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荃 发表于 2006-5-18 01:47:52

粤语“得滞、乜滞、咁滞”是否属于同一个家族?

作者:邓思颖(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来源:中國語文研究2006年第1期 (總第21期):頁1-11 ,本文转自PDF格式文本

提要 粤语“得滞”、“乜滞”和“咁滞”都出现在述语的后面。本文的目的主要讨论它们的一些语法特点,并且分析它们的异同。基本上,本文认为“得滞”是一个词尾或后缀,黏附于形容词述语;“乜滞”和“咁滞”都是一个副词,原本位于动词之前,但经过动词短语移位/谓语移位后,在表面上形成了“后置副词”的词序。
关键词 粤语、词尾、后置副词、移位
一 引言:文献上“得滞、乜滞、咁滞”的分析
这篇文章所讨论的三个词是粤语的“得滞”(dak1 zai6)、“乜滞”(mat1 zai6) 和“咁滞”(gam3 zai6)。1这三个词出现的位置在述语的后面。请比较下面的三个句子:
(1) 碟牛肉咸得滞。(这碟牛肉太咸了。)
(2) 呢班懒鬼冇上堂乜滞。(这班懒鬼没有怎么上课。)
(3) 佢做起篇文咁滞。(他几乎做好了论文。)
文献上,有关粤语这三个“滞”基本上有三种分析:“补语说”、“后置副词说”和“词尾/助词说”。
1.1 补语说
根据补语说,粤语这三个“滞”应该属于作为补充述语的补语。比如说,张洪年 (1972)认为“得滞”和“咁滞”是描写补语。“滞”是一个形容词,引申比喻“达到极点,或者过分的意思”。黄伯荣 (1993) 认为“得滞”和“乜滞”都属于补语,表示性状程度。
1.2 后置副词说
根据后置副词说,粤语的“滞”是表示程度的“后置副词”,或者,在句法上,后置副词也称为“后置状语”。主张这种说法的学者有袁家骅等 (1960),高华年 (1980),曾子凡(1989),Peyraube (1997),郑定欧 (1997),王宁、邹晓丽 (2000) 等人。2 因为普通话不允许
* 本文部分内容曾在“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补语讨论会”(2001年4月,香港理工大学) 和“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2001年10月,西安外国语学院) 报告过,衷心感谢与会者所提出的问题。《中国语文研究》的审稿人对本文提出很多有用的意见,改正了不少错漏之处,并促使笔者重新思考对“乜滞”的分析。本研究获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经费G-T334的部分资助,特此致谢。
1 本文所用的粤语拼音是根据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
2 Matthews and Yip (1994:172) 把“得滞”分析为表示形容词程度过分的“idiomatic expression”。

1
后置副词,粤语这些后置副词的出现一般被描写为粤普语法差异的一大特点。
1.3 词尾/助词说
另外的一种分析是“词尾/助词说”。根据这种看法,“得滞”是一个词尾,而“乜滞、咁滞”是助词 (李新魁等1995,张双庆1997);或者把这三个“滞”都当作助词 (饶秉才等1981,张励妍、倪列怀1999)。
综合文献上的各种说法,有关粤语这三个“滞”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下面的表。表中的“-”表示著作中没有提及该词;“?”表示著作没有明确注明词性;而“( )”表示著作没有直接提及该词,但按理应该作如此分析。
(4) 文献对粤语“得滞、乜滞、咁滞”分析的归类

                                 得滞            乜滞          咁滞
袁家骅等1960            副词            副词            -
张洪年1972            补语            -            补语
高华年1980            副词            副词            -
饶秉才等1981            助词            助词            助词
曾子凡1989            副词            副词            -
黄伯荣1993            补语            补语            -
李新魁等1995            词尾            助词            助词
张双庆1997            词尾            助词            助词
Peyraube 1997            副词            (副词)    (副词)
郑定欧1997            副词            ?            ?
张励妍、倪列怀1999            助词            助词            助词
王宁、邹晓丽2000            副词            副词            -

