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3-11-15 10:28:46

《见证·影像志》即将推出十二集系列纪录片:《带动生活的车轮》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06日 17:04 

  

  100年前轿车进入中国,如今中国私家车拥有量已经是一个让世界瞠目的数字。200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大庆,本片将以详尽的资料,生动的访谈,和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50年共和国汽车工业之路,以及100年中国百姓坎坷轿车梦。

        
      沧桑话汽车
  

       102年前,十里洋场的上海街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人们带着不可思议的眼光打量着这个新鲜玩意,他们把汽车称作“四轮铁马”。车主是一个叫李肇时的匈牙利人,由于是第一辆,因此登记牌照的时候,还是当人畜车看待,按马车来管理。

  一年之后,在古都北京,清王朝的统治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被瓦德西领兵火烧圆明园吓得携光绪皇帝出逃的慈禧太后回到了紫禁城,有好事者便从香港进口了一辆轿车进贡给她游乘。刚开始慈禧太后觉得挺新鲜的,每天坐着它跑,后来她发现不对劲,身份卑微的司机居然坐在她堂堂太上皇前头开车,成何体统?!为了维护封建体统,慈禧太后不得不放弃了汽车,仍旧去乘她的十六抬大轿。

  民国年间,洋人纷纷来中国开车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也逐渐增加,1948年达到了73263辆,冠居全国之首。因为旧中国没有汽车制造业,所有的汽车全部依靠进口,而且型号杂乱,被称为“万国汽车博览会”。

  五十年代,北京街头的交通工具只有稀稀拉拉的几辆车,以大公共为主,夹杂着马车和卡车。由于刚刚解放,新中国受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封锁,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轿车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被划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象征”。50年代起国家从限制到明令禁止私人购置轿车,极有限的轿车作为生产资料,分配给相当级别官员使用,称为公车。汽车被赋予意识形态的色彩,汽车所象征的地位身份令许多人望而生畏。

  五十年代北京的一个建筑工人,因为替交管局盖了房子,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了第一本私人驾照,他是北京第一个私人驾照拥有者,但是至今还有一辆自行车。六十年代的上海的第一辆私车车主,外国的亲戚送了他一辆汽车,他却把它捐给了单位作公车使用。有车也不敢用,也用不起。

  轿车的梦想就这样几乎从普通人的记忆里给抹去了。

  于是,在歌颂光明的电影里,自行车成了新生活的象征,在五十年代的电影里,我们不厌其烦地看到:健康向上的主人公,通常是一男一女、在晴朗的天空下、迎着春风、伴着清亮的铃声、脸上含着甜蜜的笑……这个阶段长达半个世纪。

  80年代后,自行车的幸福形象逐渐暗淡、模糊了。1979年国家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是家庭轿车的第一先声,1989年3月,新华社记者李安定在《了望》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但愿不是一个梦》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轿车进入中国人家庭的设想。这篇文章也使他成为国内媒体鼓吹“轿车进入家庭”的第一人。当时,这样的观念还过于“前卫”,为此李安定遍尝了酸甜苦辣。199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家庭轿车诱惑中国》,成为读者喜爱的畅销书。

  1994年,中国政府颁发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第一次将鼓励私人购买汽车写进了政府政策文本,从此中国轿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自80年代中至90年代末,短短十余年间,中国轿车产量猛增100倍,以年产汽车170万辆而超越意大利,成为世界第9位汽车生产国。

  2002年“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盛况空前,包括价格高达888万元人民币的728宾利长龙轿车在内的几款英国名车,展会没开几天就都被贴上了已经售出的标牌。汽车发烧友关注的莲花跑车,展车中也有一辆被售出。汽车时代如一位姗姗来迟的美女,从幕后终于走到前台。

  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之际,北京的机动车拥有量首次突破200万辆。中国汽车产量将突破390万辆,全球排位有望上升至第四位。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3-11-15 10:29:38

 黑土地上的奠基

  1953年7月15日,长春。

  这一天是中国汽车史上最最重要的日子。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批建设者们的欢呼声和锣鼓声震醒了这片黑土荒原。

  六位青年肩扛着一块巨大的奠基石走进广场中心,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人把第一锹黑土抛向了奠基石,奠基石上镌刻着两行红字:“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毛泽东”。


       六名青年抬起的不是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而是二十世纪民族汽车工业的明天。

  中国汽车人在漫漫长夜中一次又一次破灭了的汽车梦从这一刻起将变为现实!

