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 发表于 2012-12-17 11:51:06

王国斌的布面油画《青春之歌》

http://v.ionly.com.cn/AuctionPic///2011//03//530x600_129440484132343750.jpg

王国斌 (-)
青春之歌 , 2007年作
布面 , 170×190cm

预估价 500,000-800,000 CNY
成交价 869,000 CNY
991,121 HKD
127,302 USD
102,949 EUR
签名 王国斌 2007.1
收藏信息
参加展览 2007年12月“融合与创造· 2007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首都博物馆。
2008年5月“青春之歌· 知青画家油画邀请展”上海

忧伤的歌声

      “当代人”看待过去的一幕幕历史事件,虽然比较客观但有时很冷漠。文革那段黑暗的历史时期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那个时期许多事件是荒唐、疯狂和违背人性的。但历史的距离反而产生了美感,那种真实的痛苦和激情恰恰就是一种很沉重、悲凉的美。我们对过去的赞美,有时却是为了抑制和治疗内心深处无语言表的忧伤和悲哀。

      当年知青响应国家号召,红旗漫卷,战歌昂扬,带着浪漫主义的革命理想和激情,“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现实很冷酷、残酷地粉碎了无数个青春的梦想。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试剂纸,留给他们的是难于忘却的回忆和伤痛。
我作为一个知青,内心还潜伏着青春岁月那种燃烧的激情和悲伧。一个个鲜活的少男少女,不畏艰难,为了理想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我在画面中还原了记忆中那有些荒诞却真实发生的情景,有一种悲剧和辛酸的效果。靓丽的青春、女性的柔美又走进那个时代的“荒凉”和“寒冷”中。知青时期那种含着罪恶感的声音又悄悄拽着我的画笔:青春的牺牲和浪费究竟是为了什么?

   让青春之歌饱含我的泪水、我的生命化成光影色彩在画布上流淌,是我做为一个艺术家用现实主义的写实表现手法对那段历史时期个体生命的解读和思考。我希望作品既真实又不失浪漫情愫。中国知青,作为悲剧的角色,不仅仅只是中国历史上的文物。我期望我的知青作品能穿透时代的距离,串联我们已散已久的记忆碎片并纪念歌颂美丽的青春。虽然政治不愿正视和重视,但知青那种年轻生命中纯真、坚强的信念,对民族的责任感和青春豪情会永远闪耀在中国历史的片段中。——王国斌

      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产生了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普基寥夫《不相称的婚姻》。在黑暗和残酷的势力下,面对女同胞的悲惨和无辜,被压迫被侮辱,普基寥夫愤怒地呐喊:上帝被金钱感化了?

    《青春之歌》表现了一场六七十年代山西窑洞前的中国特色的婚礼。在那个难忘的年代,这种婚礼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和样板戏一样屡见不鲜。但是婚姻抛弃了金钱,爱情哭泣着追求贫穷。不相称的只能是阶级出身。在这幅作品中,新郎穿着新布鞋和褪色的粗布棉衣,脸色黝黑苍老,手指粗大扭曲,笑得合不拢嘴。他拥有当时最为崇高的贫下中农的阶级身份。知青新娘的眼神和坐姿则透出了她的无限委屈、忧伤和无奈。她已经无家可归,慈祥的父母也许身陷牛棚或遭不测。她脚边的旅行包是她的全部嫁妆。标语、牧羊铲和角落的胶鞋说明了新娘是个放羊改造的知青。她脚上穿的一双红色绣花鞋与她浆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是那样的不和谐。这或许证明了她嫁给了村干部的老光棍儿子,屈服了在革命的宏大叙事中被推上祭台的个体的悲剧命运。上山下乡不仅是一代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我们的历史决不能忘记的,需要正视和反思的惨痛的记忆。这幅《青春之歌》是一首关于青春理想破灭的挽歌,2007年首都博物馆“融合与创造2007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展出时曾引起几个参观的老知青当场泪流满面,是观众留言最多的作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国斌的布面油画《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