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刁刁 发表于 2004-10-16 21:37:57

请求帮助,关于“了”。

一个韩国朋友,要我解释关于“了”的问题。
例一:昨天他给(了)我一本书,内容很精彩。
这里的“了”可以省略,为什么?


在此请求各位的帮助,我该怎么向她解释呢?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0-17 18:14:19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

作者:刘勋宁
来源:http://cache.baidu.com/

*本文曾在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十届年会(2001.6.22—24,Irvine)、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10.12—13,北京)上宣读和讨论。

题要 从相当的角度来说,汉语句尾“了”其实是过去时的标志。只是汉语句子的认知角度和构造形式与印欧语不同,因而看上去参差不合。经常有人提出,汉语的句尾“了”有多个。比如说,“太 + A +了”与一般的句尾“了”不同,它不表示变化,是另外一个 “了”; “吃饭了”表示的既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将来的事,因此这里的“了”也不应当是一个。于是,就有了“了1” “了2” “了3”“了4”…… 的各种提案。我们以为,这些“了”都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之所以不断被分解,原因就在于过去把句尾“了”的意义描写为“表示变化”过于简单化,需要做进一步的阐述。本文试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做更详尽的阐发,这些阐发包括语用的和认知的,以期对这些不同的“了”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关键词 句尾“了” 过去时 完成体 言有所为


关于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目前通行的解释是表示“变化”或者“出现新的情况”。这在教学上是十分有效的。比如,我们可以指着窗外,向学生说明:刚才不下雨,现在下雨了,所以我们说“瞧,下雨了!”如果某人刚才在这里,现在不在了,我们可以对找他的人说“对不起,他走了。”我自己也常常用这样的办法说明形容词带“了”:拿一把可以旋转上升的椅子,边旋转边说“高了,高了,高了。”然后再放低,说“低了,低了,低了。”

不过,有时候会被学生将军:“老师,我昨晚上看电视了,这个‘了’怎么表示变化呀?”“太+形容词+了”,很多学者都指出不表示变化,因而有人认为是另外一个“了”。至于在吃饭前说“吃饭了,吃饭了”,一直为人质疑,既不是完成,也不是变化。所以有人把这些“了”离析为“了3”“了4”“了5”。

那么,这些“了”到底是不同的“了”,还是同一个“了”呢?我们试图寻求统一的解释。



如果我们把“了”定义为“表示变化”,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是“了”本身表示变化,还是和什么东西一起表示变化?如果说“了”本身表示变化,那就要说明“了”和它前面的成分是什么关系。这在现行的语法关系里得不到说明。如果说是附着在前面的成分上一起表示变化,则应当是:

花红了。“红”发生变化,其结果是不红。

他走了。“走”发生变化,其结果是不走或者没走。

下雨了。“下雨”发生变化,其结果是不下雨或者没下雨。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花红了”是花由“不红”到“红”。“他走了”是由“没走”到“走”。“下雨了”是由“不下雨”到“下雨”。也就是说“了”所表示的变化,并不是它前面的动词或者形容词所指示的状态发生变化,而是变到了动词或者形容词所指示的状态。就好像“我们到美国了。”“美国”是动作后的新境界,不是动作前的旧境界。“变”是旧境界在变,而句子给我们的则是变化后的新境界。

那么,“变化”的意义是从哪儿来的呢?

从前引的课堂教学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白的事实:都有一个背景的说明。刚才不下雨,现在下雨了——我们才能说“瞧,下雨了!” 某人刚才在这里,现在不在了——我们才能说“他走了。”句子确实表达了一种情况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是由背景状态和当前状态的对比决定的。

关于这一点,在否定句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先看例句:

我不去华盛顿了。

我不工作了。

我不再结婚了。

不下雨了。

否定句必须有个前提,这就是听话人原来知道一个与此句相反的情况。比如听话人原来知道说话人要去华盛顿,不知道说话人已经改变计划,所以说话人告诉听话人“不去华盛顿”这个新情况。如果听话人本来就不知道说话人要去华盛顿,说话人也就没必要告诉听话人这个新情况。一定要告诉,也要从头说起:“我本来打算去华盛顿,发现口袋里没钱了,我不去华盛顿了。”听话人的已知,不必是最近的情况。比如说话人本来有工作,后来很长时间没有工作了,听话人不知道情况改变了,说话人就需要告诉听话人“我不工作了。”如果听话人已经知道这个改变,听话人就会说“我已经知道了。”或者“你已经告诉过我了,这是第二遍了。”有时候是一种常识,一般人据常识推断。这时候出现反常情况,说话人就需要针对这种常识说明新情况。比如多数人离婚后还是会再结婚的,如果反常,就需要特殊说明“我不再结婚了。”假设法律规定每个人只能结一次婚的话,离婚了也就没人再说这句话了——因为那样,这句话就成了不可思议的了。有时候虽然不见得听话人不知道,可是作为一种提醒,类似于对不知情者说话。比如,两人同时进入下雨的状态,也同时知道雨停了,但为了引起一个新的行动,其中一人也可以首先发出“不下雨了,我们可以走了”的说法。这时候虽然听话人不见得不知道“雨停了”,但刚才是下雨的,现在是新情况,说话人可以按听话人还没有发现来处理。如果是走了一段才说:“不下雨了!”这一定是一位把手表煮到锅里而懵然无知的“牛顿”。不过,“不下雨了”这个情况对发话人的旧知来说,还是新的。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一个陌生人走过来对你说:“我要去城里,怎么走?”这是正常的。如果有人走过来说“我不去城里了,去海边怎么走?”如果不被理解为是疯子的话,至少前半句话是多余的。

从上述可以看出,听话人的已知可以是各种情况,但是“了”字句的使用必须有一个背景,这就是原来知道一个情况,而现在有一个与之不同的新情况。这种“变化”的理解,就来自于这种前后不同状态的对比。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了”字句不显示前状态,只显示后状态是很合理的。世界上的物像虽然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型物像,如“有无”,而更多的却是非此不一定即彼的多值对立型物像。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知道当前状态,却不能确切知道前状态。比如“大家都到美国了”,我们只知道现在大家在美国,知道大家是新来的,至于现在之前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下雨了!”我们也许并不知道下雨前是大晴天,还是铅云低垂。假设你刚从飞机上走下来,向接你的人说:“哟,下雨了!”接人的人也许会对你说:“下了好几天了!”所以对说话人来说,常常只知道当前状态,并不知道前状态。只出示变化后的当前状态,而不出示它的前状态,恰恰是一种最经济而又恰当的表现形式。

关于句尾“了”的语法意义,许多语法书也采用“表示出现新情况”的说法而不用“表示变化”的说法,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句子在字面上只显示新情况,不显示旧情况的语言事实。不过,“新情况”的说法常常带来误解。一般的教科书或者课堂教学,就像我们一开始举例的那样,指着一个眼前的现实向学生举例。于是就留下一个印象,似乎“了”表示了一件刚刚发生的事。这又是把环境的知识带入了语法分析。我们只要多看一些例句就知道,“了”字句表示的并不限于眼前的情况:

我昨天去城里了。

我去年回老家了。

我25年前就到山东了。

我一生下来就成了没有父母的孤儿了。

这些句子都是很正常的,并不是什么特例。关于“新情况”的说法的局限性,拙作(1990)已经有过批评,转引如下(1998年出版《现代汉语研究》时,这段话有所展开,这里引自该书):

关于句尾“了”的意义,最通行的说法是“表示新情况的出现”。这里的“新”如果理解为时间上刚刚发生的事则是误会。我们可以指着窗外的现实说:“唉,下雨了!”也可以回忆着遥远的往事说:“我们祖上阔多了。”还可以因古老而骄傲地说:“周口店猿人在五十万年前就知道用火了。”所以,不论是“事态出现了变化”,还是“新情况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件对方不知道,或者说与对方已知不同的事实(一个“新”的信息)。

现在我们还要引入一个“言有所为”的观点。我们说一句话,表达一个意见,目的都是为了引起一个行动。(说废话,是派生性的——而且说话者多半不以为自己是在说废话。①①在开会的时候,发言者常常拖延时间。台下的人觉得台上废话连篇,台上的人却以为自己咳唾珠玉,不说就不能尽意。这应该是大家都有感受的例子。)所以,我们无事不说话,说话就必有“用心”。除了课堂上或者书本里不得不说一些诸如“周口店猿人在五十万年前就知道用火了”、“宋代就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了”之类的历史故事之外,多数人在多数时候还是要说当前的事,以期引起一个现实的行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句子大量的还是“新情况”。

此外,作为说话的合作原则,当我们告诉一个人一个信息的时候,这个信息要求是新的,是与对方已知不同的。(如果相同,就会引起与说话人初衷不同的效果:比如“罗嗦”“无知”“小看别人”等不快之感。)如果不是讲历史故事,而是日常生活,时间过久的情况听话人完全有可能知道,话就可能成为多余的。因此无论是向别人说明,还是向别人打听,对时间间隔较久的事情都需要特别注意。比如有个学者问我:“马建忠死了吗?”虽然“人不知而不愠”,我还是相当不舒服的。所以在说这种非当前情况的时候,常常需要特别的提示。比如说“对不起,是不是……”“我听说……”“我不知道,……”之类。因此,常见的对话,也多半是一种新情况——时间上刚刚发生的事情。所以,把“新情况”的“新”理解为时间上的刚刚发生,符合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情况,但这只是一种概率上的巧合。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用“变化”的说法,用“新情况”的说法,都是一种方便的说法。从谈话交际(communication)的角度来看,“了”表示的只是本句所说是一个听话人前所未知的新事态(a new state of affairs)。“新情况” 和“变化”的意义是在“言有所为”的要求下产生的:“新情况”是“言有所为”的使用频率造成的,“变化”是由发话的“新知”和“旧知”的对比造成的。



“了”也能加在形容词上表示一个前所未知的新状态,如我们在前面举的例子:“高了,高了,高了”“低了,低了,低了”。“形容词+了”用来表示一种新状态,对比单个的形容词,最能看出这一点:

这件衣服长。

这件衣服长了。

“这件衣服长”,只是这件衣服的属性,如“这件衣服长,我喜欢。”如果说成“这件衣服长了”,则是超过了比较的标准,如“这件衣服长了,穿着不合身。”那么很简单,“太+形容词+了”,则表示了过分地超过标准:“我虽然喜欢长的,可这件也未免太长了。”

再举几个例子:

太红了,我这把年纪已经不合适了。

太多了,都溢出来了。

太旧了,没人要了。

太贵了,你也不能这么黑着心赚钱。

这些句子和简单的“形容词”带“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差别,有的只是有没有“太”的差别——过分地超过标准。一个最简单的检验办法,就是把“太”字去掉,这些句子照样成立。我们既然不能把形容词后的“了”独立出去,怎么能把“太+形容词”后面的“了”独立出去呢。常有著作认为“太+形容词+了”的意义是“主观的”,所以和一般的动词句尾的“了”不同。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客观的”:“太红了,就是太红了;这么红,任谁也得说是太红了。”“太多了,都已经溢出来了,还能说不太多吗?”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句子表达的是对一种“程度”的认识,而不是对一件事情的“陈述”;由于对“程度”的认识标准往往因人而异,所以给人留下了“主观”的印象。实际上,对一个新情况的报告也可能是主观的;只是一般的事件只在“有无”之间取舍,没有人老在那上面做反面文章就是了。②②举一个例子: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海外多次报道“人民币要贬值了!”可是至今也没有发生。可见动词句也可以是“主观的”。

我们现在要特别提出来一说的是,一般的形容词加“太”有“过分”的意思,可是有时候没有这层意思。例如“太好了”,只是赞扬程度高,不含“过分”的意思。因而也有人以为这里的“了”是另外一个。但是,这样分是分不胜分的。我们看一看实际情况。刘元满(1998)指出:

2. 1 表示程度过分,多用于不满、不喜欢,“太”修饰的是消极意义的词:

这话太伤人(了)。

价钱太贵(了),买不起。

公共汽车太挤(了),坐出租汽车吧。

我死后不要张罗什么追悼会,真的不要让人死得太累,走得太麻烦。(绍六《遗嘱》)

唉,这些年,他变得太多了。

其实一个女人用不着要求太多了,生活舒适就行。(王朔《浮出海面》)

…………

2. 2 表示程度极高,多用于赞叹,“太”修饰的是积极意义的词:

这办法太好了。

天安门太雄伟了。

你来得太及时了。

是吗?那一定是一个好姑娘,太让人羡慕了。(王朔《浮出海面》)

妈妈没有生病,妈妈太想念太惦记我们了,我告诉她我们都很好,她就放

心了。(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

该文有的分类和通行的分类不同。例如2.1的“多”大家都是放在“积极”类里的,不算消极意义的词。可见用词义的分类管不住。2.2指出用于赞叹的是“积极意义的词”则是情理中的事。说好听的不用积极意义的词,难道还能用消极意义的词吗?(其实有时候也是可以用“消极”意义的词的,只是太不常见了,我们也不再举例。)

这些不同并不是因为“了”的意义有两类,而是它的语用场合不同。“不满”的时候是“过分”,“赞叹”的时候就不过分了。不过“太”如果没有它的“过分”义做基础,也就不会用于“赞叹”了。

那么,为什么用于“赞叹”就没有了“过分”的意思了呢?这也需要说说认知上的原因。人并不是一架纯理性的“机器”。赞扬的话,越听越想听,批评的话一句就嫌多;批评的话,怎么轻也嫌重,赞扬的话,怎么重也嫌不够。由于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太好了”一类的说法,总是没有“过分”的意思。“人心不足蛇吞象”,好了还要好,越好越好,所以“好”才没有“过分”的意思。

既然没有“过分”的意思不是“太”字句本身而是因为语用的结果,那么也就是说,换一种场合,它的意义就可能改变。“太好了”常用于对别人、对他事的称颂,所以才没有“过分”的意思。如果把对象换成“我”,就有可能是“过分”的意思:“我对他太好了,才得到这样的报应。”再如“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人不能太好了。”“人太好了是要吃亏的。”不也是“过分”的意思吗。只是这种委屈埋怨的场合和正面赞扬的场合相比,到底太少见了,我们才误会为“太好了”总是没有过分的意思。

“太漂亮了”和“太好了”一样,在大多数的场合没有过分的意思,那是因为“漂亮”没止境,虽然自知赞扬过分,到底美滋滋的。只有在少见的场合,才会有过分的意思,比如“太漂亮了找不着对象。”

“太年轻了”。“年轻”是一种资本,可有时候又是没有资本的象征。所以我们可以用于高度赞扬,也可以表示不合标准。“太年轻了,刷掉!”——年轻人常见的遭遇。

“太高兴了”似乎总是好的,可有时候也不一定:“太高兴了没好事。”

也许只有“太及时了”(再加上“太恰当了”)总是正面的意思。为什么?因为及时是恰好的意思,不“过分”也不“不及”,点无大小,越强调就越是巴到那个“点”上下不来了,没辙。

从以上分析来看,大概的区别在于,如果是一件希望的事,而且可以无限度地好的事,则加“太”是一种赞赏,没有过分的意思。如果不是可以无限度地好的事,而且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则超过标准就不是赞美,而是一种批评,自然就有了“过分”的意思。

那么“太+形容词+了”为什么会失去“表示变化”的性质呢?这是因为“太”字句比较的对象不是其自身的前状态变到后状态,而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别的同类事物只是合乎标准,而此事物则是出乎标准。有时候好像是同一事物的前后比较,如“这回可太好了”,其实还是分散开看的。英语的“best”不是要加定冠词吗?如果把一个事物的前后的不同看成是时间上的差的话,这里的比较就转成空间上的比较了,于是也就失去了发生“变化”的感觉。不过“对比”还是存在的,因为如果没有对比做基础的话,“太+形容词+了”也就没有赞扬或者批评的作用了。

另外,赞扬的场合,多数时候并不是听话人不知道已经达到赞扬的那个程度,而是类似于前面说的“提醒”,是有意告诉听话人我的“看法”。所以这种话,常常是可说可不说的,多数是一种感情的表达。不光“太”是如此,其他诸如“好极了”“坏透了”“撑死了”也都如此。所以“太+形容词+了”并不超出我们归纳的意义范围,这个“了”不应当分出去。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阐述“言有所为”这个原则。前面已经说过,我们说一句话,表达一个意见,目的是为了引起一个行动。有人说,在上海,如果一个陌生人走过来跟你说话,最后他一定跟你提个要求。这当然是把语言的“言有所为”运用到极端的典型。有的时候没有这么“势利”,不过多出来的劳动总是有它的价值的,比如联络感情,发泄郁愤,缓和尴尬等等。所以,“言”必“有所为”,只是为的程度有大小、为的效果有好坏罢了。

“言有所为”就要有一个背景。一个原有的状态是创新的根据,一个目前的状态是继续的基础。所以语言需要有标记来说明一个状态究竟是属于过去还是将来。在汉语中,承担这个职责的就是“了”。

一般认为,汉语没有“时”,只有“体”。不过,在发话时,一个行动是否已经执行,是十分重要的。打个比方,现在电脑发达,印刷机方便,带给我们的就是每天要处理的大量文件。大家或许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只在文件上写“复印”、“通知”、“送出”、“传阅”,时间久了,我们就不知道,这是已经执行过的标记还是准备执行的标记。所以,对已经执行过的文件,常常需要加一个“已”字,这个“已”字就是一个“时”的标记——相对做标记的时候,执行行为已经成为过去。汉语的句尾“了”,实际上起着这种“时”的标记作用。(一件趣事,清朝皇帝在奏折上批“知道了”。)

表面看来,汉语的“了”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任何时候,而实际上,说话时报道的事态不属于发话时的现在,而是过去,或者将来,这个时间点是要特别指明的。假设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38岁了。

——什么,你不是64年出生的吗?

