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 发表于 2007-6-16 09:39:44

给网络语言一个登堂入室的通道

作者:杨涛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6-03-07

  从3月1日起,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

  首个博客邮箱上线要跟上时代你一定要看手机电视的冷与热全球博客节召集令。

  近年来,方言、西式化语言、网络语言甚嚣尘上,给汉语的规范化、纯洁性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规范语言、限制不符合规范的网络语言进入公共媒体、国家机关和学校课堂很有必要。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语言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从实践中吸取营养。因为,语言归根结底还是为当代人交流服务的,泥古不化,就无法适应新情况,也无法表述清楚许多新生事物,许多古代语言的消亡和现代语言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对新生语言应该持宽容的态度,要给其成长的土壤。对此,上海市的实施办法只是限制网络语言进入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这就给网络语言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土壤,值得赞许。

  然而,一些网络语言现在被认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但在经过广泛运用后,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就不宜再以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为由拒之于正式语言的场所门外,而有必要将其吸纳。

  何况,什么是“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判断标准其实也是一个演化过程,“干部”一词当年从日本传来时,也不是当时公认符合规范的词汇,但现在是公认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规范标准。再比如版主、主页、链接、下载、上传等现在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词汇都源自网络,也许刚出现时也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标准的,但现在也为人们所公认。

  所以,应当设立一个法定的部门和法定的程序(比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通过征询公众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的方式)来对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非正式语言进行审核认定,让它们有机会“登堂入室”。毕竟,公共媒体、国家机关和学校课堂的语言与现实中活生生的语言不能永远隔着两重天!

haha--2 发表于 2007-6-16 12:23:14

《网友问字》语言的规范与活力

作者:林达来源:中华读书报

  近年来,飞速变化的网络,对语言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冲击。200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1.03亿人。与上网用户人数不断增长保持同步,关于网络语言缺乏规范的报道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一些教师和学生家长常向媒体反映,许多他们根本看不懂的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的作文和日记当中,比如拼音简称“GG”代“哥哥”、“PMP”是“拍马屁”,词语乃至数字谐音“稀饭”代“喜欢”、“7456”是“气死我了”,以及英语音译谐音“粉丝”代“Fans”等等,让人不知所云。有人担心网络语言从网上走到网下,甚至被融入书面语言和口语,如不加引导,学生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有的语言文字学界专家则认为,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之中的,网络语言也属于“新语新词”,单纯拒绝并不明智,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公众就可以接受。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字。

  针对这一现象,光明日报网络信息部于2004年7月在光明网上特意开设了一个小栏目,开始叫《咬文嚼字》,后来改名为《网友问字》,由网友自发提出语言文字问题,经过筛选,转给语文出版社杜永道、社科院词典室晁继周等专家进行解答,然后上网公布问题和答案。

  《网友问字》起初放在光明网主页的右下角,并不引人注目,也没有进行太多宣传。然而这个小栏目很快火爆起来。提问的网友越来越多,不仅国内网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网友也纷纷加入;提问的范围越来越大,很快就从网上延伸到网下,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能使这些网友得到满意的答复,光明网邀请了更多的专家来参与这项义务工作,但仍然应接不暇。

  《网友问字》一书就是这一栏目直接的成果,近日刚刚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列举出由海内外网友自发提出的关于语言文字的问题365例,由国内著名语言文字专家进行解答。这些问题涉及日常生活中容易用错、读错的字词,网上网下流行的新词语、新用法,数字及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鲜明的网络时代特色。

  “网友的踊跃提问,至少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该书主编、光明网负责人张碧涌说,“一方面,语言文字在网络时代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两岸交流的深入,人们的语言习惯不断发生变化,新词语、新用法层出不穷,其中不少迅速流行开来,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但是,这些新词语、新用法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许多人缺乏明确的认识,亟需得到权威的解释。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在网络时代受到挑战。互联网上,相当数量的文字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校对流程,网络互动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更是毫无限制,语文错误比比皆是。更为严重的是,网上的不规范现象又被带到网下,与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规范交织在一起。这些谬误如果不加以匡正,必将给全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光明日报网络信息部决定将《网友问字》结集成一本网络时代的语言文字实用工具书出版,服务更多网友。“这是我们利用互联网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小小尝试。”张碧涌指出。

