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7-8-13 11:11:39

从知三读如端组看粤北土话、湘南土话、桂北平话与早期赣语的历史关系

作者:庄初升 (韶关学院中文系)

摘要:在方言地理上,粤北土话与湘南土话、桂北平话基本上相连成片,恰好处于粤、湘、桂三省(区)的结合部。粤北土话的20个方言点与湘南土话、桂北平话的一些方言点在白读层中一致地表现出了《切韵》知组三等字读如端组的特点,这个特点对于认识三省(区)土话、平话的历史关系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这个特点来自早期江西本土的赣语,属于存古的性质,它与今天莲花、安仁和邵武等地的赣方言知三读如端组的性质相同,与抚州、宜丰和安义等地的赣方言知三、章组一并读如端组的性质则不同,但两者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关键词:粤北土话,湘南土话、桂北平话、赣语,知组,历史音变

粤北土话分布在广东省韶关市所管辖的南雄、仁化、曲江、武江、北江、浈江、乳源和乐昌等8个县(市、区)以及清远市所管辖的连州市和连南瑶族自治县。根据上述10个县(市、区)24个重点调查的方言点的材料,我们把粤北土话分为以南雄市为中心的东北片、以韶关市为中心的中南片和以连州市为中心的西北片。我们认为,以南雄市为中心的东北片具有客家方言的一些重要特点,性质已经比较明确,可以划归客家方言区(张双庆、万波1996,林立芳、庄初升2000,L.Sagart 2001)。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粤北土话实际上只包括归属还有待研究的以韶关市为中心的中南片和以连州市为中心的西北片。在方言地理上,粤北土话与湘南土话、桂北平话基本上相连成片,恰好处于粤、湘、桂三省(区)的结合部。
通过对已发表的有关方言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粤北土话所有20个方言点与湘南土话、桂北平话的一些方言点在白读层中一致地表现出了《切韵》知组三等字读如端组的特点,这个特点对于认识三省(区)土话、平话的历史关系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这个特点来自早期江西本土的赣语,属于存古的性质,它与今天莲花、安仁和邵武等地的赣方言知三读如端组的性质相同,与抚州、宜丰和安义等地的赣方言知三、章组一并读如端组的性质则不同,但两者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一粤、湘、桂土话、平话中知三读如端组的表现