究竟这三种看法,哪一种比较客观和准确描述粤语“得滞、乜滞、咁滞”的特征?在未评价这三种看法之前,让我们在下一节先仔细讨论这三个“滞”的语法特点。
二 “得滞、乜滞、咁滞”的语法特点
2.1 “得滞”的语法特点
首先,在意义上,“得滞”表示过分的程度,程度极深,相当于普通话的“太”(袁家骅等1960,饶秉才等1981,麦耘、谭步云1997,郑定欧1997,李荣等1998,张励妍、倪列怀1999等)。张洪年 (1972:127) 认为“滞”是一个形容词,它的意义是“表示一种吃得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的病症……引申来用,就要来比喻达到极点,或者过分的意思”。
在形态上,“得滞”只黏附于形容词,修饰形容词,例如 (5) 的形容词“恶”。 “得滞”不能黏附在动词上,例如 (6) 的动词“笑”。
(5) 佢恶得滞。(他太凶恶。)
(6) *佢笑得滞。
“得滞”可以黏附于用作表示结果的状态补语形容词。但是,这个形容词必须是一个“独立”的述语 (例如 (7) 的“干净”),而不能是述补式复合词的一部分,例如 (8) 的“干净”是述补式复合词“洗干净”的一部分。“得滞”黏附在 (8) 的“干净”就显得不合语法。

2
(7) 架车洗得干净得滞。(这辆车洗得太干净。)
(8) *架车洗干净得滞。
当“得滞”黏附于形容词之后,它不能再跟其他修饰形容词的程度副词 (例如 (9) 的“好、太、几”)、否定词 (例如 (10) 的“唔”) 或者其他表示程度的词尾 (例如 (11) 的“晒”) 共现。
(9) *佢好/太/几恶得滞。
(10) *佢唔恶得滞。
(11) *佢恶晒得滞。
张洪年 (1972) 认为“得滞”是一个描写补语。不过,按照张洪年 (1972) 对粤语描写补语定下的标准,“得滞”不太像一个描写补语。比较“得滞”和一个典型的描写补语如“唱得好听”的“得好听”,我们发觉它们有下面的分歧:
首先,“得滞”的“得”之后不能加上停顿,不像其他的描写补语。
(12) 佢唱得呢,几好听啊!(他唱得呢,很好听啊!)
(13) *幅画靓得呢,好滞!
第二,“得滞”的“滞”不能受副词修饰。
(14) 佢唱得非常好。(他唱得非常好。)
(15) *幅画靓得非常滞。
第三, “得滞”没有“得唔滞”的讲法 (张洪年1972)。
(16) 佢唱得唔好。(他唱得不好。)
(17) *幅画靓得唔滞。
第四,“得滞”的“滞”不能进入正反问句。
(18) 佢唱得好唔好?(他唱得好不好。)
(19) *幅画靓得滞唔滞?
那么,“得滞”是一个什么东西?在功能上/意义上,我们认为“得滞”像一个“强化补语”。按照张洪年 (1972) 的讲法,强化补语是一种加在谓词后头,用来强化形容程度的补语。在粤语里,典型的强化补语例如“靓极”的“极”,“激死”的“死”。3
在形态上,我们认为“得滞”像一个词尾。“得滞”的形态特点基本上符合张洪年 (1972)对词尾分析的标准。
(a) “得滞”的灵活性很高,差不多可以跟任何的形容词述语结合 (词尾的“灵活性”)。(b) “得滞”不能独立存在,一定要依附述语而出现 (词尾的“黏附性”)。
(c) “得滞”不是指“滞”(“吃滞”的“滞”)。意义上,它缺少实在的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词尾的“虚空性”)。
3 在汉语语法的著作里,这种补语一般称为“程度补语”(朱德熙1982,黄伯荣、廖序东2002等)。