——对不起,我说的是明年38岁了。

可见,“我38岁了。”的理解只能是到发话的时候38岁,否则就是说假话。以下的话虽然都是可以说的,可是需要点明时点:

到本世纪末,我国就实现四个现代化了。(将来)

25万年前,周口店猿人就知道用火了。(过去)

明年,我该大学毕业了。(将来)

1936年10月19日的下半夜,他休息了。(过去)③③这个句子是2001年10月19日新浪网现代汉语版的贴文标题。乍一看,会觉得很怪,就是因为报道的事情太老了,而报道的方式太“新”了。当然,这是一种文学手法。

前面拿文件上做标记打比方,现在我们继续用处理文件打比方。给文件上写“已”字按说只能在事后。有时候马上要执行某个行动,就偷个懒,先写上“已”字。可是一打岔,又忘了,结果就犯了大错误了。所以“时”是需要参照点的,否则那个“已”没有用。英语的“-ed”是以发话时间为参照的,汉语的“了”其实也是以发话时为参照的——只是汉语采取了个偷懒的办法:默认(缺省)的时候,以发话时为参照,有时间标记的时候,以指明的时间为参照。

Li & S.A.Thompson (1981/1983)、Li & S.A.Thompson & R.M.Thompson (1982/1994)指出,“了”与“当前状态相关”。赵元任先生在翻译汉语的“了”字句的时候,常常在后面加上“now”。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习惯于把时间分为三段:现在、过去、将来。实际上,至少汉语的“现在”只是一个切点,而不是一个“段”。所以一个事件,不是在发话之前发生,就是将要发生,没法刚好骑在“现在”这个点上。依发话时为基准,我们把此前的动作用“了”来表示,如果句子中没有特殊的时间说明(包括时间副词和时间词)的时候,我们都只能理解为“说话之前”,这也就等于了英语的“过去时”。


现在

过去 | 将来

------------------------][-----------------------------

ïJð

发话时


指出这一点是重要的。举例来说,Li & S.A.Thompson (1981)在说明“了”字句表示的事态与特定状况的相关性的时候举例说:

(5) 她出去买东西了。

不加“了”时“出去买东西”这个动词片语是在描述一个动作,加“了”后它就在描述一个状态,也就是“出去买东西”一事,以及此事态与现况(present situation)的关系。

这样的描述显然是不清楚的。用我们的“言有所为”的观点来看,不加“了”也与现况有关:“她出去买东西,你在家等着。”“她出去买东西,你怎么不给她钱。”实际上,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加“了”后的动作是一个发话时点之前的动作,而没有“了”是一个没有“时”标记的动作。④④Li & S.A.Thompson & R.M.Thompson (1982/1994)的这篇文章是目前句尾“了”的分析中最好的,只是没有穷尽归纳。我们准备撰文讨论这篇文章。

Niina Zhang(2000)也用“了”可以和各种“体”结合的事实说明,“了”不可能再是“体”。我想这是一个很聪明的证明法。

另外,我们想提供一个统计。赵世开、沈家煊(1984)曾经有个英汉翻译情况的统计:


了1 了2 了1+2 总计

一般现在时 79 112 22 213

一般过去时 478 147 90 715

将 来 时 20 66 0 86

完 成 体 124 62 127 313

其 他 8 27 2 37

合 计 709 414 241 1364


也就是说,用英语的“have”翻译汉语“了”的不到23 % (313/1364),而翻译一般过去时的占一半以上(52.4 %,715/1364)。所以,汉语的“了”主要对应的是英语的“过去时”,这是显见的。现在,大家都讲求“核心意义”,我们又为什么不承认句尾“了”有表“过去时”的作用呢?⑤⑤我曾在一篇文章的注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回,我一位研究语言学的香港朋友跟我讨论“了”的问题,转过头去就对她的美国丈夫说我们刚才讨论汉语的“past tense”。可见如果不是囿于成见,人们最自然的理解就是汉语的“了”相当于英语的“-ed”。许多汉英对比的文章也都提到外国学生把“了”理解为“-ed”这件事,不知道为什么大家总想力挽狂澜,刻意要对着干。

我们知道,汉语语法有一个重要限制,这就是“V了O”结构不能独立。拙文(1988)(4.6节)说明:

这种“实现体”与“时”(tense)没有关系,因而V表示的动作或事态不论是过去发生的、现在发生的、还是将来发生的,V都可以带“了”。比如:

A 等到秋天,我们就卖地,卖了地就进城找你姑妈去。

B 昨儿买了沙发,这会儿买了大衣柜,赶明儿买了自行车就齐了。

“V了O”结构最根本的问题是,它是一个没有“时”的规定的形式。所以,要想让“V了O”站得住,一个办法是给它增加一个后续小句,表明它的“时”;另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后面再加一个“了”,说明它属于过去:

吃了饭再去。(将来——由“再去”决定)

吃了饭去公园了。(过去——由“去公园了”决定)

吃了饭了。(过去——加“了”标记)

拙作(1999)曾指出:两个“了”在一个小句里为什么会同时出现是需要解释的。现在我自己的解释是:“V了O”只有体标记,没有“时”标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汉语只好让它再用一次“了”——在缺省时间标记的时候,行为属于过去。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批评一下现在常见的对“完成”的解释法。许多人在讲解“了”的“完成”时,都是这样向大家求证:“我吃了”,这事儿“完成”了吧?“书看了”是“看完了”吧?表面上用“完成”做了解释,实际上是“过去”的替代说法。因为这里问话人所问的都是在发话之前已经执行过的行动,相当于在问:“这些动作在现在之前都做过了吧?”被问者当然只能回答“是”。这实际上是利用“完成”和“过去”的重合部分在提问,相当于法律学上的“有罪推定法”。


过去完成 现在完成 将来完成

↓ ↓ ↓

提 问 的 内 容 |


↑ ïJð ↑

[ 过去时 ][ 将来时 ]


其实问话者只要反躬自问,英语带“-ed”的那些动作是不是“完成”的,得到的回答也一样是“完成”的,还可能更干脆,因为汉语里倒有不少带“了”的动作没有完成——“我吃了三天了,还要吃三天。”(参见黎天睦1994)奇怪的只是,大家都用这个办法来证明汉语是“完成”,却不敢说英语是“完成”,何以厚此薄彼至此!




在带句尾“了”的句子中一直比较难以解释的是以下这类句子:

在开饭前说“开饭了,开饭了!”

在上课前说“上课了,上课了!”

在开车前说“上车了,上车了!”

在对“了”的意义做了清理之后,这个问题已经不难解释了。“了”的意义在于报道一个新事态(a new state of )。这类句子的特征是出现在一个新事态即将出现之前。这使我们想起英语的“I am going to do something”的句型。这种句型都是要说明即将进行的一个行动。这相当于让进行体提前挪用。正是这种挪用,才表现了动作的随即发生。用图形来表示,即:

←←

。。。。。。。。 [ 进行 ]


汉语也是同样,用新事态的提前挪用表示动作的随即发生:

←←

。。。。。。。。。[ 新事态 ]


事实也正是这样,这种句子只能在进入新事态的寸前发出,而不能是远距离的。比如我们不能说:

世界大同了,世界大同了!

因为那还早着呢。

人类毁灭了,人类毁灭了!

因为按最邪的邪教,也要留一段不短的时间间隙,让人们有机会从属于他。(同样,他们也不会宣布几代人之后毁灭,因为那样的话就会失去效果。)

一个学生在进行完论文答辩,可以高呼“当博士了,当博士了!”虽然也许被审查委员会刷掉,希望落空,但他不能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喊“当博士了,当博士了!”那会被理解为疯子或者是开玩笑。

从“开饭了”到“I am going to do something”说明,语言心理的某些特征是大家共同的,问题只在于我们是否找准了比较的角度。




最后,我们要谈一个北京话的重要变化。我们知道,北京话本来的标准句型是:


V了O了


可是近年来,大量出现这样的句子:

我回家了。

我吃饭了。

我去公园儿了。

我买三个了。

我打二两油了

动词后的“了”不见了。用我们的解释,也是合理的。因为句尾的“了”表示了“过去时”,这之前的动作自然实现,因而有一个“了”是羡余的,省去一个“了”,正是一种简化。需要注意的是,这将会引起汉语语法性质上的重要变化,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瞩目的课题。



注:

①在开会的时候,发言者常常拖延时间。台下的人觉得台上废话连篇,台上的人却以为自己咳唾珠玉,不说就不能尽意。这应该是大家都有感受的例子。

②举一个例子: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海外多次报道“人民币要贬值了!”可是至今也没有发生。可见动词句也可以是“主观的”。

③这个句子是2001年10月19日新浪网现代汉语版的贴文标题。乍一看,会觉得很怪,就是因为报道的事情太老了,而报道的方式太“新”了。当然,这是一种文学手法。

④Charles Li的这篇文章是目前句尾“了”的分析中最好的,只是没有穷尽归纳。我们准备撰文讨论这篇文章。

⑤我曾在一篇文章的注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回,我一位研究语言学的香港朋友跟我讨论“了”的问题,转过头去就对她的美国丈夫说我们刚才讨论汉语的“past tense”。可见如果不是囿于成见,人们最自然的理解就是汉语的“了”相当于英语的“-ed”。许多汉英对比的文章也都提到外国学生把“了”理解为“-ed”这件事,只是大家想力挽狂澜,刻意要对着干。


参考文献

方 霁2000:“了1”“了2”的定位,《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金立鑫1999:现代汉语“了”研究中“语义第一动力”的局限,《汉语学习》第5期。

黎天睦(Timothy Light)1994:论“着”的核心意义(译文),《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刘勋宁1988: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第5期。

刘勋宁1990: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刘勋宁1998:《现代汉语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刘勋宁1999: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刘勋宁 2000:答友人——关于语法分析的几个原则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刘元满 1998: “了”在“太+形/动”句中出现的条件,《北大海外教育》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李晓琪2000:汉语动态助词“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萧国政2000: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赵世开 沈家煊1984: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语言研究》第1期。

左思民 1999:现代汉语中“体”的研究 《语文研究》第1期。

Chao,Yuen Ren(赵元任)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丁邦新译:《中国话的文法》,台北:学生书局,1994。

Li,Charles.N. and S.A.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黄宣范译:《汉语语法》,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83。

Li,Charles.N.,S.A.Thompson,R.M.Thompson 1982 The Discourse Motivation for the Perfect Aspect:The Mandarin Particle LE,《已然体的话语理据:汉语助词“了”》,收入《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Zhang,Niina 2000:The Reference Time of Tense and the Chinese Sentence-Final LE,http://www.usc.edu/dept/LAS/ealc/chinling/articles/tense.htm。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0-17 18:16:51

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作者:金立鑫
来源:http://www.kingsky.org/le1.doc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经典实验科学的实验方法,从最简形式开始,逐一加入不同的变量,对加“了”不加“了”、加入不同的宾语、加入不同的主语等结构形式作了考察,考察结果得出了蕴含实现体的结束体和延续体;蕴含延续体的行为延续体和状态延续体。本文证明这些体是由体助词“了”和其它句法条件共同表现的,本文给出了这些句法条件的最简形式。

关键词: 词尾“了”    常项    变项    结束    延续

Abstract: This paper employs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from classical sciences to inspe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rms of structure with ‘le’ or without ‘le’, or with various objects and subjects by adding variables into the simplest form one by one. The outcome of the inspection is ‘le’ has concluded aspect and continued aspect, both of which implicate executed aspect. The continued aspect is implicated in action-continued and state-continued aspects. It is proved by this paper that these aspects are indicated by particle ‘le’ together with other syntactical elements. In the meantime, I provide the simplest syntactical forms corresponding to theses aspects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aspect particle ‘le’   invariable   variable   conclusion   continuation



§0引言:问题、目标和方法
现代汉语“了”的研究时至今日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不用说使用“了”的充要条件,即使是“了”所表现的语法意义也还没有一致的看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不少研究者几乎都忽略了其它句子成分对形成体意义的影响,视点几乎都集中在“了”上。例如将“他看了一本书”和“他看了三天”、“他睡了”和“他睡了三天/了”看作是同质体。较为好一些的也仅仅考察了一部分成份在时体方面的作用。这样的研究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或进展。
本文打算严格采用实验科学的方法,从最简单的研究对象开始,从最原始的概念出发,对谓词等后面的“了” 作较为详细的分析。这种从最简状态出发一步步深入和展开的思想,在陆丙甫(1998)中有很好的表述。本文或许无力涉及所有结构加词尾“了”的类型,但是本文试图建立的这一研究方法可以推广到这些尚未涉及的对象上。因此,与研究方法上的探索相比,也许本文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本文总体上将词尾“了”作为一个“常项”,其它影响体成立或体变化的成分设为变项。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序,变项的加入将严格遵循“N+1”的方法逐步加入(其中N为已知的常项,1为未知的变项,在每一个研究流程之后设置一个计数器:N = N+1),每次实验都仅仅考察一个变项。例如,设N为1,则,N+1=2。计数器:N = 2,再进入“N + 1”的下一个流程。
金立鑫(2001)强调要为研究设置一个“干净的操作平台”,“干净的平台”是指没有其它因素干扰的情况,例如特定语境,或者非结构必备成分的干扰。除了特别的要求,例句的语境应尽可能为“最简语境”或“最小语境” 。本文研究的是和“时间”、“动态”有关的问题,因此对涉及的“时间”等也从最简单的、默认的“值”(默认值、缺省值)开始。设置这样一个“干净”的操作平台的目的是保证研究过程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从而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进入研究之前先要说明两个问题:常项的属性如何确定;常项和变项的关系。某个常项要作为基本参数,首先需要确定这一常项的基本属性。也就是必须先对这一常项进行充分的研究。研究的一个方法是将这个常项先作为变项进行考察,而与这一变项相对的常项其属性是已经过充分研究的、已经证实的(或者无需证明的公理),待这一变项的基本属性得到明晰之后,再将其作为实验的常项,以考察更为复杂的结构项。因此常项和变项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因为由初始项出发经过论证得出的结论,对前一个流程是变项,对下一个流程则是常项。
对四个术语的说明:
实现:行为得到实施。
结束:行为得到实施,并已经结束。
延续:分行为的持续和状态的持续两种,指行为得到实施后保持某种状态至参照时间。
参照时间:是指叙述的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缺省时间指示的时候,默认为说这句话的时间点;有时间指示的时候指言语中所陈述的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点。例如:
A:她笑了。
B:我去的时候,她笑了。
A的参照时间默认为“说话时”;B的参照时间是“我去的时候”。
在逻辑上“结束”和“延续”均蕴含“实现”。一种行为无论是结束还是延续,实现是前提。所以,这是“实现”论者比“完成”论者高明的地方。然而实现论并没有区分行为得到实现之后的一系列动态类型。这是引起不少研究者和教学者不满的地方。本文研究的一个目的也在于试图区分不同“实现”体下面的各种动态类型及其句法条件。

§1X + 了,当且仅当X为一个谓词性成份
本小节设X为常项,以“了”为变项进行对比考察。
在研究独用动词和动词加“了”这两种“结构”时,无疑,动词成了常项,而“了”却不得不作为变项来处理。我们用不同的动词作为常项,对比加入和不加入词尾“了”的两种情况,考察加入“了”变项以后所发生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了”的功能和基本属性。
汉语中最简单的独用结构主要是单独的名词、数量词、动词和形容词。单独的名词、数量词所加的“了”都是句尾性质的“了”。本文不作研究(有关句尾“了”的研究参见金立鑫2001)。我们从最简单的独用动词和形容词(默认它们带宾语,宾语缺省)句开始研究。