  岁月流逝,一些回忆不知不觉地溜走了,但是还有一些回忆却被永远地留了下来。

  1956年7月14日早8时,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开工典礼隆重举行。第一批中国自己生产的解放牌卡车在全厂职工的欢呼声中,在迎着中国汽车人的激动的泪花,缓缓开下了生产线。

  许多人建议把一汽的产品命名为“毛泽东号”,但毛泽东欣然命笔,写下了雄浑有力的“解放”二字。正是:解放的国家、解放的人民,共同打造“解放牌”汽车。

  这辆汽车开下生产线不过只有了几分钟,但它却碾过了中国数百年的屈辱历程。

  那一瞬间凝固了,成为我们民族史上弥足珍贵的一页。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3-11-15 10:30:12

乘东风 展红旗
  
   1958年2月,毛泽东亲临一汽视察,他热情夸奖了一汽工人成功制造出了解放牌汽车,接着,他对身边的饶斌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呀?”语气带着信任,带着期盼。

  毛泽东的一句话激起一汽人百倍的热情和干劲。更给一汽人带来信心和勇气,干自己的轿车,责无旁贷,他们要为民族工业再争一口气。

  同年4月份,一汽组建了制造轿车的突击队,开始了整车组装的最后冲刺。人们日夜兼程,全力以赴,很快车头镶有金龙腾飞标志的第一辆国产轿车诞生了!

  5月21日一大早,东风轿车驶进了中南海。下午两点来钟,毛主席来了,他很有兴致地围着汽车看了又看,问了又问。一汽去的人都紧张地看着他老人家的反应。最后,毛主席拉着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坐了上去,毛泽东的身材太魁梧了,以至在钻进这辆车的时候显得颇有点困难。这让厂长饶斌看在了眼里。

  红色的东风轿车环绕绿色草坪行驶了两圈,稳稳地停在了原地,车门打开,毛泽东满面春风地跨出车门,高兴地说:“好啊!坐上我们自己的小轿车了!”

  送东风车的人回到了厂里,都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东风车尺寸太小,毛主席他老人家那魁梧的身躯坐进去太费劲,哪能让我们的领导人坐这样的汽车去接待外国元首们呢?

  “乘东风,展红旗,八一造出高级轿车献给毛主席。”这是1958年7月1日党的生日那天一汽人提出的颇具时代特色的口号。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那天,伴随着天安门广场隆隆的礼炮,6辆红旗轿车行进在游行的队伍当中,2辆红旗敞篷检阅车载着共和国的元帅检阅了威武的海陆空三军。

  就是从那以后,北京的孩子们在跳皮筋的时候多了一首快活的歌谣: “小汽车,嘀嘀嘀,里边坐着毛主席。毛主席,挂红旗,气得美帝干着急。”

  红旗,在中国人的心中不仅是一面旗帜,它是图腾,象征着荣誉与尊严,承载着共和国四十年的风云历史。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3-11-15 10:30:34

挥师武当山

  
      武当山,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

  险峻的山势,不便的交通,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佛家修行的净土,也是躲避战乱的好去处。自唐朝末年的战乱以后,这里就“几无人烟,久经荒芜。”,当年李闯王被击溃的时候,就是因为躲进这大山里,才得以重整旗鼓的。


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饶斌带着一支特殊的队伍开进这里,从此打破了大山几千年的沉寂。

  他们要在这里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厂——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重新振作起来,中国开始了“三线建设”。由于国际关系恶化,百多年来受欺侮的历史经验,使本来就很警惕的备战神经绷得更紧。以备战为目的,建设制造军事越野车和拉大炮的重型牵引车的第二汽车厂成了当务之急。

  而建设二汽的重任再次落在了饶斌的肩上。

  1975年,饶斌亲自开着第一辆2.5吨东风卡车走下生产线。也许,从线上把这辆车开下来不过只有几十米的距离,然而饶斌和他的战友们却艰难地跋涉了整整十多年!

  这里是十堰,在这里,饶斌孟少农等新中国第一代汽车人度过了他生命中度最艰难的历程。他们在这长达条500公里的山沟里用他们的青春和双手创造了奇迹,建起了这座汽车城。这座城里,铁路长达83公里,公路竟有144公里。现在,在这里生活着40多万人,操着南腔北调的口音……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3-11-15 10:30:56

轿车的诱惑

  1978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建造一条轿车装配线。

  中国汽车工业奠基者饶斌,时任一机部副部长,当他知道国家计委提出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准备引进一批装配线时,就建议把引进轿车装配线放在上海。

  曾是上海大众首任董事长的仇克回忆说:“那一刻我才感到,上海乃至中国的汽车工业真的有希望了。”

  这两位汽车界的前辈,当时心里很清楚,这将是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命运的一次重大机遇。而此时,一批国际汽车大厂也开始关注中国——这块当时还是朦胧中的巨大汽车市场。中国几十年与世界的阻隔,使上海成为西方人记忆中惟一的现代城市。1978年底,美国的通用、福特;日本丰田、日产;德国的奔驰、大众;法国的雷诺、雪铁龙等汽车公司先后派代表团来华商谈。