我们重点调查的粤北土话的20个方言点是:曲江县白沙、周田、武江区上窑、北江区腊石、浈江区石陂、曲江县犁市、梅村、仁化县石塘、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乐昌市长来、北乡(以上11个点属于中南片),乐昌市黄圃、皈塘、三溪、连州市星子、保安、连州、西岸、丰阳和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以上9个点属于西北片)。除了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土话的端母读零声母比较特殊之外,其他19个方言点端组字一般都读t/tʻ。我们发现,上述20个方言点的白读层都表现出了知组二等、三等有别,以及知组三等的口语常用字读如端组的特点。下面把20个方言点中读如端组的知组三等字一 一开列出来(凡是有两读的,“/”线之前的读如端组,属于白读层;“/”线之后的属于文读层或又读,供参考):
白沙:锤tʻo4ʔe45、朝今~ tiAu13、昼ti4ʔu45/tsiu44、胀tin44
周田:知ti33知得:知道/ʧ33
    上窑:猪toe13、知tai13、锤tʻo4ʔe45、槌洗衫~tʻo4ʔe45 、昼ti4ʔu45
腊石:知tɔi13/ts13、锤tʻu4ʔ i45、昼ti2ʔu23、胀tiaŋ44/tsiaŋ44   
石陂:知tɐi11知得:知道/ts11
             犁市:猪toe21、苎tʻoe2/ʦʰy55、柱tʻoe55/ʦʻy55、锤toe53、朝今~ tio21、昼tiu2、胀tioŋ55
             梅村:猪ty51、苎tʻy3、柱tʻy3/ʦʻy3、住ty33、锤ty3、朝今~ tɛu51、昼tiu3、胀tœŋ44、着~衣tɛu21、长~短tœŋ45、竹tai3/ʦɔu3
    石塘:锤tʻuɐi32、昼tiu32、胀tioŋ45、着~衣tiu42、着睡~tʻiu41
    桂头:猪au51、苎tʻau4、柱tʻau21、住tau33、昼iu4、胀œn44、着~衣œy21、竹a4
             长来: 猪tɔ31、苎tʻɔ、厨tɔ51、柱tʻɔ/tʃy33、住tɔ33、锤tɔ   、昼ti、沉tãi51/tʃʻãi51、尘tãi51、张tɛŋ31、涨tɛŋ33、胀tɛŋ33、着着~tʌu12 、着睡~ tʌu12、长~短tɛŋ51、丈tʻɛŋ33、直tei12、中 tɪŋ31~间/tʃœŋ31~国、竹tei12、虫tɪŋ51、重轻~tʻɪŋ33   
             北乡: 猪tɔu212、苎tʻɔu31、厨tɔu31、柱tʻɔu31、住tɔu33、锤tɔu31、昼tiu31、沉teĩ42/tʃʻeĩ42、转~身ty33、尘teĩ42、张ty212/tʃɔŋ212、涨ty33、胀ty33、着~衣tyɛ31、着睡~tyɛ212、长~短ty42 、 丈tʻy33、杖tʻy33、直taŋ212/tʃʻa31、中当~taŋ212/tʃɔi212、中打~ tɔi33/tʃɔi33、竹ta31、虫taŋ42/tʃʻɔi42、重轻~ tʻaŋ33
    黄圃:猪ty24、昼tie21、胀tiaŋ21、着~衣 tiɤɯ33、竹tiɤɯ33
    皈塘:猪tu13、昼ti21、胀tiu21、着~衣tiu31、竹tɛu31
    三溪:猪ty31/tʃy31、昼ti52、胀tiaŋ52、着~衣tiu52、竹tœ52
    星子:猪ty33、转~圈tɵn53、胀tiaŋ53/tʃiaŋ53、着~衣ti21
    保安:朝今~ tɛu33、昼teu53/tʃeu53、胀tɛi53、着~衣tɛi11
    连州:猪tɔi22、知tAi22/tsi22、朝今~tiAu22、昼tiu11、转~圈tɵn11、胀tei11、着~衣tei24、中~间tɛ22
    西岸:猪toi31、朝今~tiəu31、转~圈to52、着~衣te11、中~底:里面tieu31
    丰阳:猪tɛu34、朝今~tiu34、胀tiɛ53、着~衣tiɛ21、中~间tɔŋ34/tʃɔŋ34
    三江:猪tɔi53、知tai53/tʃi53、朝今~tiau53、转~身tyn42、胀tiɛŋ42、着~衣tiɛk2
上面的例字中,“猪、昼、胀、着~衣”等字多数点读如端母,“直”等字则只有个别点读如澄母。从总体上看,中南部的长来、北乡两个方言点读如端组的知组三等字最多,都有二十几个,知组二等字则一个都没有。需要说明的是,桂头的端母字读零声母,如:多ɔi51、等aŋ324、冻oŋ44、答ia21,结果知母三等字如“猪、昼、胀、着~衣、竹”等也读作零声母,尽管表现形式与其他多数方言点不同,但性质是一致的。至于澄母三等字“住”读不送气音t(“徒、杜、袋、道”等定母字在桂头土话中也读t), 乃是比端母和部分知母三等字由t演变为零声母更为晚起的音变现象,否则,这些字也将与端母和部分知三字协同演变成零声母(庄初升、林立芳 2000)。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湘南土话和桂北平话的许多方言点也表现出了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的现象,如(江永据黄雪贞1993,宁远据张晓勤1999,道县(小甲)据周先义1994,东安据鲍厚星1998,宜章据沈若云1999,临武(麦市)据陈晖2002,广西临桂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分别据梁金荣1996和骆明弟1996。调值均改用数字,下同):
湖南江永:猪liu44、砧lai44、胀liaŋ21、着~衣liu5、竹liou5
湖南宁远:知~得:晓得tæ435、昼tǝu53~食:中午,中餐;正~食:正午
湖南道县(小甲):知ta24
湖南东安:猪tiəu33、砧tin33、胀tiũ35、涨tiũ55、着~衣tiu42、长~短diũ13、肠diũ13、中~间tin33、竹tiəu42
湖南宜章:猪ty13、砧tɛi13、胀tiaŋ21、着~衣tiəu33、竹tiəu33
湖南临武(麦市):猪tio55、昼t35、胀tioŋ35、帐tioŋ35、着~衣tio31
广西临桂(两江):猪tiə 35、厨tʰiə13、柱tʰiə 33、住tʰiə31、驻tʰiə31、箸tʰiə31、知tæ35、迟tʰæ13、锤tʰu13、槌tʰu13、朝今~tiu 35、砧tiæ ̃35、沉tʰiæ ̃13、张一~te ̃35、长~短tʰe ̃13、肠tʰẽ13、胀te ̃53、丈tʰe ̃33、着~衣裳ti5、着看~tʰi13、直tʰio13、竹ti5
广西临桂(四塘)、猪ty35、柱tʻy33、、住ty31、箸ty31、知ti35、迟ti13、锤ty13、槌ty13、朝tai35、张tiŋ35、长tiŋ13、肠tiŋ13、胀tiŋ55、丈tʻiŋ33 、着穿tiǝ33、着~骂:挨骂tiǝ31、、竹tiau42、虫tioŋ13、重tʻioŋ33、
需要说明的是,江永是知三读如端组,再一起读如来母l。宁远平话的tǝu53原书136页写为“”,可能是生造字或俗字,其本字应该是知母宥韵的“昼”,音合义通。