1.1常项1:一般行为动词(弱持续性动词)
1)        a吃。    b吃了(一碗饭)。
2)        a写。    b写了(一个字)。
说明:本文例句括号中的成分没有语音形式,是缺省成分(如实际的例子可以是:他吃了一碗饭吗?(他)吃了(一碗饭))。因此以上例句不能将它们看作句尾“了”的结构形式。
    根据马庆株(1981)的研究,弱持续性动词应该分作两类,例1)动词“吃”的时间特征是:[+完成] [+持续] [-状态];例2)动词“写”的时间特征应该是[+完成] [+持续] [+状态]。而我们认为“写”的所谓[+状态]特征是有条件的(主语为处所名词:黑板上写了一些字),因此,在我们的方法中主语也将作为影响体变化的一个变项,分开考察(比较:他写了一些字)。在这里“吃”和“写”都缺省主语,因此是同质的。
a例句无论是作为答句还是作为祈使句,跟b例句的差别都体现在行为“尚未实施”和“已经实施”上,而b类例句的行为不仅得到了实施,并且这些行为在“参照时间(说话时间)”已经结束,不再继续。为了证明上面的语感,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疑问句进行测试:
3)你吃不吃饭?吃(饭)。
4)他写不写字?写(字)。
这是对行为还没有得到实施的测试。
5) A:他吃了一碗饭吗?
B:吃了(一碗饭)。   *吃(一碗饭)。
A:他现在还在吃饭吗?
B:不/没,他没在吃饭。 *还在吃饭。
6) A:他写没写字?
B:写了(字了)。       *写(字了)。*写字。
A:现在还在写字吗?
B:不/没,他没在写字。 *还在写字。
5)和6)中的“V了”得到了实施,并且行为已经结束,不再继续(可以记作:实现-结束)。这就是传统的“完成”或“结束”论的来源。应当承认,一般行为动词在汉语中占绝大多数。

1.2常项2:强持续性动词
    我们将郭锐(1993)中的“前限结构动词”以及“双限结构动词”中的前个两小类中的部分能够加词尾“了”的动词也归入这一类。这些动词主要是:认识、认得、知道、晓得、熟悉、了解、以上为前限结构),放心、懂、忽视、明白、轻视、顺从、误解、相信、姓、拥护、准许、重视、爱护、保持、保留、跟随、信任、依赖、关心、恨、坚持(以上属于双限结构中的前两类)。
7)        a*躺。    B?躺了。
8)        a*生活。b*生活了。
9)        a领导。b领导了。
10)        a养。    b养了。
7)和8)是不及物动词,b例大多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暂时不讨论,其它变项的加入使之成立应该另作研究。从这里可以看出强持续性不及物动词单独使用较为困难,无论是用于祈使句还是用于回答问题,受到很大限制。9)和10)中的b类和a类比较:
11)        a1. 她养没养宠物?养了(t)。
a2. 她还在养宠物吗?还在养宠物。
b她养不养宠物?养(t)。*养了(t)。
12)        a1.他领导没领导队伍?领导了(t)。
a2.他还领导队伍吗?他还领导队伍。
b他领导不领导队伍?领导(队伍)。    *领导了(t)。
(为了方便,此处借用生成语法中“语迹t”的概念,不再用括号补出省略的成分)
通过a和b的比较可以看出用不用词尾“了”的区别在于所发生的行为是否得到了实施。使用词尾“了”表示行为得到了实施,没有使用词尾“了”行为并没有得到实施。但是,这一类动词加词尾“了”以后,行为或状态还在继续,并没有结束(见以上例a2)(这一体特征可以记作:实现-行为延续)。这是跟1.1中的动词所不同的。这是“实现——延续”论(竟成,1993,1996)的一个来源。关于延续的“持续时间”的性质,我们将在2.1节中附带说明。

1.3常项3:非持续性动词
    这一类动词相当于郭锐(1993)的“点结构”动词。
13) a*加入。   b加入了。
14) a*塌。   b塌了。
15) a*死。   b死了。
16) a ?熄。   b熄了。
例13)—16)的各个a例一般情况下不能单独成句。如果组织成句子,不使用词尾“了”的话,仅仅能在祈使句中可以看见。因此,不带“了”的非持续性动词仍然可以看作是表现未能得到实施(替换词:实现)的行为。
b例在默认的情况下,属于答句形式,表现的是行为得到了实施。“了”的后面缺省了宾语。这一点可以用问答形式看出来:
    17)他加入没加入九三学社?加入了(t)。
18)塌没塌房子?塌了(t)。
19)死没死牲口?死了(t)。
20)熄没熄灯?熄了(t)。
非持续性动词一旦得到实施,立即进入行为后的状态。因此,非持续性动词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表示行为本身,同时也表示主体实施行为后所进入的状态。作为行为,瞬间已经结束,但是作为行为后发生的状态,却在延续。可以根据上面例句的意思,通过下面的疑问测试来证明行为的结束和状态的延续:
21)*还在加入吗?
22)*还在塌吗?
23)*还在死吗?
24)*还在熄吗?
如果以上问题成立,根据上文的意思,应全部选择否定回答,这说明这些事件中的动作行为没有延续,已经结束。
25)他在九三学社里吗?
26)房子塌着吗?(“着”表示塌了以后的状态的延续)
27)灯熄着吗?(“着”表示熄了灯以后状态的延续)
如果以上问题成立,根据上文意思,这些问题可以选用肯定回答,用来说明行为结束以后状态的延续。
    因此,如果用“实现——延续”来概括这一类句子的体特征的话,这儿的“延续”已经被偷换了概念。它们与1.2节中的强持续性动词所具有的“延续”特征完全不同,强持续性动词使用“了”以后表现的是行为本身的延续,而此处却是行为结束后所产生的状态的延续(可以记作:实现-状态延续)。

1.4常项4:形容词
28)a*平。      b平了。
29)a*红。      b红了。
形容词带上动态助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表性质变成表行为”;另一种是“从一种性质(或状态)改变为另一种性质(或状态)”。前一种实际上是词性发生了变化,后一种词性没有发生变化。参考下面的比较:
30)a平不平?    b平。
31)a平没平?    b平了。
32)a红不红?    b红。
33)a红没红?    b红了。
30)是歧义的,可以做形容词和动词两种理解。作动词理解,是没有得到实施的行为(今天平不平地?平。)。31)作动词理解。行为得到了实施,并且已经结束。这和一般行为动词无异。32)只能作形容词理解。33)只能是问性质的变化。看来,形容词中还可作更细致的分类。
    实际上形容词根据带“了”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类:(1)平、弯、端正等(2)红、烂等(3)新、久等。
请看下面的疑问句测试:
34)a地平不平? 平。
b平不平地? 平(t)。
    c平没平地? 平了(t)。
35)a(脸)红不红? 红。
b*红不红(脸)?
    c红没红(脸)? 红了(t)。
36)a(衣服)新不新? 新。
b*新不新(衣服)?
    c*新没新(衣服)?
从34)到36)三类形容词的“动作性”依次递减。34)和35)的区别与“自主和非自主”有关。“平”作为动词是自主的,而“红”作为表示变化的动词,不可能是自主的。因此没有35)b的用例,除非专业的或特殊情况。第三类是完全无法作动词使用的类。
因此,形容词带“了”和宾语,分为自主性和非自主性两种。自主性的表示动作的结束,并且加工对象进入动作结束后的状态,这种状态还在延续;非自主的表示两种性质或状态的变化,变化后的性质或状态还在延续。
总起来可以说,形容词带“了”在体的类型上跟非持续性动词相似(也记作:实现-状态延续)。

小结:现代汉语谓词性成分加词尾“了”在体特征上表现为三种细微的差别:(1)行为得到实施,并且已经结束(一般行为动词或弱持续性动词);(2)行为得到了实施并且还在持续(强持续性动词);(3)行为得到了实施,行为(或加工)对象(或主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变化后的状态还在持续(非持续性动词、形容词)。列表如下:
弱持续性动词+了: 实现-结束
强持续性动词+了: 实现-行为延续
非持续性动词+了: 实现-状态延续
形容词+了:       实现-状态延续
它们都是在默认状态下观察后得到的结果。

§2   V了+X,当且仅当X为宾语性成份
在§1中我们考察了谓词带“了”的四种情况。这一小节中,我们将§1中的四种情况记作“V了”,在此基础上加上其它变项进行考察。第一个加入的变项是宾语性成分。以下分别讨论。
2.        1常项1: “V了”为“弱持续性动词+了”
37)?吃了饭。
38)?写了字。
汉语学界公认以上37)和38)都是不能单说的。但是下面的句子可以:
39)(疯狗)吃了太阳。
40)()吃了一碗饭。
41)(对联)写了仿宋。
42)()写了一个字。
从不能说到能说,竟成(1996)用“时界”来解释,也有用“时间跨度”来解释的。这个问题与本文主旨无关,暂不讨论。但是以上的例子说明,加入适当的宾语,“V了”的体仍然是“实现-结束”,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如果这些常项加上变项“时量宾语”,它们的体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请看:
43)()吃了一个下午。
44)()写了两个小时。
它们仅仅突出了行为实施时所持续的时间。但是在默认的参照时间(说话时),行为已经结束。因此,它的体还是属于“实现-结束”。这类句子默认的对应的问题是:
45)这些菜吃了多长时间?/ 他们吃了多长时间?吃了一个下午。
46)这些篇文章写了多长时间?/他写了多长时间?写了两个小时。
如果在43)44)后面加入其它变量(例如“还没吃完”)以造成句子的体的变化,那应该看作是其它强制性因素造成的。二者不应混淆。顺便指出,如果在43)和44)的后面加上句尾“了”,就会发现,句尾“了”的作用是将行为延续的时间设定在:从说话的时间往前推算。例如:
47)吃了一个下午了。(默认:说话的时候还在吃)
48)写了两个小时了。(默认:说话的时候还在写)
因此如果说“了”具有“延续到说话的时间”的意义的话,这一意义并不是“V了”赋予的,而是句尾“了”赋予的。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加入句尾变项的时候讨论,此处略提一二。

2.2常项2:“V了”为“强持续性动词+了”
49)()领导了革命队伍。
50)()养了一群兔子。
在默认的时间参照点中,上面的例子的体都是“实现-行为延续”:一般总是理解为到说话的时间为止,行为得到实施并仍在继续。
但是如果我们把变项变换为时量宾语,或者有时间性定语的宾语,情况就有所不同:
51)()领导了一个月(的队伍)。
52)()养了半年(的兔子)。
在默认的时间参照点中,上面的例子的体都是“实现-结束”。也就是说到说话的时间为止,行为得到了实施,但是已经终止。
显然这种变化是由我们加入的变项宾语的“时间段”定语引起的。陈平(1988:405)也认为句子的其它成分也会影响句子的“时相结构”。
因此,“强持续性动词 + 了 + 宾语”这一结构,它实现体下面的小类意义是不确定的,至少到目前为止,它的小类体意义要根据宾语的定语的类别来确定。

2.3常项3:“V了”为“非持续性动词+了”
53)()死了一条牛。
54)()熄了不少灯。
根据1.3中的研究,“非持续性动词+了”表示的是“实现-状态延续”的体意义。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加入宾语及其数量定语,体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表示行为得到了实施,行为对象或主体进入了行为后的状态,并且这一状态在默认的时候仍然在持续。
下面我们改变变项,将变项换为带有时段定语的宾语:
55)()得了三年冠军。
56)()熄了一夜灯。
上面的例子加入了时段词,这里的时段指的是宾语所获得状态的时间段(保持“冠军”的时段和保持“灯熄”的时段)。如果说这些句子也有“延续”的意义的话,这个“延续”在默认的、说话的时候已经结束,不再保持这一状态。它们的体特征变成了“实现-结束”。这是“时段”定语所特有的功能。

2.4常项4:“V了”为“形容词+了”
57)()宽大了一批俘虏。
58)()热了三个馒头。
59)()肥了个体户。
60)()烂了一筐苹果。
在1.4中我们观察到,形容词带“了”在体的类型上跟非持续性动词相似,属于“实现-状态延续”,在上面的例子中,这种体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行为主体或对象从一种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处于另一种状态之中。
顺便指出,57)和58)是自主的,59和60)是非自主的。前者可以用“V不V”和“V没V”提问,后者只能用“V没V”提问。也就是说后者通常情况下必须采用“V了”的形式。

小结:“V/A+了”加上宾语之后,弱持续动词和形容词的体没有发生变化,而强持续性动词和形容词在体特征上却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都和加入时段定语有关。看来时段词具有封闭行为、指示行为终止的作用。本节结果列表如下:
弱持续性动词+了+宾语:    实现-结束
形容词+了+宾语:          实现-状态持续
非持续性动词+了+宾语:    (1)实现-状态延续(2)实现-结束(有时段定语)
强持续性动词+了+宾语:    (1)实现-行为延续(2)实现-结束(有时段定语)

§3X + V了O,当且仅当X为主语
在§1中我们将词尾“了”作为变项,考察了四类谓词带“了”和不带“了”的所反映的体变化,得到了“实现”体下的三个小类。在§2中我们将宾语作为变项,考察了 “V了+O”得到了“实现”体下的四个小类。本节将引入另一个变项:主语,考察不同的主语加入后所引起的体变化。
3.1常项1: “弱持续性动词+了+宾语”
3.1.1变项:施事主语
61)我吃了一碗饭。
62)他写了一个字。
63)他吃了一个下午。
64)我写了两个小时。
以上例句的体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实现-结束”。

3.1.2        变项:处所主语
65)桌子上写了一个字。
66)头上扎了一只蝴蝶结。
67)院子里栽了两株树。
68)手里拿了一本书。
在上面4个例句中,行为“写”、“扎”、“栽”、“拿”都已经结束,但是行为结束后的状态却得以保持。在“状态的延续”的意义上这里的“了”可以和“着”互换:
69)桌子上写着一个字。
70)头上扎着一只蝴蝶结。
71)院子里栽着两株树。
72)手里拿着一本书。
可见,由于主语参数的不同可能导致体的变化。处所主语是使“弱持续性动词+了+宾语”具有“实现-状态延续”的主要因素。

3.2常项2: “强持续性动词+了+宾语”
3.2.1变项:施事主语
73) 他领导了革命队伍。
74) 朋友养了一群兔子。
以上例句的体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实现-行为延续”。但是如果我们给这些句子加上时量性成分:
75)他领导了三个月队伍。
76)朋友养了一年兔子。
和我们在2.2节中观察到的一样,如果加上时量性成分,它们也是“实现-结束”。
    因此,强持续性动词在施事主语变项中因为宾语定语的不同仍然具有两类不同的体特征。

3.2.2        变项:处所主语
75)桥上站了几个人。
76)自留地里养了一群鸡。
77)怀里捂了一只小布卷儿。
78)肩上背了一捆柴。
同§312十分相似,上面4个例句中,行为“站”、“养”、“捂”、“背”都已经得到实施,但是行为实施后的状态却还在持续。在“状态延续”的意义上这里的“了”可以和“着”互换:
79)桥上站着几个人。
80)自留地里养着一群鸡。
81)怀里捂着一只小布卷儿。
82)肩上背着一捆柴。
因此,由于主语参数变换为处所主语,这一类“强持续性动词+了+宾语”具有了“实现-状态延续”的意义。但是如果宾语变项发生变化:
83)桥上站了半个小时。
84)自留地里养了一年。
85)怀里捂了半天。
86)肩上背了十分钟。
和2.2小节中的情况相同,上面的例子的体都是“实现-结束”。可见是动词后的时段性成分决定了“强持续性动词+了+宾语”具有“实现-结束”的意义,而与主语的类型无关。

3.3常项3: “非持续性动词+了+宾语”
变项:任何主语(此处仅列举人物和处所主语)
87)老王死了一条牛。
88)村子里死了一条牛。
89)老李熄了不少灯。
90)宿舍区熄了不少灯。
与2.3节相似,上面例句中的行为得到了实施,并且行为对象处于行为后的状态,并且这一状态在默认的时候仍然在持续,仍然属于“实现-状态延续”。现在改变宾语参数:
91)?他断了四年手指。
92)老李熄了一夜灯。
93)宿舍区熄了一夜灯。
上面例子中的宾语变换为时段词,情况发生了变化,例92)“熄”变为反复实施的行为,时段的作用是指示行为实施的时间跨度量,但是根据说话的参照时间来判断,它的体却是“实现-结束”,上面的例子加入了时段词,这里的时段指的是宾语所获得状态的时间段(保持“冠军”的时段和保持“灯熄”的时段)。如果说这些句子也有“延续”的意义的话,这个“延续”在默认的、说话的时候已经结束,不再保持这一状态。它们的体特征变成了“实现-结束”。这是“时段”定语所发挥的功能。因为到说话的时间,行为已经结束。虽然例93)中的时段表示的是状态的时间跨度,但也同样是“实现-结束”体。因为在说话的时候状态已经不复存在。
因此,时段成分是“任何主语+非持续性动词+了+宾语”具有“实现-结束”的原因。