  接触之后,他们才发现,中国上轿车基础太差,美国通用公司提出建议最好是“中外合资经营”的方式进行合作。

  主管中国汽车业的饶斌认为,此建议很好,并转告给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有人请示邓小平,邓小平说:“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嘛”。

  后来,不少研究汽车史的专家说,没有小平同志的支持,也就不会有上海的项目。

  不久,上海就成立了项目组,进驻武康路390号一幢西式小洋楼里。从此也就在这里上演了长达6年的马拉松式的桑车谈判。

  80年代中期,桑车问世,至今桑车生产已近200万辆, 1998年,曾婉言谢绝与上海合作的丰田公司原社长奥田硕来到上海,看到满街的桑塔纳,不由感叹道,“现在连一辆皇冠都看不到了”。

  从公、商务车到出租车,再到私家车,桑车几乎扮演过改革开放以来各个用车时期的代表车型。现在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如今的桑车已被改造成中国车了,连同此车的文化也渗进了中国人的血液……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3-11-15 10:31:44

艰难的入学考试

  桑塔纳项目开工之初,走国产化道路就成了中方的既定道路。

  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就宣布汽车工业是上海第一支柱产业,成立“支援上海大众建设小组”和“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


然而,桑塔纳搞了两年,国产化率只有2.7%,一辆上海桑塔纳只有车轮、收录机和天线是国产的。

  桑塔纳的国产化牵动着中国汽车人的心,1987年7月,正是上海闷热难当的的盛夏,已经辞去中国汽车工业最高领导职务的饶斌来到上海。

  饶斌,这位在中国汽车工业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人,已不是那么气盛了。他认这个账,我们的技术水平还不行,搞轿车,我们是小学生,他说,生产桑塔纳,是我们建立现代化轿车工业的入学考试。要先吃尽苦头抓质量,最后尝到的才是甜头。

  当他听说有人报告北京,合资的德方拿质量问题刁难我们时,便匆匆赶到上海,考察为桑塔纳轿车配套的几家零部件厂。

  7月23日,上海市长江泽民约定当晚在衡山宾馆宴请饶斌。在五十年代,饶斌在一汽担任首任厂长,是江泽民的老上级。

  虽然是退下来的人了,饶斌并没有把这次会见看成是一般的叙旧,下午,饶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草拟了一个谈话提纲,据后来看到这份提纲的人说,这是一个上海发展轿车工业的全面设想。

  那晚,江泽民和饶斌谈得很晚,谈了汽车,也谈了自己的事业上的苦衷,最后他把江泽民一直送到了电梯门前。

  江泽民是最后一个和饶斌谈话的人。第二天,人们再也没有看到饶斌起来——

  就在来上海前的一个星期,饶斌到一汽参加了解放牌卡车出车30周年的纪念大会,会上,他突然激动地讲起了轿车说:“我老了,无法投身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实现我们几代人的中国轿车梦。”

  台下,鸦雀无声,人们在他的眼里看到了晶莹的泪花,他哭了,老泪纵横。

  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来说,上海是他汽车梦想的最后一站。与德国大众公司合作生产桑塔纳轿车,当年是他拍的板,而他的初衷就是要逼出一个不是由中国人说了算的,而是世界公认的高水平。

  对于桑车的贡献,汽车界的权威人士说,实际上为新时期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奠定了轿车工业的基础,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改革开放后,一位官员参加中韩政府间的交流,走在汉城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对方问:贵国准备何时发展轿车工业?他“谦虚”了一下:我国当前主要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没想到,对方十分真诚地说:我们韩国人恰恰是在还没有饭吃的时候,勒紧裤带决策发展轿车工业的。

  汽车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不但成百倍地扩大了人们日常的出行半径,而且创造了惊人的社会财富。当年的法国和德国在二战的废墟上开始生产家庭轿车;日本在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80美元的50年代,就把发展国民轿车定为国策;如果当时只是靠种地找饭吃,恐怕韩国人至今还在过着苦日子,更不用说开上自己的小汽车了。

  汽车首先改变的是人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观念。一位有车的女士深有感触地说,“汽车并不是富人的专利,它大规模进入中国普通家庭,将给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惯带来一场革命。”虽然存在着交通压力等问题,但没有人可以否认,买车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用不了多少年,汽车就会变成与互联网一样熟悉的事物,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里绽放它的笑脸。

  与此相关的,便是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之所以感觉缺少活力、感觉与现代化仍有距离(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与现实世界联系方式的落后,包括通讯,也包括交通。

  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汽车的迅速普及,美国农民由此而以最快的速度拉近了与现代社会的距离,生活变得富裕了,素质也普遍提高了,很多农民的后代都成了日后美国社会的栋梁,而一个个有特色的中小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铁路城镇与其他城镇相比已不再具有优势……城市被带到了农村,农村也深入了城市,美国也迅速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说这是一场车轮上的革命并不为过。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3-12-19 23:40:08

