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 发表于 2009-12-23 17:15:31

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理性思考

作者:聂桂兰 张霭云 来源:http://www.eywedu.com/xiucixuexi/xcxx2008/xcxx20080115.html

      提 要 在教育过程中,语言始终是最重要的工具。有关语言暴力的话题,最近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语言暴力现象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让语言暴力远离学生,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营造纯洁干净的环境。
  关键词 教师 语言暴力 心理伤害 尊重
  
  培根有句名言:“天生的才干如同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靠教育来修剪。这种修剪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小要伤害学生”。可惜,教师伤害学生的现象却依然时有发生,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语言伤害,也就是“教师语言暴力”。“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在全国范围的小学生中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语言伤害”以81.4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
  
  1.什么是“教师语言暴力”
  
  所谓“暴力”,首先,是一种可以伤及身体,让受害者遭受皮肉之苦的行为。其次,又是一种伤及情感、自尊的行为。进而还可能是一种摧残人的心灵的行为。
  而所谓“语言暴力”,是指用语言实施的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它可以产生于任何关系群体。在不同的关系群体中,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和承受者各不相同。语言暴力表面上看起来受害者的身体没有受到伤害,而实际上这种暴力是直接伤害人的情感、自尊和心灵致使受害者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这种伤害对人的危害程度与身体伤害是可能产生同等后果,最坏的结果会危及人的生命。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命运,最终因四婶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而发生了变化。祥林嫂由于这句话而绝望。终日魂不守舍,最后无法劳动,靠乞讨度日,悲惨地死于风雪中。
  教师语言暴力属于语言暴力中的一种,关于什么是教师语言暴力,认识往往比较简单,一般侧重于指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学生横加指责、冷嘲热讽的行为。事实上,教师语言暴力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涉及的范围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认为,所谓教师语言暴力,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精神造成实质性伤害的教师言语行为。
  教师语言暴力与其他关系群体中产生的语言暴力比较起来有着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师生关系框架之中,一般而言实施语言暴力的是教师,承受语言暴力的是学生。第二,教师是成年人,而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控制把握事态发展的地位,是解决问题的主动方,属于强势群体,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属于弱势群体,非常容易受到各种伤害;第三,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学生是处于身心发育期,他们迫切地需要教师的扶持和帮助,就像花儿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任何一点微小的伤害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成长。
  由此可见,在师生关系框架中实施的语言暴力具有一般语言暴力的特点及危害性,但是在其他关系群体中不成为语言暴力的言语行为在这一特殊框架中,也有可能成为语言暴力。这样,教师语言暴力的特殊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2.教师语言暴力的类型
  
  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学生作为个体有着各自的独特性,这些都导致教师语言暴力有着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是有意识地辱骂,诸如:“你爸妈近亲结婚啊”、“你有没有脑子”、“怎么这么笨”等等,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语言暴力。带有辱骂性质的言语直接成了教师的教育工具,教师希望通过言语行为给学生施加压力,希望他们在受到打击之后有所醒悟。
  第二类是无意识的口头禅,“这学生无药可救了”、“我管不了你了”,有时教师并非故意要伤害学生。而是在使用了非暴力教育方法的同时,在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用之下,用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带有个人情绪化的话语。
  第三类是批评过度,所谓批评过度是指针对所批评的人和事实施了超过一定限度的批评。它具体包括几种情形,首先,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批评的次数过多,反复揭伤疤,毫无疑问会伤害人f其次,批评时话说得太重,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范围,如:“真是笨得没治了”“天底下还有比你笨的人吗?”。再次,对同一学生过多地采用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如:“你再学也是那样!”
  第四类是该肯定学生时不予肯定,反而用讽刺、挖苦代替表扬,如:“就你有能耐”“就你们这种水平还想……”,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语言暴力,表面上看来,前面三种语言暴力都是显性的,而此类语言暴力却是隐性的。它针对的对象往往不是有过错的学生,相反是有了进步,或该鼓励的学生,但是教师说出来的话语却不是学生期待中的话语,这显然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伤害。
  现在,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致使学生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的事时有见诸报端。虽然研究表明,语言暴力因施加对象和个体的差异,其造成的后果也略有不同,但对尚未成年的学生施加语言暴力,其后果将更加严重,也更难以预料。老师对学生施加语言暴力,轻则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害怕老师、丧失自信、自我封闭,挫伤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对其人格和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损害和影响,重者则可能直接导致学生失去理智,做出极端之举如出走甚至自杀。
  