3.4常项4: “形容词+了+宾语”
94)解放军宽大了一批俘虏。
95)炊事员热了三个馒头。
96)肥了个体户。
97)他烂了一筐苹果。
在1.4中我们观察到,形容词带“了”在体的类型上跟非持续性动词相似,属于“实现-状态延续”,在2.4小节中,这种体特征也没有发生改变。在这一节中,它的特征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所设定的变项参数中,以形容词为核心的带“了”和宾语的句子,其体意义为“实现-状态延续”。

小结:
弱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了O句,施事主语决定了 “结束” 体。
弱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了O句,处所主语决定了“状态延续”体。
强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了D句,动词后的时段成分决定了“结束”体。
强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了O句,施事主语决定了“行为延续”体。
    强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了O句,处所主语决定了“状态延续”体。
非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了D句,动词后的时段成分决定了“结束”体。
非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了O句,一般情况下为“状态延续”体。
形容词为核心的SV了O句,一般情况下为“状态延续”体。
合并以上同类项,得:
“状态延续”体:[处所主语/非持续性动词/形容词] + 了。
“结束”体:[弱持续性动词施事主语句/动词后时段成分] + 了。
“行为延续”体:强持续性动词施事主语句 + 了。

§4本文小结
本文通过实验科学的方法,从最简单的光杆动词或形容词开始,一步步加入各类变项,并对加入的变项进行了对比考察,廓清了以往研究中混淆质地不同的对象而得出的一些含混的结论。通过本文的考察可以发现,“实现”被“结束”和“延续”所蕴含;“延续”被“行为延续”和“状态延续”所蕴含。图示如下:

非实现
                        结束
         实现                        行为延续
                        延续
                                       状态延续
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句法条件,其中动词的类型、主语的类型、动词后的时段定语/宾语对决定这些体小类起了重要作用。汉语句子中的体是由体助词和其它句子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上论证结果和图示对以往的“实现”论提出了一个严重的挑战:“着”、“过”所表现的体也蕴含了“实现”,因此,上面的图示存在好几个空位,本文篇幅有限,我们将另文研究。
本文仅仅是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的个案研究,大量的其它变体尚未加入,例如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加入句尾“了”这一变项,会发现句尾“了”还有以往我们未曾注意到的语义特征。有太多的变项本文未能展开,希望得到同仁们的帮助和支持,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其它语法现象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陈平:1988, 论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6)
戴耀晶:1997, 《现代汉语的事件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龚千炎:1994   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世界汉语教学(1)
郭锐:1997   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3)
——    1993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6)
竟成:1996   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语文研究(1)
——:1993   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问题,语文研究,1993.(1).-52-57
金立鑫:1998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语言教学与研究(1)
——:2001   “S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
论会论文,中国成都
刘勋宁:1985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1)
——:1989    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5)
——:1999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和句尾“了”的语法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3)
——:2000    答友人世界汉语教学,2000(3)
陆丙甫:1998    LEFT-RIGHT ASYMMETRIES OF WORD ORDER VARIATION: A FUNCTIONAL EXPLANATION.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李泉:1996    “形 + 宾”现象考察,《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李英哲等:1990《实用汉语参考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李铁根: 1993 “了1”“了2”区别方法的一点商榷,中国语文(3)
吕文华:1983“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语言教学与研究(3)30页
马庆株:1983   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2)
马希文:1983   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   中国语言学报(1)
梅祖麟:1981   明代宁波话的“来”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方言(1)66页
石毓智:1993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中国社会科学(6)
赵元任:1968   中国话的文法,美国加州大学
朱德熙:1984《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本文初稿完成后得到美国南加州大学陆丙甫、上海外国语大学邵菁以及网络上“东海书生”诸先生的帮助,上海师范大学范开泰先生为本文提了不少很好的建议,在此谨表谢意。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0-17 18:36:59

对“了1”的再认识 The Recognition of “le 1(了1)

作者:史有为
来源:http://cache.baidu.com/

提要 本文以汉语自身的眼光重新审视“了1”与所处语句,,证明“了1”表示的语法意义可称为“达成”,而且“了1”还是一种语法化不完全的“准”Aspect。此外,本文还通过此例做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探讨。


0 几点交代


0.1 面对分布。对于北京话中动词后“了”和句末“了”的分别大部分学者都是认可的,也有个别学者在讨论中认为只有一个“了”。这可能与追求的目的不同有关。从教学上说,少比多在感觉上容易接受。但既然在两个不同位置上都出现“了”,并在同一个结构体内共现,那么就有必要说清楚为什么需要两个“了”。它们是同一功能的重复还是不同的分工?不管用不同义项表示还是用不同单位表示,问题依然存在,仍然需要分别。为了论述方便,我们仍然使用通用的称呼,把出现于动词或谓词后以及宾语前的称为“了1”。


0.2 寻找方法。为了解决遗留的许多问题,必须寻找合适的或新的方法,而为此又必须在观念上“去”印欧眼光或传统眼光,甚至须要“回到起点”去观察,即使这样做只是暂时的和某种程度的。起点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最初未研究的状态,也无任何解释理论。例如,研究汉语的结构,可以设想回到未接受任何印欧观念时的状态,以一个具有分析眼光的人的身分去重新观察思考。另一种是某个具体课题的更为初始的出发点。例如,讨论词类,可以回到“词”存在的合理性这个起点上,也可以回到“类”存在的合理性这个起点上去重新观察思考。长期争论不休的本位问题,实质上就是个起点问题。如果这样去看,那么我们就会有所领悟:汉语是一种并未如印欧语那样语法化的语言,不能使用纯粹的单一的或理想的印欧语语法化眼光去观察。


0.3 方言中的对应成分。为了便于参考和比较,下面以表列举三个方言中的对应成分。一般来说,常州话、上海话中与北京话中的“了”相对应的成分有:

北京话 常州话    上海话

动词后宾语前: 了1 则     仔(老、新)/嘞(最新)

宾语后句子末: 了2 连 哉(老)/嘞(新、最新)

其中上海话“嘞”与“了”大致同音。本文使用“嘞”来表示,目的是为了与北京话有所区别。至于常州话在句末的“连”之外,另有“格连/则连/佬连/祭”等在动词/谓词结尾的句子末尾出现,其语法意义大致相当于“则+连”。北京话在这种情况下仍使用一个“了”字表示。


0.4 术语问题。首先,传统的aspect实际上是一种过程的状态,迄今为止已有“相”、“貌”、“体”、“体貌”、“时态”、“态”、“情貌”等等译名。本文把动作过程和事件过程统一起来认识,并采用“过程貌”或“情貌”一名。至于“体貌”一名则只用于专属动词的aspect意义上。在一般的说明中我们也使用“功能义”来指称“了”的语法意义,这个名称在此时也相当于说“过程貌”。

其次,我们把句子所表现的具体而个体性的事情称为“事例”,而把相对的非具体的类指事情称为“事类”。


1 “了1”的典型功能:涉及事例的动词语(含动结/动趋)体貌


可以先观察一下北京话和吴语的常州话、上海话的例子。这是最常用的单独使用的句子,即最少依靠特定的上下文或语境的典型句子。每组的第1例是处于单纯动词与宾语之间,第2例是处于动结式和宾语之间,第3例是处于离合词动宾之间:

北京话A B C

1-1*我吃了1饭。 我吃了1三碗饭。 我刚在对面小饭馆里吃了1饭。

1-2*我吃完了1饭。 我吃完了1三碗饭。 他来的时候,我已经吃完了1饭。

1-3 我吃坏了1肚子。我吃坏了1肚子。 昨天我又吃坏了1肚子。

1-4*我结了1婚。 我结了1三次婚。 你奇怪吗?昨天我们才结了1婚。

常州话

1-5*我吃则饭。 我吃则三碗饭。 我刚刚勒对过小馆子勒吃则饭。

上海话

1-6*我吃仔饭。 我吃仔三碗饭。 我刚刚勒辣对过小饭店里吃仔饭。

A栏例子(除例1-3外)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成立/成句的,或者说这样的句子是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但作为表示一串过程的复句中的一个小句时(例1-7/1-8),有时也可以成立。或者在句中有具体场景的词语时(例1-9),也可能单独成立/成句。如果没有这些,那除非后面有解释和铺衍的话语,说明这是一个非泛指的具体事情(例1-10,而且此时一般还是书面语体),否则也是很难成立/成句的。 例如:

1-7 我吃了1饭,但是并不觉得肚子已经充实。

1-8 听从了1她的劝告,我吃了1饭,还喝了1水。

1-9 我在拐角的小铺子里吃了1饭。

1-10我吃了1饭。那是一顿怎样的饭啊!简直不能下咽,可是我还是吃了。

上述四例中的“我吃了饭”其前后都有确指该组合是一件具体而非泛指的事情(以下称为“事例”)的语词,而A栏的句子则否。由此可以说明:A栏的句子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由于它们所表示的“吃饭”只是一种事情的类(我们称为“事类”),而不是具体的一件事情(“事例”)。

B栏和C栏都能在通常情况下成立/成句。以上表明:“了1”表示的是事件完整动作过程的“达成”。句子只有在明确显示这种含义的情况下才可以完句或成句。吴语的常州话和上海话的情况与北京话基本平行。显然这些句子都是陈述具体的一件事情即“事例”的,对比A栏的句子,其成句的原因显然就在于表达“事例”(具体事件)。

A栏的例1-3之所以能够成立是由于:“肚子”在此处所指的是与吃的人相关的自身部分。每个人只有一个“肚子”,因此其数量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里的“肚子”其数量也是确定的。换一种数量关系,就不同了。请看:

1-11 她母亲哭瞎了1一只眼睛。(可以加数量词,表示部分)

1-12 她母亲哭瞎了1眼睛。(不加数量词,表示全体,即两只眼睛)

而且更重要的是,“肚子”和“眼睛”不是“吃”和“哭”的受事,反而是“坏”和“瞎”的当事。其真实关系是因为“吃”而“肚子坏”,因为“哭”而“眼睛瞎”。如果宾语与述语之间是另外一种关系类型,那又当别论。例如:

1-13*我吃饱了1饭。

1-14*我吃饱了1许多饭。

1-15 我吃饱了1饭就去干活。/我吃饱了1饭,只觉得懒洋洋的,便慢慢地走了回去。

“饭”在这里只是“吃”在名义上的受事。而“饭”也不是“饱”的什么论元。这里的真实关系是:因为“吃饭”而“(肚子)饱”。“吃饭”只能是个类,因此,根本无法加什么数量词。像如此关系的句子只能选择例1-15,即前面的C栏的形式成句。这也证明有“了1”的句子和事例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

这是就该语句表示的事例所限定的动作行动(即动词或动词+结果)而言的,而且“了1”所表示过程之达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不涉及超出该句的整个事情,只涉及小句中动作或个体宾语所显示的该事例。超出该句的因为它们并不意味着事情完毕,只是表示事例在所显示范围内谓词语完整过程已经“达成”,甚至还可意味着事情还要继续进行:例如:

1-16 我吃了1一碗饭,还得再吃。(只限于对“一碗饭”吃过程的达成,但

吃仍继续)

1-17 我只写完/写出了1三封信,还没写完。(第一、二、三封信写的过程均

完整达成)

1-18 我看了1四天,没看完。还在看。(第一、二、三、四天每天看的完整

过程均达成,但看并未结束)

1-19 我想了1一下,没想好,还得再想一下。(在“一下”的短暂过程中,“想”

已完整达成,但并未结束)

由上可知,“了1”的典型功能就是表示事例在所显示范围内动词语(即动作行为)完整过程的达成,而且它所表示的过程还包括补语所示的结果状态(含趋向),因此,我们可以把“了1”看作一种相当(而非完全)语法化的功能词。


2 “了1”的另类适用:静态谓词后的“了1”


一般认为,只有动词,尤其是动作、行为动词才有过程,而静态谓词是没有什么过程的。所谓的静态谓词指的是形容词和一些静态动词(如存在-领有动词“有”, 能力动词“会”)。事实上它们许多都能带“了1”,即处于句的中段并在宾语之前的“了”。实际上,这时它们已经具有某种程度的动态性质,即具有了过程。例如:

1-20 我一下子红了1脸,说不上话来。(不红→红)

1-21 黑了1东方有西方。(不黑→黑)

1-22 小李早有了1离婚的心理准备。(无→有)

1-23 老张四十岁上才有了1一个女儿。(无→有)

1-24 他也会了1一两门技术,可以以此谋生了。(不会→会)

上面的“红、黑、有、会”这些谓词从词汇角度看都表示一种状态,在上述句子中也都具有某种状态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在说此话时该状态还继续存在。也就是说:

(1) “了1”在此时表示的是“无”与“有”之间转换过程的达成,是对“有”的达成,而并非如动作行为动词那样由“始”到“终/成”的过程。

(2) 静态谓词带“了1”时所表示的过程达成的情态还可以延续;而动态谓词所表示的过程达成的事态则是就某一时点而言,并不蕴含其后是否终结或延续。

这二者的区别,即(2)所显示的不同,实际上并非“了1”之所致,完全是谓词类型的关系。静态谓词带“了1”仍然是在事例所涉及完整的状态过程的达成这一功能范畴之内。因此,在静态谓词时同样可以用“过程达成”的说法来概括“了1”的功能义。


3 “了1”在存在句中的功能义

存在句中的动作动词(如“住”、“站”、“躺”)都改变了原来的动词性格,成为表示以各种方式存在的静态动词。这些动词在存在句中表示的是一种不明起点和终点的状态。这种句子更普通的表达形式是动词后带“着”,而带“了1”则似乎是一种带有方言痕迹的次要形式。这可以从另外两种方言的对比中得到证实。一般认为或觉得:带“着”和带“了”的这两种形式其句子的整体意义几乎没有差别,通常都把它们等同起来看。例如:

北京话 常州话 上海话

1-25 楼上住了/着一位留学生。 楼酿住则一格留学生。 楼浪住仔一格留学生。

1-26 门口站了/着三个孩子。 门口立则三格小佬。 门口头立仔三格小囡。

1-27 床底下藏了/着许多书。 床下头抗则弗少书。 床下头抗仔叫关书。

通过和常州话、上海话的对比,显出北京话存在句里的这个“了”也还是个“了1”。可是这个“了1”只是存在状态的表达,并不是什么动作的过程。所谓的存在状态实际上是前一动作达成后状态的存留,而动作过程达成以后的继续或持续其实并非“了1”所使然,而是句型的作用。因为用“着”和用“了”还是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别。请比较:

1-28 楼下住着(一个)留学生。(只表示状态持续的情况)

1-29 楼下住了一个留学生。(侧重表示状态达成至今的情况,“一个”一般

不能省去)

1-30 楼下住着留学生,没有别的人。/ 没有空屋子了。(表示住人或所住者

的情况)

1-31 楼下住了留学生了,你来晚了,没有空屋子了。(可加句末“了”,表

住人情况,是对事类的表达,不能加数量词)

1-32*楼下住着留学生了,没有空屋子了。(使用“着”的句末不能加“了”)

从以上例句对比中,可以看到存在句中的“了”其实还保留了动态句中的一些特点:

(1)宾语前一般必须有数量词。

(2)没有数量词时,句末还可以再加个“了2”。

可见,存在句动词后的“了”仍然是“了1”,其核心意义依然是表示涉及事例的动作行为过程(状态也是一种过程)的达成,不过在句型的作用下,整个句子可表示存在的状态,即类似持续的状态,但又含有前一动作过程达成之意。因此,存在句的“存在并继续”的意义,其实是“了1/着”和“存在句框架”二者加合作用以后形成的。它并不妨碍我们统一解释“了1”的功能义或过程貌。


4 “了1”:背景化的影响

4.1 含“了1”小句的背景化及其适应范围。当复合事件的主要之点在后部时,前面的前事小句就仅仅是一种条件或背景,它不能单独完句或成句。我们把前一小句处于这种情况下称为背景化。“了1”在处于背景化小句时,将对“了1”的使用起着某种影响,它将不再完全遵守使用于事例的规定,此时含“了1”背景小句中的宾语必须是有定的(也可以用不加数量词表现)具体对象,或者仅仅是一种物类(类实际上也是一种有定)。例如:

1-33 对比:*这个人吃了饭。 : 这个人吃了饭就睡觉。

1-34 对比: 这个人吃了三顿饭。 : *这个人吃了三顿饭就睡觉。

: 这个人吃了三顿饭就不吃了。

1-35 对比:*人都吃了三顿饭。 : 人都吃了饭睡觉。

1-36 对比:*人类吃了三顿饭。 : 人类吃了饭才睡觉。

1-37 对比:*人们常常吃了三顿饭。 : 人们常常吃了晚饭就睡觉。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特殊之处:即作背景小句时“了1”后可以容纳有定形式的宾语,而排斥无定形式的带数量词事例。这与不作背景而单独成句时的情况恰恰相反。例如:

1-38 作背景时带有定数量词宾语: 吃了1这碗饭就走。 吃完这碗饭就走。

1-39 作背景时带无定数量词宾语:*吃了1一碗饭就走。 *吃完一碗饭就走。

1-40 作单句时带有定数量词宾语:*吃了1这碗饭。 *吃完这碗饭。

1-41 作单句时带无定数量词宾语: 吃了1一碗饭。 吃完一碗饭。


4.2 小句背景化对所含“了1”的影响。背景化小句所用场合有两种:一种是整个事情尚未达成;另一种是事情已经达成。

1)背景化之一:整个事情尚未达成时,背景化小句所表示的是相对于后事的此前时间的达成。其实这也不仅仅是“了1”,结果补语也有同样的遭遇。例如:

北京话 常州话 上海话

1-42 吃了1饭就去。 吃则饭就去。 吃仔饭就去。

1-43 吃过饭就去。 吃过饭就去。 吃过饭就去。

1-44 吃完饭就去。 吃好饭就去。 吃好饭就去。

1-45 吃饱饭就去。 吃饱饭就去。 吃饱饭就去。


2)背景化之二:整个事情已经达成的情况下,在指陈语气时需要增加句末“了”,才能表达在说话时前后两个动作均已达成。但“了1”与结果补语在此情况下作用也相当。例如:

事情达成 祈使达成 询问达成结果<span lang=EN-US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0-17 18:49:50

“S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作者:金 立 鑫
来源:http://www.kingsky.org/le2.doc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表示“起始”体意义的句尾“了”在不同句法条件下所表示的不同的时体意义:“现在起始体”、 “将来起始体”和“过去起始体”。这些不同的“时”是由相应的句法条件提供的,并不是“了”的语法功能。本文用相应的时体疑问句对“现在起始体”和“过去起始体”作了测试。疑问测试的方法可以推广到本文之外的“S了”句子研究中。

关键词:“了”时    体    起始    句法条件    疑问测试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particle ‘le’ appearing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 S + ‘le’) which has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initiative. This ‘le’ has three tenses and aspects according to its respective syntactical environments: present initiative, future initiative, past initiative. The different tenses are indicated by other sentence components rather than ‘le’. In this paper, we also use the appropriate questions to test whether “S + ‘le’” is ‘present initiative’ and ‘past initiative’. This ‘question-test’ method can be generally employed in the research of “S + ‘le’” as well as in this paper.
Keywords:    ‘le’tenseaspect    initiative   syntactical requirement   question-test
§1引言
本文试图证明“S了”的时体意义,并建立这些时体意义和句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的这种对应关系是“‘句法形式’蕴涵‘时体意义’”的充分条件关系,还远不是相反的“‘时体意义’蕴涵‘句法形式’”的充分条件关系,或句法反蕴涵时体的必要条件关系。但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汉语的时体和句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一定能得到充分的揭示。届时,在何种条件下应该使用何种时体形式将得到充分的解释。

1.1“S了”体的内涵
金立鑫(1998)曾经将“了”分为四种:动词后的“了1”;具有补语性质的“了2” (马希文,1983);纯粹表示语气的“了4”和句尾表示时体特征的“了3”。本文“S了”指的是“了3”。
“S了”和“V了”是两个不同的体标记。因此当“V了”处于句子末尾的时候,这种句子的时体有歧义:
1)        他吃了(开始吃、吃过了)
2)        他做了(开始做、做过了)
3)        他看了(开始看、看过了)
有学者认为,动词后宾语前的“了”和句尾“了”来源并不相同。刘勋宁(1985)证明了句尾的“了”与近代汉语中句尾“了也”的关系。赵元任(1968)认为句尾的“了”可能来自古汉语的句尾“来”,并且这一现象仍然遗留在宁波话中。梅祖麟(1981)为此举出了日本学者调查的宁波话的例子。为了证实这些例子的可靠性,2001年5月我们调查了宁波(奉化-溪口)方言中的句尾“了”,在我们所列出的下面各种类型句子的句尾“了”在奉化(溪口)方言中都说成“来” :
4)        他看了三遍了。(其看了三遍来)
5)        下雨了          (落雨来)
6)        10点了         (十点来)
7)        他是大学生了    (其是大学生来)
8)        我有工作了      (我有工作来)
9)        他会讲话了      (其会讲艾话来)
10)        他不去学校了    (其不去学堂来)
11)        他吃了          (其吃来、其吃了来)
12)        他结婚了      (其结婚来、其结婚了来)
13)        他吃了晚饭了    (其吃了夜饭来)
14)        他前天晚上写字了(其前日夜头写字来)
动词结尾的句子,如“他吃了”,在奉化(溪口)方言中可以有两种说法:
15)        其吃来。
16)        其吃了来。/ 其吃过来。
但是没有:
17)        *其吃了。
也就是说在奉化(溪口)方言中不存在以“了”结尾的句子,如果要用普通话中“了”结尾的话,要说成“来”。同样,我们认为,普通话中句子如果以动词结尾,句尾如果有“了”的话,有两种形式:(1)句尾“了”;(2)词尾“了”+ 句尾“了”。不可能出现词尾“了”结尾的形式。因此,普通话中的句子“吃了。”要么是“吃了3”。要么是“吃了1了3。”的简化形式。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句尾的“了”和动词后面的“了”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动词后的“了”根据它与不同特征的动词组合以及其它句法成分的组合,表现为不同的体特征,其中有的表示行为的结束1,有的表示状态的持续、有的表示行为的持续(详见金立鑫2002)。
句尾“了”的体意义主要是表现某种状态的“起始”。下面我们用最简形式逐步证明。
18)        a吃药。       b吃药了。
19)        a做作业。   b做作业了。
20)        a洗完衣服。   b洗完衣服了。
21)        a倒下来。   b倒下来了。
18)-21)是一般动词,通过a和b两种类型的比较,可以看出,a类属于“非实现”体,b类属于“已经实现并且持续并且处于事件的起始阶段”体。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来证明b类的体意义:(1)事件是否已经发生?(2)句子是否表达了事件发生后的状态?(3)句子是否表达了事件发生后状态的起始阶段?(1)的肯定回答得到“实现”体,(2)的肯定回答得到“持续”体,(3)的肯定回答得到“起始”体。总结三个肯定回答就能得到“实现-持续-起始”的结果。再来看下面的句子:
22)        a吃了一些药。   b吃了一些药了。
23)        a做了回家作业。   b做了回家作业了。
24)        a挂了两分钟。   b挂了两分钟了。
25)        a学了两年。       b学了两年了。
22)-25)中的a类是结束体,可是b类却是行为结束以后的状态的起始(例子24和25的歧义结构我们在后文分析)。我们同样可以设计下面的问卷来证明:(1)事件是否得到实现?(2)现在是否已经处于行为结束后的状态?(3)现在是否处于行为结束后的状态的起始阶段?问题(1)的肯定回答得到“实现”体,问题(2)的回答得到“持续”体,问题(3)的回答得到“起始”体。
    18)-21)跟22)-25)的不同在于:前者表示事件本身的“实现-持续-起始”,而后者由于结果补语和词尾“了”的作用,表示的是前一个事件结束后的状态的“实现-持续-起始”。
我们将“实现-持续-起始”之间的体关系图示如下:









因此,实际上,“起始”蕴涵“持续”,“持续”蕴涵“实现”。
我们还要说明的是,句尾“了”表示的“起始”体和“V起来”表示的“起始”不同,前者是整个事件或状态的“起始”,后者是动作行为的起始。本文用“起始”指称句尾“了”的体属性,不涉及动作行为的起始。
以下我们继续证明。请看下面的例子:
26)        他吃饭。
27)        ?他吃了饭。
28)        他吃了一碗饭。
29)        他吃饭了。
30)        他吃了一碗饭了。
例子26)不用“你吃饭”,是为了排除“你”作为祈使句使用成分的干扰,用“他”或者“我”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从26)到27)只增加了一个成分,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别,如果把27)置于一个更大的结构中,这种差别将更为明显(例如:他吃了饭来);从27)到28)也只增加了一个成分,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都跟汉语的时体概念的变化有关。27)和29)仅仅是“了”的位置不同,但是却引起了体的变化。正是根据这一点我们将它们归入两种不同的体范畴,前者是“行为的结束”,后者是事件的起始(在北京话中有歧义)。30)便是“结束”和“起始”的复合体形式,例如:
a他吃了一碗饭。         b他吃了一碗饭了。
a表现的是一个行为的结束,b则是这一“行为结束”“之后”的状态作为一个的新事件开始发生。图示如下:
   
         他吃了一碗饭       了
            Event (1)       β       Event (2)

从哲学上来看,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既可以看作是结束,也可以看作是开始。结束表示另一个新事件的开始,而开始则表示前一个事件的结束。在时轴上,词尾“了”处于β线段的左边一侧,而句尾“了”则处于β线段的右面一侧。如同一张纸的两面,但是它们一个属于“结束”,而另一个则属于“起始”。以上图示中的事件(1)“他吃了一碗饭”由于词尾“了”和宾语(包括定语)的作用事件在时体上得到了封闭。处于β左侧,如果在句尾加上“了”,它就将“事件结束后的状态”作为一个新事件来介绍,在理论上这种状态是一个“新事件”,处于β的右侧。因此句尾“了”的着眼点是“事件结束后状态”这一“新事件”的起点。这正是教学上常说的句尾“了”表示“新情况”或“变化”语感的来源。

1.2“S了”时的内涵
在一个表述中,通常需要两个时间的比较,一个是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即“所指时间”,另一个是表述事件的时间,即“参考时间”。通常情况下,所指时间可以有“过去”、“现在”、“将来”等,而参考时间在无标记情况下总是指说话的时间。句尾“了”除了以上我们观察到的表示“体”的意义之外,它还兼表参考时间的“时”意义。一般情况下,它总是指向说话的时间。也就是总是表达“在说话的时候事件处于‘实现-持续-起始’的状态”,它具体可能表达的是“在说话的时候事件处于起始的状态”或者“在说话的时候进入β右侧的状态”。句尾“了”的一个功能在于向听话人提示参考时间(说话的时间)。
如果我们将缺省所指时间词情况下的句尾“了”的时意义定位在默认参考时间,那么所有句尾“了”的句子都成为“现在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前面我们说过,句尾“了”的一个功能在于向听话人提示参考时间,而不在于向听话人提供所指时间。但是即使这样,使用句尾“了”的句子,还是存在所指时间的,这些所指时间是由特定的句法成分所提供的,并不是句尾“了”的功能。
    以下我们讨论“S了”句子的所指时间特征。
假定现代汉语有三种“时”:过去、现在、将来。
再假定现代汉语中有起始体,它分别对应与三种“时”构成“过去起始”、“现在起始”、“将来起始”三种时体特征。我们根据这三种时体进行一种疑问测试的证明。以此方法来分化、确定不同“S了”的时体性质。
以往对“了”的时体性质的确定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语感。这种研究虽然也能获得正确的结论,但缺乏实验的支持。本文采用的疑问测试法建立在相应的语义对立的基础上。例如:
(1)“现在起始”:其基本意义和“保持原有状态”相对立,也就是打破“保持某一状态”(所谓的“变化”或“新情况”)。如果用现代汉语中表示保持状态的副词“还”(还在)、“仍然”、“仍旧”或者“还不”“仍然不”等来提问,就可以检验句子是否具有“现在起始”的时体特征。例如:
31)        A:他还是医生吗?
B:他不是医生了。
32)        A:他还不吃吗?(丈夫问妻子,儿子吃不吃饭)
B:他吃了。      (妻子回答丈夫,儿子开始吃了)
通过上面的疑问测试可以确定31)、32)的B都是“现在起始”体。
(2)“过去起始体”:“过去起始”和“没”是对立的。因此其时体意义可以用“没(有)”来提问测试:
33)        A:他昨天没看电影吧?
B:他看了电影了。
34)        A:你早上没吃饭吧?
B:我吃了饭了。
33)B“他看了电影”、34)B“我吃了饭”指的是这些行为在说话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已经结束。句尾“了”是“过去的行为结束”以后状态的“起始”标记。
(3)“将来起始体”:将来起始体表示行为的实施要在将来的一个时间里实现、或进入某种状态。由于有着明显的外部标记特征“快要”(快/要/将……),因此不必设计疑问测试。

§2“S了”表示“将来起始”的句法条件
    这一小节讨论“将来起始” “S了”的句法条件。
我们先通过加入变项的方法来观察:
35)        火车到了。
36)        火车快要到了。
37)        下雨了。
38)        就要下雨了。
39)        饭好了。
40)        饭快好了。
41)        工作完成了。
42)        工作要完成了。
上面的例句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为已经得到实施,句尾“了”表示“将来进入行为结束后的状态的起始端”,如:例40)、42),这一类句子有表示“完成”的句法成分(例如:好、完等);另一种是表示“将来进入行为实施的起始端”,如例38)。
上面的比较还可以看出,36)38)40)42)中的“将来”并不是“了”赋予的,而是句子中的副词性成分“快要”、“就要”等赋予的。
小结:“将来起始”有两个变体:(1)“将来进入行为结束后的状态的起始端”;(2)“将来进入行为实施的起始端”。

§3 “S了”表示“现在起始”的句法条件
所谓现在事件的起始,就是在说话的那段时间“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的起始端”(教学界通常所说的“新情况”、“变化”等)。相反的情况是保持说话前的状态。汉语中表示保持状态的典型副词是“还”、“仍旧”等。下面我们用这些副词作疑问句测试。可以看出测试结果是可信的。以下描写 “现在起始”体意义的结构条件,我们试图通过疑问句测试证明这些句子的时体特征。

3.1 形容词 + 了
先看下面的一组例子:
      例句                  测试

43)        天晴了         还下雨吗?不,天晴了。
44)        我饿了         你还不饿吧?不,我饿了。
45)        今天冷了         今天仍然不冷吧?不,今天冷了。
46)        现在我不忙了   你现在还很忙吧?不,我现在不忙了。
47)        外面的雨大了   外面还下小雨吗?不,外面的雨大了。
以上疑问测试表明,句尾“了”表示“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的起始端”。

3.2 数量性名词短语 + 了
      例句                     测试

48)        10点了          还早吧?不,10点了。
49)        我大学生了       你还在念中学吧?不,我大学生了。
50)        今天儿童节了   还早呢!不,今天儿童节了。
51)        大姑娘了         你女儿现在还小吧?不,人家大姑娘了。
52)        大小伙子了       您儿子还小吧?不,人家大小伙子了。
以上的疑问测试也同样表示例句48)--52)“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的起始端”。
上面例子中的“儿童节”“大姑娘”“大小伙子”等名词都具有量(或者排序)的特征,如果不具有的量特征的普通名词无法进入这一框架,例如:
53)        *桌子了
54)        *电视了
55)        *大楼了
56)        *地铁了
归纳上面的例子,得,如果结构形式为:“数量/数量特征名词+了”,该结构也属于“现在起始”体。

3.3       系词 + Np + 了
这一类句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通常所说的判断句,动词通常由系词充当。例如:
          例句                      测试

57)        他是大学生了         他还不是大学生吧?不,他是大学生了。
58)        他像老师了         他还不像老师吧?不,他像老师了。
59)        你是医生了         我还不是医生吧?不,你是医生了。
60)        他是九三社员了       他还不是九三学社社员吧?不,他是九三学社社员了。
上面的句子不能用“没”来提问。主要原因是“没”和“了”以及系词相冲突,

3.4 有 + Np + 了
         例句                     测试

61)        我有工作了            你还没有工作吧?不,我有工作了。
62)        我有钱了            你仍然没有钱吧?不,我有钱了。
63)        我有女朋友了          你还没有女朋友吧?不,我有女朋友了。
64)        她有书了            你还没有书吗?不,我有书了。
上面的句子也不能用“不”和“没”来提问。

3.5 能愿动词 + Vp + 了

            例句                      测试

65)        我会说汉语了          你还不会说汉语吧?不,我会说汉语了。
66)        我能看见了            你仍然看不见吗?不,我能看见了。
67)        这儿不可以吸烟了      这儿还可以吸烟吗?不,这儿不可以吸烟了。
68)        她会游泳了            她还不会游泳吗?不,她会游泳了。
69)        她能工作了            她还不能工作吗?不,她现在能工作了。
70)        图书馆可以借书了      图书馆还不能借书吗?不,图书馆可以借书了。