二赣语中知三读如端组的表现

赣语广泛分布在江西中、北部及其周边的湖南东部、福建西北部和湖北东南部等地区。赣语中知三读如端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知三读如端组而章组不读如端组的类型;一种是知三、章组一并读如端组的类型。下面分别讨论。

(一)知三读如端组而章组不读如端组的类型

江西省内外的某些赣方言点也表现出了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而章组不读如端组的现象,如(江西莲花据刘纶鑫1999第273页,先标白读后标文读,湖南安仁据陈满华1995-1996,福建邵武据李如龙、张双庆1992。声调改标调值):
江西莲花:猪tiu44/ʨy44、长ti53/ ts53、涨ti53/ ts53、胀ti22/ ts22、帐ti22/ ts22、着tio44/ʨyo44、竹tio44/ʨyo44、筑tio44/ʨyo44

湖南安仁:砧tien44、长~花tioŋ51、胀tioŋ31、涨tioŋ51、帐~子tioŋ31、中~间teŋ44、竹tiɯ313
福建邵武:猪ty21、厨tʰy33、苎tʰɯ55、柱tʰəu55/ʨy213、住tʰy35、知ti21、池tʰi33、超tʰiau21、潮tʰiau33、抽tʰəu21、缠tʰien33、陈tʰin33、涨~衣tioŋ55、长~短tʻoŋ33、肠tʻoŋ33、直tʰi35/tʰə35、中~间tiuŋ21、竹ty53、虫tʰuŋ33
   
