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7|回复: 0

與日語相應的流行語―台灣的情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30 07: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敏東 陳錦怡*
来源:华语桥

------------------------------------------------------------------------------

相較於語音或文法等語言的各個層面,詞彙可說是變動性較大的。台灣因其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與日本關係密切,使得在台灣所使用的華語詞彙受到日本(或日語)的深刻影響。一方面由於過去台灣曾受到日本統治50年,來自日語的外來語融入於台語或華語的情形相當普遍1;另一方面,近年來以年輕人為中心的哈日現象2,也帶進一些與日本相關的詞語。在這些詞語中,有些甚至成為台灣當下的流行語。然而,使用者對於所使用的詞彙,往往不瞭解其出處典故。本文乃就教育部“新詞釋義彙編”附錄“流行語”中與日本相關之流行語,略做系統性探討。


一. 流行語的定義

語言會隨著時代的變異而有所改變,為了因應新的時代,往往會產生新的詞語。不同的年代,常因其社會背景產生當時的流行語。關於流行語的定義,坊間幾本華語詞典3 都沒有特別列出。然而,從某些相關論文中可以得知研究者對流行語所下的定義。如胡明揚與張瑩(1990)指出,“流行語指的是在某些人中間,主要是在青少年中間,在某個時期廣泛流行,過了一段時間為新流行的詞語所代替而且悄然消失的詞語”。又如許斐絢(1998)主張流行語是“某段時間中,一個社會集團內廣泛流行的特殊用語。在一段時間過後,這些用語即被另一個新的語詞所取代。”

相較於台灣的,日本學界對流行語的研究甚早。《日本國語學大辭典》(1976)定義流行語為“在某個時期中,引起多數人的興趣並廣泛地被使用的詞語”(筆者譯)。近年對日本流行語研究甚深的學者米川明彥(1989)則認為“流行語是適應時代,具有強烈的感化意味,並廣泛地被大眾所使用的詞語”(筆者譯)。

綜合上述對流行語的定義,可知流行語的特色展現在“時間”、“使用族群”及“被使用的程度”等各方面。就“時間”而言,因為流行語受到廣泛使用,所以能夠反映當代文化背景及特色;就“使用族群”而言,因為流行語與年輕人關係密切,所以往往融入了年輕人活潑的思維及造語方式;至於“被使用的程度”方面,雖然流行語使用極為普遍,但是多數使用者都不瞭解其出處、典故,因此更加突顯流行語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乃就普及於台灣之流行語,略做系統性的探討。然而,鑑於“流行”與“非流行”不易界定且難以量化,為求具體起見,本文所討論的流行語取材於既有資料──教育部“新詞釋義彙編”附錄“流行語”(www.edu.tw/mandr/index.htm)中所收錄的“流行語”。


二. 與日本相關的流行語

     上述教育部語料庫經常更新,例如2001年8月與同年10月間所列資料即顯現差異。本文乃採兩者聯集,即就該資料庫於上述時間所收錄之流行語加以討論。其中與日文相關的詞語共有35個,以下並按國語注音符號順序逐一介紹。

1.     百分百:來自日本暢銷作家村上春樹之著作《遇見百分百的女孩》(原書名為《四月のある晴れた朝に100パーセントの女の子に出会うことについて》),近年村上的作品在台灣頗受歡迎4,受其書翻譯之影響因而有“魅力百分百”、“百分百男人”、“百分百夢幻學校”5 等用法。“百分百”即數字用語“百分之百”,轉而有“純正”、“完美”之意。

2.     變身:原為“改變或改換其原有的面貌、姿態”之意,日本早在平安時期的文獻《本朝文粹》或謠曲中即有用例;日本漫畫卡通中常有可“轉換身份”之角色登場,如:《假面超人》(原名“仮面ライダー”)、《庫洛魔法使》(原名“カードキャプターさくら”)等劇中之主角均可在急難時“變身”為英雄人物,拯救大家。