3
因此,我们总结认为,在功能上“得滞”是一个强化补语;但在形态上它是一个词尾或后缀 (suffix),黏附在形容词述语之上。
2.2 “乜滞”的语法特点
粤语的“乜滞”表示动作行为接近某种程度、状况 (麦耘、谭步云1997,郑定欧1997),相当于普通话的“几乎、差不多”(袁家骅等1960,郑定欧1997)、“(不) 怎么、(没有) 什么”(饶秉才等1981)、“(不) 太”(张励妍、倪列怀1999)、“(没) 多少、不大”(袁家骅等2001)。
下面的例子反映了“乜滞”可以出现在动词 (例如“笑”) 或者形容词 (例如“高兴”)的后面。请注意,在句法上,“乜滞”必须跟否定词共现。没有了否定词,例如 (23),句子就不能成立。4 “乜滞”是一个“否定极项”(negative polarity word),就象英语否定极项“anyone”和否定词“not”的关系,前者往往跟后者共现。
(20) 佢冇笑乜滞。(他没怎么笑。)
(21) 佢唔笑乜滞。(他不怎么笑。)
(22) 佢唔高兴乜滞。(他不怎么高兴。)
(23) *佢笑乜滞。
另外一个有关“乜滞”的句法特点是“乜滞”受到定域条件 (locality condition) 限制:否定词跟“乜滞”的距离不能超越一个小句 (clause)。否定词必须跟“乜滞”出现在同一个小句之内。(24) 和 (25) 的差异反映了这一点。
(24) 我知道[陈先生唔去乜滞]。(我知道陈先生不怎么去。)
(25) *我唔知道[陈先生去乜滞]。
跟前文所说的“得滞”不同,在句法上,“乜滞”可以出现在宾语之后。(26) 是一句及物句子,而 (27) 是一句双宾语句子。
(26) 个秘书冇用部影印机乜滞。(秘书没有怎么用那部复印机。)
(27) 学校冇畀钱佢乜滞。(学校没有怎么给他钱。)
如果有宾语出现,宾语要么是有定 (definite),要么是类指 (generic),不能是无定(indefinite)。
(28) 佢冇睇呢三本书乜滞。(他没有怎么看这三本书。) (有定)
(29) 佢冇睇书乜滞。(他没有怎么看书。) (类指)
(30) *佢冇睇三本书乜滞。(*他没有怎么看三本书。) (无定)
“乜滞”的基本意义跟普通话的“怎么、(不) 大”相似。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会
4 袁家骅等 (1960:226) 举过 (i) 这样的例子,并且把它翻译为普通话“他差不多吃饱了”。但是,对我的语感来讲,(i) 不能接受。除了 (i) 这个例子外,该书还举了例子 (ii) 并且翻译为普通话“我几乎没喝”。按照该书的定义,“乜滞”理解为“相当于普通话的‘差不多’,‘几乎’。”我们认为这个理解不正确,该书显然把“乜滞”和“咁滞”混淆起来。事实上,在该书的第二版里,例子 (i) 已经删掉,例子 (ii) 的普通话翻译更正为“我没喝多少”,而“乜滞”则重新定义为“相当于普通话的‘(没) 多少’或‘不大’”(袁家骅等2001:222)。
(i) 佢食饱乜滞。
(ii) 我冇饮乜滞。

