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韦 发表于 2003-10-4 09:27:12

朱德熙简介

朱德熙(1920~1992)

      语法学家、古文字学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39年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次年转入中文系。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汉语语法研究、古文字研究及语文教育方面。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他与吕叔湘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年6月6日始在《人民日报》上连载,开明书店,1952年)一书,对于纠正当时社会上语言使用的混乱状况,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语法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一书,是系统地阐述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观点的一部专著。该书注重实用,分析描写细致深刻,是运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分析汉语语法结构的一部力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是一部论文集,其中的论文多有新见。《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是一部理论性很强的小册子,其中论述了当时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他著有《寿县出土楚器铭文初步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洛阳金村出土方壶之校量》(《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第4期)、《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语言学论丛》1958年第2辑)、《战国文字研究六种》(合作,《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信阳楚简考释》(《考古学报》1973年第3期)、《战国铭文中的私官》(合著,《文物》1973年第12期)、《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第1期)、《江陵望山楚墓竹简考释》(合著)、《银雀山汉墓竹简》(集体编著)、《马王堆一号汉墓遗策补释》《朱德熙古文字论集》(朱德熙著,裘锡圭、李家浩整理,中华书局,1995年)等论著。他对古文字的考释与研究常结合语法来进行,在分析古文字的字形、意义之外,还考察古文字的语法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战国文字的研究方面多有发明。在语文教育方面,他著有《作文指导》(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年)一书。《文章评改》(1979年)一书中收入了他于60年代为中华函授学校举办的“语文学习讲座”讲课时的大部分讲稿。他提出中学语法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等观点,这些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改进高考语文的考试等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转自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webinfopub/list.asp?id=731&columnid=121&columnlayer=00210121

大宝·韦 发表于 2003-10-4 09:30:30

怀念哥哥朱德熙


朱德熙(1920—1992),江苏苏州人,语言学家和古文学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曾 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副校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世界 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他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http://www.snian.com/memorials/1992/zhu/images/zhu.jpg



      到今年7月,哥哥去世整整8年了。这些年,家里人常常谈起他,想起他的音容笑 貌,仿佛他不是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而是仍然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

