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key-E 发表于 2005-9-24 20:36:14

世纪大讲堂:文化上海

作者:李天纲
来源:世纪大讲堂

      李: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这个和大家在一起谈论上海的问题,那么让我来谈这个问题,我今天只是想把我的一些治学的体会,我对这个城市的一些理解,简单地跟大家说一下。我想我们现在呢,就是说新的一代的年轻人对上海,它呈现在你们面前的上海是一个跟我们已经不太一样的一个上海,我常常意识到一点,当初我们在八十年代初期,那么我其实把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来考虑的,所以呢,这是个相对严肃的一个问题,我想谈这个事情的时候,当时八十年代的环境,跟我们现在是不太一样的,那个时候我们从一个封闭的状态走向一个开始有一个开放的一个机会。那么现在呢,开放改革已经形成了很多问题,改革和开放它本身已经形成了很多的问题,我想我们现在要面对的是这个最近这20年当中形成的问题,那么就逼着我们要把这个问题呢要往前推,我努力地想把这些问题做一个解释。今天我讲的话,文化上海是主题的话,我想讲一个就是上海文化的起源,以及它的特征,最后我们可以展望一下它的一些未来,分这么三段来讲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上海的文化,它到底是哪里来的,我们很多人一到上海会觉得这个城市其实是非常地特殊,跟中国的其他的城市都有所不同,国外的那些人看起来的话,他也会觉得这个上海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他们那些结论就不太妙了。他们就说上海就不是中国,有一本书,你们有机会能够看,当然现在已经成为老书了,有一本书,美国的地理学家叫罗兹·墨菲他说上海是“中国的钥匙”,可是他里边的一些基本的观点就认为是,上海是在一个地理上,一个文化上,一个区域上,以及它的一个近代的历史的发展上是一个特殊的地区,这个城市的命运跟中国的其它的那个地区的命运是不同的,这造成了一个看法就是说,上海虽然是一个理解中,打开中国大门的一把钥匙,可是呢,它跟其他的地方有所不同。

   我会觉得这是把上海的特殊性看得过高了,那么这种特殊性怎么形成呢?就说你要有理解,我们都会要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理解,要不然的话呢,我们不理解问题,我们总会觉得它是一个特殊的东西。这样的话呢,就逼得我们要去理解这个城市的,它的文化的来源,它的起源。我的基本的观点就是说,上海它还是一个中国的城市,它的文化的来源跟那个古代是有关系,是从整个的江南文化的那个脉络里边生长出来的,当然它在最近的那个150年的历史里边,它有一个很特殊的一个经历,但是呢,你如果仔细分析,潜到下面去分析的话,上海的历史还是属于中国的跟整个中国的命运连在一起。

      李:就第一个问题,我们想讲就这上海这个名字,上海这个名词,上海这这个词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有些人,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这段历史,在1964年的时候,毛泽东到上海的时候,找了复旦大学的这个历史系历史地理的教授,叫谭其骧先生,找他问,就是说,他说谭其骧先生在做历史地理,知道不知道这个上海这个名词从什么地方来的,然后就说有“上海”的话,那么应该有“下海”吧,这样的一个问题,当时谭其骧先生就很简单地就做了一个考订,就会知道就说,上海这个词,这个名词就是从黄浦江上,以前的那个吴淞江的那一段,差不多在现在苏州河的附近,有一条入江的小河,那个河叫做上海浦,这个地方后来设了一个上海镇,当时没有设县,就设了一个上海镇,上海的名字就来了。元代的至正年间,上海设立了上海县,就从松江府里边单独地划出来,成立了一个上海县,它的县治,它的县城就在我们现在的南市区,现在没有南市区了,在那个黄浦区的老城里边,这就是最初的上海。

