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荃 发表于 2005-11-5 13:39:39

戒律不同于劝善书

孙兰荃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1)存在方式不同。戒律属佛门轨制,其载体是正式的律藏经书,表现形式是轨制条款,如具足戒中的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皈依居士的五戒等;而劝善书的载体则是非正式的佛学——劝善书籍文章,表现形式是根据社会伦理道德或统治者提倡的宗教戒律原则敷衍成文的结合世俗生活的说教,其中因果报应的事例占很大比重。例如《慈海觉航》、《了凡四训》、《醒世箴言》、《佛教三世因果文》、《安士全书》、《戒杀四十八法》等佛教善书都是如此。
(2)针对对象不同。戒律针对正式皈依佛教的佛教徒即僧人和居士,他们必须以出世心奉行佛门戒律,否则就脱离了佛门;而劝善书则针对社会上的一般人,它结合民俗具有“入世劝善”的性质。
(3)性质和要求不同。虽然戒律和劝善书都有止恶扬善的目的,但二者的性质不同:戒律属佛门规制,它的规范对象为教内信众,在教内具有如同世俗法律的强制规范性,要求上以“止恶”为主;劝善书,则属于面向广大群众的道德伦理说教范畴,具有民俗规约性和指导性,要求上以“行善”为主,是教外的东西。
(4)归属情况不同。首先,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戒律,例如基督教三大教派共同遵行的“摩西十诫”;道教各派共同遵守的“三皈依戒”(“第一戒者,归身太上无极大道;第二戒者,归神三十六部尊经;第三戒者,归命玄中大法师。”)和《九真妙戒》;伊斯兰教各派都遵行《古兰经》和《圣训》所规定的伊斯兰教律(教律允许做的事叫“合法的事物”,阿拉伯语为“halal”;教律严禁做的事物叫“非法的事物”阿拉伯语为“haram”。);佛教各教派都要遵行的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的“佛门五大戒”。其次,劝善书虽也宣扬宗教戒律,但带有民间性质,因而出现了有的劝善书为几个宗教互相借用的现象。象《太上感应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文昌帝君阴骘文》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但都被佛教徒在教内宣讲,成为两教共享劝善书;佛教的《憨山大师醒世歌》出现在流行于甘肃省临夏地区的伊斯兰教民间读物《伊斯兰教义歌》中(题目删去了“憨山大师”四字)。 明显宣扬儒教教义的《劝孝歌》、《劝善歌》、《二十四孝图》等等在佛教和道教的宣传品中都能见到。
由以上4点看来,虽然劝善书大都宣扬某些宗教教义,有的宗教善书与戒律重合,例如道教的《文昌帝君功过格》等,但一般不能将戒律与劝善书混为一谈。

2005-11-5写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孙兰荃 发表于 2005-12-1 23:47:20

在宗教研究中,有一些偏差

就是只要是劝善的东西,都以为是戒律,包括一些博士。这样就在研究中出现不应有的认识上的失误。这样比喻吧:劝善书是各宗教的对外的教义宣传品,戒律则是各宗教内部的法制保障。我觉得有必要在此处正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戒律不同于劝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