4
发觉“乜滞”的核心功能是修饰谓语,特别是修饰谓语所表示的次数 (如果谓语是动词) 或程度 (如果谓语是动词或形容词)。(31) 的“乜滞”修饰动作的量,(32) 的“乜滞”修饰看书的深度,5 而 (33) (=(22)) 的“乜滞”修饰高兴的程度。
(31) 我冇饮乜滞。(我没喝多少。)
(32) 我虽然睇过三次,但睇得好快,等如冇睇乜滞。(我虽然看了三次,但看得很快,就好像没 (怎么) 看过一样。)
(33) 佢唔高兴乜滞。(他不怎么高兴。)
究竟“乜滞”跟否定词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否定词否定跟“乜滞”有关的次数或程度。例如 (34),他不是没有去,而是不怎么去。否定词“冇”不是否定“去”,而是否定“乜滞”。因此,从语义的“辖域”(scope) 的关系来看,“乜滞”的辖域应该在否定词之内,而否定词的辖域比“乜滞”的辖域为广。
(34) 佢冇去乜滞。(他没有怎么去。) (冇>乜滞)
跟“冇”和“唔”不同,否定词“未”不能跟“乜滞”共现。原因可能是“未”是否定事件的发生。如果事件/动作尚未发生,就根本谈不上事件/动作的次数或程度。
我们过去曾把“乜滞”分析为动量词的一种,在句法上,动词、宾语和动量词组成一个动词短语 (邓思颖2001)。6 我们当时的主要考虑是“乜滞”和动量词在句法上有互排性的现象,例如 (35) 的不合语法就好像 (36) 的情况一样,“乜滞”和动量词都占据同一个句法位置。
(35) *佢冇去三次乜滞。
(36) *佢冇去三次五次。
这样的分析虽然能解释 (35) 的不合语法,但却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有些谓语纯粹表示状态 (例如 (33) 的形容词谓语),根本谈不上“动量”,“乜滞”在那些句子的地位很难说是动量词。
第二,动量词前面的宾语不可以是一个表示类指的光杆名词 (Huang 1982,1994),例如 (37) 动词后面有光杆名词“书”和动量词“三次”。(38) (=(29)) 的可以接受对“乜滞”作为动量词的分析构成反例。
(37) *佢睇书三次。(*他看书三次。)
(38) 佢冇睇书乜滞。(他没有怎么看书。)
至于所谓“乜滞”和动量词互排性的问题,即 (35) 不合语法的问题,我们认为属于语义的问题,并非句法的问题。以普通话例句 (39) 为例,跟“乜滞”有相似意义的“(不) 怎么”,一样不能跟动量词“三次”一起出现。它们显然不占据同一个句法位置,但这个例子仍然不能接受。
(39) *他不怎么去三次。
5 感谢本文的审稿人提供例子 (32)。
6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里,“动量词”也称为“同事宾语” (Chao 1968,张洪年1972)、“准宾语”(朱德熙1982)或“补语”(胡裕树等1984,张斌1988,黄伯荣、廖序东2002等)。

5
根据Huang (1994) 的汉语句法结构理论,表示类指的光杆名词占据宾语或所谓补足语(complement) 的位置,跟动词组成一个动词短语。由于上述例句 (38) 的光杆名词“书”已占据了动词短语的补足语位置,“乜滞”因而不能同样出现在动词短语之内。
此外,既然跟“乜滞”对应的普通话词语“(不) 怎么、(不) 大”都是副词状语,出现在动词的前面,我们也同样把“乜滞”分析为一个副词,本来就在动词短语的前面,7 作为修饰动词短语/谓语的状语。根据形式句法理论,广辖域的成分必须比窄辖域的成分位于较高的位置。由于否定词的辖域比“乜滞”的广,我们假设否定词在句法上高于“乜滞”。根据我们的讨论,“乜滞”、否定词和动词短语的关系可以用 (38) 这个简化的结构分析图来表示。
(40) 主语[否定词[乜滞[动词短语]]]
根据前文提及的“后置副词说”,“乜滞”由原来位于动词短语前的位置“后置”于动词短语后的位置。粤语跟普通话的差别,就是粤语允许副词后置的做法而普通话不行。
如果“乜滞”在 (40) 里的位置是正确的话,“乜滞”应该分析为一个副词 (或状语)。那么,怎样从 (40) 得出正确的词序呢?在形式句法理论里,有一种意见认为推导出“后置”的现象就是进行“动词短语移位”。所谓动词短语移位,简单来说,就是整个动词短语 (动词连同宾语) 向前移动。经过动词短语移位后,位于动词短语前的成分 (例如副词) 变成出现在句末,形成所谓“后置”的现象。8 根据这种看法,我们认为在“乜滞”的句子里,动词短语进行动词短语移位,移动到主语和“乜滞”之间的位置,在词序上超越了“乜滞”,形成了“乜滞”后置的现象,例如 (41)。因此,表面上出现在动词短语之后的“乜滞”,事实上是动词短语进行过移位之后的结果。
(41) 主语[否定词[乜滞[动词短语]]] ⇒
主语[否定词[动词短语][乜滞 ____ ]]
2.3 “咁滞”的语法特点
“咁滞”表示“好象要、快要、即将、将近、大约、差不多”的意思 (饶秉才等1981,李荣等1998,张励妍、倪列怀1999),特别是指接近某种程度或状态 (麦耘、谭步云1997),在数量上或程度上非常接近动词补语所表示的内容 (郑定欧1997)。本文的审稿人进一步指出,“咁滞”往往强调数量的多、程度的高,下面的例子正好显示“咁滞”与数量、程度的关系。
(42) 佢去咗成三次咁滞。(他去了差不多有三次 (那么多))。
(43) *佢去咗只有三次咁滞。(他去了差不多只有三次 (那么少))。
当“咁滞”出现时,比较常见的情况是表示结果状态的补语、词尾必须出现。“咁滞”就是修饰动词后的补语、词尾。
7 这里所说的“前后”,严格来讲,应该理解为结构上的“高低”。为了方便描述,本文偶然仍沿用“前后”这样的叫法。
8 详见Cinque (1999) 就有关意大利语和英语等语言后置副词的分析。