  3.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
  
  语言暴力现象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教师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有教育制度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3.1 教师话语权失控
  所谓话语权,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力。话语具有客观而强大的力量,它一旦产生,就由不得听话者的意愿,它会如同暴力那样强制性地迫使听话者接受。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拥有主要话语权的优势方,面对学生,教师“话语权优势”得到充分的显现。在教师的个人学识、修养、性格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造成教师对话语权的失控。当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总是强调自己是在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当起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时,很容易简单粗暴地下结论,如:“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事实上,对于教师而言,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不仅要受到教育制度的制约,还要受到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的制约。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在《关于语言的话语》中这样论述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他说:“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立刻就会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法律中明确的看到对教师行为包括语言的一些限制性规定。
  
  3.2 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们选择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就不得不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加上在教育改革中,比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平均分,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心理压力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释放来求得心理的平衡。教师长期在教学的精神压力之下,也需要寻找释放的途径。老师们在学生面前表露出的语言暴力倾向,正是他们内心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他们在一种不自觉的状况中转移着自己的这些心理情绪。
  
  3.3 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很多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靠心理学专业教师或辅导员来完成。其实,所有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教师既要以才能折服学生,更要以情感濡染学生。获得教师的赞扬和肯定是学生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人的潜能便会奇迹般地被激发出来。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教师不仅要传递文化、创造文化,同时也要发展人。学生需要知识的滋润,也需要心灵的关爱。有些教师可能认为说几句过头话算不上大错。殊不知学生的心理远远没有成熟,内心世界是很敏感和脆弱的。当“笨蛋”、“丑”、“弱智”、“没出息”、“白痴”等等嘲讽、贬低、批评的语言射向学生时,学生心中的那种痛苦是无法言喻的。它会给学生带来长时间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害。
  
  3.4 教师的语言修养不够
  在教育过程中,语言始终是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能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语言暴力往往是教师主观上的一种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手段首先显示出教师自身语言修养欠佳。教师缺乏语言修养往往表现为:从个人的喜恶、情趣出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言语中充斥着粗暴的呵斥、尖刻的挖苦并伴随着冷漠的情绪。教师的语言修养相对于一般人的语言修养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是纯洁的、完美的、生动活泼的,并具有启发性的。挖苦刻薄的语言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消极、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3.5 教师不重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和谐的语言来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能为师生提供健康向上、文明礼貌的交往桥梁。语言暴力是所有暴力中最让学生受到伤害的,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甚至彼此憎恨。
  教师的话语应该是通过教师本人对生活的思考、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体悟,在一切教育场合发出的真实而又睿智的声音,这种声音能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师生之间和谐的气氛。教师的宽容与体谅应该胜过批评千万倍。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学生心中充满温暖,温暖就是前进的动力;一句关切的问候,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心灵之门打开了,再要求学生做些什么就容易了。语言暴力不仅侮辱学生人格,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4.教师语言暴力的消解策略
  
  4.1 重视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一个教师要教育学生,首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教师语言暴力表面上问题出在嘴巴上,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却在思想上。言为心声,要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更应先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那些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恐怕更多的不是缺乏语言技巧,而是缺乏一种好的思想,一颗爱学生的心。教师的劳动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先得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锤炼语言,应先锤炼思想。要使语言闪光,引人入胜,先得使自己的思想进发火花,光彩照人。
  在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方面,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有效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应该承认,在现行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是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他们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后,更是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难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这应该从源头上抓起,适当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国家有关部门应对教师法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有关条款的进行修改和完善。
  
