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7-2-9 08:36:40

妈祖信仰与莆田地域文化

作者:《湄洲日报》
来源:http://www.fass.net.cn/index.asp /2006年12月8日

莆田地濒大海,耕海牧鱼是一千多年来莆田人民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妈祖本是渔家女,她以慈悲爱民、舍己救人的崇高人格赢得了百姓的敬仰,并进而成为了海上保护神,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蓝色海洋文化组成部分,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莆田地域文化的重要基因。

莆田与台湾一衣带水。借助祖先的风帆,妈祖信仰依托无数蓝色的航线,传递中华海洋文化纯朴善良勇敢决绝的优秀精神火光。台湾与我们地缘最近、血缘相近、习俗语言相通,自然成了妈祖精神最为繁衍发达的地方。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福建省、莆田市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适时保护、发掘、倡导、扶持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做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对弘扬妈祖文化,推进海峡两岸交流,繁荣莆田经济社会文化事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最近提出的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当中,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妈祖文化工作的肯定,又为进一步弘扬、研究和宣传妈祖文化指明了政治方向。

妈祖诞生在莆田,源于莆田,走向世界,成了莆田地域文化在世界精神丛林中的一张美丽名片。作为妈祖乡亲,我们要立足莆田、面向天下,紧紧把握追求祖国和平统一、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历史性机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妈祖信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做好妈祖这一大文章,为促进和繁荣莆田地域文化作出贡献。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通过一系列国内国际妈祖学术讨论会,我们系统地梳理出妈祖信仰的精神内涵,整理出版了一批历史文献和资料,出版了一批专业和普及的哲学、宗教、历史、伦理学、民俗学的妈祖文化学术专着和资料读物,为进一步深化妈祖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们要建设一支妈祖研究队伍,深化和扩大妈祖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科带头人,朝着妈祖研究的系统化而努力,致力于妈祖学形成独立的学术体系。

在文艺创作中,我们陆续搜集整理创作出版制作推出了一系列以妈祖为题材或以妈祖故里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形式包括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电影剧本和民间故事)、戏剧(歌剧、舞剧、越剧、莆仙戏)、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和影视作品等,各种艺术门类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我们要进一步动员组织和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激情、严肃的艺术态度创作出艺术精湛、内容丰厚、知识渊博的妈祖题材的作品,形成繁花似锦的文艺繁荣局面,使妈祖文化成为我们建设港口城市的文化灵魂。

在社会大文化的各个行业,要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的巨大辐射能力,推动宣传、史志、对台、对外、侨务和旅游工作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湄洲岛和贤良港的特殊历史作用,提升其在妈祖信众、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搞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政治素质和文化品位,优化美化人文环境,使其真正成为莆田优秀地域文化的明亮窗口。

九鲤湖是我国汉族居住区祈梦文化的发源地,何氏九仙是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司梦神灵,是历史上唯一被公认为全国性崇拜的梦神,其祈梦程序自唐宋一直沿用至今,被史学家誉为研究中华梦文化的“活化石”。历代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六朝太府卿郑露,宋端明殿学士蔡襄,明礼部尚书陈经邦、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清代名宦李光地及近代一些政要曾来这里游览、祈梦。明正德二年,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庵傍构筑梦墨亭以纪念其九鲤湖祈梦之灵验,祝枝山为之撰《梦墨亭记》,明著名小学家冯梦龙,清著名学者纪晓岚、梁章鉅等人对九鲤湖的梦文化都作过生动的记述。九仙信徒遍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民间至今仍保留着来九鲤湖朝圣、祈梦的习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以梦文化为题材的优美词章和梦验故事,给九鲤湖风景区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神往。

九鲤湖梦文化发展源流,大体可以归纳为:发轫于唐,勃兴于来,鼎盛于明,衰落于晚清。现在看到最早成文的资料是唐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莆田人许稷《咏九鲤湖》诗:“道是烧丹地,居然云水居。山空人去后,梦醒客来初。”此诗前两句是虚写,说九鲤湖本为九仙炼丹之处;后两句是写实,指的是乞仙梦的人日夜来往不绝。如果说对此还不够明确的话,可再看九世纪末两位诗人在九鲤湖留下的纪梦诗:一位是晚唐任闽招讨使的河间人张睿《咏九鲤湖》五言长律,其末联作:“幽灵通一梦,毛骨亦生寒。”另一位是仙游本邑诗人郑良士,所作七律末联是:“我来不乞邯郸梦,取醉聊乘郑圃风。”诗人自我表白“不乞邯郸梦”只能说明他自视脱俗清高,这正反衬出当时来“乞邯郸梦”的俗人不少。

宋代是九鲤湖乞梦风俗勃兴时期。邑人陈谠着有《梦记》一书。说为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累官兵部侍郎,“嘉定初致公,封清源郡侯,食邑一千一百石”。《梦记》是他致仕家居时所著,书中所记的梦例皆为同郡后生晚辈。一可信度较高。惜原本已失传,《仙溪志》和明《八闽道志》转录其五则。据《仙溪志》载称:“神主科名尤灵,诏岁,兴、福、漳、泉士大夫斋戒诣祠下乞梦不绝。”“郡之士子有志于功名者,先期斋沐揭祠丐灵。”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宋代鲤湖仙梦已成为举子们叩取功名的敲门砖,而且此风已由兴化郡滥殇到闽中四郡了。

