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7|回复: 0

北大对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6 23: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丽朵   
转贴自:《海峡》  
   

----------------------------------------------------------------------------------------------------


吴晨骏、胡少卿、李云雷、石一枫、刘丽朵



对话时间:2003年11月1日晚

对话地点:北京大学校内咖啡馆

参加人员:《海峡》大校园月刊――吴晨骏

          北京大学――胡少卿、李云雷、石一枫、刘丽朵

对话整理:刘丽朵





吴晨骏:今天的对话,主要由你们说一些自己的创作观点,以及跟北大、校园有关的一些话题。北大有哪些写东西的人?包括老一辈的和新的。



石一枫:太多了。鲁迅、胡适、沈从文,都跟北大有关系。北大中文系出的人就不少,再加上80年代北大还开过作家班,刘震云等一大群人都是从这里出来的。现如今,韩毓海老师的编剧、孔庆东老师的散文,在社会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胡少卿:北大有两个文学社,一个是老牌的“五四”文学社,是上个世纪50年代成立的。近年它的着重点在诗歌方面,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声势浩大的“未名湖诗会”,内容包括诗歌朗诵、诗歌沙龙、诗歌讲座等,是延续北大诗歌传统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另一个是“我们”文学社,是我和几个同学在1997年5月发起成立的。取“我们”这个社名是希望文学能对现实和大众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社的顾问老师钱理群给我们题词“我们中的我,我中的我们”。“我们”长期主办社刊《我们》,至今已出版11期,在校内影响很大。

到目前为止,我主张“文学与生活持平”,我们以前老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文学永远不可能高于生活。当我面对生活中种种巧合、悲欢、绝望、幸福、苦难的时候,深深感到,再伟大的小说也只能呈现复杂生活的九牛一毛。面对造物主,任何一个作家都显得单薄、幼稚、局部。生活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向生活的真实靠近,发现生活中被忽略、被隐匿的细节、悖论和荒谬,在文字中保留生活的影像。这些影像是置身于生活中的人们麻木的神经所无法感受到的,当它们被呈现在文字中的时候,会深深地刺痛我们或让我们开怀大笑。



刘丽朵:我很早就接触现代诗歌,大概是13岁左右,读了埃利蒂斯和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觉得特别的好,并开始了非常认真的写诗,但写出第一行好诗是19岁上大二的时候。

由于当时在理科学校,并没有任何可以交流的朋友,于是一个人很孤独地读书,在读书的间隙,想要交谈,或者情绪变得很极端,就写诗。我的一位老师说,诗歌是非常痛苦的产物,是诗人无数的痛苦凝成,然而读诗让我们快乐。我的诗歌其实解决了我的痛苦,有很多年,这是我解决痛苦的方式,我的诗表达的情绪相当极端。

写小说是几个月前的事,《小美!小美!》是我写的第三篇小说。这篇其实是自己训练结构的一个习作,但在写的过程中乐趣很多。我特别高兴一位朋友的评价,他说,“好看,我一边看一边笑。”就是这样的,我自己也笑,因为这个写儿童,以鲁西南一带的方言为素材,故事有一部分是我听来的。



李云雷:我从大学时开始小说,一直到现在,虽然写得不多,但总觉得这是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就我自己来说,对小说写作的看法,现在看来有三次转变。最初写作的时候,与胡少卿所说的一样,是比较重视“生活”,写的都是个人的经历,那时的想法是希望能保留下来过去的记忆,以免忘记,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之中,也不免对以往经历的组织与“美化”,加入了很多自己幻想的成分,这样的写作持续到大学毕业。

在到北大读硕士的前后,发生了一种变化,这或许是受“先锋派”与一些外国文学的影响,此时对生活并不太注意了,更注意的是表达的形式,内容上更注重一些宏大主题的思考,比如时间、空间、死亡、生命等等,或许这与自己的困惑的增多有关系,这最初的表达是一篇《少年行》,具体写作的动机记不太清了,但模糊地记得当时的情境,就是对生命的不确定性以及循环的感觉,还有自己童年时的记忆,具体的说来,应该有一篇波斯寓言以及阿巴斯、塔伦蒂诺电影的影响,以后这样的作品也还在写,我想这或许与我对真假、虚实以及循环等观念在个人经验上的理解有关系。有的朋友说,我有的作品与博尔赫斯的一些相像,其实我读到他是后来的事,也只对其部分作品有好感。

最近的一次变化发生在一两年前,我这时对自己的生活很失望,对“生活的意义”也很迷茫,在一些作品中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一些这样的情绪,而写作中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力图将自己的写作,与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包括自己所学的东西)结合起来,使写作成为自己探索“真理”的一种途径,一种表达自己困惑的方式。在这时我写了《假面告白》、《无止境的游戏》等小说,这些小说的优点是能更多地与现在的自己“相关”,但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只是变成一种“玄思冥想”的片段连接,而不能成为通常意义上的“小说”的形式,但即使如此,我也觉得这样的写作有意义。而在这一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但如何摆脱他在形式上的影响,真正面对自己生存中所面对的问题,并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许是我以后面对的问题。而在这时,时常也觉得“小说”的写作或许也是无关重要的问题,但究竟什么才重要,也时常感到迷惑。

如果以后还将继续写作的话,或许也将是以前想法的继续或综合吧。最近对刚开始写东西时所重视的“生活”又有所接近,也时常翻看那时喜欢的一些作品,所以以上所说的“变化”或许没有那么截然,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有所交错,而这也使我对未来的写作(以及是否写)都抱有一种谨慎的怀疑态度,影响我们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又是那么错综复杂,很难说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但如果我自己以后还写的话,希望能将自己的写作与生活融为一体,——能将现实中个人的体验与思考,用得体的形式表示表达出来。虽然我是如此渺小的一个人,但或许这体验能保留的个人经验的新鲜与痛楚,于别人有所裨益?