  4.2 正确缓解教师自己的心理压力
  教师的工作琐碎繁杂,有的教师一天天在教室、学生宿舍之间忙碌,他们埋头于教科书、试卷之中,为各种各样的抽考、统考、每年的中考、高考时刻准备着,他们辛苦、疲乏甚至麻木,作为教师应具有的优雅心境也已消失殆尽。他们像机器一样传递知识,却忘了关怀学生,也忘了关怀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使用语言暴力,表明了教师的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对此,有专家呼吁,必须建立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在外部通过制度的调整,降低教师的压力之外,要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设立心理咨询点为教师服务。
  绝大多数教师不是有意使用语言暴力,只是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在工作竞争、教育责任等压力之下,不由自主地通过使用语言暴力来发泄情绪。而学生不是出气筒,是需要教师去关爱的幼苗。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工作要认真细致,但不要苛求工作结果的完美,明白简单从教的快乐是无穷的,给自己的身心松绑。教师同时也是普通人,教学之余多参加活动,和学生们一起感受青春的活力,在轻松愉快的休息娱乐中抖落工作的劳累,拂去烦躁的阴影。教师正确缓解心理压力既有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又有助于教学,学生面前的教师应该是心理健康,精神高贵的,爱心是一个普通人所应该具有的,教师更应具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情感、强烈的责任心和慈母般的爱心。
  
  4.3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要体现民主与平等,在师生交往中,要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现代教师直面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现代社会。教师可能会尽心栽培少数优秀生,但是一定不能忽视甚至伤害成绩落后的学生。在求知的殿堂里。任何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做一个民主的教师,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用一些恶言恶语对待学生,即便是赢了理,也赢不来学生的心,所以,无论从教师的神圣职责来看,还是从教育心理学原理来看,教师只有运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才会使学生感到愉悦,消除逆反心理,愿意和老师亲近。
  虽然教师闻道在先,但这绝不能成为教师轻视学生的资本,教师用尖刻的话语侮辱学生就像用无情的鞭子抽向学生的心灵,不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且会使师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会因为害怕教师的语言暴力,疏远教师,甚至憎恨教师。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感受他们在遇到学习难题时的心情,估测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融洽的关系,这种民主、友好的氛围可以避免语言暴力。许多优秀的教师,对学生说话总是显得和蔼可亲。如,对学生举手发言说一声“请讲”;当学生发言停下时,亲切地问一句“还有吗”,或者说一声“请继续讲下去”;当学生发言结束时,说一声“请坐下”。这些充满浓郁情味的话语,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感到和老师在一起轻松愉快。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交谈,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告诉老师。这样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情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考的聪明才智,也会使学生因此而更加尊重老师。
  
  4.4 准确掌握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说的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鼓励人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当然,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有错要批评。但是批评应该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的,要避免批评时用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多用语言表扬鼓励,在批评学生时要尽可能掌握批评的艺术,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前提下,教育的方法因人而异,任何批评都必须杜绝辱骂。对于后进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由于自己的落后有自卑心理,自卑使得他们自信不足,内心藏着痛苦。如果这时教师还不断地讽刺他:“你无药可救了”,“你不是读书的料”,“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还真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小孩”。“真是笨得没治了”等等,这些语言暴力完全有可能使他彻底丧失自信,自暴自弃。学生有错,有学习障碍,不要一开始就认为他不可救药,而是首先要尊重他、相信他,之后再批评他。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批评才会有效。教学的艺术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及时、得体的激励语言,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4.5 建立时教师语言暴力的有效禁止、监督机制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免受任何形式的暴力,暴力包括身体的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语言暴力。消除语言伤害,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部门要像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一样。严厉禁止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学校要从制度上杜绝教师语言暴力,针对存在的语言暴力问题,要制订出教师禁用语,将语言暴力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范围,同时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我们认为监督机制至少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强学校管理职能,对教师工作进行严格管理与监督,如果因为管理不到位,要追究学校管理者的责任;二是建立有效的投诉机制,并向学生及家长明示。学生一旦受到语言暴力的攻击,首先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勇敢地向学校投诉,同时学校在受理投诉后,对情节严重的情况还要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
  
  5.结语
  
  教育事业是开启人的心灵和智慧的事业。教育会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智者,教师培养人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教师的语言是智者的声音。教师的话语能力不同程度地决定了育人的质量。学校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教师对学生讲文明话,不仅学生受益,自己也受益,教师应以爱的名义鼓励学生,告诉他们:你不错,你行,你很棒,你没问题。让纯净的语言涤荡出纯洁的心灵,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让语言暴力远离学生,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营造纯洁干净的环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