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key-E 发表于 2007-5-18 18:23:26

[专题研究]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作者:hao3no来源:http://frguo.com/user1/hao3no/archives/2006/2770.html 2006-3-13 17:58:00

    俗白简练、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的语言风格,是老舍作品(尤其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从北京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儿。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儿,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描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滋补自己的作品,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话词语,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富有特色地现实主义作品,这不仅表现在对北京的风景和风俗的描绘上,也表现在展示主题思想和塑造人物形象上。在这部小说里,老舍娴熟地运用了北京语言,北京词汇之多,不胜枚举。比如“妞子”、“老爷子”、“横打了鼻梁”等等,都是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用语,具有浓郁的北京口语词汇。这使得这部小说的语言新鲜、活泼、亲切,洋溢着浓郁的北京韵味儿。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作者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老舍“俗白”的小说语言,是北京话中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它就想一条小溪流水,清澈见底,自然流畅。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运用“俗”与“白”的语言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例证。以第三章中一段为例,“二十岁那年,我结了婚。我的妻比我小一岁。把她放在哪里,她也得算个俏式利落的小媳妇。在订婚以前,我亲眼相看的呀。她美不美,我不敢说,我说她俏式利落,因为这四个字就是我择妻的标准,她要是不够这四个字的格儿,当初我决不会点头。在这四个字里很可以见出我自己是怎样的人来。那时候,我年轻,漂亮,做事麻利,所以我一定不能要个犟牛似的老婆。”这段文字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禹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若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如《离婚》中的主人公老李,对自己的乡下妻子不满意,总想找一个富有“诗意”的爱人。而张大哥在劝说老李时便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她也许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儿,可是她是你的夫人,一个真人,没有你那些《聊斋志异》!”我们知道,《聊斋志异》是一部以传说中的花妖狐魅、幽冥世界为题材,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离奇的浪漫主义小说集,可用在这里并不使人觉得风马牛不相及,而是巧妙地喻代了老李的那种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思想状态。含义深刻,意味无穷。《我这一辈子》形容官吏贪赃盘剥的写到:“告诉你一句到底的话吧,作老爷的要空着手来,满堂满馅的去,就好像刚惊蛰后的臭虫,来的时候是两张皮,一会儿就变成肚大腰圆,满兜儿血。”这言简意赅、形象生动、鞭辟入里的幽默语句,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自立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附:老舍在山东的创作硕果
    《猫城记》(1932年)
    《离婚》(1933年)
    《牛天赐传》(1934年)
    《骆驼祥子》(1936年)
    《文博士》(1936年)

虎子 发表于 2007-5-18 19:07:08

老舍词典(CCTV《见证·亲历》)作者:www.cctv.com 2006年08月23日 www.laoshexue.com  四集系列片《老舍词典》是一部全面记录老舍先生生平、具有浓厚的文学和学术意蕴的纪录片。   全片梳理并提炼了能够清晰反映老舍先生的经历、性格和他的创作特点的12个关键词,它们分别是第一集:北京、满族、贫民,第二集:市民、文化、幽默,第三集:国家、气节、喜悦,第四集:杰作、困惑、死亡。如上关键词的提炼,可以使观众在了解时代变迁与作家命运的同时,直接进入老舍先生的内心世界,发现他的性格、心理与其创作之间的内在理路,并且重新认识老舍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片中采访了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和老舍之女舒济先生,他们作为亲历者,为人们讲述了老舍先生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片选择了老舍先生不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离婚》、《我这一辈子》、《断魂枪》、《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结合专家访谈、分析,对老舍作品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和价值重估。   本片还特别甄选了老舍先生在不同时期对自己经历的记述和感悟,以及对其作品的自我品评,从而提供了一种“本人视角”,让人们进入那个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心灵世界。