在以下的动词结构后面,句尾“了”表示“现在起始”的体意义句法上有一些有一些特别的条件限制:

3.6   位移动词否定式 + 了
如果位移动词否定式句子末尾加上“了”,那么“了”表示“现在起始”的体意义:
          例句                      测试
   
71)        他不去学校了         他还想去学校吗?不,他不去学校了。
72)        她不来了             她还打算来吗?不,她不来了。
73)        他不到北京去了       他还到北京去吗?不,他不到北京去了。
74)        我不 走了            你还在走吗?不,我不走了。
75)        他不 跑了            他还在跑吗?不,他不跑了。
在这一结构中,否定位移动词成为构成“现在起始”体的充分条件。与上面的例子相对,如果去掉句子中的否定词“不”,就失去了“现在起始”的体意义。请比较本文4.2节。
以上表现“现在起始”体的句子结构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句法标记,时间词看作零形式也可以。其谓词核心也值得注意:形容词、系词、数量名、有、能愿动词、否定式移动动词。可以说这些零形式的谓词核心的特殊性本身就成了“现在”的标记。

§4“S了”表示“现在起始”或“过去起始”的句法条件
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用“还不”、“仍旧不”的提问方式来提问、证明“现在起始”体。与此相对的方法是利用否定 “没有(没)”来证明“过去起始”。但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四种结构可以同时接受以上两种不同“体”的疑问测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语境控制的话,它们到底是表示“现在起始”还是“过去起始”是不确定的。如果要确定它们准确的时体意义还需要加入其它变量才行。
4.1        一般行为动词
先看例句:
例句                  现在起始测试             过去起始测试
      
76)        她吃(饭)了   她还不吃吗?不,她吃了。   她没吃饭吗?不,她吃了。
77)        他看(书)了   还不看吗?不,他看了。       他没看吗?不,他看了。
78)        她休息了       她还不休息吗?不,她休息了。 她没休息吗?不,她休息了。
79)        她写(字)了   她还不写吗?不,她写了。   她没写吗?不,她写了。
这种结构在时体意义上是有歧义的,一种意思是表示“现在起始”,另一种意思是表示“过去起始”(详见§5)。我们用两种不同体的提问方式来分化。朱德熙(1984)用“V了了”来分化这种歧义,这一假设在宁波话中得到了证实,在宁波话中,“V了了”要说成“V了来”。

    4.2 位移动词肯定式结构
先看下面的例句和“没”的测试:
例句                        测试

80)        他去学校了                他没去学校吗?不,他去学校了。
81)        他来中国了                他没来中国吗?不,他来中国了。
82)        他去北京                  他没去北京吗?不,他去北京了。
83)        他去美国了                他没去美国吗?不,他去美国了。
84)        他去医院了                他没去医院吗?不,他去医院了。
与(71)--(75)不同,上面的例子是否可以解释为“过去起始”(行为实施的时间点难以确定),是不确定的,因为这一类例子还可以通过“还不”测试,这就产生了麻烦。如果是:
85)        他还不去学校吗?不,他去学校了。
86)        他还不去医院吗?不,他去医院了。
就可以是“现在起始”。因此,位移动词的时体意义是最不确定的,它可能有三种情况:现在起始(刚刚实施行为)、过去起始1(在途中,移动行为未结束)、过去起始2(已经,移动行为已结束)。
因此这种结构的“时”意义是不确定的。时意义不能得到确定的还有下面4.3和4.4两小节中的两种结构。

4.3VR结构
VR结构就是“动词+结果补语”结构。除非否定,一般情况下对“结果的起始”应该认为这一行为在此之前已经得到了实施。例如下面的例子和“没”的测试:
            例句                     测试

87)        那个抢劫犯死掉了   那个抢劫犯没死掉吗?不,那个抢劫犯死掉了。
88)        那些人逃走了         那些人没逃走吗?不,那些人逃走了。
89)        他把球踢破了         他没把球踢破吗?不,他把球踢破了。
90)        我写完了             你没写完吗?不,我写完了。
如果说上面的句子表示“过去”,我们认为那是结果补语赋予的,句尾的“了”表示VR这一结构后的状态的起始。但是这一结构大部分也可以通过“还不”的测试:
91)        那些人还不逃跑吗?那些人逃走了。
92)        他还不把球踢破吗?他把球踢破了。
因此这一类结构的时体到底是“现在”还是“过去”也需要在语境中才能确定。

4.4       非持续性动词结构
这一结构和上面有交叉,而且多数瞬间动词使用结果补语。下面的例子实际上是补充上面一节的。先看例句和“没”的测试:


      例句                           测试结果

93)        她结婚了    他没结婚吗?不,她结婚了。 *她不结婚吗?不,她结婚了。
94)        屋子塌了    屋子没塌吗?不,屋子塌了。 *屋子不塌吗?不,屋子塌了。
95)        熄灯了      没熄灯吗?不,熄灯了。    *不熄灯吗?不,熄灯了。
96)        我投降了。你没投降吗?不,我投降了。*你不投降吗?不,我投降了。
以上是用“没”测试的结果,说明它们具有“过去起始”的意义,但是这种结构也能通过“还不”的测试:
97)        她还不结婚吗?不,她结婚了。
98)        还不熄灯吗?不,熄灯了。
99)        你还不投降吗?不,我投降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它们又具有了“现在起始”的意义。因此这种结构的所表示的时体意义也是两可的。这一结构的基本特征和“非持续性动词”有关。因为这样的动词,一旦起始,也就意味着结束。
    以上表示“现在”或“过去”的结构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标记,但是其动词核心也很值得注意:一般行为动词、肯定式移动动词、VR结构、非持续性动词。似乎这些动词成了“现在”或“过去”两可的原因。

§5 “S了”表示“过去起始”的句法条件
本节中的“过去”实际上是动词行为得到实施的时间。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用否定 “没有(没)”或者“之前怎么了?”的疑问来证明“过去起始”。在以下的结构中,“过去”的时意义并不是句尾“了”作用的结果,而是其它因素的作用,在这些结构中,句尾“了”出现之前,就已经蕴含了“过去”的意义。句尾“了”的作用是将过去结束的事件引入结束后的状态,表示在“参照时间”时事件进入结束后的状态的起始端的体特征。
5.1   T 没Vp 了
这一结构表现的“过去”是由“时间 + 没”获得的。
因为下面的句子本身已经包含了“没”,我们无法再用“没”测试,但是可以用“之前怎么了?”测试:

         例句                  测试

100)        小王三天没喝酒了    小王之前怎么了?小王三天没喝酒了。
101)        我们八年没见面了    你们之前怎么了?我们八年没见面了。
102)        孩子两天没回家了    孩子之前怎么了?孩子两天没回家了。
103)        他三年没工作了      他之前怎么了?他三年没工作了。
这一类句子的时体表现的是在说话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某种行为得到了实施。句尾“了”的作用是将过去结束的事件引入结束后的状态,表示在“参照时间”时事件进入结束后的状态的起始端的体特征。如例100)表示“小王”进入“三天没喝酒”之后的状态的起始阶段。

    5.2“V了O了”结构
    请看例句和“没”的测试:
例句                                 测试

104)        我吃了饭了    你没吃饭吗?不,我吃了饭了。*你还不吃饭吗?不,我吃了饭了
105)        他跑了步了    他没跑步吗?不,他跑了步了。*他不跑步吗?不,他跑了步了
106)        我签了字了    你没签字吗?不,我签了字了。*你不签字吗?不,我签了字了
动词后的“了”已经表示行为的结束,句尾“了”将事件引入行为结束后的状态。这一结构式可以描写为:“了”。在宁波话中,句尾的“了”仍就要读成“来”。要说这一结构在“时”方面属于“过去”的话,还是动词后的“了”的作用,因为它表示事件的结束,而句尾“了”又跟说话的参照时间有关,在说话的时间一个行为已经结束,那么整个事件在时的特征上就可以理解为“过去”了。

5.3          V了T了”结构
下面先看看例子和“没”测试:
         例子                     测试

107)        那件事儿做了三天了       那件事儿没做吗?不,那件事儿做了三天了。
108)        那件衣服洗了两天了       那件衣服没洗吗?不,那件衣服洗了两天了。
109)        他躺了一个小时了         他没躺下吗?不,他躺了一个小时了。
110)        他等了半天了             他没等吗?不,他等了半天了。
前两例的动词是弱持续性动词(马庆株,1981),语义上是歧义的,歧义一是说行为已经结束;歧义二是说行为还没结束。这一歧义实际上是由结构歧义引起的。歧义一:[[那件事儿做了三天]了],这是“还在做”,“三天”是“做”延续的时间,句尾“了”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表示接着“三天”继续延续;结构歧义二:[[那件事儿做了]三天了],“做了”表示行为的结束,“三天了”表示“结束”之后进入“第三天”(第四天?)状态的起始端。因此它表示行为“结束”至今已经有三天了。
后两例的动词是强持续性动词,语义上是说事件还在持续。无论行为是已经结束还是在持续,事件的“实现”是在“之前”发生的,句尾“了”还是表示行为得到实施后事件经历了某个时间段之后的状态。

5.4past V结构
先看例子和“没”的测试:

          例子                        测试结果

111)        她昨天吃生鱼片了   她昨天没吃生鱼片吗?不,她昨天吃生鱼片了
112)        她今天早上买水饺了   她今天早上没买水饺吗?不,她今天早上买水饺了
113)        她上个星期六休息了   她上个星期六没有休息吗?不,她上个星期六休息了
114)        她前天晚上写字了   她前天晚上没有写字吗?不,她前天晚上写字了
这一组例子的特点是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在一般的受控制的实验观察中,如果其它条件不变,某一特定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结果的变化,可以认定这一特定因素的变化便是构成结果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上例句与其它例句的不同在于多出了表示过去时间的词:
115)        她吃生鱼片了
116)        她买水饺了
117)        她休息了
118)        她写字了
115)—118)变成了“现在起始”。那么我们可以初步认定表示“过去”的时间词的出现是决定“过去(起始”)”的主要因素。
以上表示“过去”的结构有一些形式上的特征:时量+没、V+了、过去时点。它们构成了“过去”的基本特征。

§6小结
本文着重讨论了句尾“了3”,通过疑问句测试,可以发现句尾“了”在所表达的“时间上”上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1)将来起始;(2)现在起始;(3)现在起始或过去起始;(4)过去起始。(3)介乎于(2)和(4)之间。
不同的句尾“了”和不同的句法结构结合,产生不同的时体意义。到目前为止,我们观察到的结构包括其中表示将来起始的有1种结构;表示现在起始的有6种结构形式;表示现在或者过去起始的有4种结构;表示过去起始的有4种结构。如果发现本文中没有讨论过的结构可用同样的方法通过相应的测试确定它的时体类型。
测试条件如下:








本文所考察到的四种起始”体的“时”特征及其句法形式分别为:
(1)“将来”:“快要”、“就要”等
(2)“现在”:形容词、系词、数量名、有、能愿动词、否定式移动动词
(3)“现在/过去”:一般行为动词、肯定式移动动词、VR结构、非持续性动词
(4)“过去”:时量+没、V+了、过去时点

主要参考文献
陈平:1988, 论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6)
戴耀晶:1997,《现代汉语的事件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龚千炎:1994   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世界汉语教学(1)
竟成:1996   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语文研究(1)
——:1993   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问题,语文研究,(1).52-57
金立鑫:1998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语言教学与研究(1)
——:2002   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世界汉语教学,(1)
刘勋宁:1985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1)
——:1989    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5)
——:1999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和句尾“了”的语法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3)
——:2000    答友人世界汉语教学,2000(3)
李英哲等:1990《实用汉语参考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李铁根: 1993 “了1”“了2”区别方法的一点商榷,中国语文(3)
吕文华:1983“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语言教学与研究(3)30页
马庆株:1983   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2)
马希文:1983   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   中国语言学报(1)
梅祖麟:1981   明代宁波话的“来”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方言(1)66页
沈开木:1987   “了”的探索    语言教学与研究(2)
石毓智:1993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中国社会科学(6)
赵元任:1968   中国话的文法,美国加州大学
朱德熙:1984《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过俞光中先生的帮助,初稿在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2001,成都)上宣读,得到竟城、赵金铭、崔希亮、邵菁等先生的帮助,会后作了较大修改,在网络上也得到“东海书生”等先生的帮助,谨表谢意。

玉刁刁 发表于 2004-10-25 17:37:14

“界变”论—— 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

作者:张黎   (日本 大阪产业大学)
来源: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3年2月28日—3月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
-----------------------------------------------------------------------------------------------------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从认知平面上看,现代汉语“了”的本质是“界变”。文章讨论了“界变”的内涵,概括了“界变”的类型,分析了“界变”前后各种界面的状态。同时,本文主张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界变”。

关键词: 了,界变,认知,自然终结,现实终结。

ONBOUNDED CHANGE 
      ZHANG LI 
                        (OSAKASANGYOUNIVERSITY)
Key words:“le”, bounded change, cognition, natural termination, real termin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on cognitive level ,“le”in Modern Chinese is in essence“bounded change”.I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bounding change”,epitomizes the types of “bounding change”and analyses the various situations before and after it.Meanwhile,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different levels and types of “bounded change” should not be mixed.

0   引言
0.1关于现代汉语的“了”,历来有“分”“合”之争。主张“分”者,依据 “了”出现的句法位置和语法意义的差异将“了”分为“了1” “了2”乃至“了3” “了4”。主张 “合”者力求共性,将动词后的“了”的语法意义锁定为“完成”或“实现”,将句尾的“了”概括为“变化”“新情况”或“当前相关”“过去时”等。这些研究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研究视点,对“了”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前行性研究。
本文在笔者(1997)的“界变”说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阐述“界变”及其相关理论,并以此从认知的平面对“了”给予一个统一的解释 。
0.2 作为研究的方法,本文主要以王溯的小说《橡皮人》中的“了”字句为语料背景,对所检索到的859个例句进行了句法,语义的穷尽式的分析和归纳。同时,我们又把这些例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同已有的研究以及我们的持论进行了对照和整理,继而得出了本文的观点。不过,为了行文的简洁,这里将以典型例句的方式论证本文的观点。

