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47|回复: 1

語言的起源─[切分說]必然性的再論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8 13: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在[北大中文論壇]的[漢語語言學]中看到石毓智先生的[歷史語言學家的審慎與不為]一文, 石先生在文中提及美國最著名的〝語言(Language)〞雜誌的現任主編Brian D. Joseph編纂了一本〝歷史語言學指南(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並在該書的緒言中說明他們取捨的原則。在這些取捨原則中, 就有一條〝語言起源〞不收的原則。他認為「這個領域的結論可靠性太低。研究清楚這個問題需要眾多領域的知識, 包括古生物學、個體生物學、原始學、考古學等等, 而這些領域的研究大都帶有推測性, 因此用來研究語言就更無保證了」。
      Joseph主編的這個〝語言起源〞不收的原則, 可謂語言學界〝一絕〞也。因此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再次證明語言起源的[切分說]並非推測性質, 而是一個具有堅實證據可資驗證的論斷。基本而言, 赫爾德的[論語言的起源]一書的最終結論是, 人類要創造出語言, 則必須先具備一種〝悟性〞。但是人類若沒有語言, 則根本無法產生這種〝悟性〞。另言之, 赫爾德的[論語言的起源]的最終結論是人類根本無法創造出語言。基於赫爾德的[論語言的起源]是從〝組合〞(詞匯加語法)的觀點來探討語言的起源, 因此〝組合〞觀點的可能性為零, 正說明了人類語言只能由〝切分〞產生。基本上, 我們由赫爾德的[論語言的起源]即能論證人類語言必然是由〝切分〞產生, 但是為求論證的充份與周延, 下面我即以各種事實與證據來逐一證明聲音信號→原始語言→古典語言→現代語言四個階段的必然性。

(一) 聲音信號階段

證據一 : 此項證據可再分為三個主要部份。1. 類人猿的發音器官具有普遍性, 他們的喉頭位置均較高。2. 現代人幼兒的喉頭在幾個月大時就會快速下降, 這種生理現象顯示喉頭原本是處於較高的位置, 而且這種生理變化是長期演化的結果。3. 經由考古研究顯示, 250萬年前非洲南猿的喉頭位置與人猿類似, 而20萬年前原始智人的喉頭位置已與現代人相同。由此可知, 原始人類的喉頭位置原本較高的可能性是100%。
證據二 : 類人猿的聲音信號能力具有普遍性, 他們都能發出傳遞信息的聲音信號。由此可知, 原始人類同樣能發出傳遞信息的聲音信號的可能性是100%。
◆  根據上述證據得知, 無論就發音器官或聲音信號的普遍性而言, 原始人類擁有聲音信號能力的必然性是無庸置疑的。

(二) 原始語言階段

證據一 : 人類的發音器官係由數個器官緊密配合而成, 因此其絕非突變的結果。此外現代人幼兒的喉頭在幾個月大時就會快速下降, 這種生理變化亦顯示其為長期演化的結果。另一方面, 無論聲音信號或語言均是在生活中自然習得, 因此人類語言的演化必定具有連續性。由此可知, 在聲音信號演化成現代語言的過程中, 人類的發音器官及語言存在過渡階段的可能性是100%。
證據二 : 原始部落的語言均存在名詞及動詞複雜性的普遍現象, 而此種複雜性即是原始語言的主要特徵, 而且此種普遍現象表示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因為在僅有名詞及動詞的情況下, 所有的其他信息均須由名詞及動詞來承擔, 因此最終形成大量類似專有名詞及專有動詞的詞匯。由此可知, 語言最初僅有名詞及動詞二者的可能性是100%。
證據三 : 許多屈折語的名詞與動詞都存在詞形變化一致性的問題, 它們的數、性等詞形變化均與名詞及動詞二者相關。此外赫爾德的[論語言的起源]亦反證人類語言必定是由〝切分〞產生。由此可知, 原始語言是由聲音信號切分而來的可能性是100%。
◆  根據上述證據得知, 語言最初僅有名詞及動詞二者, 而且它是由聲音信號切分而來, 因此存在原始語言階段的必然性是無庸置疑的。

(三) 古典語言階段

證據一: 基於原始語言僅有名詞及動詞兩種詞類, 而現代語言則還有代詞、形容詞、副詞、嘆詞、擬聲詞、助詞、關係詞、數詞及量詞等多種詞類。由此可知, 古典語言存在詞類逐漸齊全現象的可能性是100%。
證據二: 古典語言的詞類由貧乏到齊全, 必然會使句法逐漸發展成形, 並使部份詞形變化的功能喪失而開始退化。由此可知, 古典語言存在詞形變化開始退化現象的可能性是100%。   
◆  根據上述證據得知, 古典語言具有詞類逐漸齊全的現象, 而且它的詞形變化亦有開始退化的現象, 因此存在古典語言階段的必然性是無庸置疑的。

