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1-21 11:49:42

【文化眼】短信穿上文化外衣,风光几何?

来源:人民网北京8月17日讯,编辑:王丹


  【引言】有人把现在的手机短信称为“拇指文化”。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3亿户。2003年中国有2000亿条手机短信在空中流动,占世界手机短信发送量的一半。
  短信,往小了说是娱人娱己,可要往大了说,从规模、影响、传播速度、覆盖人群上看,也算得上一个“新民间文化运动”。在这道蔚然壮观的景象背后,短信如何才能真正地彰显文化魅力?

●短信息,穿梭在文化中

  作为一种民间语言,短信上搞笑的段子、顺口溜等因为其通俗易懂所以很快流行起来,许多手机用户以此来传播。人们在记住并传播这些轻松、幽默的短信时,一种新颖独特的“短信文化”现象逐渐形成。
  如果说以前的短信中心只是给了你一支可以写的笔,今天的短信平台已成了一个资料库、一个开心宝典。通过短信相互问候、问天气、看新闻、查航班、炒股票、听笑话,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短信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一种文化。
  短信类型很多:问候的,祝贺的,笑话的,诉衷情的,还有用作商务的、服务的……短信文化的出现,体现了民间的智慧。它用最简洁的语言和幽默感,来沟通情感,为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发一段问候,来几个笑话,既是问好又是游戏,既是交往有时也是骚扰,同时又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络方式。
  短信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短信的造句生动形象,且独具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能准确、生动地传达人们之间特殊的情感。所有短信佳作都大量使用了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简直成了现代汉语的奇观!可以肯定地说,手机短信的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宝库,使人际交流的语言花样翻新。
  有专家认为,发送短信息像流行了千万年的“吟诗作对”,它在骨子里是一种古老的休闲文化。也有文人认为,短信息就是一种“民间语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让我们的民俗文化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短信文化风起云涌,社会也有质疑

●垃圾短信为何如此猖獗?

  短信中不乏一些令人生厌的精神垃圾,如今是几乎每一个手机拥有者都受到过“短信垃圾”骚扰的苦,“躲都躲不掉”几乎成为人们面对垃圾短信时的共同无奈。
  众多龌龊不堪的垃圾短信让人叫苦连天。一些低俗、卑劣、不道德的黄色短信,更是扭曲人性的误导,也腐蚀着人们的精神和道德。短信里到处充斥的网络语言,冲击着青少年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已经严重伤害了现代汉语的严肃和神圣。短信的媚俗、肉麻已成为一种公害。各式各样的短信息在缺乏管理的王国里自由地狂欢,不法分子爱怎么发就怎么发,巨大利益驱使某些媒体网站不道德地公开为之做“托儿”,有关短信管理法律的相对滞后使那些坑蒙诈骗的短信敛财者也得不到惩罚。

●短信传播,娱乐才是其骨髓?

  不少人大声疾呼,短信娱乐将对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自从大家发现了短信息作为一个信息交互平台的种种好处,耍小聪明的,操练身手的,整蛊的,发泄的,通通都往这里招呼来了。
  “不许动!抢劫!全部举起手来!男的站左边,女的站右边,变态的站中间,哎!说的就是你,还装着看手机!”在搜狐网上,这条“整蛊专家”的短信息的共被发送了1,537,206次,而排在“爱情宝典”第一的短信同一时间被发送了多少次?175,976次,两者相差悬殊。可见,有多少短信是真想沟通的呢?信息传播只是皮相,而娱乐才是其骨髓。我发,我发,我发发发,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在飞速运转的大时代里,强烈的生存压力把人们抛离轨道,这种低廉快捷而又便利的娱乐方式,有什么不好?看看现在的娱乐新闻,炒作和假消息之多,有人说娱乐版连出版日期都有可能是假的;但明知如此,娱乐花边新闻却还是普罗大众最爱看的版面。何故?因为读者在半真半假的揣摩中,本身就像参予一个互动游戏了。

●短信小说再扬旗帜,有没有真正的短信文学?

