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荃 发表于 2006-4-25 01:08:35

语言的膜拜

作者:朱同琴
来源:作者博客http://blog.daqi.com/article/8731.html /2006-02-24  
    一种文化,总是与语言挂钩的。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承,依靠语言来发展;而语言总是体现和反映着文化,反映着文化的思维方式,记载文化的积淀。人类几千年,文化的强势和语言的广泛传播,很难说到底谁是源头,谁是结果。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整个社会对于一种语言的膜拜到了忘乎所以的时候,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就已经强势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强势文化的结果是推动语言的膜拜。唐代时的汉语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以及今天的英语以及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确切的说,是基督文化,都可谓是在语言膜拜下的强势文化和霸权文化之典型。

    今天语言膜拜的典型是对于英语的几近狂热的追求和执着,从政府、企业到个人,不管是否有有用,不管是否个人人生所需,语言的膜拜已经让许多人失去了正常的理智。工具变为目的。本末实在倒置。理性成了狂热。

    语言膜拜的内心深处是一个不可遏制的文化献媚,是在浮躁的年代里浮现在社会表层和大众之中的不肯承受之轻。在今日之中国,尽管学习英语之潮流汹涌澎湃,不可遏制,但是算得上精通英语的人毕竟仍然属于少数。因而这些少数人,常常因此骄横一时,洋洋自得,不可一世。为何?因为可以获得别人所没有的羡慕的眼光,可以获得别人的赞许:此人语言过关了!听!是过关了!是一个关卡!是一个似乎很难跨越的巅峰!于是,在语言之外,伴随耸耸肩,夹杂几个“嗯哼”和“哈尔”,再学会喝点“卡普奇诺”咖啡,多去去麦当劳、比萨饼之类的,学会了用刀叉,偶尔听一听乡村歌曲和西洋交响乐,就可谓脱土归洋了。如此一来,“含羞走,倚门回首”不会了,“你好”不再说了,绿茶红茶不分了,毛笔不会执了,筷子很少用了,管弦不知为何物了,遑论“人之初,性本善”了。这种膜拜的心态,就是父母和老天也不要了!

    语言膜拜自然有其动因,潜藏深处的当是对物质的狂热追求,是物质追求之后形成表象的虚假精神需要。语言膜拜之所拜,总是向代表强大经济实力的献媚。拜完之后,总是会有一杯份量可观的羹!那么,为什么不拜呢?这样的问题,确实无法回答。

    然而,禁不住要问的是,语言膜拜之后会是什么呢?在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中,失去的是历史,是继往开来的传承与继续的断裂。设想一下,一种文化,如果有一天忽然间发现自己的传承者都没有了,那么他还能有生存的余地吗?玛雅文化,今天就在断裂之后消亡!古老的尼罗河文化,今天几乎快要销声匿迹了!印度文化,在顽强地挣扎!或者被强势文化消灭了,或者被消融了,或者在消融中总是意欲逐步地分离出来。中华文化今日何为呢?若即若离!

    在一个群体,可能会是一种可怕的集体失忆症的病发。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群体,忽然大家疯狂地用一种自己不甚熟悉的语言来交流,却忘记了自己本来经常交流的语言。此后不久,只怕他们不会读祖先,不知道自己为何物,甚至忘记了生身父母。群体集体失去记忆,那是何等的悲惨!

    在个人,则将会是致命的精神分裂。一个孩子,在成长时期,与爷爷奶奶生活一段时间,与外公外婆生活一段时间,再与父母生活一段时间。爷爷奶奶是东北人,说的是东北话。外公外婆是广东人,操的是粤语。父母两人是带有各自乡音特色的普通话。设想一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假如孩子是天才,变成了什么都会;假如孩子是个平庸之辈,恐怕孩子就不会说话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是平庸之辈。我想,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岂非要精神分裂?
我们通过学习语言进而把握强势文化的先进内涵,是为了推动自己、提高自己,是为了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绝非断腕取义,绝非毁掉自身之体然后寻找新的灵魂。木之不存,皮将焉附?

    我忽然想起文化怪杰辜鸿铭先生。他通读西方经典,深得强势文化之精髓,精通十国语言,却在中华文化最不为世人所知的时候,把君主制、纳妾制、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三寸金莲”视为国粹,对西方那些所谓的中国通式人物,展开猛攻。一生著作,主要用英语或德语成就。一生著作,又主要是为国人之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而誓死捍卫。斯人固可悲,却也可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言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