       后来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从西方的学者,西方的一些记者,一些旅行家的口中,他们说这个上海呢,是外国人把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个国际的大都市,这个话,后来成为一个见解,一个成见,到现在为止还有些人说,他们认为上海是从一个不毛之地、从一个很小的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但是这是不对。上海,当然我们应该承认,上海的它的最惊心动魄的一个历史,它的最巨大的文化上的变化,转型是发生在近代,就发生在我们所说的这个1842年以后,对上海来说是1843年那个开埠以后。这以后,上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它的文化形态进入到现代,进入到一种现代的一个方式,它离开了这个原先的这个轨迹,然后融合到跟世界,融合到整个世界的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去,当中表现出一个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上海的文化,上海的文化呢,它表现出一种多元性。这种多元性,怎么说呢,就是原先我们可以说上海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是一个Local的历史,是它自身的一个历史,跟它周围的这个县份,跟那个相邻的一些城市,没有表现出一个很大的一种不同,在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在文化类型上,它有一点,自己的自身的一些特点,可是呢,它还是跟其他的地方有一种相似性。可是1843年的这个开埠以后呢,上海的这个历史它脱离了一个自身的一个地方的历史,它跟全国的历史,我们讲的一个National,一个民族的历史合在一起,那么另外呢,还有一面就跟全世界,跟国际化(International),跟一个世界的历史合在一起,我想在中国的话呢,就是以上海为代表,我们说北京这个城市,比如说北京这个城市,在明清的话,它一直是全国的一个城市,是一个National的城市,是中国的一个城市,可是就是说在近代的历史上,它不及上海,整个就是说在近代历史,近代的过程当中,它的民族化的,全国化的进程,以及它的全球化(Global)的进程,不及上海。

      李:上海在一连串的城市里边,比如说像天津啊,汉口啊,不是武昌,是汉口,像这个广州,福州,宁波,这一连串的历史当中呢,它表现出近代过程是相同的,整个近代化的过程是一致的,可是呢,就是说以它的全球化的这个力度,以及它的全国化的程度的话,上海是可以代表的。所以我想上海是这样一种城市,那么这个城市呢,在制度研究的时候,在历史研究的时候,我们称作是一个条约城市,条约口岸,就是Treaty Port。根据五口通商以后的一系列的条约所形成的一个城市,那么这个城市呢,就是说是有外力推动的,是跟我们的整个民族的不太情愿的一段历史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了上海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是上海的这样一个近代的一个过程。近代这个过程最主要的我想体现在它的人口,人口的移动上面,以国内的人口,这个迁徙来说,我们称为是这个国内的移民,国内的移民的话呢,在上海这个城市上,它有一个固定的称作是“五方杂处”,就说“五方杂处”,就说这个是专门来形容就说国内的各个省份的人都向上海集中,向上海移民。江浙闽粤,还有本地的人口混同在一起,他们共同地生活,他们一起做生意,相处甚安,相互之间,当然也会有一些冲突,但是呢,它表现出一种相互融合的一种特征,呈现出一种中国内部的一种文化的多样性,这个过程呢,是在整个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从1843年开埠,一直到1949年,可以说到1958年户口冻结之前,整个上海是这样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

       另外一个特征呢,上海的一个很大的特征,用另外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叫做“华洋杂居”。除了“五方杂处”,有一个“华洋杂居”。“华洋杂居”,我也是以人口的这个结构来说明,从1843年开始,上海就有外国人来居住,而且呢,这个城市的历史呢,一度被这个租界的历史所主导。我的意思就说1843年的时候,来了第一批英美的商人,开始第一年才200多个,到了后来,慢慢地到1853年的时候,他们有两千个侨民,那么到最后,到了1945年的时候,达到了高峰,那个人口,租界里边,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的人口,侨民人口有15万,而当时上海的人口,也不过就300万,所以说那个时候的华洋比例,华洋人口的比例,大概是5%,5%的是外侨,比例是相当高的。就我知道,比现在的香港要高,然后,就说我们现在已经有大量的,有大量的国外商人重新到上海来工作、居住,那么这个人口的比例,还没有超过那个时代,如果我们要超过的话,现在5%的话,1600万人口的话,可能就要80万,这个比例是没有达到,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现在这个城市的全球化,世界化跟全球化的程度,还不及那个时候。另外一个不及的话呢,当时的世界化的程度,租界里边的世界化的程度呢,它一定是(更)高的。为什么呢?就说当时的很多社会制度是在那边主导的,那边决定的。所以,我就想讲第二点,它的特征是怎么形成的,整个上海文化,以及文化上海,我们说海派文化,它的特征是怎么形成的。

