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5|回复: 0

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28 11: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宇明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北京 100010)


      [摘要]    新的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带来了语言间更大的不公平,并威胁着许多语言的生存。在信息化时代的语言竞争中,汉语有优势也有劣势。中国应有明确的语言对策:通过推广普通话、完善汉语汉字的规范标准、推行和完善汉语拼音方案等措施,使汉语固本强体;通过语言信息处理和网络数据库的快速建设,争夺虚拟空间的汉语地位;通过一系列汉语国际传播的措施,使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时代;数字鸿沟;语言问题;语言对策


一、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

人类正在跨入信息时代。对信息时代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描述或定义,就技术角度来看,可以将信息时代定义为“用数字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时代”。这里所说的的信息处理,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交换、检索以及各种再加工。数字技术的发明,使大数量、快速度、高质量地处理信息逐渐成为现实,信息将逐渐成为生活的凭借和生产的资本,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将发挥空前的作用。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国际间严重的贫富差异,引发了许许多多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安宁甚至生存。在信息时代,世界发展的不平衡突出表现为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外在表现,是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分布的不平衡。胡鞍钢、周绍杰(2002)指出,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的0.2%。2000年8月,北美地区每千人拥有互联网主机为168.68台,而非洲地区每千人拥有互联网主机仅为0.31台,是北美地区的1/540。2000年10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家拥有国际互联网主机总量的95.6%,而非经合组织国家只拥有国际互联网主机总量的4.4%。显然,一些国家或地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富有”者,而一些国家或地区沦为“数字赤贫”者。
数字鸿沟,绝不仅仅是互联网使用者的数量悬殊和多少人用不上互联网的问题,由于信息时代的特点,数字鸿沟会带来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鸿沟。数字鸿沟意味着知识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使没有机会使用信息网络的国家或个人,处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边缘地带,数字鸿沟带来社会鸿沟。信息产业是当前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数字鸿沟带来经济鸿沟。信息技术成为当前的领先技术和从事科学研究必需的现代化手段,数字鸿沟带来科技鸿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的信息技术为改进学习和教学、增加学习机会、提高教育质量、改善管理和办学提供了极大潜力,数字鸿沟加深了知识鸿沟。就此而言,数字鸿沟应定义为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巨大差别。


二、数字鸿沟的语言效应

数字鸿沟并不仅仅影响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对人类语言生活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语言更为不公平
语言之间本当是平等的,但是由于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在人口、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产生了事实上的语言不平等。绝大多数语言只为极少数人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发挥的作用很小;而有些语言成为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共同交际工具,成为语言中的庞然大物。例如现代国际社会使用较多的语言只有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数十种,英语是超级的庞然大物。
英语在1600年前后还只是一个小语种。拉丁语是西方古代的“超级语言”,直到中世纪,拉丁语还是欧洲西部的通用语。17世纪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外交用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语才有与法语一决雌雄的资格。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军事强国和世界的技术盟主,使得英语超过法语成为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的第一大语言。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英国倾力向世界推行英语,英语的势力急剧扩张,成为当今的超级语言。
美国是新信息技术的遥遥领先者。1998年7月,美国千人拥有互联网主机超过179台,而OECD国家平均只有62台。2000年7月,美国千人拥有互联网主机超过230台,而OECD国家平均仅为88台,欧盟各国平均仅为42台。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使英语如虎添翼,几乎独霸了网络用语。据统计,2001年,78%的网上语言是英语,世界其他语言只占有网络语言的22%。
语言不公平历来存在,但是到了20世纪末,竟然发展到了国际大语言之间也差别悬殊的地步。语言不公平必然会带来语言歧视,语言歧视又必然产生民族和文化歧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国际教育会议呼吁:“世界文化是一个建设与更新的进程,不能由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文化所主宰。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应通过融入世界文化而获得生命力。”

