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5-8-16 20:39:24

怎样理解和查找成语典故

作者:佚名   
来源:http://www.zhsc.net/
2005-4-26



      成语典故,常常连言,分别说来,并非一事。成语,主要指习用的古语、俗谚以及能独立表意的词组、短句,其特点是大都约定俗成,结构固定。如“揠苗助长”、“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弄巧成拙”、“人云亦云”等等,以四字者为多。典故,指有关国家的典章制度、掌故等等,包括史实和诗文中引用的传说故事。掌故,即旧事、旧例。象“闻鸡起舞”、“雁塔题名”、“十八学士登瀛洲”等等,属于典故。成语,或有故事来源,如“揠苗助长”,事见《孟子·公孙丑》上,出自经书;“画蛇添足”,事见《战国策·齐策》二,出自史书;“刻舟求剑”,事见《吕氏春秋·察今》,出自子书。或者语有所本,如“弄巧成拙”,语见宋邵雍《伊川击壤集》二十《首尾吟》;“人云亦云”,语见《中州集》一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皆出集部。(这虽未必是“弄巧成拙”、“人云亦云”两个成语的最早出处,但目前别无材料,只能以此为源。)典故,如“闻鸡起舞”为晋祖逖事,见《晋书》本传;“雁塔题名”为唐新进士的故事,见于唐、宋人笔记;“十八学士登瀛洲”为唐太宗开文学馆时事,见新、旧《唐书》等。此外如“虎入羊群”、“虎头蛇尾”、“瓦罐终须井上破”之类的俗语,在戏曲小说内所用亦多。成语典故之散出经史子集、笔记杂书,几乎无往而不在。不过旧日作诗文,用典使事,于成语典故,无人区分,加以“闻鸡起舞”喻志士的奋励之情,虽属用典,实兼具成语的作用。



    古人读书,甚重背诵。所谓“腹笥渊博”,不仅是说多知多懂,亦指背诵功深、记忆力强。如宋龚程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记问精确,乡人称之为“有脚书橱”(见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三)。当代学者,能背诵整部书,随问随答,如数家珍的,也不乏其人。但博览和专精,毕竟都有一定的限度。古籍浩如烟海,涉猎已难,无所不知,更作不到。传说唐李商隐作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积左右,时谓为獭祭鱼(见宋吴炯《五总志》)。“獭祭”之称,虽含贬义,实际却表明了查找材料之不可少。因此,翻检工具书,以补记诵之不足,十分必要。近年大家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较前更加重视;而阅读古籍,又经常遇到典故,须查出处。所以成语典故如何查法,以及先从哪种工具书入手,就为好学的人所普遍关心。

    工具书是近代的名称,指字典、词典、韵书、类书、书目、索引以及图、表、谱、录等备查检的书籍。我国古代,本无所谓工具书,词典和字典也是供阅读的。如第一部训诂词典《尔雅》,始见先秦,成书汉代,在唐开成年间即被列入十二经之内。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亦为解经而撰,和《尔雅》同为唐代学馆生徒的必读书(见《新唐书·选举志》上)。自三国魏时开始有类书《皇览》,历南北朝、隋唐两宋至清,不断编撰,象《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或供皇帝读书览古,或为文士撰述选材,都取其翻检方便,实际已带工具书的性质;而唐以来的类书,又多和科举有关,所收对偶、典故不少。《尔雅》以后的词典,一直为经传的附庸,到公元1915年商务印书馆编辑的《辞源》出版,才摆脱经传的束缚,突破《尔雅》派注疏式词典的藩篱,使词典的内容与形式面貌一新。它以实用为目的,兼有古代辞书、类书、韵书之用。1979年《辞源》又出修订本。查找成语不宜只限于翻检各种成语词典,而应充分利用新《辞源》。因为新《辞源》采证广博,材料丰富,往往能补一般成语词典的不足;有的内容,还为他书所不载。