明代,九鲤湖乞梦的风气更是盛况空前,影响所及.“由莆而闽,而天下,靡不闻风而翘想之;士大夫宦游兹土,莫不函疏叩关而至”(明郑纪《仙梦辨》)。“九鲤有人争乞梦”(即中陈宜泰诗),“夜夜游人问梦频”(祥符杨元述诗),“长老传闻多说梦”(衡阳朱炳如诗),“人间车马皆因梦”(桐城方以智诗),这些诗句都是当时乞梦风气盛行的真实写照。除了那些在福建当官的士大夫“莫不函疏叩关而至”外,还有全国各地的高级官僚、文化名流亦不远千里,慕名而来乞求于仙灵。如万历朝任过南北京工部尚书的汪应姣,从家乡婺源“同沈使君陪喻直指诣梦九鲤”,他虽“耻为身家问”,但“迷途愿指省”,故非虔敬地“洗心皈大清,掩衿俟灵命”。又如太仓王世懋、江阴徐霞容、勤县屠隆、桐城方以智等一代名流,亦都在九鲤湖留下了乞梦的诗文作品。有的名人虽然自己没有留下作品,却由他的朋友忠实地作了文字记录。如吴门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在《唐伯虎墓志铭》中写道:”尝乞梦仙游九鲤湖,梦惠之墨一担,盖终以文业专焉。”唐伯虎功名失意后,还在家里特地建了一座“梦墨亭”。著名书画家,也是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则为苏州拙政园的创建者御史王献臣留下乞梦的记录。原来,王氏“尝乞灵于九鲤湖,梦得隐字”,遂决意在苏州构筑园林别墅安度晚年,并在园之最高处筑“梦隐楼”纪念,园成,特地请文征明给园中每一景点题诗作画,编成《文衡山拙政园诗画册》。明小说家冯梦龙《古今谭概》也有记述九鲤湖梦验的趣话。此外,吴县陆灿的《庾已编》亦记载十几则江南士大夫到九鲤湖乞梦的故事,其中更难免有“附会迁就,以助其灵”的夸大不实之辞,但就乞梦的基本事实说,当代人记当代事,则难以凭空捏造。

为了接待达官贵人来湖上艺梦,明代还在湖畔构筑一座迎仙公馆,并再附会出一尊专司传梦的神灵—一范侯,祀于馆中。这样,达官贵人们就不必跟平头百姓一块挤在九仙庙内打地铺,他们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在公馆里,由范侯替他们向九仙传达乞梦之所求。这位范侯,在宋以前的文献中是没有的,到明代才出现,其来历扑朔迷离......(类似的祈梦文化景点:福清石竹山)

几则祈梦的故事:

说“有”道“无”

清代,兴化有两位诸生将赴殿试,一个梦见“有”字,一个梦见“无”字,一道去九鲤湖祈梦。仙人告诉他们到山下问正在耕田的农夫便知。

次日两人一早下山,果然见到一位农夫正在耕田。梦“有”者自然洋洋得意地先上前向农夫询问梦中之事,农夫说:“我不识字,你写在地上让我看看。”农夫看了地上“有”字,摇头叹息道:“看这字形象打包荷伞,肯定考不中。”梦“无”者垂头丧气,也勉强上前向农夫询问,农夫也让他把字写在地上。农夫一看“无”字,兴奋地说:“这字形象一抬舆桥,堂堂皇皇地四抬四扶,你必然考中升官!”

后来,果然是梦“无”者考中进士,而梦“有”者却名落孙山。

“功名无心想”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奄,清代安溪人。李未第时祈梦于九鲤湖,梦仙人示以“功名无心想”五个字。李以为功名无望,乃潜心文事。

康熙年间,李光地赴殿试,中了进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他忽然悟及:当初梦中仙人示我“功名无心想”,这“无心想”不正是“相”字?

《徐霞客游记》之“游九鲤湖日记”

游九鲤湖日记

浙、闽之游旧矣。余志在蜀之峨眉、粤之桂林,至太华、恒岳诸山;若罗浮广东东樵山、衡岳,次也。至越即浙江省之五泄,闽之九漈闽方言瀑布,又次也。然蜀、广、关中,母老道远,未能卒游;衡湘可以假道,不必专游。计其近者,莫若由江郎三石抵九漈,遂以庚申(泰昌元年,1620年)午节端午节后一日,期约芳若叔父启行,正枫亭荔枝新熟时也。

二十三日始过江山之青湖。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问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为三;已复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夫雁宕灵峰,黄山石笋,森立峭拨,已为瑰观;穹然俱在深谷中,诸峰互相掩映,反失其奇。即缙云鼎湖,穹然独起,势更伟峻;但步虚山即峙于旁,各不相降,远望若与为一。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为变幻,而各尽其奇也。