(二)大量语言发生生存危机
世界上存在或存在过5000来种语言,其中有几百种已经消亡,特别是美洲、澳洲的土著语言。近两个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地区、国际市场的形成,语言消亡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世界上又有上百种语言濒临灭亡。
语言消亡的原因,据斯蒂芬·武尔姆(1991)的研究,主要有使用语言的群体的死亡,语言生态环境的变化,文化接触与文化碰撞,政治影响与征服等。斯蒂芬·武尔姆发表论文的时候,数字鸿沟还未引起注意。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带来的语言的极度不公平,加快了语言消亡的速度,扩大了语言消亡的数量。今天,信息化已经成为语言消亡的一个因素,甚至是重要因素。
我们生活在现实空间和由互联网塑造的虚拟空间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虚拟空间越来越重要,许多见微知著的贤达人士,预测将来人类社会是以网络为主导的社会。现实空间中的语言状况,是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虚拟空间的语言使用,一开始就是以语言霸权的方式出现的,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国家控制着语言霸权,不断强化着语言霸权。可以预见,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没有机会成为网络语言,有机会成为网络语言的一些语种,也因其没有掌握网络语言霸权而只能成为网络的点缀。在虚拟空间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大语种,也都发生了生存的危机感。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并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时时相通交互发展的。一方面,虚拟空间的发展依赖现实空间的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水平及其普及状况,另一方面,现实空间的运行越来越倚重虚拟空间,越来越受到虚拟空间发展的制约。因此,信息化不仅在现实空间影响语言的存活,而且由它建构的虚拟空间的语言状况,对现实空间语言状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能成为网络语言的语种,其生命力将会逐渐丧失;在网络上处于劣势的语种也会逐渐衰落,甚或消亡。


三、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对策

(一)中国信息化的发展
中国一直关注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动向,积极推进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下面,以互联网为例来看中国信息化的发展。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这是中国部分连入互联网的第一根专线。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自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
中国在1993年3月12日,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就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了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工作。同年8月27日,政府决定用300万美元总理预备金支持启动金桥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6月8日,金桥前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1996年2月11日,国务院第195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有序发展。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战略。北京、上海等地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的要求。
1997年10月到200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四个互联网络单位,每半年发布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现已发布10次。六年来,中国互联网在上网计算机数、上网用户数发展情况如下表所示:


说明:1.年月是材料统计时截止的时间。2.A代表上网计算机数,B代表上网用户数,统计单位为“万”。
从上表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相当迅猛,2002年6月底上网的主机数和网民数量,就绝对量来看,正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汉语在虚拟空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网络上的汉语使用量逐年增长。中国的信息化正在快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二)汉语的优势与不利因素
汉语是对当今世界发生影响越来越大的语言,在信息时代,汉语存在着优势,也有相当大的危机。
汉语的优势首先是人口优势,据估计,海内外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13亿,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次,汉语具有文化优势,它负载着中国悠久的对世界充满魅力的优秀文化。再次,汉语还具有潜在的经济优势,近些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纷纷把汉语作为主要外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汉语的不利因素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汉语的使用人口虽然众多,但是内部的一致性较差。方言分歧严重,汉字又有简化字与繁体字之别。在升学、晋职晋级、就业等领域,事实上存在着轻汉语重外语(主要是英语)的政策规定或心理倾向。社会的语言规范意识薄弱,大众传媒用语用字不规范不讲究的现象还相当常见。对外汉语教育、少数民族的汉语教育和汉语的母语教育三种汉语教育,不仅各自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尚未成熟,而且在管理和研究上也需要建立有机高效的协调机制。
对现代汉语现代汉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国用于语言学的研究经费十分有限。汉语汉字的标准不健全,例如,没有汉语的音节全表和与汉语地位相称的语法长编,只在常用的字量的范围内有印刷汉字的一些规范标准等。
中文信息处理的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核心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还不多。网络的对公众开放的汉语数据或包括汉语在内的多语种数据库还很少,导致网络的利用率低、实用价值低。
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也不占优势。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不多;联合国虽然将汉语列入工作语言,但是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或会议真正使用汉语的还不多;汉语在地区或国际上的重要交际领域,如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使用十分有限;非汉语区域的华人后代,保持汉语相当艰难,放弃汉语的人并不在少数;非华人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正在增加,但真正了解汉语或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汉语的,却是凤毛麟角。
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汉语的固本与优化,不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内推广与国际传播,不利于提高汉语的声望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9 10:01 , Processed in 0.0645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