       那么第二点讲,上海文化的特征呢,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特点啊,如果定性的话呢,我觉得它是一种现代性的一种文化特征,它是带有现代性的一种文化,这个文化,这个现代,它不是我们现在讲的那个完整的现代(性),它缺少很多东西。但是呢,它是一种相当现代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称它是一个“早期的现代”,有待于发展的一个“早期现代性”。那么这种现代性,顺着我刚刚讲到的那个思路,就说它是怎么来的呢,第一个,它是由内部发生的,它是从中国历史里边发生出来的一种现代的东西,现代性的东西,那么这个特征怎么讲呢,就是说,从江南社会,从中国社会,那个当中国的上海开埠以后,1842年开埠以后,整个的中国的一些社会制度,逐渐地移到上海来,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上海它本事的自身一些社会制度,在一个现代的环境下,有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发展,所以呢,就表现出它一种,我称之为一种“内生性的现代性”。我们知道现代化的东西,很多东西是通过制度来表现的。比如说这个像哈贝玛斯讲的那个市民社会的一些特征,市民社会里边很多制度,比如说要有一些行会啊,要有一些自治的组织啊,要有一些相对于政权、中央权力,或者是个人权力的,它是相处于中间的一种,中间的那种权力,这种权力,它的越往后发展它越表现出它那种现代性的东西,欧洲的现代社会也是从这里边,中世纪的那些具体的文化因素里边发生出来的。那么这些东西呢,在上海也是有的,比如说我们在上海开埠前后,它就有些会馆,会馆有同乡性质的,有行业性质的,这些组织,后来在上海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最大的权力就是上海的总商会,所以讲到上海历史上的话,华人的这个组织,华人权力最大的是总商会,它可以要求中央政府裁军,可以要求中央政府,那个财政部制订有利于工商的政策,所以它的那个权力非常地大。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中国内部,它在建立一个现代性的东西,它在发展一个现代制度,这是一个内生的一个现代性。另外一个呢,就是说上海有一个很大的一个特点,因为是外国这些商人,这些移民,他们在上海获得了权力,所以呢,他们推行了他们的社会制度,那个制度里边也有很多是现代性的东西,我称之为是一个“移植的现代性”。这个主要表现在租界的特征里边,上海的租界是什么样子呢,上海的租界在1843年以后,形成了三个租界,一个是英租界,最早开辟,淮海路这一带就是法租界,然后呢,过了苏州河那一片呢,美国人又开了一个租界,叫美租界,但是到了1890年代的时候,美租界跟英租界因为两家都说英语,所以合并在一起,他们叫做公共租界,叫做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把他们两家合在一起,就说变成了一个公共的租界,然后法租界又独立,那么这个独立的这个市政体系,它们产生了自己的政府。当时的中国人其实无所谓,因为他们自己在自治,但是后来越来越发展,他们把中国的一些市政权利拿走了,所以呢,最后变成了一个叫“治外法权”,在这个制度上面,他们把自己的制度建立起来了以后,是完成了一套西方的制度建设,它跟中国的关系,是越权的,但是呢,这个城市,这个制度,它不是一个殖民地,因为后来就有一种混淆,就认为上海是一个殖民地,其实上海不是殖民地,从那个政权性质来说,上海这个租界里边,英国政府没法向这个租界收税,不像香港,英国政府可以在香港派驻总督,也不是像香港那样,就说英国政府可以在香港收税,上海租界的那个税收,是那些侨民自己收的,然后自己管理的。