一般认为,江西莲花方言属于赣语的吉安片;湖南安仁方言处在江西赣语和湘南土话的结合部,《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它划归赣语耒资片;福建邵武方言与江西的地理、历史联系早已为方言学界所熟知,张双庆、万波(1996)从全浊声母演变的类型和知组声母今读的性质等方面入手,论证了邵武方言属于赣语,比较有说服力。可以看出,上述赣方言点都处于赣方言的边缘地区,其中,安仁方言与湘南土话在地缘上非常接近。
刘纶鑫1999第71页指出莲花赣方言“少数知三、章三白读音为”,实际上,从原书第三章“客赣方言单字音比较表”和第273页所举的上述例字来看,唯有知组三等的白读层有读如端组的表现,章组字并没有这类表现。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福建邵武的彻二、澄二也有读tʰ 的反映(知二没有读t的反映),表面上看起来与闽语相接近,但正如张双庆、万波(1996)所指出的,“它(按,指彻二、澄二读tʰ)显然同清从一样,是从临川、安义的ʦʰ 变过来的,属于较为晚起的历史层次。”(1)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邵武方言也属于知三读如端组的类型。
实际上,莲花、安仁和邵武等地的赣方言知三读如端组而章组不读如端组的类型与上述粤、湘、桂土话、平话正好是一致的。从方言地理来看,这些方言、土话正好多分布在江西赣语区的周边地区,它们平行地出现这个共同的特点一定不是偶然的。在这些方言和土话中,所有读如端组的知组三等字都是口语中的常用字,有的方言点多达20个字左右,如粤北长来土话、北乡土话,桂北两江平话、四塘平话和福建邵武方言;有的方言点则只有一、两个字,如粤北周田土话、石陂土话,湘南宁远平话、道县(小甲)土话。我们相信这种断断续续、时隐时现的特点不可能是晚近演变的结果,而是“古无舌上音”的残存。明代湖南郴州人袁子让《字学元元》卷八云:“江右音或以朝为刁,以昼为丢去声,盖误知于端也。”(2)正指明了明代江西境内的方言知组三等字“朝”、“昼”读如端组的特点。法国学者沙加尔( L. Sagart)在给笔者的信中说,“在粤北,只有一些口语中的知三字读t,照三字不读t。这些字读t是作为一种遗存的结果,即在知三的口语字中保留了来自上古汉语晚期t的读法。这是一种白读现象,正如客家方言、闽方言和西部赣语的少数方言,像永新(南文村)方言和湖南安仁方言。”(3)我们推测,早期江西本土的赣语有过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的特点,正如今天的莲花方言,而正是移民把这个特点带到了粤北、湘南、桂北和闽西北的邵武等地,而且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当然,各个方言点保留的程度有所不同(表现在字数的多寡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上述方言或土话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的特点乃是属于一种存古的性质。关于这个问题,详见下文分析。

(二)知三、章组一并读如端组的类型

今天的某些赣语,像抚州方言、宜丰方言和安义方言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如(抚州据陈昌仪1991,宜丰、安义据李如龙、张双庆1992。例字第一行是知组三等B类字,第二行是章组字):
除   迟       追      潮       绸       展      陈      帐      程         
抚州tʰu24   tʰi24      tui32tʰau24/tʰeu24tʰiu24      ten45      tʰin24   toŋ51   tʰin24
宜丰tʰu13   tʰœ13      tœ31    tʰæu13   tʰəu13   tæn112   tʰən13    tɔn13   tʰən13
安义tʰu21   tʰɤ21       ʨi11      tʰau21      tʰu21      tɛn213    tʰɤn21    tɔŋ45tʰɤŋ21/tʰaŋ21
      遮   煮       纸      周      真      春      唱      蒸   粥
抚州ta32   tu45      ti45       tiu32       tin32       tʰun32    tʰoŋ51    tin32    tuʔ 5
宜丰tɑ31   tu112    tœ112   təu31    tən31    tʰən31   tʰɔn13   tən31tuʔ 5
安义ta11   tu213       tɤ213   tu11      tɤn11      tʰɤn11    tʰɔŋ45    tɤŋ11tuʔ53

第二种类型的知组三等字不论是否口语中的常用字,一般都与章组字一并读如端组,这是与第一种类型很不相同的另一个特点。
   
关于上述第二种类型的赣语中知三、章组一并读如端组的特点,沙加尔(1993)认为不属于存古的性质,而是晚近演变出来的一种新现象,即:
                   章组 *ʨ - → ʨ -→ ʧ-→ʦ-(南昌)
                   知三 *ƫj-↗         ↘↘ t-(临川) (4)
直到近年来,沙加尔在给笔者的信中还坚持上述观点。他说:“那些知三、照三读 t、tʰ 的赣语,有很好的证据表明其演变过程是ʨ -→ʧ -→t, 而且那是一种新近的演变。我们如此确信的原因是许多方言中中古汉语的透母和定母已经发生了tʰ 到h的变化,这种变化必须发生在定母由 dʰ 变成 tʰ 之后。但是,这个变化没有触及彻母和昌母。这意味着 tʰ 变成h的时候,彻母和昌母还不是读 tʰ,它们变 tʰ 有在tʰ 变h之后。”(5)   
   
