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rongg 发表于 2007-10-25 21:18:04

浅谈韵律

来源:http://www.shiandci.net/cjg21.htm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有《诗品》、《词品》、《曲品》等一套丛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主要谈谈对押韵的看法。

    在散体的语言中,押韵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常用押韵的是韵文(包括赋、诗、词、曲等),韵文的意思就是用韵之文。押韵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韵,也就是一韵到底,这在有些唱词、美文中能够见到;二是隔句押韵,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逐句押韵,又有隔句押韵,还有隔多句押韵的。韵文用韵,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meirongg 发表于 2007-10-25 21:22:07

韵律研究的前沿和特点

来源:http://www.cass.net.cn/file/2006090580192.html

韵律研究,特别是有关韵律成分的功能和形式、韵律结构和韵律成分的组织规则、语调和重音、情绪态度的韵律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为解决合成语音中的“机器味”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洋腔洋调”等问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语音由音色、音高、音长和音强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从性质上可以分为音段成分和韵律成分两大类。音段成分主要靠语音的音色差异来加以区别,如/a/、/i/、/u/这三个元音之所以听起来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在音色上具有区别性;与音段成分相对而言,韵律成分主要靠语音的音高、音长和音强等方面的差异来加以区别。如普通话的词语“衣”和“义”虽然在音色上是相同的,都念为/i/,但听起来仍然有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声调:“衣”为阴平,“义”为去声。普通话里的声调主要靠音高对比来区别,阴平字读为高平调,去声字读为高降调。诸如声调之类,主要依靠音高、音长和音强等方面的差异来加以区别的语音成分,称为“韵律成分”。常见的韵律成分除了声调之外,还有重音、语调、停顿、节奏等等。

   韵律成分跟音段成分一样,也具有区别词语意义的功能。如普通话可以通过声调来区别词语意义。英语是非声调语言,它虽然没有声调这样的韵律成分,但它可以通过元音的长短对比来区别词语意义,如“heat(热)”有别于“hit(打)”。英语还可以通过音节的轻重对比来区别词语意义,如“'permit”不同于“per'mit”,当词重音落在第一个音节上,该单词作为名词,表示“许可证、执照”的意思,当词重音落在第二个音节上,该单词作为动词,表示“允许、准许”的意思。另外,韵律成分还可以作用在短语层面起着区别结构类型的功能,说“张三看见李四很高兴”这句话时,若在“看见”之后出现一个相对较大的停顿,则表示“看见”的对象是“李四很高兴”这一事件,若在“李四”之后出现一个相对较大的停顿,则表示“看见”的对象是“李四”这个人。可见,句中的停顿位置不同,可以改变句子成分之间的组织关系,从而改变句子的意义。韵律成分还可以作用在句子层面起着区别语气类型和指示信息焦点的功能,说“他明天要去上海”这句话时,既可以用疑问语调来表示提问,也可以用陈述语调来表示叙述,提问时若把语句重音放在“明天”上,回答者就应针对“(他)是不是明天(去上海)”这一疑问焦点来进行回答,若把语句重音放在“上海”上,回答者就应针对“(他明天去的地方)是不是上海”这一疑问焦点来进行回答。除了这些基本功能之外,最近的一些研究还表明,韵律成分还具有一定的篇章组织功能,并能负载说话者的情绪、态度等方面的副语言学信息。

   语音中的各类韵律成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在听感上产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类的效果,在功能上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吴宗济先生曾指出,普通话语句中音节间和短语间的韵律特征变化,与语音的自然度关系密切。研究并掌握自然话语的韵律结构和韵律成分的组织规则,有助于提高机器的对自然话语的识别和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机器早日合成出更加自然、符合人类语感的话语来,还能帮助解决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洋腔洋调”问题。

   韵律成分的组织过程主要受话语的韵律结构控制着。举例来说,普通话里的两个上声调如果挨在一起,通常会激发前一上声调发生变调,读为阳平调,这一现象被概括为“上上连读变调”,如“美酒(mei3jiu3)”一词会被读成“没酒(mei2jiu3)”。但在“人美,酒更好”这句话里,由于“美”和“酒”之间通常会出现一个相对较大的韵律边界(表现为语音停顿),阻止了“上上连读变调”规则的施用,“美”不发生变调,仍然读为上声。另外,一个句子能不能说,不仅受句法结构的控制,同时还受到韵律结构的制约。如“种+树”和“种植+树”虽然都属动宾结构,但说话人大多会选用“种树”,很少有说“种植树”的。冯胜利先生认为“种植+树”之所以拗口,是由于韵律上存在“头(动词)重脚(宾语)轻”的结果。由此可见,韵律结构对于语言生成和表达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有关汉语的韵律结构和韵律成分的组织规则等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