6
(44) *佢供层楼咁滞。
(45) 佢供完层楼咁滞。(他快供完那层楼。)
(46) 佢供晒层楼咁滞。(他快全供完那层楼。)
有些谓语虽然没有那些表示结果的补语或词尾,“咁滞”也一样可以出现。例如是表示达成事件 (achievement) 的谓语,“咁滞”可以表示非常接近动作的发生。
(47) 佢赢咁滞。(他几乎/快赢。)
(48) 佢死咁滞。(他快要死。)
在某些表示活动事件 (activity) 的谓语里 (特别是跟个人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的谓语),“咁滞”的出现好像表示主语/施事者的一种意向:“几乎想、快要”。例如,(49) 好像说他几乎想笑出来的意思,带有一种意向的意义。9
(49) 佢笑咁滞。(他几乎 (想) 笑。)
(50) 老板闹人咁滞。(老板几乎 (想) 骂人。)
情态动词和表示意向的动词可以跟“咁滞”共现。
(51) 我个学生可以毕业咁滞。(我的学生快要毕业。)
(52) 老板想闹人咁滞。(老板几乎想骂人。)
纯粹表示状态 (state) 的谓语跟“咁滞”不能共现。
(53) *佢靓咁滞。他 (*几乎) 漂亮。
(54) *佢系医生咁滞。他 (*几乎) 是医生。
虽然表示状态的谓语不能跟“咁滞”共现,但是,能够表示意向的状态谓语 (例如“当”),或者含有数量的谓语 (例如“五十岁”),却可以跟“咁滞”共现。
(55) 我直情当你兄弟咁滞。(我简直把你当亲兄弟了。) (张励妍、倪列怀1999:112)
(56) 佢五十岁咁滞。(他差不多五十岁。)
句法上,跟“乜滞”一样,“咁滞”出现在宾语之后。不过,“咁滞”前的宾语不一定是有定。例如,(57) 的宾语是无定的名词短语,“咁滞”的出现却没有问题。
(57) 陈教授写好三本书咁滞。(陈教授差不多写好三本书。)
另外一点跟“乜滞”不同就是“咁滞”可以跟动量词共现。
(58) 佢去咗三次咁滞。(他几乎去了三次。)
否定词可以出现。不过,“咁滞”跟否定词的关系是:“咁滞”修饰整个谓语,包括否
9 下面的谓语似乎跟个人心理状态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是造成它们不合语法的原因。
(i) *佢写文咁滞。
(ii) *我行公园咁滞。