《带动生活的车轮》

---------------------------------------------------------------------------------------------------------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9日 15:34

  一部回顾中国汽车工业沧桑历史的12集电视纪录片《带动生活的车轮》,在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之际由《见证·影像志》栏目隆重推出。该片由上、下两部组成,上部5集x30分钟,以详尽的资料,生动的访谈,和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50年共和国汽车工业之路;下部7集x30分钟,将讲述100年来中国百姓的坎坷轿车梦。《带动生活的车轮》(上部)12月22日起将在CCTV-1播出,播出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三23:25,下部也将于近期推出。

  102年前,十里洋场的上海街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人们带着不可思议的眼光打量着这个新鲜玩意,他们把汽车称作“四轮铁马”。车主是一个叫李肇时的匈牙利人,由于是第一辆,因此登记牌照的时候,还是当人畜车看待,按马车来管理。

  一年之后,在古都北京,清王朝的统治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被瓦德西领兵火烧圆明园吓得携光绪皇帝出逃的慈禧太后回到了紫禁城,有好事者便从香港进口了一辆轿车进贡给她游乘。刚开始慈禧太后觉得挺新鲜的,每天坐着它跑,后来她发现不对劲,身份卑微的司机居然坐在她堂堂太上皇前头开车,成何体统?!为了维护封建体统,慈禧太后不得不放弃了汽车,仍旧去乘她的十六抬大轿。

  民国年间,洋人纷纷来中国开车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也逐渐增加,1948年达到了73263辆,冠居全国之首。因为旧中国没有汽车制造业,所有的汽车全部依靠进口,而且型号杂乱,被称为“万国汽车博览会”。

  五十年代,北京街头的交通工具只有稀稀拉拉的几辆车,以大公共为主,夹杂着马车和卡车。由于刚刚解放,新中国受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封锁,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轿车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被划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象征”。50年代起国家从限制到明令禁止私人购置轿车,极有限的轿车作为生产资料,分配给相当级别官员使用,称为公车。汽车被赋予意识形态的色彩,汽车所象征的地位身份令许多人望而生畏。

  五十年代北京的一个建筑工人,因为替交管局盖了房子,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了第一本私人驾照,他是北京第一个私人驾照拥有者,但是至今还有一辆自行车。六十年代的上海的第一辆私车车主,外国的亲戚送了他一辆汽车,他却把它捐给了单位作公车使用。有车也不敢用,也用不起。

  轿车的梦想就这样几乎从普通人的记忆里给抹去了。

  于是,在歌颂光明的电影里,自行车成了新生活的象征,在五十年代的电影里,我们不厌其烦地看到:健康向上的主人公,通常是一男一女、在晴朗的天空下、迎着春风、伴着清亮的铃声、脸上含着甜蜜的笑……这个阶段长达半个世纪。

  80年代后,自行车的幸福形象逐渐暗淡、模糊了。1979年国家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是家庭轿车的第一先声,1989年3月,新华社记者李安定在《了望》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但愿不是一个梦》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轿车进入中国人家庭的设想。这篇文章也使他成为国内媒体鼓吹“轿车进入家庭”的第一人。当时,这样的观念还过于“前卫”,为此李安定遍尝了酸甜苦辣。199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家庭轿车诱惑中国》,成为读者喜爱的畅销书。

  1994年,中国政府颁发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第一次将鼓励私人购买汽车写进了政府政策文本,从此中国轿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自80年代中至90年代末,短短十余年间,中国轿车产量猛增100倍,以年产汽车170万辆而超越意大利,成为世界第9位汽车生产国。

  2002年“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盛况空前,包括价格高达888万元人民币的728宾利长龙轿车在内的几款英国名车,展会没开几天就都被贴上了已经售出的标牌。汽车发烧友关注的莲花跑车,展车中也有一辆被售出。汽车时代如一位姗姗来迟的美女,从幕后终于走到前台。

  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之际,北京的机动车拥有量首次突破200万辆。中国汽车产量将突破390万辆,全球排位有望上升至第四位。

  十二集纪录片《带动生活的车轮》(上部)包括《奠基》、《诞生》、《进山》、《牵手》、《跨越》5集,将于12月22日-12月30日在CCTV-1《见证·影像志》栏目陆续播出。该栏目由原《纪录片》栏目改版而来,致力于“建立变革中国的影像志”,是中央一套惟一专门播出纪录片的窗口,迄今已播出过深具影响的《百年中国》、《时间的重量》、《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守望三峡》等系列纪录片。(栏目网址www.cctv.com/program/witness)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见证·影像志》即将推出十二集系列纪录片:《带动生活的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