一界变
1.1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了”的语法意义进行概括。比如,赵元任(1968)区分“了”
10种用法;Li,Charles.N.,S.A.Thompson,R.M.Thompson(1982)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讨论了句末“了”的6种语义类型,提出了句末“了”的“当前相关”说;刘勋宁(1989)讨论了词尾“了”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说;萧国政(2000)根据大量语料析离了句末“了”的8种意义;金立鑫(2002)则根据动词或形容词的情状类型的不同,考察了V了,V了O,
SV了O的语义类型。
但是我们认为,“了”作为上述意义的语符共同体,应当而且必然有共通的意义。而且,根据我们的研究,“了”的这种共通的意义可以在认知平面上求得,而这就是所谓的界变。
1.2顾名思义,界变就是界的转换或界的变化。
那么,什么是界呢?我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界是指语言对象世界中的、具有相对统一性的、均质的意象。如果把语句表达的对象世界比作一个场面的话,那么这个场面中就会有不同的场景。每一个场景就是一个画面,每一个画面就构成一个界面。每个画面应该是均质的。那么整个场面就是由这些不同的画面共同构成的。
当然,就一个画面本身而言,有一个界围的问题,这就是有界和无界的问题;而就画面和画面之间的关系而言,也有一个分界的问题,这就是界变论要解决的问题。就界的存在状态而言,界有大有小;有活有死;有强有弱;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有动作的,有状态的,也有事件的。不过,不论哪一种,同一个界的界面具有同质性,不同质的界面属于不同的界。因此,界变就是指不同界之间的转化和变换。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界就是一个意象图式中的一个片断,该片断具有同质性。而在语言的认知图式中,从一个意象片断向另一个异质的意象片断转换时,就发生了界变。“了”的作用在于指出这个界变,划出界与界间的界线。因此,“了”的作用也可说是划界。
1.      3界变的类型
根据我们对所掌握的语料的分析以及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对“了”所涉及的界变作如下分类:
1.3.1 时轴界变。指动作和状态在时轴上各节点间的转换。请看图示:
                     B
A                                       C


   a               b                      c
a 代表时间起点,b 代表时间续段,c 代表时间终点;
A代表瞬间类动作或状态,B代表可持续类动作或状态,C代表变界类动作或状态。
从图示可以看到,时轴性界变在理论上可有如下类型:
(1)      小王吃了面包。(动作全过程的界变)
可记为:VT= a→b→c
(2)      炸弹爆炸了。 (动作瞬间的界变)
可记为:VT= a=c
(3)      她唱了起来。 (动作开始态的界变)
可记为:VT=a→b
(4)      她唱了下去。 (动作持续态的界变)
可记为:VT=b→c
以往的“实现”说,没能具体分析时轴界变的下位类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时轴界变说就可以清楚的解释这些不同。
1.3.2 性状界变。指从一种状态或一种性质向另一种状态或性质转变。如:
          a   红了   大了   长了    冷了 (状态)
          b   大姑娘了   十八了   成人了 (性质)
a 类是状态类,b 类是性质类。两者的谓词性成分有不同,a类是形容词性的,b类是名词性的。但两者都表示的是一种连续统式的状态或性质的转变。
1.3.3 时空界变。指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转变。如:
      前面就是王府井了。         下一站是天安门了。
      明年我就毕业了。             后天十八号了。
这是一种事件性界变。即,事件1→事件2。是一种报告式的事件界变。又如:
      上课(了/喽)。       开会(了/喽)。   集合(了/喽)。
这是一种表示事件即将发生的祈使式的事件界变。“lou(喽)”与“le(了)”的不同反映的是“祈使式”和“报告式”这种句式义的不同,但事件的界变性是相同的。
1.3.4 心态性界变。指反映说话人心态变化的界变。如:
   (1)太…了
          a太热 (了/啦)太大(了/啦)   太贵(了/啦)
          b太棒(了/啦)   太好(了/啦)   太精彩(了/啦)
a 类表示不情愿的心态界变,b 类表示情愿的心态界变。两者都是超出预想的心态界变。这就是说,在“太X了”中,包含着两个界面,一个是预期的X,一个是评价的“太…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界变叫做评价性界变。“la(啦)”与“le(了)”的不同是语气的不同,但心态的变化是两者共有的。另外,如下典型例句也属此类:
这种事我见的多了。                  类似的事我经历的多了。
(2)别…了
   a别吃了    别笑了   
b别去了    别来了
   a类是对已然动作的祈使性否定,b类是对未然动作的祈使性否定。但两者都是对V的祈使性否定,V作为对说话人已知的信息,是说话人要否定的。
    (3)不…了
         不去了   不吃了
   这是对一种已然信息的主体否定。试比较:
          a我不去。      我不吃。
b我不去了 。   我不吃了。
后者显然是对已知的信息的否定。
1.3.5   心态性界变的略式。如:
       你多吃点儿! — 不了,不了,谢了,谢了。
   这是态度的界变。
1.3.6视点性界变。指以说话人的说写时为视点的划界。句末“了”是视点性界变的标志。如:
    我吃三个面包了。                        她学三年英语了。
这就是说,没有表时成分的话,句末“了”表说话的现在时;如有表时成分的话,句子的“时”就是时间词所指示的。如:
    过去:昨天晚上我看电视了。          未来:明年我就要毕业了。
            刚才他来过了。                        一会儿她就走了。
可见,句末“了”可用于绝对“三时”。而绝对“三时”是以说写人的(说/写)现在时为基准的。
1.3.7 我们把界变的类型归纳如下:

                                 时空性界变
                  客体性界变   时轴性界变
                                 性状界变
            界变
                                 视点性界变
                  主体性界变   评价性界变
                                 态度性界变

                                 二界面和临界点
2.1 界面是指动作、状态和事件在发生界变前后时的情形。可分为前界面和后界面。可记为:   
前界面 →   (界变)→   后界面
从一个界面到另一个界面,要经过一个临界点。界面间的临界点有不同类型:
    1)主观临界点和客观临界点。比如,时轴性界变的临界点都是客观的,而视点性界变的临界点都是主观的。
2)渐进性临界点和突变性临界点。比如,性状界变的临界点是渐进的,呈现连续统状态;而时轴性界变的(1)(2)(3)类的临界点是突变的,呈现离散状态。
另一方面,界面也有不同的类型:
    1)零维界面和一维界面
   瞬间动词的界变后的界面是零维界面,时轴性界变是一维界变。
2) 量性界面和非量性界面
同样是状态,X了和V状了的界态不一样。前者是量性界面,后者是非量性界变。如:
   红了一点    红了许多   红了起来    红了下去   
渐渐地红了    一点儿一点儿红了
这样的变化在V状了中不存在。
3)有界界面和模糊界面
a 小王吃了三个面包。(有界)      b 小张来了上海。 (模糊)
a 的界面是分明的,而b 的前界面是模糊的。因为我们虽然知道小张来到上海,但从该句中我们无从知道小张从何处来的。
2.2 在语言表达中,并不是两个界面同时作为前景而被凸显出来的。被凸显出来的只能是一个界面。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各类界变中的界面分布以及凸显界面。
(1)      时空性界变
前面就是天安门了。               明年就要毕业了。   
    时空性界变可码化为“S了”,其界面分布为: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S         S了      S
   这种界变凸显的是后界面。
(2)      时轴性界变。
1)      炸弹爆炸了。(瞬间)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0         V了      0
“0”表示“无”。即,就动作本身而言,瞬间动作在时间轴既没有展开,也没有留有结果。因此,这种界面凸显的是界变本身。
2) 小王吃了面包。(全过程)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V          V了       0
这种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展开,但也没留有结果。显然,这种界面凸显的是动作的全过程。      
       3)小王笑了起来。(起始)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V         V了       ab
   这种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从起点到续段的展开,且留有结果。这种界变凸显的是后界面。
       4) 小王笑了下去。(持续)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ab         bc了       bc
这种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续段到终点的展开,且留有结果。这种界变凸显的是后界面。
(3) 性状界变
红了   大了    冷了   长了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没X      X了       X
这种界变留有一个结果,凸显的是后界面。
(4)视点性界变
      我吃三个面包了。               我学英语两年了。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说话时前S      说话时    说话时后S
这种界变与其他界变不同,凸显的是前界面。
(5) 评价性界变
      太好了   太棒了            太热了   太贵了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X         主体      太X了
这种界面凸显的是后界面。
(6)         态度性界变
你多吃点儿! — 不了,不了,谢了,谢了。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V         主体       V了
    这种界面凸显的是后界面。
2.3归纳上述“了”的意义,我们认为,不论动词后“了”,还是句末“了”,主要表现两种功能意义。即,(1)结束某种动作,状态或事件;(2)进入某种动作,状态或事件。
结束类:炸弹爆炸了。(瞬间)
      她吃了三个馒头 。(全过程)
      我吃第三个面包了。(说话时)
进入类:小王乘了汽车。(进行)
她笑了起来。(开始)
      小王说了下去。(持续)
      天气冷了。(状态)
      前面就是王府井了。(时空)
      太棒了。(评价)
      不了,谢了。(态度)
带补语的VC了结构,可视为综合类。即,“结束—进入”或“进入—进入” 如,
“结束—进入”          “进入—进入”
小王打碎了杯子。         小王憋红了脸。
      她走进了图书馆。         他吹鼓了那个气球。
可以认为,结束某种状态和进入某种状态是一个事象的两个方面,旧的事象的结束,就意味着新的事象的开始。所不同的是以语义情状类型为基础的凸显的侧重点的不同。
                     
三 不同层次的“界变”
3.1 句法组合的本质是不同质的界面的规约性的组合。句法的不同是最稳固的,最表层的界变。因为词性的不同就标明了界面的不同。而句子成分的组合则是这种格局的基本框架。就汉语而言,我们可以把这种框架简约为;
          a         V(了)   
b         V (了)O (了)→V (了)X O (了)
c         V (了)C (了)→X V (了)C (了)
d      SV (了)O/C (了)
V代表谓词性成分,O代表宾语,C代表补语,X代表修饰性成分。
其实,这种格式反映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界变:
首先,我们来看a类。显然,V(了)的谓词的语义类别影响着界变的类型。这主要指动词或形容词的语义类型或情状类型。如:
       瞬间( 炸弹)爆炸(了)         持续/完结   (我)吃(了)
       状态(她)病(了)            变界      (这房子)塌(了)
其次,b 类中的O的语义类别和c类中的C的语义类别也影响着界变的类型。如:
         b吃面包(受事)          c1 跑出去 (趋向)    c2笑起来(起始)
去北京(处所)            喝醉了 (结果)       说下去(持续)
吃一个(名量)            去三次 (动量)
看一小时。(时量)   
上述各层面上的差异都会形成某种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类别,分层次的:
b类的补足成分是名词性成分,是由动词性成分向名词性成分的转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界面间的转换。c1类的补足成分是动词性成分,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向另一个动词性成分的转变,是同一个界面内的不同层次的变化。c2类的补足成分是时体成分,是同一动作在时轴上的不同阶段。这就是说,V,VO,VC这种句法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界变类别的不同。但尽管如此,上述各类如果不带“了”,它们仍然是处于抽象状态,是一种抽象状态下的界变。“了”的界变作用和上述界变的不同在于:“了”标志着现实性的界变。
d类中的主语的类型影响着句子的类型,因而也影响了界变类型。如:
      小王挂了一幅画。                墙上挂了一幅画。
同样是“V了”,施动句中的“挂了”是完结的,而存现句中的“挂了”是持续的。
同样,VXO中的修饰成分也可以影响界变的类型。如,
          VO            VXO
         看书         看一本书         
         跑步         跑三圈步
按一般的说法,上述的VO是无界的,而VXO是有界的。
3.2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考察诸如上述界面的转换情形时,应明确区分自然界变和现实界变这两个层面。所谓自然界变指的是动作,状态或事件在自然状态下转变的可能性,其标准是有无自然终点。有自然终点的是有界的,无自然终点的是无界的。而现实界变指的是动作,状态或事件是具体实施了的,或可同具体时间相关联的界变。自然界变是事象在抽象状态下的变化,具有主观相对性;而现实界变是事象在具体语境中的变化,具有客观确定性。比如:
      a读书      
b读一本书   读完书   读鲁迅的小说    读《阿Q正传》
如果说a是无界的,b是有界的话,那末这种界变是一种自然界变,其标准是有无自然终结点。只有加上“了”,上述自然界变才会转变为现实界变,其标准就是已具体实施,或可同具体时间相关联。即:
    读了一本书   读完了书   读了鲁迅的小说    读了《阿Q正传》
读一本书了   读完书了   读鲁迅的小说了    读《阿Q正传》了
读了一本书了   读完了书了   读了鲁迅的小说了读了《阿Q正传》了
加了“了”后的界变,都是现实性界变,因为都是已实施的或可同具体化了的时间相关联的。

四 余论
4.1 从认知的平面看, 只有一个“了”,其含义为界变。但这并不排斥对“了”的不同层次的概括。我们认为,这种层次至少包括:
   (1)认知平面: 界变;
   (2)功能平面: 结束/进入;
   (3)意义平面: 表语气“了”和表时体“了”等;
   (4)用法平面: 关于“了”的各种用法 。
可以看出,从(1)到(4)是越来越具体平实;而从(4)到(1)是越来越抽象概括。
我们主张在细致描写基础上的抽象概括。因为这是科学的要求。作为繁杂现象的共有语符,作为义项链条的共有机制,“了”应当而且必然有其相通之处。否则,人类的语言文字将混乱不堪。这正是我们探讨“了”的共通之处的基本理念。我们认为,“了”的这种统一性,在认知平面上的“界变”说中得到了实现。我们相信,“了”的这种共通之处的探索对于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是必要的,同时也是“了”的细化描写的必然归宿。
4.2必须承认,“了”的语法意义的抽象是“了”的问题解决的基础。但“了”的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对“了”的使用条件(包括语义条件和语用条件)以及“了”的隐现条件的具体描写。这往往表现为一些具体的规则。比如:
1)连动句的动词间有时序关系时,第一个动词后的“了”较自由,可有可无。但第二个动词必有“了”。
她站(了)起来,走了出去。
2)当第一个动词表示第二个动词的方式,工具时,第一个动词后不能加“了”。
      小王用(了)毛笔写了字。(?)
3)      复写式连动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后不能加“了”。
      她喝(了)酒喝多了。(?)
4)      过去时的判断句不用“了”
      小王是昨天去(了)北京(?)
5)      对过去的否定不用“了”
      她昨天没去大学(了)(?)
6)      经常性的过去事件不用“了”
      她去年总去中国(了)(?)
7)      并列过去事件句中也不用“了”。
他有时候说(了)英语,有时候说(了)日语(?)
我们认为,只有加强诸如此类的语义和语用规则的具体描写,加强对“了”的隐现规律的探索,才能切实增强“了”的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赵元任(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tkeley and Los Angeles:U.C.Press.
Li,Charles.N.,S.A.Thompson,R.M.Thompson(1982) 已然体的话语理据:汉语助词“了”,
      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李兴亚(1989)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 中国语文 第5期。
刘勋宁(1989)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 第5期。
竞成(1993)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语文研究,第1期。
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
戴耀晶(1997)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张黎(1997)“谓了C”和“谓C了”, 日本中国语学243期。
萧国政(2000)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98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金立鑫(2002)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世界汉语教学 第1期。
刘勋宁(2002)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本文之背景语料为金立鑫先生提供,特此鸣谢。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1-15 09:02:42

句尾“了”构成的句式、语义及语用功能

作者:谭春健(北京语言大学 100083)
发表时间:2003-6-15

[摘要] 汉语中存在“易态”范畴。所谓“易态”就是:在时间流逝中,事件从某一时间边界前的初始状态进入时间边界后的终结状态。句尾“了”正是体现“易态”范畴的句法标记。其构成的表层句法形式为“(已经)+VP+了。就要+VP+了。该+VP+了。开始+VP+了。不+VP+了。不再+VP+了。再也不+VP+了。别+VP+了”。上述句式的共同语义内涵为事件在时间边界“T”前并不处于终结状态“S”,但在时间边界“T”后则处于终结状态“S”,或者说,事件在时间区域“T”处于初始状态“S”,但在时间区域“T+R”处于终结状态“—S”。其语用功能表现为传递新信息、提示、归纳推演三种。

[关键词] 句尾“了”、易态范畴、时间边界、语义内涵、语用功能

一.易态范畴的句法标记:句尾“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将句尾“了”表述为“事态出现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等(吕叔湘1980、吕文华1991、刘勋宁2002等)实际上是在语言自身的范围内(或者说是在语言内部)进行“形式”到“意义”的对应。这样的对应在在多数外语中找不到相关句法标记,对外国学生习得“了”不会有太多帮助。因此在理论层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句尾 “了”是汉语中特殊的句法标记,是汉语言对世界感知范畴化的结果。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了”的解析,不能单纯从形式到意义进行描述,而必须针对汉语的特点,告知学生什么样的外部客观事件可以使句尾带上“了”。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外部世界的事实”、“关于事实的认知分析”、“相应的语言表达”这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在外部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有开始,有消亡,有出现,有隐没,人们应该对这种变化有所感知,并将这种感知结果通过抽象与综合的认知方式以一种“概念”或“范畴”的形式确定下来,在语言世界中运用某种符号或者结构形式进行标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立在人们的认知经验中存在“易态”这样一种范畴。所谓“易态”就是:在时间流逝中,事件从某一时间边界前的初始状态进入时间边界后的终结状态。比如“花由不红到红”,“草由不绿到绿或者再到不绿”,“狗由不叫到叫”“人由生到死,由病到老”等等。在汉语中,附着于句尾的“了”正是体现“易态范畴”的句法标记。其具体的句法形式表现为“就要+VP+了。该+VP+了。(已经)+VP+了。开始+VP+了。不+VP+了。不再+VP+了。再也不+VP+了。别+VP+了”等。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只有在认知经验中习得 “易态”范畴,才会在表达中掌握句法标记“了”的运用。