      我们家是个多子女家庭,哥哥是老大,长我8岁。高中时代,哥哥就读于上海大同附中。他在那里结识了一些进步同学,他的生活逐渐起了变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 动。我记得他参加了一个学生请愿团,去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途 被国民党军警阻截,把他们押送回上海。那段日子里,为了安全,他常常借住在同学 家里,不敢回家。后来我才明白,那就是响应北平“12·9运动”上海进行的一次大 规模学生运动。那个时期,他不知从哪里弄回家许多进步书。我当时虽然年幼,但对 有些书也有深刻印象。特别是斯诺的《西行漫记》,厚厚的精装本,紫红布书皮,里 面有大量红色中国的照片。我看不懂书,却老是翻看照片,问这问那,很自然地红 军、长征、共产党抗日这样一些事情就深深印在了脑中。哥哥去昆明后,这些书都留 在家里。随着年龄增长,我也看了不少书。应当说,哥哥是我在少年时代就接受进步 思想的第一个启蒙者,为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哥哥是一个学者,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他做学问是做得很苦的。1946年寒假我住在他家时,看到他每天都是深夜一两点钟还在那里看书写东西。嫂嫂说:“你写文章就像难产,简直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哥哥说,“你说得对,我写东西就是难 产。”他的好友汪曾祺先生曾说,德熙搞学术研究“完全是超功利的”,“是把辛苦 的劳动当成了一种超级享受。”这真是知人之语。哥哥对于语言学、音韵学、古文字 学确实有着极大的兴趣,别人觉得很枯燥的东西,他却沉浸其中,根本不会感到有什 么苦或累。他很看重兴趣的作用。他觉得搞任何事业,如果不能把真正的兴趣激发出 来,再讲什么大道理也是不牢靠的;而一旦有了兴趣,他会很愉快地把生命也放了进 去。1946年哥哥从昆明回到上海,恰好我高中毕业要考大学。正拿不定主意考什么专 业,哥哥说,你到底对什么有兴趣?如果去学没兴趣的东西,那有什么意思呢!哥哥 重视兴趣的观点对我是有很大影响的,我至今也认为这个观点对于改进我们的教育工 作和人事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哥哥是个语言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在汉语语法和战国文字的研究上作出过杰出贡献。其实他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和数学也有着浓厚兴趣,而且学得很好。他在西南联大原本学的就是物理系,比杨振宁低一班。由于受到一些教授和同学的影响, 大二时转入了中文系,攻读古文字学,解放后又从事汉语语法研究,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他的英文也很好,还懂一点俄文、保加利亚文和法文。如果用文理兼通,学贯中西来形容他,我想是不为过。哥哥还十分喜欢京剧和昆曲,中学时就常常在家里唱京戏。在西南联大他又迷上了昆曲和吹笛子,并且教会了嫂嫂唱。他们俩常常一个吹一个唱,别人看了都是一种享受。哥哥迷京戏,除了喜欢余叔岩和杨宝森,特别推崇言菊朋早年灌制的唱片,他说言菊朋的吐字发音,字字讲究四声和音韵,许多京剧大师也有弄错的时候,而言菊朋则没有。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中学时代他还喜欢看侦探小说,甚至自己也写着玩,我们看了都哈哈大笑。解放以后我看了他一些考释战国文字的文章,我曾说,考释古文字真像写侦探小说,要从古书中搜寻大量材料作证据,排除一个个的误读,最后证明只能作这种释读。哥哥说,“就是,就是,你说有意思吧!”他一生兴趣广泛,涉猎的领域很多,这对于他 的专业研究很有好处。他对那种中学就搞文理分科的主张和大学专业分得专而又专, 造成知识面十分狭窄,一直是不以为然的。

      哥哥一生讲求务实,淡泊名利,说话、做事、写文章、做学问都讲求实事求是,最讨厌虚夸浮华。他的文章很少形容词,更不见什么华丽辞藻。他曾经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和北大副校长等高职,但他从不以此炫耀,反而觉得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多次要求辞去职务,专事教学和学术研究。我们弟兄虽然常听他兴致勃勃地谈论古文字考释和汉语语法,却没听他讲过自己的成就和作用,直到他去世以后,从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评价中,才知道他作出过多么重大的贡献。

斯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07月25日)


转自http://www.snian.com/memorials/1992/zhu/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7-7-22 16:24:35

语法讲义
[*]作者:朱德熙 主编[*]丛书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ISBN:7100020018[*]出版时间:2003-12-1[*]版次:1[*]印次:9[*]页数:231[*]字数:[*]纸张:胶版纸[*]包装:平装[*]开本:大32开
目录
凡例
第一章 语法单位
语素

词组
句子
第二章 词的构造
句法和词法
重叠
附加
前缀
复合
复杂的合成词
并立式复合词
第三章 词类
划分词类的根据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兼类
实词和虚词
体词和谓词
词类表
第四章 体词
名词
处所词
时间词
方位词
数词
基数和序数
系位构造
系位组合
复杂的系位构造
“二”和“两”
概数词
量词
数量词
区别词
第五章 谓词
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动词的分类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
名动词
助动词
能 能够 可以 会 可能 得
敢 具 愿意 情愿 乐意 想 要
应 应该 应当 该
许 准
值得 配
别 甭

动词重叠式
动词后缀
……
第六章 代词
第七章 主谓结构
第八章 述宾结构
第九章 述补结构
第十章 偏正结构
第十一章 联合结构
第十二章 连谓结构
第十三章 介词
第十四章 副词
第十五章 疑问句和祈使句
第十六章 语气词
第十七章 复句
第十八章 省略和倒装
索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德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