      在1930年代的时候,英国人也觉得这个租界的制度,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向中国人要了那么多的权力,然后呢,英美的这些侨民在上海,也只是为他们服务,又不给英国纳税,英国政府还要负担,要保护他们,所以他们有很多矛盾,所以呢英国政府酝酿要归还,把这个租界归还给中国人,他们请了一些法律的专家来研究这个上海,这个城市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城市,他们当时请了南非的一个大法官(费唐博士),经过他的研究,他提交了报告,而这份报告呢,是得到了国民政府承认的,南京的国民政府承认了他的报告里面,就认为上海是一个自治的城市,是一个自治的,自我治理的一个城市,它不是一个殖民地。然后他的自治里边呢,有他自己的一些治理原则,这个治理的原则,就是他称之为四项基本原则。

   李:我觉得拿来概括这个当时的这个租界里边的这个城市的性质,以及它的一些文化的性质是是非常地合理的,这个四个性质,四项基本原则呢,是自治,就是Self-government,是自治,然后呢,是自由,是Freedom,另外呢,第三个呢,是法治,Rule by law,那么第四点呢,就是Security),安全。所以自治,自由,法治与安全是上海租界的,上海城市的一个基本的特征。那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特质的话,以后的这个路不是这样走的,从1927年以后,蒋介石到上海以后,他的这个政策就有改变,他是推行一党专制,他是推行这个一党主义的,这个政策就已经有改变,以后的就更不说了,但是这个制度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当然有些制度我们都知道,一种(整体的)制度消失以后,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会留下来一部分的,作为一个文化的外壳,它会留下来一部分的。这个部分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整个上海的法治的体系,以及那种法治的意识,以及我们那种自我管理的那种愿望,也应该在这个上面,再接续下去,有这样一种东西。作为一种文化,即使不是作为一种制度的话,它已经不完整,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话,它是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提供我们发展的。所以呢,这是我说的一个所谓的“海派文化”,所谓的“上海精神”,它的一个制度性的一个内核,它作为一个文化性的,我们无论是作为一个文化性的外观,以及作为一个制度性的内核,它是存在的,它是有这样一个东西的。

       第三点的话,我想讲一讲对我们这个对上海文化的一个展望。因为讲到这个,过去讲到这样一个基点的话,我会觉得整个上海的文化,它还是有一个前景可以预期的。我们现在一些历史,历史哲学的一些观念啊,我们要强调一种延续性,我们不要太去强调那种革命的东西,如果单是讲革命的话,单是讲那些发展的话,发展的过程,老是讲一些革命性的那些东西的话呢,就会造成很多的文化上的一些破裂,整个的文化上的断裂,现在有一些历史观念,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历史观念,我们比较重视一种连续性,就是重视一个历史发展的一个延续性,我们不要把一些很多的问题看成是绝对的对立,而跟传统的一些问题,传统是一个绝对的对立,而因此呢,这个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来讲,作为一个文化的发展来讲呢,我们尊重一个传统,我们沿着一个传统发展下去,可能我们更具有活力,我们会更扎实,而且呢,前景可能会更加多元一点,更加,那个方向,可供选择的方向,更多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强调那种历史的一种延续性。这一点我们说,现在如果我们要尊重和建立一种和谐的城市社会,建立一个和谐的一个文化制度,然后我们谈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观的话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个城市的精神的传统也考虑进去。做一个统合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发展一个更好的文化制度。比如说我们现在,我们现在上海的这个城市,对整个传统的那个不尊重呢,是表现得很(严重),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来。这个城市需要它的历史,需要它的文化上的一些积淀,把文化上的一些资源调动起来。对我们现代人来生存,来生活.觉得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觉得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的未来,其实是跟我们的过去有关系,我想提醒这一点。因为时间太仓促,我愿意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再说一些我的想法,谢谢大家。

[ 本贴由 monkey-EB 于 2005-9-2420:37 最后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纪大讲堂:文化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