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35|回复: 0

文壇學界重提學朮操守和文藝批評操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3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趙亦冬
來源:《工人日報》
2003年4月11日   
      
-------------------------------
  
    “操守”二字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是一個久違的詞。人們行為、品德的傳統標准在商業大潮的沖擊之下已是七零八落。在學朮界抄襲剽竊、文藝界媚俗墮落、評論界捧殺罵殺之風愈演愈烈之時,一些文人、學者拍案而起,怒目相向,重提學朮操守和文藝批評操守,呼喚建立正常的學朮研究氛圍和客觀公正的批評原則,一時成為最具震撼力和影響力的話題。

    學風之壞于今為烈

    著名學者敏澤在接受《文藝報》記者采訪時說:這些年扎扎實實做學問的人是少數,不是多數。不少人是在像炒股票一樣地炒學朮。出于評職稱的需要或各種利益的驅動,以非學朮的手段對待學朮﹔或者是炒賣國外的新方法以為發家之資﹔或者是拾人牙慧以為新發明﹔淺嘗輒止,浮光掠影,佣耳租目,東拼西湊的現象隨處皆有,甚至抄襲別人成果之事也遠非偶見。學風之壞,可以說于今為烈。

    全國人大代表朱雪琴認為,當前文壇的時尚寫作庸俗化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它使文學變得越來越淺陋,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真實生活。這些作品不愿意正視我們這個激越歡騰的時代,也無力關照各行各業的人們,更不愿意正面描寫人類最善良的本質,有的只是作者本人的暗戀。這股庸俗風除了對文化和道德是一種污染外,實在看不出它的積極意義。

    李景端在《中華讀書報》上發表文章認為,近几年譯壇“背叛”之風未能遏止,主要在于有些人忽視乃至不顧翻譯職業道德。集中表現在:抄襲、剽竊、侵權的現象屢禁不止﹔不查資料又不考証,以學朮“馬大哈”的心態對待文學翻譯,無視自己的疏漏造成對讀者的誤導。

    商業化傾向腐蝕學朮價值

    一些學者在分析學朮界、文化界種種流弊的原因時認為,長期破壞學校正當學習是造成學風之壞的歷史原因。而商業化傾向是導致學朮、文化墮落的直接殺手。

    敏澤說,一些人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把嚴肅的學朮也當成了商業性的文化生產來對待,東拼西湊,以至抄襲的現象就是由此產生的。

    學者葛兆光在《文匯報》上的一篇文章中說,如今一切市場化了,那些老老實實的東西,沒有市場效應,惟有花里胡哨的東西,能夠引人注目,能賣得出去。

    著名作家白樺在近日參加的一個會議上論及時尚話題時反問,“時尚是和市場連在一起的,但是為了追求利潤,就可以放棄尖銳的思考嗎?”

    李立國認為,目前,隨著大學服務社會的規模擴大,商業化使高等教育面臨著太多的壓力和誘惑,可能會腐蝕學朮價值。在我國,商業化傾向一開始是由于教育經費短缺造成的,后來就逐漸成為許多人自覺的動力和行為,對學朮發展造成了極大歪曲和損害。比如某大學有位教授,從事納米技朮研究,稱可以把水變成油,打著納米技朮的旗號從事以贏利為目的的學朮欺騙。

    批評媒體化與輿論“霸權”

    電影《英雄》上映以來,遭到了眾媒體的一片罵聲。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看不下去,投書《文匯報》,就媒體的批評提出反批評。他認為,媒體對文藝創作得失可以展開批評討論,但不可以濫用否定權。媒體作為公眾的良知,它與影視創作之間應進行善意、平等的對話,針對創作中出現的負面現象,應當及時給予嚴肅的批評、抨擊或提醒,但又不應一味地趨附時尚、隨波逐流,要注重媒體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形象,著眼大局,公正、持平而富于文化建設性。

    葛兆光也認為,媒體的推波助瀾是造成學風不正的重要因素。媒體老是要找“人咬狗”的怪事。一些古怪事情的傳播大都與媒體有關。有的記者并不是學朮界的內行,可是他們手里的筆卻影響很大。像《孫子兵法》的事情、羅馬軍團的事情,都是他們炒大的。現在連批評也媒體化了。本來有學朮批評可以監督學朮,但是現在的批評自己也要喧嘩,所以有的人就在報紙、雜志、電視、網絡上面越界亂批,話說得越出格越有反響,標准懸得越高就越能表現高超。

    近日,俞吾金又以《媒體批評如何走出自己的怪圈》為題,分析了媒體批評中的“霸氣”和由來。他說,平心而論,在一些場合下,媒體的批評給受眾留下了浮躁、喧囂和單純炒作的印象。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媒體的批評顯得有點“匪氣”或“霸氣”。他認為,媒體掌握著話語權和社會輿論的導向權,因而在當代社會的精神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并遏制媒體批評中的這種不良傾向的蔓延。媒體批評當確立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和平等意識。

    呼吁建立公正的學朮批評制度

    捧殺和罵殺是當今文藝批評的兩個極端,很少見到既肯定成績又指出不足的客觀批評。對此,白樺感慨地說:“批評的無威信是無威信的批評造成的。現在,犀利而誠懇的批評文章少了,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的批評家也少了。”

    南帆教授也在一篇題為《批評拋下文學享清福去了》的文章中說,“讀者已經很久沒有聽到文學批評的真知灼見了。文學批評缺席,這是文學雜志萎縮之后留出的空缺。”

    在談到扼制學朮腐敗的措施時,葛劍雄教授說,在西方學朮發達國家,對每一部學朮著作,出版社都要組織相關學科領域的至少兩位專家進行匿名評審,這是一個慣例。因為一本被認為涉嫌剽竊的著作會使出版社信譽掃地。

    朱學勤教授說,杜絕學朮腐敗,除了道德自律之外,建立一個良好的學朮機制應該更為重要。道德不是萬能的,機制約束更靠得住。

    重建學人自律精神

    敏澤在談及學朮操守時強調八個字:勤奮為學,老實做人。他認為,為人與為學其實是一回事。最重要的就是要老實。學朮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老老實實、來不得半點虛假的事情,沒有老實的態度,孜孜不倦的精神,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前進,實在是難乎其難的。從事學朮研究的人要心如枯井,甘于坐冷板凳。擺脫得越徹底,精神境界就會越高。文學創作與學朮研究雖然是旨趣各異的,但有一點又是共同的,即它們都是人的精神產物。不付出艱苦辛勤的勞動,不進行長年累月的積累,要想進入創作的化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李景端在回顧前輩如何注重譯德時非常推崇几位大翻譯家。朱生豪為了譯出莎士比亞戲劇的神韻和意趣,必先自擬為讀者,又自擬為舞台上的演員,一字一句之未愜,往往苦思累日﹔傅雷譯《高老頭》,三遍推倒重譯﹔葉君健為譯《安徒生童話》,先成了安徒生的研究家﹔蕭乾夫婦為譯《尤利西斯》,單卡片就做了六萬多張﹔楊絳譯《唐吉訶德》,連學帶譯歷時21年。我國現代文學翻譯史証明,迄今被公認為優秀譯作的,其譯者無不是譯德高尚的人,可惜,這樣的人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1 05:54 , Processed in 0.0632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