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ha--2 发表于 2009-4-16 16:44:09

谁动了我们的汉语

来源:http://www.yuwenonline.com/Article/news/xwbj/200508/3243.html

      她在汉语的表达中总是夹杂着英语,她说是习惯

  ■一些网语虽然也是汉语,但表达方式却让汉语伤筋动骨

  ■“找借口不扯票……”竟成文章标题

  ■作家王蒙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他认为: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因为相比于前者,我们自身的妥协使得汉语文化被颠覆来得更为直接、更容易。

  “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aguazhuidi”,“炙手可热”并不是东西太烫手的意思……不久前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一次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留学生队。这样的结果在让多数评委大跌眼镜的同时,也引发了民间的一片追问之声——“谁动了我们的汉语?”而从于7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世界汉语大会上传来的消息则称,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逾千万。无论是家门口遇冷还是全世界都在捧,在与上海、北京千里之隔的成都,操着柔软成都话以及南腔北调的人们依旧在这座城市里悠哉游哉,在变样的平静背后,汉语告急的事实让我们不容忽视。

  中英双语混杂必要还是炫耀

  留学生:25岁的茜茜说她已学了“半辈子”英语,她已把双语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研究生:史挺称如果有人这样面对面跟我讲话,我一定会浑身起鸡皮疙瘩。

  “Waiter!”城南某咖啡馆内,和着空气中散发的阵阵醇香,茜茜的英语显得特别字正腔圆。“你别用这样的眼光看着我,难道我叫‘服务员’or‘小姐’or‘同志’?多别扭啊……”尽管年龄还不到25岁,可茜茜坦言,自己学英语的时间已经占了“半辈子”,从12岁上初中算起,6年中学、4年大学,外加1年英国留学经历,“你可以不习惯我这种说话方式,但我真的已经改不过来了”。说这话时,茜茜一脸无辜样,稍后她又告诉记者,在自己供职的那家知名IT公司,用这种方式说话的大有人在。

  “中午喜欢吃cheesecake”、“有时候跟客户讨论一天,也只能谈拢一个case”、“MSN和email是联络同事的主要工具”、“最常用的词和口头禅分别是OK和noproblem”……在不到半个小时的谈话,不时有这样的双语句子从茜茜的口中蹦出来,听者稍一走神,就有可能坠入云里雾里。

  对于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四川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史挺皱着眉头告诉记者:“中国人不好好讲中国话,他们觉得中英文混杂很时尚吗?说老实话,如果有人这样面对面跟我讲话,我一定会浑身起鸡皮疙瘩。”

  调查:昨日在春熙路记者随机调查的结果则显示:10位被调查者中对双语现象表示理解的有2位,明确反对的有5位,不置可否的有3位。并且,持反对意见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两个字“炫耀”。新华路小学退休语文教师吴老师表示,一些年轻人用双语说话根本不是自然流露,做作的痕迹很明显,“如果平时朋友、同学和家人都使用的是亲切实用的汉语,你一个人用双语讲话只会平添隔阂,说到底,就是底气不足。”

  网语方言盛行贴近还是浅薄
  大学生:小丁经过一番“恶补”,终于明白了“TX”“Congs”“水鬼”是指什么了。

  语言学专家:他们这样的“汉语”将给交流带来阻力,是一种信息梗阻。
  点击网名为“糯米夹油条”的成都某高校大四学生丁一帆的QQ资料,签名档上写着这样一行字——“我这辈子最恨两种人:一种是以貌取人的,另一种就是恐龙。”“嘿嘿,你不会不知道‘恐龙’的意思吧?”他略歪着头、狡黠地看着记者,“不过,5年前第一次听人说起时,我真的不知道!”说起这件往事,小丁的表情陷入了痛苦状,因为不知道“恐龙”的意思而被当时的高中好友洗刷了一番的他,现在对此类网语的理解早已今非昔比。

  “什么‘偶’、‘MM’、‘弓虽’都太小儿科了!你知道‘TX’、‘Congs’、‘水鬼’、‘白客’的意思吗?”面对记者请他谈谈网语的要求后,小丁反问道。经过一番“恶补”,我终于明白,“TX”是同学的意思,泛指论坛中的大家;“Congs”是英文Congratulation即“庆祝”的缩写;“水鬼”是指论坛里发水帖的高手;“白客”是指非法入侵站点又不进行任何操作就退出的人……对于网语在像小丁这样的年轻人中盛行、并且有些被“妖魔化崇拜”的现象,有语言专家就指出,“这样的‘汉语’将给正常人际交流带来阻力,是一种别具匠心的信息梗阻”。

  相对于网语的流行,方言也越来越有登上大雅之堂之势。“哦嚯!一车砂石洒落高速路”,“找借口不扯票,要不得哦”……别以为这是寻常聊天,以上两处均是白底黑字的报纸标题。“报社使用一定的方言有助于拉近跟读者的距离,但是如果不分场合、甚至在要闻版上滥用,就值得商榷了”,四川大学一语言学专家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

  前段时间,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先生所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的事实。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因为相比于前者,我们自身的妥协使得汉语文化被颠覆来得更为直接、更容易。比如喜欢“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所制造的浅薄快感。

  调查:昨日记者在外文书店看到,《猫和老鼠》的四川方言版系列专辑前站了好几位选购的市民。另据店员介绍,比较好卖的还有《大力水手》、《卓别林》的方言版系列,而本土“牙尖帮”的川普演唱系列则早就卖断了货。“我最喜欢听的电台节目就是飞哥、兰妹儿播报的‘好吃嘴’,好安逸哦!”“普通话?听到都恼火,更不要说讲了!”在此为儿子购买《猫和老鼠》系列的中日出租车汽车公司的张师傅表示。
  