日本学者大岛广美(1996)同意沙加尔的观点。不过,关于整个演变过程,她有不同的解释:“赣语的知三、章组声母通过如tʂ->ţ->t-的过程变成舌尖塞音的看法,是可以成立的。”(6)

三从知三读如端组看粤、湘、桂土话、平话与早期赣语的历史关系

我们推测早期江西本土的赣语曾经有过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的存古现象,这种现象就保留在与早期赣语有关的粤北、湘南、桂北等地的土话、平话中;我们也承认今天抚州、宜丰和安义等地的赣语知三、章组读如端组是晚近演变的结果。我们认为,虽然上述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但是,后者乃是从前者发展、演变而来的。

清儒提出的“古无舌上音”的论断早已成为音韵学上的共识,也就是说上古汉语只有舌头音而没有舌上音。根据周法高(1948)的考证,直到唐初贞观年间(627—649),代表长安音系统的玄应《一切经音义》多用端组切知组,表明舌上音还没有从舌头音中分化出来,而齿头音精组、正齿音庄组和章组都分而不混。

人们常常拿今天的闽方言白读层知组读如端组的现象来做“古无舌上音”的旁证。闽方言白读层是不论二等、三等都读如端组,但如上所述,粤北土话、湘南土话和桂北平话等只有三等字具有这种表现,它们的性质是否一样呢?沙加尔认为粤北等地的这种表现并不影响其存古的性质,他在给笔者的信中说,“确实,闽方言知二字与知三字一样读t,但是,知二字非常少,最常用的口语字是‘茶’,在客家方言和粤北土话中读ʦ 是可能的,因为比起闽方言来它属于一个较新近的层次。也许茶在福建的栽培历史是非常古老的。”(7)其实,除了“茶”字,“罩、桌、撑、拆”等也是口语中比较常用的知组二等字,它们在粤北等地的土话中为什么都只读塞擦音呢?特别是粤北的长来和北乡两地的土话,桂北的两江和四塘两地的平话读如端组的知组三等字多达20个左右,为什么二等字一个都没有呢?所以,我们认为上述土话或方言中知二、知三有别,而且知三读如端组一定是另有原因的。
我们知道,中古知组的二、三等分别由上古舌头音端组的二、三等演变而来,知组声母在二等韵前与在三等韵前音韵条件是不同的,所以历史音变的路向就有可能不同。根据李方桂1980,二等韵的介音为*-r-,三等韵的介音为*-j-。根据潘悟云2000,国内学者郑张尚芳(1987)和许宝华、潘悟云(1994)也都证明了二等在上古带*-r-介音。正因为舌头音*t 的二等也带了*-r-介音,*-r-介音具有卷舌化的作用,所以我们推测在早期的赣语中中古的知组二等就已经卷舌化为*ʈ ,即:端二*tr> 知二*ʈ ;知三则因为还保留上古舌尖塞音的音值而与端组继续合为一体,这就是我们认为今天粤北土话、湘南土话、桂北平话、莲花方言、安仁方言和邵武方言等知二、知三有别,而且知三读如端组乃是属于存古性质的原因。先看下面的示意图:
(上古)      (早期赣语)                                       
            章*ʨ ------→章、知三*ʨ ----→章、知三*ʧ
                         ↗                            ↘
         ↗ 端、知三*t ------→端*t -------→端*t ------→端、章、知三*t
舌头音t ---
         ↘ 知二*ʈ
                     ↘
            庄*tʂ ----→ 庄、知二*tʂ
                                       ↘
            精*ʦ -----→ 精*ʦ -------→ 精、庄、知二*ʦ
早期赣语的知二*ʈ后来进一步并入了原本就读为卷舌塞擦音的庄组*tʂ,最后再一起并入了精组*ts,这个问题因为与本文没有直接相关,容以后另外探讨。

