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key-E 发表于 2005-2-16 13:14:46

语言──语用失误举例

选自: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


例l:“是”还是“否”──思维方式差异

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所以英语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

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老师感到很意外。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

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汉语中说“下星期六”时,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例如,说话时是星期四,那么说“下星期六,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假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六。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误会。

与此类似的还有“去年X月”和“明年X月”的理解也不同。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年度为参照点,如现在(1992年)说“去年3月”,则是指1991年3月。而英语则以说话时的月份为参照点,如现在是l992年5月,那么英语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1992年3月。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常常导致交际中的失误。

例3:“这”不是“那”

我们在上课时,比如课堂讨论,当老师介绍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时,学生常说“那是老师讲的故事,我认为……”或者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那就是我的意见,我说完了……”

这里两处“那”都使中国人感到别扭。“这”(this)是近指,“那”(that)是远指。汉族中用于总结即回指时,把刚刚过去的当做“近”,因而习惯用“这”,如说了一段话后常说;“这就是我的意见。”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用“that”,学生说汉语时也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那就是我的意见。”使中国人听起来很不地道。

从以上个具体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不是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是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而造成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

monkey-E 发表于 2005-2-16 13:32:00

社交-语用失误

选自: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

例1:称呼

数年前一个汉语教员派往西欧某国执教。学生课上课下都称呼他的姓“王”。这位老师很不习惯,甚至怀疑学生对他不尊敬,为此这位老师还发了一次脾气,使他的外国同事和学生大惑不解。

其实西方人称呼某人的姓是尊称,如果称呼某人的名字则表示亲密,包括子女对父母或关系亲密的师长也直呼其名。而中国人对长辈师长是不能以姓名相称的,必须使用如“王老师”或“王先生”之类的称谓。

外国人对中国老师直呼其名在交际中引起对方不快,是由于社会习惯不同造成的。

例2:道别

有些意大利学生向老师道别时竟说:“你好!”老师很奇怪。后来才明白,意大利语中有一个最常用的“ciao”既用于见面时的问候,也用于道别。于是有的学生也把“你好”用于道别,造成了语用中的失误。

而中国人道别时的一些习惯用语也常常使外国人感到困惑。例如我们送客人时常常说:“走好!”“慢慢走!”一类叮嘱的话,以关心的方式表示客气。而外国人则不明白为什么让他“慢慢走”,不知如何应答,因此造成交际中断和心理上的困惑。

语言-语用失误是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因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角度上的差异形成的。这一类失误除了不合汉语习惯外,还会导致表达和理解的错误,从而影响了正常交际,这是教学中必须要纠正的。通过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对比,发掘和指出它们的差异以避免发生语言-语用失误,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值得研究的课题,也应列入教学的一部分。

社会-语用失误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而形成的。对外国人,我们可以介绍汉族人的文化和社会习惯,使他们理解我们在交际中出现的某些与他们文化和习惯不同之处,但我们并不必要求外国人都必须按汉族人习惯去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例如对别人的赞扬的反应,汉族人习惯答以谦辞:“哪里,哪里!”“差得远呢。”我们可以介绍这是汉族文化中以谦让为美德在交际中的表现。我们并不必要求以追求个性发展为特征的西方人也要学中国人那样对赞美之词推却、谦让,如回答一个“谢谢”也很恰当。但有些社交一语用失误若影响交际则也应通过纠正要求学生掌握。

[ 本贴由 monkey-EB 于 2005-2-1613:33 最后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言──语用失误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