胡少卿:我个人特别喜欢短篇小说,尤其是很短的短篇小说。我喜欢的作家大多数是短篇小说作家,如胡安•鲁尔福、博尔赫斯、鲁迅、汪曾祺等,还有梅里美、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人的中短篇小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戈麦的短篇《猛犸》、《游戏》。

我写了一百多首诗,十几个短篇小说,没有一篇超过七千字的。这些小说中,有好几篇是记录梦境的,还有一些是生活中的事情。总的来说都是一些片段,一些情绪,一个突如其来的“中间部分”,其实都是诗歌的延伸,与我向往的“与生活持平”的、洞察生活的秘密的小说还有很大的差距。



李云雷:胡少卿的小说都写得非常短。



刘丽朵:我总是写得很长。我到现在一共写了三篇小说,其中最短的是《小美!小美!》,也有七千多字了。



吴晨骏:是的,有人就是写不长,有人就是写不短,这跟每个人的写作习惯有很大关系。



胡少卿:我特别强调“准确”对于小说的重要性。我特别佩服一些人,怎么能把一个事情说得那么准确呢?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就是把一段生活原本地平搬到纸上来。准确意味着不夸张,不矫饰,不哗众取宠,尽可能贴近事物本来的面目,删掉一切可有可无的废话,达到“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的境界。神秘化一点说,每一件事物、场景、情节也许都存在一个唯一适合它的表达,作家的天才表现于发现这一表达。



刘丽朵:我的看法跟你相同!我也认为准确无比重要,最好的境界应该是准确、平实而朴素。我非常赞同胡少卿关于准确的观念。我希望尽可能不说废话,因为那让人疲倦。准确地指称事物,尽可能简洁,我的观念就是这样的,因为我是一个有很多很多复杂情绪的人,我自己可以承担这些,却无法要求别人承担,所以我能对自己和对别人做的仅是,简单地指明一个事物,让自己弄清楚,让别人弄清楚。清楚是件很大很大的好事,对人的心灵和社会都有莫大的好处。儿童在认识事物之前,整个世界是一片的危险和黑暗,一旦他学会了叫出每样东西的名字,就把它们从黑暗中唤了出来。这让他感到安全。如何让文学给人安慰?必须朴素和明白。有的文学是危险、复杂和深邃的,我很爱那样的作品,并深受其启迪,它们为我指明了思想和生活的道路。但现在并不是我写作的路向。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我希望能把这两者统一起来。这两者,一个是我对世界的观念,一个是我对语言的观念。

我最爱读的书是《聊斋志异》,就是因为它准确,并且好玩。同时我也同意胡少卿的文学与生活持平,因为确实如此。先锋派作家为什么写不出东西了?因为他们的写作自觉地追求“伟大”。写出一个字,觉得不够伟大,就会否定自己。事实上,没有什么比生活更重要,我相信最伟大的作品是真实的,不管他所描写的事情多荒谬,他要真的那样活,是“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不必刻意追求,更不要有任何文学上的野心。



石一枫:从事文学要有战略眼光。所谓战略眼光,我以为总是忘不了自己是哪个国家的,属于哪个传统的。这些人不会忘了自己的“好”是谁在说好,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目前的“纯文学”是谁的“纯文学”?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似乎只有卡夫卡以降那个脉络的人才是纯文学。大学里讲的纯文学,几乎一水儿的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个现象的始作俑者,实际是中国人,具体说主要算先锋派作家。纯文学的脉络(主要的,学院的),仅是卡夫卡的徒子徒孙们。你这样讲文学,说功利点,对中国文学地位的提高究竟有什么好处?八十年代可以这样讲,今天必须反思。

经济学有两种理论,一个是新自由主义理论,一个是依附理论。新自由主义就是不计较国界,全盘开放,跨国公司来吧,带着兄弟混口饭吃。纯为个人、文学写作,非常像这种理论。管他是什么来头,和自己有没有关系,是不是会让咱忘了咋说话,全世界都说他好他就好,他就纯文学,咱就在大学里讲他。依附理论看起来有点儿又臭又硬:你牛逼也是自己吹出来的,我喇叭没你大,但我可以先不理你,我跟你不是一个系统的,能对话对话,在对话里占不着便宜就免谈。这两种理论,看起来前者更开放,更有容乃大,更WTO国际化,但实则恰好相反。民族经济让人家挤垮了全得当世界民工,文学传统忘光了,中国作家拿什么到外面混饭去?拿你比欧洲人还像卡夫卡?你真像,也得人家承认啊。跟着现在“纯文学”的主流观念跑,“个人”的写作很难不屈从于那个强势的继承的西方文学的“场”,也就很容易走上新自由主义道路。与其这样,倒不如有点狭隘的民族主义。



胡少卿:众所周知,现在严肃文学的受众大大减少了,当严肃文学作家日子不会过得很好,必须降低,降低,降低到媚俗的地步,才可能挣大钱。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想,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作家写得太差了?是不是我们的文学传播机制(包括出版机构、文学杂志、文学研究机构、语文教育)被一群没有想法的人操纵着?永远不要低估大众尤其是中国大众对于高层次文化的需求欲,永远不要把读者当傻冒。文学从业人员究竟提供给了他们什么?当你令读者失望的时候,怎么能苛求读者关注你呢?对于许多人来说,与其读一本烂书,不如看一部烂电视剧——捧着那么沉重的一个东西,还费手劲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 09:36 , Processed in 0.1113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