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8-9-1 20:07:53

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

来源:http://www.chinadialect.com/info_view.asp?id=57

提 要汉语方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成中国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当代全球化大背景下,汉语方言正在迅速走向一体化。汉语方言的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各种矛盾和挑战。语言多样性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文章提出,方言应该在接受语言一体化的前提下,在语言多样性的框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方言;濒危方言;语言政策;多样性

一引言

关于汉语方言的现状和生存问题,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和方言多样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以及各级领导、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曹志耘2001、2005,钱乃荣2005,李宇明2005a、2005b)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共识,更缺乏实际行动。因此,本文在笔者近几年的理论思考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以期引起更深入、更理性的讨论和更实际的行动。

曹志耘(1999)指出,二十世纪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具有剧烈性、加速度、由渐变到突变的特点,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具有多层向心、城市方言岛、城市渐变农村突变的特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变得更加迅速和深刻。概括地看,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势力进一步萎缩,逐渐让位于普通话。

(2)强势方言(包括强势的地区方言和地点方言,前者如粤语、吴语、闽语,后者如广州话、上海话、厦门话)在与普通话“并存分用”的模式下生存,二者将长期处于一种角力和竞争的关系之中,但从长远来看,强势方言的势力呈不断萎缩的趋势。

(3)弱势方言(包括弱势的地区方言和地点方言,前者如广西平话、粤北土话、湘南土话、湘西乡话,后者如各地的方言岛、“贱民”方言、澳门土生粤语)迅速萎缩和衰亡,被当地强势方言覆盖,方言版图将被大面积整合成为若干种强势方言。

(4)各地方言的自创性演变(自我演变)逐渐停止下来,而改为以普通话或强势方言为方向的演变。在此过程中,各地方言将发展为“带普通话特色的方言”或“带强势方言特色的方言”。这跟“带方言特色的普通话”(俗称“地方普通话”)不同,后者是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产生的语言现象。

二语言一体化

2.1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首先,任何时代的语言都不会静止不变,跟语言一样,方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其次,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言作为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深切地经受了社会政治背景变化对它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冲击。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汉语方言萎缩、衰亡的步伐大大地加快了。

2.2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全球化肇始于经济的一体化,但它不仅仅是经济的一体化,或者说它的影响不会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迄今为止,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但同时也已经涉及到了政治、文化、教育、信息等方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它对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深刻。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全球化在一个国家的翻版是全国化。在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全国化变革。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在投资、贸易、上学、工作、婚姻方面,在饮食、服饰、建筑、风俗、艺术以及语言方面,无不正在迅速走向一体化。
语言一体化是指不同语言或不同方言或者不同次方言的趋同、合一现象。我国语言一体化的主要表现有普通话国语化(把普通话独尊为全民共同语,现称作“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普及化(在全国各地推广普及普通话),在汉语方言方面,则表现为上节所述的一些特点。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国自觉地进入了语言一体化的进程:

1911年,清政府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开展审定国语标准等工作。

1913年,北洋政府的读音统一会议定了汉字的国定读音(即“老国音”)。

1919年,又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出版了《国音字典》。

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以北京语音作为国音的标准(即“新国音”)。

这个时期的制定标准并推广共同语的工作被称作“国语统一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推广共同语上升为一项重要的国策,由政府组织进行大力推行:
1955年,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1956年,国务院专门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同时还成立了中央和各地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进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条文。

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明确“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和措施。
……

在古代,南方方言使用者被称为“南蛮鴂舌之人”(《孟子·滕文公上》)。今天,南方方言有时依然被讥为“鸟语”。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方言及其使用者是低人一等的,甚至被视为愚昧和野蛮的象征。在今天全国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方言更是成为接触和掌握新知识、与外界交往、融入主流社会的障碍,方言的致命缺陷首次在实用的层面上彻底地暴露出来。在这种形势下,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汉语方言尤其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方言被迫无奈地迅速走上剧变、萎缩和衰亡之路。汉语的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2.3一体化的挑战

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也伴生出各种各样的弊端。在全球化风暴席卷全球的同时,反全球化的声浪也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了两种完全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世界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后者表现为各种宗教、土著、本土、种族及民族主义运动,他们竭力主张保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
一体化必然要损害多样性,一体化必然要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在语言上亦莫能外。对语言和方言多样性的损害,对弱势群体语言权益和利益的损害,是伴随语言一体化而出现的两大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语言一体化的进程中,方言主义(指方言上的“原教旨主义”)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股反对力量,极端的方言主义甚至会引发政治问题和社会动荡。在当今的中国,方言主义尚未对语言一体化乃至经济、政治、文化的全国化构成足够的阻碍或威胁。但方言主义是一种“活力”,它会随着政治气候、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变化而起伏变化。如何妥善处理语言一体化和方言主义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语言多样性

解决之道何在?笔者认为就是语言多样性思想。

3.1多样性思想

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1条指出: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第6条中又进一步指出:“语言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可靠保证”。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现已被国家列入文化立法十年规划重点项目。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思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文化多样性自然包括语言多样性。

1997年12月23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语言“多样化”问题:

要尊重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因势利导,积极做促进工作。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和相对稳定是其内在特性,开展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既不能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也不能简单化,“一刀切”,搞纯而又纯。尊重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语言文字主体化和多样化之间的关系。比如,推广普通话,促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这是坚持主体化原则;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这是贯彻多样化原则。(许嘉璐1998:6)

2004年7月26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在2004年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发言《人类文明的目标与状态:语言文化的平等与多样化》(杨光2004)则首次全面阐述了我国政府关于语言文化的平等与多样化问题的观点。杨光呼吁“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化应当得到统一和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推动语言文化的平等和多样化”,承诺中国“在人类文化和语言多样性保护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在谈到方言问题时,杨光指出:

不少方言彼此间不能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种状况对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是不利的,需要大力推行、积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但是,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目前,推普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重方言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将在保护、发展各少数民族语言,处理好汉语方言问题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争取在10-20年的时间内,基本普及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通用语言。

2005年7月22日,许嘉璐副委员长在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式上讲话时又指出:

人类的历史经验早已经证明,世界只有语言多样,文化多元,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交流畅通,才谈得上世界的稳定与和平。①

2005年11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语言文字周报》采访时,对语言方言的多样性、濒危及保护等问题作了更为透彻和精辟的阐述。他指出:

一种语言的消失,就将意味着人类一种文化的失落。人类的文化发展需要多样性,需要不同的文化基因。因为文化基因是保存在语言里的,如果语言丧失了,人类文化基因库就必将丧失很多基因。过多文化基因的丧失,对人类将是一场灾难。

建立和谐的语言生活,首先要对语言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要尊重各种方言,包括尊重繁体字等历史上的文字,因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李宇明2005a)

2005年12月12日,李宇明司长在第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保护语言的多样性》的报告,分别从“语言资源观”、“人类语言面临灾难”和“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对策”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语言的现状以及应采取的语言观和对策。(李宇明2005b)

由此可见,语言多样性思想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在语言工作方面的基本思想之一。方言的使用价值、文化价值甚至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官方肯定,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有了更科学更明确的表述,在某些情况下,汉语方言上升到与少数民族语言相提并论的高度。这些都是我国语言政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化。

3.2多样性思想与方言的地位和作用

多样性思想的提出,固然是为了牵制一体化。但从根本上看,多样性是一种自然生态,也是一种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对人类和自然界来说,多样性是不容削弱和改变的发展方向。

我国语言(或者说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无疑需要汉语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各汉语方言的共同参与,和谐发展。就方言来说,汉语方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成中国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维护我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就必须正确地对待方言,合理地利用方言,健康地发展方言。

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语言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方言主义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不顾全国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以强烈的地方主义思想和情绪,盲目鼓吹方言主义,甚至与语言一体化相抵抗,是注定要失败的。

一体化还是多样性?这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极端的语言一体化违背了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不可取的。而盲目的方言主义逆历史潮流而动,也是没有出路的。因此,笔者认为,答案既不是简单的一体化,也不是简单的多样性。一体化与多样性固然有其天然对立的一面,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来看,一体化和多样性之间仍然存在相互补充、和谐共处的可能性,更存在必要性。一体化应该是包含多样性的一体化,多样性应该是一体化进程中的多样性。就语言来说,语言的一体化是包含语言多样性的一体化,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一体化进程中的多样性。一体化和多样性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中国哲学中的“和而不同”。
笔者的结论是,在一体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在多样性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共识的情况下,方言应该在接受语言一体化的前提下,在语言多样性的框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3.3行动计划

“如何进行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保护,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对此我们必须重视,必须进行研究,而不能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在工业化进程中导致很多语言与方言的消失,给人类留下了不可弥补的过失。”(李宇明2005a)汉语方言如何“在接受语言一体化的前提下,在语言多样性的框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呢?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但更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有关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大众传媒都应该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团结合作,积极行动,以无愧于历史。以下是笔者认为迫切需要付诸行动的工作。

(1)明确语言政策。李宇明(2005a)指出:“现在应该继续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语言政策,使我们的语言生活更和谐,从而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更好地和睦相处。”跟其他政策法规一样,语言政策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近几年来,有关领导人已经提出了不少积极正确的观念和构想,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些观念和构想,有必要在有关的政策法规中进一步加以明确。例如,在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写入维护语言多样性的内容,在提倡语言一体化的同时,明确地提倡语言多样性,使一体化和多样性成为我国语言政策中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2)建立相应机构。例如方言多样性研究机构、濒危方言基金会、方言博物馆等,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是一片空白,远远落后于一些西方国家。

(3)开展学术研究。包括对方言多样性、弱势及濒危方言的理论研究,对众多传统方言、弱势方言、濒危方言的抢记和保存(仿照对文物的“抢救性发掘”的说法,可以叫做“抢救性调查”,但不是“保护”,更不是“保卫”),就汉语方言的现状来说,后者更是当务之急。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与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张振兴主持)、“汉语方言地图集”(曹志耘主持)等研究项目就是我们的具体行动。

李宇明(2005a)指出:“从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语言消失、濒危、衰落是无法阻挡的,但我们并不甘于坐视这些人类宝贵财富的消失,要尽可能维护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对那些已经无法延续其生命的语言,要抓紧时间调查、记录,做好保存的工作;对那些还能够生存下来的语言,我们要尽量让新一代人去学习,进行语言抢救与保护工作。”笔者认为,汉语方言的抢记和保存(抢救性调查)工作是一项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当由政府部门统一筹划,组织实施。

(4)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和广大群众宣传语言一体化和多样性的关系,宣传语言多样性的政策和思想,使之深入人心,如能做到这一点,必将为汉语方言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

附注
①转引自中国语言文字网2005年7月25日发布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中国将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曹志耘1999二十世纪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历史和地域的角度,[日本]《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19期。
曹志耘2001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曹志耘2005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以吴徽语区为例,《语言研究》第4期。
李宇明2005a 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访谈,记者夏莉、张雪莲),《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11月9日。(转引自上海中小学教育网教育论坛专栏,2005年11月14日)
李宇明2005b 保护语言的多样性,第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广州,2005年12月12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
钱乃荣2005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许嘉璐1998开拓语言文字工作新局面,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服务,《语文建设》第2期。
杨光2004人类文明的目标与状态:语言文化的平等与多样化,中国语言文字网2004年7月26日发布。
于根元、施春宏1998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语文建设》第6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