7
定词在内。在句子 (59) 里,他不是没有去,而是几乎没有去,实际上他应该去了。从辖域的关系来看,显然,“咁滞”的辖域在否定词以外,跟前文所讲的“乜滞”不同。“咁滞”的辖域比否定词的辖域要广,而“乜滞”的辖域比否定词的辖域要窄。
(59) 佢冇去咁滞。(他几乎没去。) (咁滞>冇)
以下这一组例子的对比可以更清楚显示“乜滞、咁滞”与否定词的关系:否定词否定“乜滞”,而“咁滞”修饰否定词。
(60) 佢冇买嘢乜滞。(他没怎么买东西。)
(61) 佢冇买嘢咁滞。(他几乎没买东西。)
跟“乜滞”相似,“咁滞”的功能是修饰谓语。不过,“咁滞”的句法位置应该比较“高”。主要的考虑是“咁滞”和否定词的辖域问题。如果“咁滞”的辖域在否定词的辖域以外,那么,我们就必须假设“咁滞”的句法位置比否定词的位置高,像下面的结构。
(62) 主语[咁滞[否定词[动词短语]]]
(62) 这个结构也有一定的根据。如果把粤语的“咁滞”翻译为普通话,就应该是副词“几乎、差不多”。按照普通话的词序,“几乎”出现在否定词之前。(63) 和 (64) 的分别显示了“几乎”跟否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
(63) 他几乎没有说出来。
(64) *他没有几乎说出来。
(62) 这个结构显示了“咁滞”位于动词短语和否定词之前。根据前文提及的“后置副词说”,“咁滞”由原来位于动词前的位置“后置”于动词后的位置。粤语跟普通话的差别,就是粤语允许副词后置的做法而普通话不行。
为了得到正确的词序,我们利用前文提过的移位方法,把整个谓语 (包括否定词) 移到主语和“咁滞”之间的位置,如 (65) 那样。因此,谓语在词序上超越了“咁滞”,形成了“咁滞”后置的现象。
(65) 主语[咁滞[否定词[动词短语]]] ⇒
主语[否定词[动词短语]][咁滞 ____]
如果比较本文所提出的“乜滞”和“咁滞”的句法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是副词,同样利用移位来解释后置的现象;不过最主要的差别是“乜滞”和“咁滞”原来所出现的句法位置不同:“乜滞”在否定词之下,贴近动词短语,还算是谓语内的一分子,例如 (66);“咁滞”在否定词之上,在谓语之外,远离动词短语而贴近主语,例如(67)。这个区别主要跟它们的功能和意义性质有关:“乜滞”修饰动作行为的次数和程度,跟动词本身的关系密切些,而“咁滞”是指整个事件,甚至是主语的意向、情态,所修饰的成分比较多,覆盖的句法范围也比较广。至于哪一个成份进行移位,都决定于这些副词的位

8
置。综合“乜滞”和“咁滞”两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接出现在这些副词后面的短语进行移位。10 因此,“乜滞”句的移位部分只包括动词短语,而“咁滞”句的移位部分包括否定词在内的整个谓语 (即下图有波浪底线的部分)。
(66) 主语 [否定词[乜滞[动词短语]]]
(67) 主语[咁滞[否定词 [动词短语]]]
由于“咁滞”和“乜滞”处于不同的句法位置,前者在上,后者在下,理论上,这两个副词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例如 (68) 的结构。经过一步一步的移位,首先是动词短语移位,接下来是整个谓语移位 (包含否定词、动词短语和“乜滞”),最终得出 (69) 的词序。至于本文所提出的句法分析,却无法得出 (70) 这样的词序,解释了 (70) 的不合语法。虽然 (69) 有点儿别扭,但相比之下,(69) 总比 (70) 好得多。11 由此可见,“咁滞”和“乜滞”应该处于两个不同的句法位置,并且可以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句法移位分析得到正确的词序。
(68) 主语[咁滞[否定词[乜滞[动词短语]]]] ⇒
主语[咁滞[否定词[动词短语][乜滞 ____]]] ⇒
主语[否定词[动词短语][乜滞 ____ ]][咁滞 ____] ⇒
(69) ?佢冇去乜滞咁滞。(他几乎没怎么去。)
(70) *佢冇去咁滞乜滞。
无论是“谓语移位”还是“副词后置”,粤语跟普通话的句法差异就在这一点。Simpson (2001) 把粤语含有“得”字的情态句式 (例如 (71)) 跟越南语、泰语等东南亚语言对应的情态句式比较,发觉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他认为表示情态的“得”本来位于动词之前,句子 (71)的动词后的“得”只不过是后置而已;或者说,按照他的讲法,动词移位,形成了(71) 的词序。
(71) 佢游得水。(他能够/可以游泳。)
粤语这种谓语移位/副词后置或许是由于动词移位的结果,造成粤语所谓后置成分比普通话的多 (邓思颖2003);或许是一种历时的变化,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特点 (Simpson 2001),也或许是粤语跟南亚语言接触的结果 (李敬忠1990,Peyraube 1997),形成特殊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由于资料不足,很难在这里下一个明确的结论。不过,如果我们对“乜滞”和“咁滞”的观察是正确的话,至少我们有理由相信,“乜滞”和“咁滞”都应该是副词。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它出现在句末位置。基本上,“后置副词说”对“乜滞”和“咁滞”的看法应该是对的。
10 按照目前形式句法理论,这种操作可以称为“吸引”(Attract)(Chomsky 1995)。我们可以进一步把粤语这两个副词分析为中心语 (head),这些中心语能吸引后面的短语进行移位。但碍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在这里详谈,只能留待另文讨论。
11 为什么 (69) 有点儿别扭?有可能是两个“滞”字副词在句末连用有关,造成音韵上的不自然。