    诗人名句,有的被后人当作成语来用,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为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中“溪云初起日沈阁”一联的下句,本以写景,后人却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即将发生时的迹象;“人生七十古来稀”,为杜甫《曲江二首》诗里对时光的慨叹之语,后人却借以泛指高龄之不易得;这都取的是整句的意思,所以《辞源》等词典就以整句列为词条。宋潘大临的“满城风雨近重阳”,近代只用其“满城风雨”以喻事情之喧腾众口,议论纷纷,故词条仅列四字,不似前两例之录全句。又宋陆游《游山西村》诗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也被当作两个词条,分别收入《辞源》的“山”、“木”二部,还于后一条指出“今以‘柳暗花明’指又是一番情景,意本陆游诗句。”足见成语的采择和运用,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原则应是内容富于含蕴,不仅字面的意思可取,方合条件。现在各地出版的成语词典,真如“雨后春笋”,竞秀争奇,往往以多为胜;加上对什么叫作成语,缺乏明确、一致的概念,往往把一些不是成语的四字词组如“昂首挺胸”,“阔步前进”之类,一概罗列在内。因而我们使用成语词典,于此要加以辨析,看看哪条是成语,哪条不是,不能贪多滥用。《辞源》、《辞海》于收录成语,比较谨严,足供参考。此外如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台湾的《中文大辞考》等,亦可备查。凡从一般成语词典内查不到的词条,都可向这几部书中试检。又以诗句作成语用的或常见于小说、戏曲、笔记里的俗语,为成语词典及《辞源》、《辞海》等所未收者,可查清翟灏的《通俗编》、钱大昕的《恒言录》、钱大昭的《迩言》、平步青的《释谚》、胡式钰的《语窦》、郑志鸿的《常语寻源》以及近代罗振玉的《俗说》、今人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陆澹安的《小说词语汇释》等书。如“一将功成万骨枯”,为唐曹松诗;“一夜夫妻百夜恩”,多见于元曲;“一家有事百家忙”,出《广灯录》;均能由《通俗编》内找到出处。



    成语典故的内容,有时因为词目的分列,不能从一个词条内完全查到。如本文第一节内提到的“十八学士登瀛洲”的典故,即须分查《辞源》的“十八学士”和“瀛洲”两条。“十八学士”一条说明唐太宗时开文学馆,以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并为学士,命阎立本绘像,褚亮题赞。玄宗时又以张说、徐坚等为十八学士,命董萼绘像。后注“参阅新、旧《唐书·褚亮传》及《唐会要》六四《文学馆》,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六《名臣类》”,指出材料来源,为读者提供研究的线索。“瀛洲”一条的第二项撮录“十八学士”一条所未详的事实,说到“当时称选中者为登瀛洲”,并于条尾注明“参见‘十八学士’”,提示读者再查“十八学士”一条,与此互相补充。因两条叙述侧重不同,且“瀛洲”尚有第一项“传说仙人所居山名”的解释,不能不立“瀛洲”的词目。所以把“登瀛洲”事列入第二项中来说。这样,读者一看也就知道“十八学士登瀛洲”为比喻其荣宠有如登上仙山之意。如此分作两条来处理,乃出于编排剪裁的需要,我们查阅《辞源》,也不难体会出这一点。

   有些典故,从上述的各词典中全查不到,就得借助于清人所编《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佩文韵府》按韵收字,下列尾字和字头相同的词语。如以“红”为字头,下面排列“陈红”、“题红”、“长红”、“剪红”、“映山红”、“一丈红”等等;《骈字类编》按类收字,下列首字和字头相同的两个字的词。如“天地门”的“星”字字头下面排列“星辰”、“星斗”、“星日”、“星月”、“星虚”、“星昴”等等。这两部书都有相当丰富的引证,前人或称之为类书,实不恰当,应该算作汇辑词藻典故的词典。例如诗文中谈到竹子繁茂,多及渭川,画家绘竹,亦常曰渭川千亩。可是旧《辞源》、《辞海》内皆无“渭川”及“渭川千亩”这两条。试检《佩文韵府》的平声“先”韵找到“渭川”和“渭川侯”两条知道《汉书·货殖传》有渭川千亩竹一语,宋黄公度也有诗咏此;又由《骈字类编》的“山水门”之“渭”字头下的“渭川”条内查出李白诗和《唐书》猎于渭川的记载;于是为新《辞源》增撰“渭川”与“渭川千亩”两条,以补其缺。

