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ha--2 发表于 2009-8-14 21:05:34

上海市民多以貌取人 方言问路碰钉子

来源:http://92fy.com.cn/news.asp?id=809

在上海的街头,我们总能遇到来自各地的问路者,既有上海本地人,也有外地和外国的来客。那面对不同身份的问路者,市民的态度是否一致?昨日,早报记者第二次走上上海各繁华路段向市民“问路”。

这次“问路”,记者带上了一件“道具”,还请了一位“外援”——“道具”是一只大大的蛇皮袋,“外援”则是索马里留学生达然(Tarah)。

蛇皮袋暴露“以貌取人”

记者先用上海话问路,在20多位受访者中,所有人都会给出回应。但当记者提上了那只鼓鼓的蛇皮袋,并改为普通话问路后,反应就有了变化。

在豫园附近,早报记者找到一位正在整理杂物的中年女子,问:“请问,去福州路怎么走?”中年女子两眼一抬,上下打量了几眼手提蛇皮袋、满头大汗的记者,“那边!”她嘴角撇了一撇,低头继续干手中的活。“是往右走吗?”记者又追问道。中年女子皱起眉头,不再看记者一眼,极不耐烦地回答:“你不会自己打个车子啊!”

被“蛇皮袋”问路的市民中,两成左右明显表现出不愿抬头看人,斜着眼睛扫视,刻意将回答的音量压得很低,或干脆抬高音量,简单回答一句就立即走开等极不礼貌的行为。而这两成回答者中,年龄在40至50岁左右的中年人较多。

外地方言频碰钉子

记者又将问路语言改为其他地区方言。使用普通话时几乎不出现的“视而不见”,居然也频频发生。

在徐家汇,记者用外地方言问路人如何前往交通大学。连问3人,均未得到答复。记者看到一位中年女士迎面走来,便走近问路。但刚一开口,那位女士竟完全不予理睬,看都不看一眼绕开记者往前走。

当然,也有不少市民不但面带微笑耐心回答,还帮记者查看地图,或是亲自将记者带往目的地。

“热情包围”志愿者

而面对外国问路者,几乎所有市民都相当热情。作为世博日报的“外援”,志愿者达然昨天由衷地表示,上海市民让自己倍感亲切。

看到达然寻求帮助,即使不会英语的市民也会围过来,他们连连比画“出谋划策”,有的,还会去找会说英语的人帮忙。尾随达然的记者发现,市中心地区的大商铺中,一般均配备了会说英语的工作人员。

尽管达然的经历令人欣慰,但我们更期待,在上海世博举办时,来自不同地域的问路者都能得到同样热情周到的服务。

案例

画出地图来指路

在豫园,早报记者拦住了一位60岁左右的男士,询问应该怎样前往南浦大桥。男士想了几秒钟答道:“你可以去坐65路。”他详细解释了如何走到65路车站,要过几条马路,拐几个弯。见记者没法记清路线,男士从口袋里翻出一张小纸片,在纸片上横横竖竖地画起了地图,圈圈点点标出了各条路名,然后将地图交给了记者。记者临走前,他还不忘关照一声“坐到终点站哦。”

找来路人指路

一对操着上海话的老人和小孙子在上海老饭店前停步,索马里留学生志愿者达然(Tarah)上前用中文问陆家嘴怎么走,老太太解释,这片地区他们也不熟。就当达然说谢谢要走时,老太太拦住路过的一辆缓行的摩托,“他们应该知道。”驾车男子停下来:“乘66路到地铁站坐二号线,坐几站就到了。”二人用上海话交流着,身旁的老伴看达然十分困惑,忙耐心地用普通话一字一句慢慢重复了一遍。

冷淡甩开问路者

在愚园路上,提着蛇皮袋的早报记者向一位迎面走来的中年男子问道:“麻烦问一下,您知道到延安中路该怎么走吗?”男子继续向前走,仅将手臂提起指向前方。记者追着这位先生继续问:“是要一直往前走吗?”男子仍快步向前,有些不耐烦将手臂向前一挥,算是指路。记者本想再问仔细些,但男子却加快了步伐,故意将记者丢在后面。