9
三 总结
尽管表面上粤语的“得滞、乜滞、咁滞”似乎都属于“滞”家族,它们的语法特点却不一样,各有特色。如果把它们一律都分析为补语、副词或者词尾,显然不符合语言的事实。本文对“得滞、乜滞、咁滞”的语法分析,可以总结如下:
        (a) 意义上/功能上,“得滞”是一个强化补语;形态上,它是一个词尾/后缀,黏附于形容词述语。
        (b) “乜滞”是一个副词,原本位于否定词和动词短语之间。经过动词短语移位后,出现在句末。
        (c) “咁滞”是一个副词,原本位于谓语(包含否定词)之外。经过谓语移位后,它出现在句末。

由此可见,粤语这三个“滞”的共同特点是意义上/功能上它们都扮演修饰、补充谓语的角色;不过,不同之处是它们在句法上/形式上都不相同,“补语说”、“后置副词说”和“词尾/助词说”部分的看法正确,但不是全对。
参考文献
邓思颖. 2001. 〈粤语“滞”家族的特点与语法理论〉。发表于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西安外国语学院。
邓思颖. 2003. 《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华年. 1980. 《广州方言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
胡裕树等. 1987. 《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 1993. 〈广州话后置成分较丰富〉。郑定欧主编:《广州话研究与教学》,45-50。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 2002.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敬忠. 1990. 〈粤语是汉语族群中的独立语言〉。詹伯慧主编:《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22-29。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荣等. 1998. 《广州方言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新魁等. 1995. 《广州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麦耘、谭步云. 1997. 《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饶秉才等. 1981. 《广州话方言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
王宁、邹晓丽. 2000. 《语法》。香港:海峰出版社。
袁家骅等. 1960. 《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袁家骅等. 2001. 《汉语方言概要 (第二版)》。北京:语文出版社。
曾子凡. 1989. 《广州话、普通话口语对译手册》。香港:三联书店。
张斌. 1988. 《现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张洪年. 1972. 《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张励妍、倪列怀. 1999. 《港式广州话词典》。香港:万里书店。
张双庆. 1997. 〈香港粤语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247-262。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郑定欧. 1997. 《香港粤语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Chao, Yuen-Ren (赵元任).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omsky, Noam. 1995. Categories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219-394.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Cinque, Guglielmo. 1999. Adverbs and Functional Heads: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ang, C.-T. James (黄正德). 1982.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10
Huang, C.-T. James. 1994. More on Chinese word order and parametric theory. In Barbara Lust, et al eds., Syntactic Theory and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s, volume 1 Heads, Projections, and Learnability, 15-35.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Matthews, Stephen, and Virginia Yip (叶彩燕). 1994. 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eyraube, Alain. 1997. Cantonese post-verbal adverbs. In Anne O Yue and Mitsuki Endo, eds., In Memory of Mantaro J. Hashimoto, 303-313. Tokyo: Uchiyama Shoten.
Simpson, Andrew. 2001. Focus, presupposition and light predicate raising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0: 89-128.
Do Dakzai, Matzai, and Gamzai in Cantonese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Sze-Wing TANG
Abstract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grammat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postverbal elements, namely dakzai, matzai, and gamzai, in Cantonese and compar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 argue that dakzai is a suffix attached to adjectival predicates whereas both matzai and gamzai are preverbal adverbs underlyingly. The postverbal word order of matzai and gamzai is derived by verb movement/predicate-raising on the surface.
Key words Cantonese, suffix, postverbal adverb, movement

[ 本贴由 孙兰荃 于 2006-5-1801:53 最后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粤语“得滞、乜滞、咁滞”是否属于同一个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