如上图所示,早期赣语知三从端组分化       特殊的地理位置上,特别是两宋以来作为全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方言受到北方官话的强烈影响势必在所难免。在北方官话的系统中,知三较早地塞擦音化,脱离了端组而与章组合流。可能正是在官话的影响之下,江西本土多数赣语的那些读如端组的知组三等字按照词汇扩散的规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为塞擦音,最终脱离了端组而与章组合并。第二,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根据李方桂1980,上古和中古的三等都带有*-j-介音。可能正是这个*-j-介音,使得知三舌面化而并入了章组*ʨ ,即*tj >*ʨ;端组则因为只有一等和四等,没有舌面化,仍然保持舌尖塞音的音值。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包括一些赣语、客家话和粤北石陂土话、湘南桂阳燕塘土话(唐湘晖,2000)在内的一些方言精、庄、知二与章、知三今读有别的原因了,因为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此处阙如。根据上述沙加尔(1993)的意见,在一些赣语中知三与章组合并后经过了一个*ʧ 的阶段,最后塞音化,并入了端组,抚州、宜丰和安义的赣语就属于合并后的情形。

四粤、湘土话的形成与早期江西移民的历史关系

两宋是封建时代江西发展的顶峰时期,土地高度开发,人口高速增长,文化空前发达。于是,过剩的人口就大规模地向周边地区迁徙,西部的湖南和西北部的湖北更成了江西移民的乐土,出现了历史上所说的“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运动。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早年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得出五点结论,“一曰: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而庐陵一道,南昌一府,又居江西之什九。”“二曰:江西人之来移湖南也,大都以稼穑耕垦……”“三曰: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北部……”“四曰:湖南人来自历古,五代、两宋、元、明居其什九;元、明又居此诸代之什九;而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又居元、明之什九。”“五曰:五代以前,湖南人多来自北方;五代以后,湖南人多来自东方。南宋以前,移民之祖籍单纯,几尽是江西人……”(8)

湘南土话的最终形成可能跟上述“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运动有关。从最近几年方言学界对湘南土话区语言及历史文化的调查结果来看,土话区居民的祖先以两宋以来从江西入迁的占大宗。下面略举数例:

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孙氏续修族谱》载:孙氏鼻祖受五公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由江右(今江西)乐安郡迁来东安县花桥黄金宅(黄金宅现指何地,不详)。
                     ——鲍厚星《东安土话研究》页2,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就桂阳县而言,几个大姓(刘、李、袁等)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祖籍也各地不同。本文调查的燕塘小冲村刘姓居民,其祖先本是江苏省徐州(古彭城郡)人,后徙居江西省吉安市。据其家谱记载:“至正四年(按:公元1344年),我始祖以仲文公元末避乱,由吉安而托迹印楚南,家于桂境石壕庞家山等处”,几经辗转,“三世思恭迁居小冲头”。
                     ——唐湘晖《湖南桂阳县燕塘土话语音特点》,《方言》2000:1

全县姓氏源流,多数为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入。全县有275姓,5000人以上的17姓,占全县总人口67.16%。这17姓中10姓来自江西,其中9姓来自江西泰和县。
                     ——罗昕如《湖南蓝山土话的内部差异》,《方言》2002:2

最早迁入临武的是唐姓,据《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唐氏迁入三户12口。宋时,随着经济中心南移,江西客民130余姓大量迁入临武。县内20个大姓,其中黄、陈、李、王、周、雷、刘、邝、蒋、郭、胡、罗、曾、何、文、彭、贺等17姓为宋时迁入。”20个大姓中,黄姓、周姓祖籍山东青州,陈姓祖籍福建莆田,其余各姓均由江西迁入。
                  ——陈晖《湖南临武(麦市)土话语音分析》,《方言》2002:2

说汝城话的居民,其祖先大部分是宋元时期从赣中、赣南的吉安、泰和、庐陵等地迁入的(陈必闻修、范大等纂1975)。其移民时间、背景和迁出地与土话区的其他县市的情况基本相同。
                  ——陈立中《试论湖南汝城话的归属》,《方言》2002:3