  央视一套《见证·亲历》2006年8月21日至8月24日播出。
第一集 北京·满族·贫民  解说:这里是北京新街口豁口的西北侧,原来是一片叫做太平湖的不大的水面。40年前,这里芦苇丛生,湖水荡漾。据说,在“十年浩劫”那个动荡的岁月,曾经有上百人在此处投水自尽,而第一位殉难者则是名满海内外的作家——老舍。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http://www.laoshexue.com/Research/UploadPic/2006-8/2006824105275434.jpg
  1966年8月23日,老舍先生在北京文联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当天下午,他在国子监街的孔庙遭到红卫兵的毒打。然后回到北京文联继续轮番遭到批斗。第二天深夜,他在太平湖投水自尽。   解说:1966年8月24日清晨,老舍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翻开这一天的日历。他向空寂的书房投过最后一瞥,然后来到年仅三岁的孙女面前,慢慢的对她说:“跟爷爷说再——见——”。死亡在向他招手,太平湖在向他呼唤,也许那里才是有尊严的完美世界。
第二集 市民·文化·幽默  电影《骆驼祥子》片断 http://www.laoshexue.com/Research/UploadPic/2006-8/200682410193163931.jpg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从表现城市贫民来看,我们来看老舍的《骆驼祥子》,你会感觉到骆驼祥子他的理想就是要有一部自己的车子,体面地干活,拉车挣钱,他就满足了。这么一个理想,骆驼祥子始终没有实现。他两次有了车子,一次是拉夫,车子丢了。一次攒了钱了,被侦探敲诈走了。他这个理想实现不了。所以社会加在城市贫民身上的这个黑暗的重压,使得骆驼祥子最后完全沦落下去。但另外一个原因,《骆驼祥子》里要表现的就是说,老舍告诉我们,祥子的沦落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自己的原因。特别是原来没有经过修改的《骆驼祥子》里面,表现祥子自私,为了体面,挣钱,自己和社会环境隔离开,想通过个人的奋斗来闯出一条道路等等,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充分。

第三集 国家·气节·喜悦  老舍与老北京的市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这种顽强的心理情结,让他不可避免的要以平民阶层的爱憎来决定个人的立场。他看到,饥荒和通货膨胀已经过去,百姓们衣食充足了;他看到,八大胡同的妓女们解放了,她们已经自食其力;他看到,一贫如洗的人们纷纷就业,已经半死的市民获得了新生。老舍的心振奋、狂喜,他激动的喊出:我怎么不感谢毛主席呢?是他,给北京带来了光明和说不尽的好处哇!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http://www.laoshexue.com/Research/UploadPic/2006-8/200682410351821402.jpg  1950年北京市成立文联,他被选为第一届文联主席,从此他一直连选连任 一直到1966年。在文联这个组织之内,他办了许多的事情。比如说当时一解放,相声,相声是大家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当时都说的是旧段子,旧段子里头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他就把相声演员组织起来,叫他们学习,一个是思想上能够更进步,再有一个就是想办法编写新的相声段子。所以这里头比如侯宝林像这些艺术大师们,都有很多的回忆。
第四集 杰作·困惑·死亡  当戏剧大师曹禺在追述自己读《茶馆》第一幕时,他这样说道,“我的心怦怦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了好作品的心情。” http://www.laoshexue.com/Research/UploadPic/2006-8/200682411415366506.jpg  解说:在后来的创作体会中,老舍这样写道:我“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的消息吗?”此时老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已经能够成熟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发掘历史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了。   同期: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关纪新   在《茶馆》中,老舍充分调动了他对于旧中国社会,尤其是北平下层社会的缜密的观察,他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样一种巧妙的构思,把三教九流几十个人物挥来使去。让他们分别表现,一是清代末年光绪年间,第二是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第三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样三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拿这三个横断面拼接在一起,从而表现了整个中国社会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 《老舍词典》编导手记(作者:王强中央电视台《见证·亲历》节目编导)


  确定纪录片《老舍词典》的选题,首先是源自对老舍之死的关注,他的死亡实在是一个令人难以承受的历史重负。其次,这个选题的确立,也起因于对老舍作品的重新解读和评价。实际上,对老舍作品的价值重估在文学界早已经开始了,只是至今还远没有“大众化”罢了。当然,创作此片的动机,还出于对老舍先生人格的敬爱。虽然我们很难说他是一位伟人,但他永远对贫苦市民投以最温情的关爱,当然他不会忘了拿你身上的弱点开开玩笑,不过那肯定是善意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题研究]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