  在一部号称“中国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城外》引出“短信小说”、“手机小说”等概念时,“短信文学”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讨论。
  和前几年关于网络文学的讨论类似,围绕“短信”能否称为“文学”,“短信文学”是文学的平民化还是文学垃圾等问题的讨论最为激烈。
  一种观点是肯定短信文学的意义,如作家张念认为“这些短信是对汉语的一种魔方式的拼贴,其中运用很多隐喻、双关语、藏头诗、回形诗等写作的方式,表现了现代反讽的精神、狂欢的气质、幽默感等等,一个作家要让自己的语言丰富,就不应忽视短信文学的话语方式。”
  另一种观点则是短信固然带有部分文化色彩,但它并没有对文学的本质产生影响,手机键盘和阅读界面无论对创作还是阅读都无进步性可言,因此短信文学绝不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笔者于7月14日访问了“天涯社区”网站的“全球通全国首届短信文学大赛”作品,感到应征的作品确有乏善可陈之虞,许多应征的“小说”仍然带着“段子”、“笑话”的浓厚色彩,离文学距离甚远。而“散文”则更像美句选编,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感受。因此也有人认为只有“诗歌”尚适合以短信的方式创作和传播,因为它本就短小精悍。无论如何,短信确实为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载体,并正在打开另一个商业气息浓郁的市场。

●经济利益驱动,短信圈钱有哪五大陷阱?
  
   高额的利润,巨大的市场,使不少短信商绞尽脑汁,设下陷阱。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王姬美表示,目前,有关手机短信的投诉在消协的投诉中已经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消协已经设专人负责此类问题的投诉。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新闻部孟彩霞介绍,根据目前的消费者投诉,短信陷阱大致分为五类。
  陷阱一:中奖短信诈钱
  很多手机用户都曾收到过“中奖信息”,许多手机用户一般都会立刻将其删除。但总有一些爱贪小便宜的人,等把钱寄给对方,也就真的上了当。
  陷阱二:互动短信套钱
  电视台的一些栏目常有发短信竞猜中奖活动,但并不告诉消费者这种短信的费用是多少。消费者事后才知道,这些短信的价格远远高于通常的收费标准。有的消费者发一条信息被收几元甚至几十元,事后还被告知提供的只有包月服务。
  陷阱三:不明信息骗钱
  不久前,王小姐收到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后,还以为是哪个朋友的“恶作剧”,便发了一条回信“你是谁?”谁知,王小姐在查询当月的话费清单时,发现多了一项在线信息费。王小姐询问通信运营商客户服务中心,原来她随意回复的那条短信,已自动订制了一项“××奇缘”的信息服务,该项服务为每月4元,自动从手机话费中扣除。
  陷阱四:免费试用圈钱
  有时信息服务商为吸引用户,以免费试用作为促销手段,有的注明免费期限,有的则不明示免费截止日期。许多人因忘记在试用期内退订,糊里糊涂成了收费用户。
  陷阱五:想说退订不容易
  订时容易退时难。消费者只要接受了收费短信服务,想退订时却发现不是未告知退订方式,就是虽然按要求发送了退订短信,仍被收费。还有的消费者收到这种收费短信时,对方倒是明确告诉你了:不需要可退订,但当月30元的包月费用必须收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短信文化?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每天短信发送量已高达2.6亿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包括网站在内的电信增值服务商提供,涉及彩信、铃声下载、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交通信息、彩票信息等形形色色的内容。今年第一季度,短信和网络游戏两项业务约占网易总收入的84%。
  随着短信需求的增长,手机用户也正面临更丰富的选择,图文结合的多媒体短信更是开拓了未来这一新媒体的行业“钱”景。从某种意义上讲,短信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短信文化也给社会出了道难题,谁来监督、管理那些被称做短信文化中文字垃圾的短信语言?如何加强对短信文化的管理也是当前人们关注的话题。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省市为此举办了短信文化节,以通过文化节的方式,来推广经典的短信作品,丰富广大读者的通信生活。一些传媒也开始与各大电信商合作,从事各种节目内容的短信互动节目。让人们从中领悟到短信的文化魅力。
  中国首届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于今年7月16日在京正式启动。中国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赵勇说,青少年是中国网络和手机短信的主要使用群体。举办这次大赛,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发掘自己身边的感动,让其他的青少年朋友共同分享这种感动,积极引导和建设具有青少年特点的、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和手机短信文化。
  在东方社会的文化氛围中,短信得以广泛流行。短信展示给人们的,应该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姿态。我们期待着手中这方寸视窗成为一个更加炫烂的世界。可以预见,短信作为一种时尚而有效的沟通方式,将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交流的习惯,短信文化的流行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眼】短信穿上文化外衣,风光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