志愿者亲历

老外探路:一遍听不清说两遍
东方早报世博记者 周宽玮
实习生 马煜明 官平

昨天早上9时整,索马里籍上海大学交流学生达然(Tarah)准时与记者在南京东路步行街会合。达然顶着一头波浪小鬈发。因貌似百米飞人博尔特,他不时引来路人目光。在两个多小时的“老外探路之旅”中,记者与达然先从南京东路步行街一直往东“问道”外滩,随后“问道”豫园。

第一站南京路河南中路

热情地“七嘴八舌”

在路口,达然拦住一位20多岁着红色短袖的年轻女性,一字一句用刚学半年有点“蹩脚”的中文问:“你好,请问您知道豫园怎么走吗?”女青年一愣,像是没有听清楚,达然继续问:“就是城隍庙。”重复了几遍,女青年仍没有明白,说了句“不知道”便微笑着走了。达然转问另一中年男性,男士耐心地做了回答,该男性身边的小伙子还不时用发音不大标准的英语夹杂着汉语解释。

河南中路南京东路交叉口,四五个操外地口音的男子正坐着聊天。达然上前询问年龄稍大的一位:“徐家汇怎么走?”对方可能未听懂发音,笑着皱皱眉,旁边坐着的几位男子站起来,纷纷表示“我知道的,我知道的”,七嘴八舌说了起来。其中一位还说起了英文,虽然发音有点“支离破碎”,但似懂非懂的达然还是友好地摆了摆手。

第二站中山东一路外滩听懂也不知如何回答

沿着南京东路,一路问到中山东一路外滩,达然拉住了一位身穿蓝白相间格子短衫的男子,问道:“请问,徐家汇怎么走?徐家汇?”男子似乎听懂,“哦”一声后又不知如何表达,只好比画着指向轨交二号线南京东路站,并大声地一字一句说明。可能看到达然困惑的表情,男子再次用普通话解释了一番,直到达然微笑着说出“OK”“谢谢”。

第三站城隍庙

没问到路反遇推销

从外滩打车来到城隍庙,刚下车还未开口问路,两位貌似推销商品的女子热情地向达然围上来,“Watch, bag要不要,good watch bag。”达然摆手:“不好意思,请问,陆家嘴怎么走?”女子忽地脸一沉,“不知道”,继续向达然推销手表、背包。身旁的记者假装不懂汉语,两女子又蹦出几句蹩脚的英文、韩语,拉住记者。看记者拉着达然要走,其中一名女子紧跟不舍,达然坚决表示不买包,她才离去。

志愿者札记

“热情得让我不好意思”

世博日报志愿者 达然(Tarah)

南京东路—外滩—城隍庙,上海游“黄金三角带”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新闻志愿者,倒像个外国游客。这一圈走过问下来,感觉很温暖,不少人的热情让我有点不好意思,完全没了刚开始时的拘束。

10个月前,我从索马里一所大学交流到上海大学,开始学习中文,还有了自己的中文名“达然”,发音和我本名很像,还有通达豁然之意。因为第一学年的语言学习结束后,我将开始新闻专业课的学习,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地记者,而做早报世博“问路”志愿者给了我一次不错的锻炼机会。

昨天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觉得路边的陌生人和学校里的学生,有着一样的热情。我以为,像我这样一个留学生,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会遇到一些不便。对于问路,我想别人看到一个像我这样的陌生人,中文说得又不标准,很难会得到照顾。可实际上,几乎所有被我“搭讪”的路人都很客气。不认识路的没有不理不睬,还让我到前面问问协管员,听不懂我中文又不会说英文的人,会很耐心地“指手画脚”,在嘈杂的马路上还扯着嗓门对着我说话,估计是怕我听不清。

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在城隍庙问路,不管是做生意的、旅游的,还是路过的,都很热情。记得有个大爷不知道路,还特地拉着我跑到一个工作人员面前,让他帮我解答。虽然绕了半天我没听懂,但我一直在微笑。那个老人看我还没懂又继续找人,我真有点不好意思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市民多以貌取人 方言问路碰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