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舟人 发表于 2005-7-7 19:11:24

三“饼”齐飞

汪惠迪
新加坡有7.9﹪的人口是印度族。笔者客居新加坡十余年,在印度食物中,Roti Prata是我的最爱。Roti Prata,新加坡华语叫印度煎饼。
也不知何年月日,模糊地说是最近几年吧,Roti Prata越洋到了中国。现在,从东海之滨的上海到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西宁,从珠三角到哈尔滨,Roti Prata已经风靡中华大地。我国食家用四个字形容它:酥黄薄脆。如果当街制作,因其方法独特,常常吸引途人驻足围观,所以有人称赞Roti Prata是一件绝妙的手工艺品。许多人喜欢一面看印度厨师做Roti Prata,一面品尝。他们说,这会使人联想起印度的轻歌曼舞,这会使餐厅的印度风情浓得化不开。
Roti Prata、Roti Prata个没完,我国可没有人说这个洋名,也没有人说“印度煎饼”。我国饮食业给它起了个什么名儿呢?因为起名儿跟它的制作方式大有关系,所以请各位先看作家笔下的Roti Prata:
三少爷斜倚在门边,看这天竺厨娘将双手涂了油,用掌心将这一小段面团压成一饼,随后握住面饼的边缘,便往外甩手。那块面饼虽小,韧性却极好,顺着厨娘甩手的方向便忽地飞出去。眼见着要脱手,那绿衣厨娘却连眼也不眨一下,看准面饼的出势,将腕轻轻一压,握着边缘的十指略松,又往内一扣,便又将整张面都收了回来。较之出手前,面饼已整整拉大不止一倍。未等在手中停留一秒,她又顺手将饼再抛了出去。
    这回似用上了一二分力道,那饼旋转着斜抛而上,虎虎发声,在空中稍作停顿,便直击向下。三少爷见那女子却是眉也不皱一下,将双掌一合,斜切出去,正齐齐搭上面饼边沿;随即双臂一振,两掌便错开了数寸,一前一后交叉着将饼压至了案板上。这薄薄一饼,较之上一次落手,又何止大了一倍?
各位看清楚了吧,这段文字中用了三个关键动词:甩、飞、抛。因此,在深圳、长沙、青岛、桂林等地叫“甩饼”,因为它是用和好的面团不停地甩成薄如蝉衣的圆形面皮,然后烘焙而成的饼子。在上海、重庆、南宁、西宁等地叫“飞饼”,因为它是用和好的面团绕头飞旋,在空中用“飞”的绝技做成的;在广州、杭州、武汉、北京、咸阳等地叫“抛饼”,因为那天竺厨娘是一抛再抛使面皮成倍增大的。“甩饼”“飞饼”“抛饼”都来自印度,所以也叫“印度甩饼”“印度飞饼”“印度抛饼”。
饼是一种家常食物,我国的饼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什么烙饼、锅饼、葱油饼、豆沙饼、豆豉鲮鱼饼、香酥玉米饼,武大郎还卖过炊饼。可是,“甩饼”“飞饼”“抛饼”以前还没听说过,前冠“印度”二字,就“神”起来了,卖点凸显,眼球效应一流,已成为大酒店里宴会上的一道著名小点。
Roti Prata到了中国,改名换姓。眼下是“甩饼”“飞饼”“抛饼”三“饼”齐飞,异名同实,最终哪个一统天下,那就要听语言用户的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