粤北土话区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时至今天,粤北土话区的许多居民还念念不忘自己的祖上来自“江西大码头”,特别是以韶关为中心的中南片的居民,在族群意识方面与称自己的祖上来自福建“上杭瓦子街”的粤北客家人迥然不同。从有关的一些谱牒、史志、文物和地名来看,两宋以来入迁粤北土话区的移民基本上都来自江西中、北部,很少发现来自江西南部的,下面举几个例子为证:
首仁公即名以仁,字子高,由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于宋理宗宝祐二季(1254)十一月内丙子来至广东省韶州府曲江县隶籍玉田都白土上乡安居。
                      ——曲江县白土镇上乡刘姓族谱“白土初世至四世图”
(白沙大村李姓太始祖宣仪)自宋端平三年(1236)由江右吉安府吉水县樟树镇谷村迁居于粤东之韶州府曲江县白沙村。
                      ——曲江县白沙镇大村《李氏族谱图叙》
(卢克谦)始祖,讳晃,字宣熙,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居曲江县湾头村。
                      ——北江区湾头村卢祖成先生(民国二十年生)家藏木刻版
兹志由临湘迁居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樟树镇,及后迁居乐昌大城县始于大宋特奏通直郎即龚讳贲。据龚氏旧谱谓,由武陵分居临湘,由临湘至江西,由江西迁居乐昌,以龚坚为受姓之鼻祖,以龚遂龚胜为远世祖,以贲为乐昌龚氏始祖。
                      ——乐昌市长来镇《龚氏族谱》之“重修乐昌大城龚氏族谱序”

在连州市星子镇,姓欧阳的居民自称祖上是北宋文学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有证据表明这并非“攀龙附凤”之妄说。据南宋楼钥(1137—1213)所著《攻愧集 . 静退居士文集序》,“欧阳文忠公为本朝文章宗师……。尝访求遗文于馆中,仅三十余篇,每恨不得其全。公(指欧阳修)之孙伋守连州,以公家集二十卷锓诸版而来求序,始得而尽见之。……欧阳氏久不振,连州能传斯文,于其家世,尚勉之哉。”(9) 由此可见,星子欧阳氏居民完全有可能是来连州当官的欧阳修之孙欧阳伋的后代。在连州市丰阳镇湟水的源头,有一座墓碑上刻着“宋公白祖六郎之墓”的古冢,相传是北宋“江西诗派”的鼻祖,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之墓。每到清明时节,附近夏湟村的黄姓居民就前来祭拜,他们公认自己是黄庭坚曾孙黄必达的后代。据夏湟村《黄氏族谱》,“必达者,是吾族之始祖,乃仲式之季子也,黄冠公之孙,即庭坚公之曾孙也。今湟水之源梓撞涵之白祖六郎墓者,即庭坚公之墓也。不传太子大学士,而谓白祖六郎者,循其隐也。”由此可见,夏湟村的黄姓居民与北宋江西的黄庭坚家族有着渊源关系。

另外,在连州市境内,位于土话区的星子、清江等地名很有可能都是历史上的江西移民带来的。我们知道,江西境内时至今天还有星子县和清江县,前者建于北宋初太平兴国三年(978),位于鄱阳湖畔;后者建于五代南唐时,位于赣北中部。

江西向粤北移民,很可能是上述“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运动的余波。粤北和湖南之间尽管横亘着五岭山脉,但地缘上的联系一直非常密切。周去非《岭外代答》云:“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10)其中,第三条“自湖南之郴入连”即是湖南与岭南之间的一条交通要道。汉代修筑的沟通长安和岭南的西京古道,越过湘、粤边界的骑田岭,成了湖南进入粤北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另一条通道。此外,从湘南流入粤北的武水,则是两地自然的交通途径。历史上江西人入迁湖南,进而沿着上述的交通孔道就近扩散到粤北地区,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粤北乐昌市三溪镇邝姓即是典型的一例。据发音合作者邝治玉老先生介绍,三溪邝姓的祖上原籍江西吉州,后有一支迁至湖南临武,再迁至湖南宜章,最后才来到乐昌三溪,至今近二十代。