二.句尾“了”构成的句式及其语义内涵

2.1句尾“了”构成的句式
考察汉语语料,句尾“了”可以构成如下句式:
1.就要+VP+了。从当前说话时刻来看实体或事件将要进入某一新的状态,VP由动词短语、形容词、顺序义名词(邢福义,1984)承担。如:
1〕他就要来了。我们就要上课了。同学们就要吃饭了。
2〕花就要红了。瓜就要熟了。他的病就要好了。
3〕就要春节了。就要八点了。就要(是)教授了。
2.(已经)+VP+了。从当前说话时刻来看实体或事件已经进入(了)某一状态,VP由动词短语、形容词、顺序义名词承担。如:
4〕他已经来了。我们已经上课了。同学们已经吃饭了。
5〕花已经红了。瓜已经熟了。他的病已经好了。
6〕已经春节了。已经八点了。已经(是)教授了。
有时“已经”这个符号缺省时,我们也默认为事件已从前一状态进入后一状态。
3.该+VP+了、能/会+VP+了、可以+VP+了、V得/不C+了
从当前说话时刻来看,实体、事件到了某种状态转变的时刻,或者是事态在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互相转化,述谓成分由“能愿动词+动词短语”或动补结构的可能式承担。如:
7〕他该来了。我们该上课了。同学们该吃饭了。
8〕他不能来了。我们可以上课了。我的孩子会自己吃饭了。
9〕他来不了了。我们的课学不完了。我吃不下去了。
4.开始+VP+了 从当前说话时刻来看,实体或事件开始进入某一新的状态。述谓成分由动词短语或形容词承担。如:
10〕开始上课了。开始吃饭了。
11〕花开始红了。瓜开始熟了。
有时“开始”这个符号缺省时,根据语境我们也默认为经历者“新的状态已经开始”。
5.不+VP+了、不再+VP+了。再也不+VP+了。从某一时间边界来看,实体或事件的旧有状态发生逆转。述谓成分由否定词“不”+动词短语承担。如:
12〕我不抽烟了。我不再逃课了。我再也不喝酒了。
6.别+VP+了。劝阻某一事态继续进行而转入新的状态或劝阻进入新的状态而保持原有状态。述谓成分分别由持续义动词或非持续义动词承担。如:
13〕别上课了。别吃饭了。别看电视了。(劝阻某一事态继续进行而转入新的状态)
14〕别丢了。别死了。别忘了。(劝阻进入新的状态而保持原有状态)

2.2 句尾“了”句式的语义内涵

2.2.1句尾“了”句式的语义 事件的发展变化是延时间之流进行的,因此在人的认知经验中 “易态”必然含有一个时间边界。时间边界前的状态为“易态”的初始状态,时间边界后的状态为“易态”的终结状态。所谓“易态”就是在时间边界上由初始状态进入终结状态。就是说,当“了”在句尾生成一个句子时,时间边界、初始状态、终结状态必然表现为某种语义而包含在这个句子中,该句的语义可以表述为事件在时间边界“T”前并不处于终结状态“S”,但在时间边界“T”后则处于终结状态“S”,或者说,事件在时间区域“T”处于初始状态“S”,但在时间区域“T+R”处于终结状态“—S”。如:“王老师抽烟。”或“王老师不抽烟。” 都在表示王老师一种稳定的习惯。但“王老师抽烟了。”则表示在时间边界前的时间区域里,王老师不处于“抽烟”的状态,但是在时间边界后的时间区域里则处于“抽烟”的状态中。而“王老师不抽烟了。”则表示在时间边界前的时间区域里,王老师处于初始状态“抽烟”中,而在时间边界后的时间区域里则处于终结状态“不抽烟”中。见图示:
时间边界 时间边界
抽烟了 不抽烟了 (又)抽烟了
2.2.2句尾“了”句式的生成及其预设与蕴涵。在句尾“了”句式的生成过程中,时间边界前的初始状态是该句式的生成基础和必要条件,时间边界后的终结状态是该句式生成的结果和充分条件。初始状态进入终结状态是该句式生成的充分必要条件。例如,没有“活着”为条件,则不可能有“死”的发生;但是有“活着”存在,则未必“死了”。而“死了”则必定预设“活着”先期存在,同时蕴涵进入终结状态“死”中。就是说初始状态(活)进入终结状态(死)是句子“他死了。”生成的充分必要条件。“了”在句尾正是以其自史以来的“终了”“了结”意义(赵金铭,1979)为标记预设初始状态前期存在而终结,蕴涵终结状态后期发生与出现。
比如,对于“就要+VP+了。该+VP+了。(已经)+VP+了。开始+VP+了。不+VP+了。不再+VP+了。再也不+VP+了。别+VP+了”这些句式来说,客观上的初始状态只能出现在否定结构“不+VP+了”等中,而不能出现在肯定结构“就要+VP+了。该+VP+了。(已经)+VP+了。”等中,如我们可以说:“水果不新鲜了。”,但我们不能说“水果就要新鲜了。”、“水果该新鲜了。”、“水果已经新鲜了。”。因为“新鲜”作为客观上的初始状态是伴随实体的产生而出现的,是天生的,没有先期状态作为预设,因此它只能与否定词“不”在一起作为一种蕴涵的终结状态而出现;而客观上的终结状态正好相反,它能出现在肯定结构“就要+VP+了。该+VP+了。(已经)+VP+了。”等中,而不能出现在否定结构“不+VP+了”等中,如我们能说“瓜就要熟了。”、“瓜该熟了。”、“瓜已经熟了。”,但我们不能说:“瓜不熟了。”。因为“熟”作为一种客观上的终结状态,预设了先期状态“新鲜”的存在,而自身作为一种最终状态无法再回溯,因此它无法再与否定词“不”组合在一起作为一种新的终结状态而出现。
在“NP+了”结构中,我们更能看清楚“了”预设初始状态、蕴涵终结状态的语义内涵。考察语料(邢福义1984),能够进入“NP+了”中的名词性结构必须处于一条和相关名词性结构一起构成的前推后移的顺序链上。在这条链上,后一点(NP)都是由上一点(NP’)演进变化而来,前点(NP’)为后点(NP)提供易态的初始状态。如我们可以说“大学生了、教授了”,但不能说“桌子了、椅子了”,就是因为“大学生、教授”处于由前点身份到后点身份演变的顺序链上,而“桌子、椅子”则没有初始状态。我们说“都朋友了,还这么客气!” 那意味着我们当前进入了朋友关系,并且预设过去我们的关系不是朋友,我们从“非朋友”到“朋友”经历了一个时间边界。而我们不能说“母子了”或者“兄弟了”(“把兄弟”另当别论,可以证伪)就是因为此关系是天然形成的而不是由前点关系演变而来的,我们找不到时间边界前的初始状态。1、2、3、... “数”自然要构成一条连续的链,每一点都可以找到递进的前一点作为基础,因此数量词语(除了“0”以外)都可以进入“NP+了”中体现数量的递进或积累,表明实体或事件在某种“量”上已经或将要到达某个数位。比如:“就要30岁了。”“8斤了。”“零下5度了。“快3点了”“已经4天了”。
在多数情况下,事态由“初始状态”向“终结状态”转变,而后也可以由“终结状态”回溯到“初始状态”,就是说状态改变以时间边界为参照可以互为初始,互为终结,如:“冷—热、胖—瘦、饱—饿、多—少、贵-便宜、抽烟—不抽烟—抽烟、看书—不看书—看书”等,从而构成句尾带“了”的各种句式。如“就要热了、该热了、开始热了、已经热了、不热了”或“就要上课了、该上课了、开始上课了、已经上课了、不上课了、再也不上课了、别上课了”等。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总结“了”附着于句尾的生成规则:
1.事件反映出的新状态作为“易态”的终结状态(语义蕴含)出现在句子中。
2.该语符列通过在句尾附着终结意义的“了”预设一个易态的时间边界和边界前的初始状态。
3.出于表达需要,时间边界和初始状态作为语义预设可以缺省,亦可出现在句子中凸
现事件的易态过程。
再如:
15〕孩子已经睡了。孩子该睡了。孩子就要睡了。孩子睡了。孩子不睡了。孩子又睡了。
在上述句子中,时间边界和初始状态作为语义预设而缺省。
16〕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喜欢踢足球了。
17〕昨天他(又)看电视了。
18〕下个星期我们又该加班了。
19〕明年我的孩子就(该)大学毕业了。
在上述句子中,凸显了在过去或将来某一时间边界上终结状态的出现与转换。
20〕王老师上大学时常常抽烟;可是结婚后就不抽了。
21〕小双在医院躺了整整一个月,今天终于能一个人站起来了。
22〕三个月前布朗还一句汉语也不会说,没想到昨天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已是满嘴的京腔京韵了。
在上述句子中,初始状态、时间边界、终结状态均都出现,突出了时间边界前推后移的易态过程。
可见,句尾“了”在生成过程中与某一时间边界相关联,而不仅仅是与现实时间相关联(李讷等,1982),这个时间边界可以是说话当前时刻,也可以是过去或未来的某一时间点。句尾“了”的作用在确认时间边界前后状态的发展、变化时,与动作行为本身的已然、未然或完成、未完成无直接关联。
2.2.3句尾“了”句式生成的语义限制 根据上述论述,我们应该认识到,“了”在句尾标记“易态”时,是有很多语义限制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应该明了这些语义限制,否则就会受母语影响造出有偏误的句子来(以下23-30的例句均为学生病句)。如:
1.表永久、惯常、间或的时间副词:“永远、从来、历来、素来、向来、一向、始终、一直、老是、总是、常常、经常、每每、时常、时时、往往、间或、偶尔、时而、不时、有时”等不能与句尾“了”共现。这是因为该类副词在语义上指示规律性的动作行为,不关注时间边界前后的易态,所以我们不能说:
23〕上学期布朗常常看电视了。
24〕上学期布朗总是迟到了。
25〕在美国的家中,我爸爸有时跟我们开玩笑了。
2.表动作行为进行或事态持续的时间副词:“正、在、还、仍然、依然”等不能与句尾“了” 共现。由于该类副词在语义上指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事态仍在持续,事件始终处于一种状态中,因此我们不能说:
26〕昨天我去找布朗的时候,布朗正在洗澡了。
27〕张老师仍然喜欢同学们了。
28〕上午我去找他的时候,他还在操场玩儿了。
3.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开始的时间副词“才、刚、刚刚”等不能与句尾“了” 共现。虽然该类副词表示已然的动作行为,但是它们强调动作行为刚刚开始,事件的发生比预设的时间边界晚,所以我们不能说:
29〕昨天布朗刚来北京了。张老师晚上7点才走了。我今天早上8点才起床了。
4.否定动作行为的发生或事态变化的时间副词:“没有、不曾、未曾、并不、并未” 不能与句尾“了” 作用在一个谓词结构上。因为这些副词否定了动作行为曾经发生或事态的出现,取消了时间边界前的初始状态,也就无所谓时间边界后的终结状态,因此与句尾“了”不相容,如我们不能说:
30〕昨天我没有看电影了。我未曾去美国了。我并不喜欢打篮球了。
23-30的例句均为外国学生病句,它们进一步证明,句尾“了”与动作行为的已然未然、完成未完成无必然联系,它体现的是事件的“易态”。当我们看到一个句尾带“了”的句子时,应该是“终结状态+了”,而“了”在标记这个“终结状态”时,必定有一个和此状态相反或相异的初始状态在时间边界前作为预设,即使不明说,也是不言而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指出这种语义上的限制,以防学生造出错误的句子来。

三.句尾“了”句式的语用功能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语法教学局限在单句句型之内时,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学生不是为了学习单句形式,而是为了使用。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者需要了解该语言形式或符号承担着怎样的功能;前言后语中有着怎样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语义关系。因此面向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我们必须总结句尾“了”句式在运用中的功能,归纳出语境对句尾“了”句式选择的内在规定性,为学生的运用提供一个可见的参照框架。
根据吕文华( 1991,1998),李讷等 (1994) 叶步青2000等的研究,我们将句尾“了”句式的语用功能分为传递新信息、提示、归纳推演三种。
3.1句尾“了”句式的语用功能之一:传递新信息
“了”附着在句尾是从“易态”的角度传达出一种新信息。主要表现为:
1.常常是几个并列的“了2”句连用来描述外部情景,传递新情况的展现。如:
31〕春天到了,花红了,草绿了。
32〕瓮里的面快用光了,米柜里的米也快煮尽了;梁上的吊肉快吃完了,酒坛里的酒也快喝没了。
符号“了”在运用中为说听双方预设了一种已知背景知识,即:原有的外部情形是:“冬天,花败草枯”,或者 “家里面足米够、肉多酒满”等。当说话人认知到现实世界已经或即将发生变化,其情景表现出一系列的易态时,说话人便用“了”向听话人描述出这种新情形的出现。
2.句尾“了”在传递新信息的同时也修正听话人关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因为从听话人的角度说,主观常常落后于客观,客观事物发展了,而主观的认识还停顿在旧的事物上,如以这样的认识去认识新的事物,就常常不免陷于成见。说话人运用“了”正是来修正听话人的“成见”。如:
33〕我已经不爱你了。
34〕布朗会说汉语了。
35〕李老师今天不来上课了。
说话人在修正听话人的“成见”时,有时 “了” 所预设的背景信息是说话人先入为主的,听话人未必一定具有这样的“成见”,因此“了”的使用有时会误导听话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如:
36〕 A:我不爱你了。(蕴含:现在我不爱你。预设:以前我爱过你)
B:你爱过我吗?(根本否定预设,从而否定A的修正)。
3.2句尾“了”句式的语用功能之二:提示功能
句尾“了”的使用,除了为听话人预设出一种共同的背景信息外,其作用还在于显示一种言外之意,即“事件A出现了,(应该)也使得事件B出现”。 因此,说话人在运用“了2”句时,可能是在提醒听话人现实世界已经或开始或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要求对方采用相应的言语对策或行为对策。
看下面的例句:
37〕 妻子:星期天了。丈夫:好,今天我们出去吃饭。
38〕 丈夫:我回来了。妻子:我知道了。
39〕 你是大学生了。
在例37中,妻子说“星期天了”,其意图显然不是在传达一个新信息“时间的进程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她在提醒丈夫“时间的进程到了一个新阶段”(即事件A出现),那么按照“了”句的言外之意,事件B应该出现。丈夫领会了妻子意图,采用了相应的言语对策 “好,今天我们出去吃饭”。(隐含“不要按常规在家做饭了。”)。在例38中,丈夫回到家,开门声应该引起家里人的注意,但是他大声说“我回来了”显然不是在通知新信息,而是通过“了”提醒听话人(比如妻子),“事件A出现(应该)使得事件B出现”。即:既然“我回来了。”,妻子应该有所为。可是,妻子在理解丈夫的意图下,故意按照“了”的第一个语用功能“传递新信息”来理解,所以她采取的言语对策是“我知道了”。在例39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该句在语用功能上是有歧义的,一可能是招生办在通知某人一个新信息“你是大学生了。”;二可能是某人在提醒听话人“事件A出现(应该)使得事件B出现”。即:“你是大学生了。”(隐含提醒:“不要整天这么拉里拉遢了。”)。
句尾“了”在使用中出现这种“言外之意”,首先基于句尾“了”句式的规约义:易态。在此基础上使听话人意会到“事件A出现(应该)使得事件B出现”。达成这样的共识,听者在感知句尾带“了”的句子时,就不会把大脑中的信息处理系统仅仅对准于言语表层“出现了新情况”,而是在这样的提示中采取相应的行为。
3.3句尾“了”句式的语用功能之三:归纳推演功能
归纳推演功能同样是基于这样的语境认知:“事件A出现(应该)使得事件B出现”。在交际者看来,事件B作为一种新情状出现,是通过对事件A的进展或变化推演归纳得出的,因此“了”在交际中常常具用归纳推演的语用功能。例如:
40〕都八点了,你该起床了。
41〕我懂了,老师就不讲了。
42〕不早了,我走了。
43〕好了,我走了,不打扰您了。
44〕思想端正了,自我修养就能完善了;自我修养完善了,家庭问题就能处理好了;家庭问题处理好了,国家就能安定繁荣了;国家安定繁荣了,天下就能太平了。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到,状态的前推后移通常可以归纳推演出来。就是说一种状态改变可以作为起因导致新的状态改变,此时句尾“了”更体现了一种“易态”进程。因此从更大范围的语境上讲,句尾附着“了”的“情景心理模型”就象“时间+了”一样,在前推后移中不断的发展变化。
七点了---八点了---12点了---下午四点了---晚上7点了---半夜12点了
起床了---上课了---下课了-- -锻炼身体了---吃晚饭了 --- 睡觉了
*本文的部分内容为笔者的硕士论文“动态助词‘了’的使用规律及认知解释”的一部分。感谢导师崔希亮教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戴耀晶 论现代汉语现实体的三项语义特征.复旦学报,1994,(2)
2.胡明扬 汉语和英语的完成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
3.李讷等 已然体的话语理据:汉语助词了.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82
4.刘勋宁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世界汉语教学,2002,(3)
5.吕文华 “了2”语用功能初探. 语法研究和探索六,语文出版社,1991
6.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79
7.沈开木 “了2”探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8.石毓智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中国社会科学,1992,(6)
9.王 还(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
10.武果、吕文华 “了2”句型场试析.世界汉语教学,1998,(2)
11.邢福义 说“NP了”句式. 语文研究,1984,(3)
12.叶步青 “了”的语用功能及其真实含义.第六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张 黎 “界变”论――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汉语学习,2003,(1)

玉刁刁 发表于 2005-12-2 20:43:40

非常感谢!!!!!!!!!!!!!!!!我发现几乎左右的外国人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只要是HSK达到7级了,就开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求帮助,关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