六月初七日抵兴化府。

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降陟不啻数岭矣。莒溪即九漈下流。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可转上山。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鲤湖之水,历九漈而下,上跻必奇境,遂趋石磴道。芳叔与奴辈惮害怕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者比这更高出一倍的。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荡荡,正似武陵误入意即好似进入了桃花源,不复知在万峰顶上也。中道有亭,西来为仙游道,东即余所行。南过通仙桥,越小岭而下,为公馆,为钟鼓楼之蓬莱石,则雷轰漈即瀑布在焉。涧出蓬莱石旁,其底石平如砺好像磨平一般,水漫流石面,匀如铺彀。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间圆穴,为灶,为臼,为樽,为井,皆以丹名,九仙之遗也。平流至此,忽下堕湖中,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则第一漈之奇也。九仙祠即峙其西,前临鲤湖。湖不甚浩荡,而澄碧一泓,于万山之上,围青漾翠,造物之酝灵亦异矣!祠右有石鼓、元珠、古梅洞诸胜。梅洞在祠侧,驾大石而成者,有罅成门。透而上,旧有九仙阁,祠前旧有水晶宫,今俱圮pǐ倒塌。当祠而隔湖下坠,则二漈至九漈之水也。余循湖右行,已至第三漈,急与芳叔返。曰:“今夕当淡神休力,静晤九仙。劳心目以奇胜,且俟明日也。”返祠,往蓬莱石,跣xiǎn光足、赤足足步涧中。石濑làn石上流过的急水平旷,清流轻浅,十洲三岛,竟褰qiān撩起衣而涉也。晚坐祠,新月正悬峰顶,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静中沨沨fēng水声,时触雷漈声。是夜祈梦祠中。

初九日辞九仙,下穷九漈。九漈去鲤湖且数里,三漈而下,久已道绝。数月前,莆田祭酒尧俞,令陆善开复鸟道,直通九漈,出莒溪。悔昨不由侧径溯漈而上,乃纡从大道,坐失此奇。遂束装改途,竟出九漈,瀑布为第二漈,在湖之南,正与九仙祠相对。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峡石如劈,两崖壁立万仞。水初出湖,为石所扼辖制,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再下为第三漈之珠帘泉,景与瀑布同。右崖有亭,曰观澜。一石曰天然坐,亦有亭覆之。从此上下岭涧,盘折峡中。峡壁上覆下宽,珠帘之水,从正面坠下;玉管之水,从旁霭沸溢。两泉并悬,峡壁下削,铁障四周把四周围得紧紧的,上与天并,玉龙双舞,下极潭际。潭水深泓澄碧,虽小于鲤湖,而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惟此为最!所谓第四漈也。

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俯仰应接,不能舍去。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水边突出之石断磴间,乱流而渡,可以攀跻。遂涉涧从左,则五漈之石门矣。两崖至是,壁凑仅容一线,欲合不合,欲开不开,下涌奔泉,上碍云影。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阴风吹之,凛凛欲堕。盖自四漈来,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耳。

出五漈,山势渐开。涧右危嶂屏列,左则飞凤峰回翔对之,乱流绕其下,或为澄潭,或为倒峡。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飞凤,八漈之棋盘石,九漈之将军岩,皆次第得名矣。然一带云蒸霞蔚,得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求乎?盖水乘峡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颓石,斜插为岩,横架为室,层叠成楼,屈曲成洞;悬则瀑,环则流,潴则泉;皆可坐可卧,可倚可濯zhuó洗,荫竹木而弄云烟。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每下一处,见有别穴,必穿岩通隙而入,曲达旁疏,不可一境穷也!若水之或悬或渟tíng水积聚而不流通,或翼飞叠注,即匡庐三叠、雁宕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

出九漈。沿涧依山转,东向五里,始有耕云樵石之家,然见人至,未有不惊讶者。又五里,至莒溪之石步,出向道。

初十日过蒜岭驿,至榆溪。闻横路驿西十里,有石所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闽有“春游石所,秋游鲤湖”语,虽未合其时,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兴遂行。以横路去此尚十五里,乃宿榆溪。

十一日至波黎铺,即从小路为石所游。西向山五里,越一小岭。又五里,渡溪,即石所南麓。循麓西转,仰见峰顶丛崖,如攒如劈。西北行久之,有楼傍山西向,乃登山道也。石磴颇峻,遂短衣历级而上。磴路曲折,木石阴翳,虬枝老藤,盘结危石倚欹崖之上,啼猿上下,应答不绝。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挺拔高远凌虚,无与为对。亭当山之半。再折,石级巍然直上,级穷,则飞岩檐覆垂半空。再上两折,入石洞侧门,出即九仙阁,轩敞雅洁。左为僧庐,俱倚山凌空,可徙倚凭眺。阁后五六峭峰离立,高皆数十丈,每峰各去二三尺。峰罅石壁如削成,路屈曲罅中,可透漏各峰之顶。松偃藤延,纵目成胜。僧供茗芳逸,山所产也。侧径下,至垂岩,路左更有一径。余曰:“此必有异,”果一石洞嵌空立。穿洞而下,即至半山亭。下山,出横路而返。

是游也,为日六十有三,历省二,经县十九,府十一,游名山者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妈祖信仰与莆田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