  “Onthelastevening,Iplayedalittletennis,andhadafriendoverfromShanghaitovisit(昨晚,我打了一会网球,然后见了一个从上海来的朋友)……”昨日中午,当记者见到simon时,他正对着电脑,在网上的Msnspace上写日记。“为什么要用英文写?”“一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二是我觉得它能比中文更好地表达我的思想。”

  simon其实叫杨鹏,但他表示更喜欢别人称呼自己的英文名字,“因为这是我通过英文改变自己命运迈出的第一步。”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专业的杨鹏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在本地的一家民营高新技术公司上班,去年年底跳槽到国内一知名通讯技术公司深圳总部,昨天是他享受带薪休假的第3天。谈起从毕业初期的辛苦打拼到现在的小有成就,他说很大程度是得益于英语。

  “我们学理科的中文水平比不上学文科的,技术能力跟公司的大部分同事都不相上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最好的办法就是主攻英语”,杨鹏说。那时,公司里的一个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女助理是自己的偶像,“每次有大客户接待任务或跨国谈判,老板都会安排她出马”,“看着别人风光的样子,我只有羡慕的份。”

  也就是从那时起,杨鹏暗自下定了学好英语的决心,去川大出国人员培训中心上课,泡英语角,“这些地方的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像我这样想法的白领,而我的英文名字simon是上课的外教帮我起的。”

  而第一次靠英语在公司里崭露头角,是源于公司内部的一场学术交流会。“那时,面对一大摞英文资料,不少生僻单词只有我才知道意思,也就是这样让老板记住了我—simon,后来自然而然的一些任务也分派到我头上。”说到这里时,他的脸上闪现出一丝苦尽甘来的味道。

  去年年底,simon用一份漂亮的英文自荐信和英文简历为自己谋得了现在公司的一个职位,“月薪几乎翻了一倍”。但是,面对新公司里几乎个个都能说一口英语的同事,杨鹏再次陷入了沉思。“我听说有个同事用半年时间背熟了10册《新概念》,现在被公司委派为驻海外代表,每天的补贴为90美金……”看来,杨鹏为职业前途所做的在英语中的打拼还远没有结束。

  “我觉得很值得!”最后,他指了指一直坐在旁边的女朋友,“她是中文系毕业的,还因为一篇研究《红楼梦》的毕业论文被导师称作才女呢”,“可现在,她的工资还不及我的一半的一半……”言语中不知是庆幸还是无奈。

  专家观点

  让汉语在充实中得到提高

  梁德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大学语言学教授)

  汉语“纯度”告急的背后
  社会发展必然现象

  研究发现,在社会急剧向前发展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语言问题,这并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这些出现的、属于不健康的现象加以关注和引导。
  拿解放初期来说,那时我国的东北地区与当时的苏联接触频繁,不少俄语的译音词也渐渐出现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用语中。像把“连衣裙”叫“布拉吉”、“联合收割机”叫“康拜因”等等。然而,由于这些词并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规律,后来也逐渐被淘汰掉。
  
  可见现在一些年轻人说话出现中英文混杂的现象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尽管过程混乱,但将来一定会得到纠正。

  对待“标准语”和“外来语”矛盾
  除掉糟粕留下精华
  汉语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吸引一些有表现力的外来语进行充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定不能乱了套。好比一个人不可能上身穿马褂、下身穿西裤,这样就显得不伦不类。

  我们提倡以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作为严谨的生活用语,吸引合乎汉语发展的规律的外来语,排斥不合理的,让汉语在充实中得到提高。
  当然,这里也引发出一个方言保护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方言慢慢被舍弃是必然的,一个民族有自己纯洁的共同语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方言可以研究、保留,但不能阻碍社会发展。

  如何挽救汉语遇冷的现状
  从上到下重视起来

  挽救汉语应从提高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做起,自上而下的形成对语言文字重视的风气。长期以来,我们在汉语言教学上只注重应试,而忽略了对基本功的锻炼,而且对语文并没有像数理化那样的硬指标要求。

  因此,我们建议教育部门制定起培养计划,确定对汉语考核的明确要求。当然这有一定难度,但可以尝试去做。其次,建议招聘单位重视对应聘者汉语基本功的考察,对有语言功底、熟悉汉语优秀文献的人才进行优先录用,在社会上普及尊重汉语的风气。

  功利主义动了汉语
  我相信,在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材料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自己的英语水平:4级、6级、专业8级,甚至TOEFL、GRE。我同样相信,在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材料中,不会出现诸如“熟读唐诗三百首”、“喜爱四大名著”等字眼。为什么?因为对外语能力的要求是招聘信息上白纸黑字的“门槛”,而对应聘者汉语水平的期许却鲜有人提及。
  
  《2005年前程无忧中国主要城市薪酬调查报告》显示:在年薪5万元以下的收入段中,英语水平对收入的影响最大。比如在金融业银行柜台出纳一职,英语精通者的收入是英语良好者收入的2.36倍,是英语一般者收入的4.10倍;而审计经理一职,英语精通者是良好者收入的1.27倍,是一般者的2.02倍。

  难怪,现在的一些白领在下班后就会奔向英语培训课;难怪,现在的家长会削尖了脑袋将孩子送到一个个的少儿英语班。汉语外语的一冷一热,说到底就是功利主义在作祟。
  希望有一天,当我们流畅背出一段古诗时,能收到与说一段流利英文时一样的羡慕眼光;当我们怀着满腹文采求职时,能得到与手捧一纸英语6级证书一样的青睐。

    希望这一天能早些到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动了我们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