(四) 現代語言階段

證據一 : 許多語言的詞形變化正在消失中。普林斯頓大學教授George Miller說:「英文的詞形變化在逐漸消失, 它現在仍然在不斷的消失中。格的差異在美國英文中已開始式微了。英文中添加語尾變化的情形異常少見。由於這種語尾變化從英文中消失了, 因此它們所負的責任只好由字序或介系詞來承擔」, 而且漢語的詞形變化已完全消失了。由此可知, 現代語言具有詞形變化逐漸消失現象的可能性是100%。
證據二 : 現代語言都具有數詞、量詞、形容詞、副詞、助詞、嘆詞、擬聲詞、關係詞及代詞等多種詞類。由此可知, 現代語言具有詞類相當齊全的可能性是100%。
◆  根據上述證據得知, 現代語言具有詞形變化逐漸消失的現象, 而且它的詞類相當齊全, 因此存在現代語言階段的必然性是無庸置疑的。

      誰親眼看過猿類演化成人類嗎? 誰又看過萬有引力是什麼東西嗎? 但是我們能說[進化論]及[萬有引力定律]只是無法保證的推測嗎? 不能, 因為它們均有大量的證據可以證明其必然性。全世界的語言學家要是對我的[語言的起源]有一絲一毫的質疑, 萬分期待大家坦率提出來。我已經證明[切分說]的必然性是100%, 如果全世界的語言學家又無法提出一絲一毫的質疑, 那麼就不能說[切分說]只是推測了。另一方面, 如果說[切分說]的可靠性太低, 那麼〈歷史語言學指南〉一書中可靠性太低的論述就太多了。總結而言, 在自然發展狀態下, 語言的聲音信號→原始語言→古典語言→現代語言的進化過程是絕對無法改變的。至於語言的起源是單源還是多源呢? 這個問題尚有待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補充說明]

      天下事可謂無奇不有, 語言學界的絕事自然也不可免了。Joseph主編不知語言的起源為何, 但是他卻說〝研究清楚語言起源的問題需要古生物學、個體生物學、原始學、考古學等領域的知識〞。這就像不知〝鬼〞為何物, 卻說要證明〝鬼〞存在與否需要光學、磁場學、分析化學、氣功等領域的知識, 這種說法只能是想當然耳。由此可知, Joseph主編本身就是一個性好推測之人。此外他既不知語言的起源為何, 他又如何得知語言起源的證明存在無法保證的推測性呢? 我估計他的這種說法即是推測而得的。Joseph主編以一堆推測之詞來說明〝語言起源〞帶有推測性是不收的原因, 真乃語言學界一絕也。同理, 巴黎語言學會無法確認語言的起源為何, 就主觀地推測他人亦必然不能, 它的推測能力同樣不遑多讓也。
      石毓智先生的[歷史語言學家的審慎與不為]一文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因為當前語言學界缺乏審慎精神的現象確實比比皆是。許多學者對西方學者提出的[勞動說]或[本能說]等理論為何如此不審慎呢? 不僅如此, 還有少數學者對外國人的幼稚理論(例如表形→表意→表音的發展理論、音素化理論等)均隨意胡亂引用, 但是在檢視中國人的理論時, 他們就突然審慎起來了, 部份學者甚至達到蓄意掩蓋的程度。審慎的定義應是認真周密地進行深入的探討, 甚至激烈的批判, 絕不是相應不理自命清高。還有極少數的學者惟西方學者馬首是瞻, 他們對那些未經西方學者認可的理論採取不敢置信的態度, 這種缺乏獨立判斷精神的學者實在令人感到悲哀。最後, 至於為與不為的問題, 當然是悉聽尊便。但是有些學者連我的[語言的起源]都看不懂或無力判定真偽, 則誠非不為也, 實不能也。
发表于 2003-10-18 17: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学习现将郭致平先生文中提到的《历史语言学家的审慎与不为》及相关回复转贴如下: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历史语言学家的审慎与不为

