士的“全系列”学生,这恐怕在教育史上也不多见。

“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兼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这并非象征性的挂名。在南开时,先生每周两晚给她的硕士、博士们开课,每次课几乎都在3小时以上,远远超过了一般博导的工作量。即便偶尔有事耽误,先生也必定会另找时间补课。先生也欢迎私淑弟子们旁听,所以先生家里总是济济一堂,宛若一场学术沙龙。而透过先生的指点,古代诗人的生命和心魂、智慧和品格似乎得到再生,那种难以言传之妙令听者回味无穷——能够结合自身的修养、把诗歌的特美发掘出来并且交给别人,正是先生教学上的独特之处。

先生如今还经常到台湾举办学术讲座。从《史记》到王国维,讲演让听众如醉如痴。先生在北美的弟子如今大多也是闻名的汉学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有一对十多岁的美籍华人小姐妹,自幼诵习儒家经典,对诗词也很有兴趣。先生就对她们着意栽培,她们也有机会找先生请教。先生不但乐于解答她们的各种问题,还为她们的诗词提出修改意见。当一老两幼聚首谈经论文的时候,那是怎样一种温馨和感动!

文字既立,学术乃传

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叶先生至今仍在学术前沿探索,不断发表新的论文,其学术生命之常青令人惊叹。作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在温哥华,先生几乎每天都亲自驾车到所在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写作,中午就在图书馆吃自制的三明治。更令人惊讶的是,先生现在还经常工作到凌晨两点!或者有人把这理解为对学术的执著,但先生却自言从未立志要做知名学者。研读诗词以前是支持先生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现在则已内化为先生的一种本能。

叶先生关于诗词的宏观体系早已建立,之后更转向深入精微的专题研究。近年来先生从性别文化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历代女性词,自唐代的敦煌曲子直到现代的沈祖棻,上下千余年的哀愁与风雅都一一在先生笔下展现。最近先生又把眼光转向近现代,以诗观人,就文论史,重新审视从前被误读的诗人词人,也有相当的开创和指导意义。

如今先生的著作和讲稿一再增订重版,获得读者广泛的好评;迦陵诗学和词学已引起学术界的深度关注,相关研究论文和学位论文也越来越多。我们相信,中国古典诗歌中生生不已的“兴发感动”的生命,将如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得到传承。

熟悉的人都知道,先生本质上是纯粹的儒者。她曾多次说到《论语》对她一生的深刻影响,无论怎样经历坎坷,内心都有一种“足乎己无待于外”的强大持守力量;观其为弘扬中国古典文化所作的种种努力,更可见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而先生近年提出的“弱德之美”,更是其学术与人生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叶先生日常生活又极为简单,无欲无求、随缘自在,也是先生身心俱泰的原因之一。

有人问叶先生:“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您现在快九十了,那该是一种什么境界?”先生微笑答道:“庄子说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我是希望如此的。”本乎儒而参乎释道,叶先生正攀人生之最高境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学论坛第八场 叶嘉莹演讲中国诗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