    这样一来,“渭川”与原有的“渭河”搭上了钩,充实了内容;“渭川千亩”既有出处,也有后人用典之证,比较圆满。《汉书》材料,多据《史记》转录,由此推想此条《汉书·货殖传》云云,必定来自《史记》,一经查对,果然不差,所以改用《史记》。我这里虽谈的是编词典,实际也正是读书查典故“顺藤摸瓜”的办法。



    类书是一种分类的材料汇编,诗文、典故、人物以及各种事类,几乎无所不包,内容非常广泛。《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为大家经常翻检的几种。凡从词典里找不到的词语典故,皆可试查这些书。如近代蔡元培先生在当初要辞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以“杀君马者路傍儿”为喻,婉谢别人对他的挽留,此语的出处和含义,亦不见于新旧辞书。有人来问,我想到类书的兽部“马”内可能有线索,一查《艺文类聚》九三卷和《太平御览》八九七卷,果然找到答案。两书俱引汉应劭《风俗通》,而《御览》文字稍详,录之如下:“(《风俗通》)又曰:杀君马者路傍儿也。语云长吏食重禄,刍藁丰美,马肥希出,路傍小儿观之,却惊致死。按长吏马肥,观者快马之走骤也,骑者驰驱不足,至于瘠死。”大意是说,马很娇贵,偶然出来,以路傍几围观惊死;观者夸奖马跑得快,骑者因此鞭策不止,使马力竭而毙;皆寓“爱之适以害之”的意思。《太平御览》的这条引证,使我们懂得了这一成语的含义,而且保存了《风俗通》的一段佚文,足见类书的参考价值。新《辞源》的“杀君马者路傍儿”条,即据此补入。



    上文所谈,略见类书的效用,但类书虽较辞书采摘的事类丰富,也并不能解决阅读中遇到的所有典故的问题。因为文学作品的用典,往往系作者就自己熟悉的信手拈来,时有罕见少用的故实为他人所不晓的,后代当然更以为僻典,查检无方。如清孔尚任撰《桃花扇》,即用典甚多,或明用,或暗用,或正用,或反用,或借字面,或取谐音,变化无常,方式不一。如“誓师”一出写史可法督师江北,得知北兵已入淮境,而扬州守军不足三千,十分着急;夜步城头,又听士卒有离叛之心,更加惊恐;就在三更放炮点兵,想鼓舞士气,而三军并不应声。后来史可法哭出血泪,才感动将士,表示拚死守城,决不投降。这一出的下场诗云:“不怕烟尘四面生,江头尚有亚夫营。模糊老眼三更泪,赚出淮南十万兵。”亚夫营,用汉周亚夫驻军细柳事,为众所周知的熟典,“淮南十万兵”则不详所指。前者我注释《桃花扇》,觉得此条必应有注,而从词典、类书中都查不到出处,我想这可能和汉初的淮南王有关,就试阅《汉书·淮南王传》,果然查着了与此切合的事情:汉景帝三年,吴楚七国反,淮南王要起兵响应,其相曰:“王必欲应吴,臣愿为将。”等淮南王把兵权交给他之后,立即带兵守城,抵抗吴楚,不听淮南王的话,而继续效忠于汉。“赚出淮南十万兵”,正用此典,不过十万之数乃是虚指,而且淮南王相所为,并不与史可法誓师之举完全一致,孔尚任只是借以表示史可法深夜点兵,痛哭流涕,重新激起了将士的斗志而已。又《桃花扇》的“归山”一出写校尉拿到书贾蔡益所,来向锦衣官张薇销差,有“松间批驾帖,竹里验公文”的念白。什么叫“驾帖”,应该说清楚,而词典类书俱无此条。按《桃花扇》写明末事,所云驾帖,当与明代典制有关,记此者以明人笔记为详,多正史所不载者。我恍惚记得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讲过这个,一经翻检,此书的卷二十一确有“驾帖之伪”一段,由此知道“驾帖”是明代锦衣卫捕人的拘捕证。驾帖,须经刑科给事中批定。若刑科给事中制止,事即不能行。明杨士聪的《玉堂荟记》卷下,于此也有记载。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要表明古人的博学和用典的灵活以及我们判断材料来源寻求典故出处之需要常识。总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工具书,而又不能完全依赖工具书。充实自己,主要还在于勤学博览,努力阅读。通过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以补读书之不足,仍然为的是促进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对阅读和查检的关系,分清主次,使之相辅相成,是必要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样理解和查找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