    历史语言学乃一门征实之学问,不宜翻空转奇。此为古今通则,中外不二。下转引国外著名历史语言学家对待语言历史研究的态度。
    美国最著名的“语言(Language)”杂志的现任主编Brian D. Joseph合编了一本大型历史语言学著作(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邀请历史语言学各个领域中有代表性的学者评说各自领域的最新进展。历史语言学的分支相当庞杂,Jospeh教授写了一个100余页的“绪言”,说明他们取舍的原则:似是而非的不收,可靠性低的不收。前面一个帖子说过他们不收“词汇扩散”的理由。还有其他一些历史语言学中的研究取向,他们也没收。考虑到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下面把他们决定不收录的国际历史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取向和简单理由译介如下。
     一、        用类型学的方法“重构”一个语言的远古语音、词汇或者语法的不收。因为类型学的结论自身具有很大的或然性,而且没有一种规律必然在一种语言中发生,也就是说,在一些语言中发生的规律性的东西并不必然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发生。
     二、        关于“语言起源”的不收。这个领域的结论可靠性太低。研究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众多领域的知识,包括古生物学、个体生态学、原始学、考古学等等,而这些领域的研究大都带有推测性,因此用来研究语言就更无保证了。
     三、        缺乏文字记录的语言特征的研究不收。如关于句子的语调、韵律特征,即使拼音文字也无法反映出来,因此后来的研究缺乏可靠性。(按:对于汉语这种非拼音文字,讨论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也宜审慎)。
     四、        讨论具有亲属关系的诸语言间的亲疏距离和分化时间的不收。因为这种讨论也多为推测性的,无史料的支持。(按:最近有朋友告知,有人试图通过研究汉族和周边民族的DNA之间的关系,推断汉语跟这些民族之间的语言亲疏关系,这实为行“鬼打架”之事也。)
    上述译介唯希望引起同行们的思考,并不针对任何个人。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8-22 09:26

----------------------------------------------------------------------------------------------------------


这些说法有一定的可取性。关于“语言起源”不收,巴黎语言学会早就定出规则。我想这只是西方语言学界的无赖之举。我国古代文献可征,以声说义《释名》多有言中者(徐复语)。章黄汪宝荣诸人,以汉语语料探索远古得声得义之源,叹声之说荦荦可见。其一声之转之精髓,我相信,绝非西人遗传学家、语言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等等综合探讨所能取代。西人此类语言起源探讨固然可见一些facts,但毕竟还在语言外面绕弯子。吾人可知之,而彼人不知我,真“大好大”痛快也!!
发贴者:学习
发贴时间:2003-8-22 19:21

----------------------------------------------------------------------------------------------------------


不收得太有道理了!
猜测不是科学,挂着科学的羊头卖猜测的狗肉也不是科学,披着科学的羊皮裹猜测的狗骨也不是科学!——是为语言科学?什么是语言科学?
发贴者:boshousheng
发贴时间:2003-8-22 19:38

----------------------------------------------------------------------------------------------------------


“学习”君:
    他们所说的“语言起源”是指史前人类如何从没有语言到获得语言的过程,大致相当于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类只能发“哼唷哼唷”声音的阶段。因此与您所指可能不是一回事,似不应视之为“无赖之举”。
    王念孙所创立的“因声求义”,是语言观的一次革命。语言的第一物质载体乃语音也,文字只是辅助性的。王的观念实际上是打破文字书写形体的束缚,直捣语言的本质。至于他人使用不当,但非原说之过也。我们每个人都会出数学错误,但非数学之过也,掌握不好或者使用不当所致也。
    很有同感,如果西方大部分语言学家都能阅读汉语文献,那他们就可以从中吸取营养,也会给我们反馈,使我们及时地改进自己的工作。西方学人不乏开明之士,渴望了解汉语情况的很多。咱们应该做点儿什么?是让他们拼命地学好咱汉语,还是咱们先以身作则?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8-22 22:10

----------------------------------------------------------------------------------------------------------


我知道那个“从无到有”,关键是我们有可征的语言本体材料说明“唷嘿嚯”啊,岂不快哉!!
我不反对综合的研究,哪是另一种说明。
发贴者:学习
发贴时间:2003-8-23 01:59

----------------------------------------------------------------------------------------------------------


历时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

      当今西方历史语言学家也对“历史比较语言学”持非常审慎的态度,他们明确指出该方法的以下局限性(译介自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一、相对时间上的限制。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会停留在一种状况不变,它的语音、语义和语法始终处于演化之中。那么两种共一“原始母语”的语言在分化之后,经历的变化越多,那么这种方法就越不可靠。
        二、社会历史因素的限制。一些历史因素,如民族的迁徙、接触、融合等,都会影响到一种语言的面貌,这就会使历史比较法失去效用。
        三、语言方面的限制。语言系统是异常复杂的,历史比较法或者“构拟”法只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某些方面,不是什么语言现象都可以用来比较的。
        四、准确性的限制。运用这种方法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两种语言确实有“同源”关系,否则比较就建立在子虚乌有的基础之上。而且应用历史比较法所得的结论的准确性是非常有限的。
    正是因为历史语言比较法的上述缺陷,它在当今国际历史语言学界已经逐渐失去热情。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8-23 17:08

----------------------------------------------------------------------------------------------------------
来源:北大中文论坛

http://chinese.pku.edu.cn/bbs/thread.php?tid=235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9 23:25 , Processed in 0.1607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