至于桂北平话,其历史形成与江西早期的移民有否关系?因为到目前为止有关该方言的历史移民的材料还非常罕见,所以此处不敢妄说。这个问题有待以后深入调查研究。

五余论

粤北、湘南和桂北分别处于五岭山脉的南麓、北麓和西翼,属于山地丘陵或山间盆地地貌;邵武则处于武夷山脉的东南麓,境内也到处都是崇山峻岭。正是在这类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下,至迟从两宋开始,由江西中、北部入迁的移民带来的本土赣语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的特点,才得以保留到了今天,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特点具有存古的性质。当然,这种存古的性质与闽语知二、知三都读如端组的存古性质是有所不同的。江西本土的赣语,由于处在比较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特别是两宋以来比较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发展、演变的速度相对比较快。所以,时至今天,像抚州、宜丰和安义等地的赣语虽然也还保留知二、知三有别的迹象,但知三和章组一起读如端组,那已经不属于“古无舌上音”的遗存了,而仅仅是新近演变的一种结果。我们认为,从早期赣语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的特点,到今天抚州、宜丰和安义等地的赣语知三和章组一起读如端组,可以找到一条明显的发展、演变轨迹。

注释:
(1)张双庆、万波从邵武方言几个语言特点的性质看其归属,《语言研究》1996:1,页11。
(2)援引自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页27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原文是:In Yuebei,only some colloquial zhi3 words have t-. zhao3 words do not have t-. These words have t- as a result of a preservation, they have retained t- in zhi3 (colloquial) from late Old Chinese. This is a bai2-du2 phenomenon, exactly like Hakka, Min, and a *small number* of western Gan dialects like Yongxin (Nanwencun) and Anren in Hunan .
(4)Laurent Sagart.LES DIALECTES GAN-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et le lexique d’un groupe de dialectes chinois,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1993:249.
    (5)原文是:There is very good evidence that in those Gan dialects where zhi3=zhao3=t-, th-, the evolution has been tsy- > tS- > t-, and that it is a RECENTevolution. The reason we can be sure of this is because in many of these dialects the MC initials tou and ding have changed from th- to h-. This must have happened *after* ding4 changed from dh- to th-, then. But the change th- > h- has not touched the che4 and chang1 initials ! this means that at the time of the change th- > h-, chang1 and che4 were NOT th-, they became th- only *after* the change.
(6)大岛广美赣语知三、章组声母,《中国语学》第243号抽印本,日本,1996年,页165。
(7)原文是:True, Min has t- in zhi-2 ('tea') as well as zhi3-, but then Zhi-2 words are very few, the most common and colloquial is 'tea', it is possible that in Hakka and Yuebei the word for 'tea' has ts- because it belongs to a more recent layer than in Min. Perhaps tea cultivation is very ancient in Fujian.
(8)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1931年),《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页349—350。
(9)楼钥《攻愧集》卷五十二《静退居士文集序》,中华书局,1985年,页七一四。
(10)周去非《岭外代答 . 地理门》卷一,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其他参考文献:

鲍厚星1998《东安土话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陈昌仪1991《赣方言概要》,江西教育出版社。
陈晖2002湖南临武(麦市)土话语音分析,《方言》第2期。
陈立中2002试论湖南汝城话的归属,《方言》第3期。
陈满华1995、1996湖南安仁方言词汇,《方言》1995:2—1996:1。
黄雪贞1993《江永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方桂1980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
李如龙、张双庆1992《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
李永明1988《临武方言——土话与官话的比较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梁金荣1996临桂两江平话同音字汇,《方言》第3期。
林立芳、庄初升2000粤北地区汉语方言概况,《方言》第2期。
刘纶鑫1999《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骆明弟1996临桂四塘平话同音字汇,《方言》第3期。
潘悟云2000《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L.Sagart2001Nanxiong and Hakka(南雄方言与客家话),《方言》第2期。
沈若云1999《宜章土话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谭其骧1931湖南人由来考,《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张双庆2000《乐昌土话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张双庆、万波1996南雄(乌径)方言音系特点,《方言》第4期。
张晓勤1999《宁远平话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周法高1948玄应反切考,史语所集刊第20本上。
周先义1994湖南道县(小甲)土话同音字汇,《方言》第3期。
庄初升、林立芳2000粤北土话中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类型,《语文研究》第2期。

(E-mail:zhuangcs@263.me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知三读如端组看粤北土话、湘南土话、桂北平话与早期赣语的历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