  从网友提出的数千条问题来看,目前大家普遍困惑的问题涉及容易读错、用错的字词,近年来流行的新词语、新用法,数字及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等各个方面。专家们针对网友提问比较集中的、具有较强的普遍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比如网友“工笔”问到可否说“截止目前”,专家解答称“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因此可以说“截至目前”而不可以说“截止目前”。还有一些问题虽不普遍,但是专家认为是一种新苗头,有讨论价值,也收录进来,如“PK”的意思和用法、现在年轻人爱说的“巨能怎样”的“巨”字该如何理解等。

  在对待网友提问的态度上,专家们认为一方面要重视对网络语言予以规范,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意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意义,为语言演进发展注入活力。因此在解答网友提问时,专家们坚持了两条原则。一是与时俱进——语言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考虑社会的实际使用状况,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二是坚持规范——语言文字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随心所欲改变。所以,回答问题以《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为依据,对某些误用现象加以正确引导。

  目前对待网络语言容易被认同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强调规范、允许创新”,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人数剧增,网民的成分也日趋多样化。在这种前提下,网络语言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而这对汉语的发展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既要适应网络虚拟社区的语境,也要倾向大众化,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去引导。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理论、实用书籍问世。
 

haha--2 发表于 2007-6-16 12:24:44

收录新词要多要快

来源:网易社区2005-11-24

我们衷心欢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诞生,增加了新词语6000多条,反映了现代汉语的快速发展。《现代汉语词典》从60年代编到现在,总共收了6万余条词和语,现在一下增加了新词6000条,这是一个飞跃。词典应该快速反映生活中的新事物、新观念,迎头赶上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词典是有生气的,有生命力的。

《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委的现代观念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认为词典应该尊重群众的约定俗成,词典应该是“描写性”而不是“规定性”的。吕叔湘先生曾说:收集新词语,应该是宁滥勿缺。我们希望全国各地都有常设的搜集新词语的机构,勤编新词词典,不要求十全十美,但要求及时反映现实。当然《现代汉语词典》是一本权威性高的词典,收新词相对要慎重一点。这次词典的出版“对于新词收录的态度,既是积极的,又是慎重的。”这种态度值得称颂。编者可以把两个新词“体认”和“愿景”(这类缩略词在当代社会中将越来越多)在开印前两天抢着补进去,可见他们渴望及时反映新词语愿望的强烈。渴望反映新词就是渴望推广新事物新观念,就是“与时俱进”,就是语言问题上的“持续发展观”。

我们早就看到过词典室副主任晁继周先生对于词语、词形等问题上的开放的正确的观念。他曾说过:“语言规范是对约定俗成结果的确认,而不是凭空捏造。”“当然,如果规范标准的某些内容违背了约定俗成原则,语言使用者不买帐,这个标准实际上无法执行。”“字是比较稳定的,词是非常活跃的,它们无法类比。”(见《语言文字周报》2004,9,8) 对于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实际使用中的词语,和什么是现代先进的词典编写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所长沈家煊先生说得更清楚:“事实证明规范性是相对的,而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绝对的,规范的制定总是落后于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情况,而且要强制性地让语言使用者这么说而不那么说,这么写而不那么写,事实上做不到。

你想要整齐划一,语言的实际不会整齐划一。”“从国际辞书界来看,20世纪以来词典编纂者在编纂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用‘实用性’取代了‘纯正性’。《牛津英语大词典》就是一部描写性词典,当今绝大多数词典都声称自己是描写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如果“是一部‘规定性’词典,这种编纂观念不说它是落后的陈旧的,至少也不是先进的。”(见《中国语文》2004,3) 《现代汉语词典》正是在具有先进性的语言学观念的指导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所以得到群众欢迎。

当代,每年有一两千新词进入我国群众中的语言生活,这是新世纪新时代新有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语言变化速度,这是世界性传媒发达包括网络化时代所带来的语言新生态。曾几何时,有些报纸还站在封闭保守的所谓破坏“汉语规范化”立场,载文反对“广场(plaza)”、“东东”、“IT”等,我们曾经出来呐喊过:“我们为什么欢迎新词?”我这儿的主帖主要是针对阻扰新词语、妨碍现代汉语普通话发展的现象写的。“外来词”、“方言词”是普通话词语进步的两大来源。后来因为方言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已引起大家严重关注,所以讨论更热烈,其实我的主帖更关注的是新词新语如何在新时代丰富发展普通话的问题,其中包括方言和普通话互补双赢。推动社会发展如何面对新世纪的语言新生态新变化,基于人类良知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目标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化的平等和多样性,都是应该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给网络语言一个登堂入室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