3.     必殺技:“必殺”意為“必定殺死對方”或“無論如何都要殺死對方的決心”,日本曾拍出一系列“必殺”的電影。

4.     美少女:意思即如其字面為“面貌姣好的少女”之意,日本早自江戶時代就有用例,近年日本演藝界更舉辦“美少女選拔賽”(原文“全日本国民的美少女コンテスト”),始於1987年,97年為第7 屆,以培育像後藤久美子那樣的少女成為演員或歌手6。另一方面日本卡通漫畫《美少女戰士》(原名“美少女戰士セーラームン”)等對“美少女”一詞在台灣的流行,應有絕對的影響7。

5.     單身貴族:意指收入優渥之未婚男女,台灣“單身貴族”一詞受日本“獨身貴族”的影響,日文“獨身貴族”一詞流行於昭和40年代(1965~1975)。

6.     條碼頭:源自日本1989年的“バーコードカット”,以商標的條碼形容男人(尤其像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那樣的)頭髮稀疏貌(見稻垣吉彥,1999:47 & 157)。

7.     天敵:日本女高中生用來形容非常討厭的人。

8.     庭師:根據教育部收錄的流行語中對庭師的解釋是“日本年輕人將家庭教師簡稱為庭師”,但是筆者查閱了稻垣吉彥(1999)和加藤迪南(2001)等有關流行語的著作,以及實際詢問日本友人,發現並無此一說法,反而得到“家庭教”的講法,這或許有地域性或年齡層等的差異,但起碼可以說明“庭師”一詞並非普遍流行於日本的講法。

9.     拖拉庫:英文 truck,傳入日文中作“トラック”(主要指“大卡車”之意);台灣的“拖拉庫”應來自日式發音,原使用於方言(台語)中,進而再進入台灣所通行之華語,用以形容很多,如“扛回一拖拉庫沉重的書”(中央日報,1997/4/23),這是英、日文中所沒有的引伸義。

10.  靈異照片:90年代間盛行於日本的雜誌或電視節目中的話題,日文作“心霊写真”。

11.  哈日:“哈”為台語發音(略似 ha4),“崇拜、仰慕、嚮往”之意,原本多用於不好的方面,“日”則指日本,現在台灣稱“對日本的流行文化非常喜愛,甚至盲目接受的年輕人”為“哈日族”,據稱為台灣媒體所創的語詞(見謝雅梅,2000:25-28),爾後,因韓國電視劇的在台播出,及韓國藝人的來台,而有“哈韓族”的產生,顯示“哈〜族”的模式已趨穩定,並且有相當的造語力。

12.  黑輪:來自日語的 おでん(一種日式料理),以台語發音的“黑”來表示日文的“お”,“でん”的部份若用日文羅馬字表示為“den”,但是台語中無〔d〕這個音。所以以台語為母語者,多有“de”、“re”二音不分,並常以“le”音取代的現象(見戶田昌幸、黃國彥,1989:85),故台灣人作“黑輪”(台語發音)。

13.  紅不讓:全壘打之英文 home run,傳入日本成為 ホームラン,台灣所使用的“紅不讓”發音較接近日文(見南方朔1997:168-171),此一語詞在台灣成為流行語與兩年前的電視綜藝節目名稱“台灣紅不讓”有關。

14.  假面:日本原作“仮面”,即“面具”之意,日本10世紀的文獻《延喜式》和中國的《舊唐書》中都有用例;而其成為流行語應與電視媒體有關,昭和33年(1958)2月24日,日本首部國產電視影集“月光仮面”開始播放,主角戴著面具行俠仗義,在當時造成流行,之後,其正義的象徵一直流存於日本8。近年此一詞語在台灣成為流行語應與戴“仮面”之日本漫畫卡通有關。

15.  賤狗:日本卡漫中譯為“家有賤狗”,劇中有一調皮的狗(日文名為バウ)右眼呈黑眼圈狀。

16.  奇蒙子:源自於日語的“気持ち”(心情、氣氛之意),在進入台語之後才使用於華語之中,“奇蒙子”乃取日文的發音。

17.  小叮噹型:日本卡漫《ドラえもん》中譯為“小叮噹”9,劇中靈魂要角是一隻來自未來的機器貓,因其頸項上經常繫著一顆鈴鐺,因而有此中譯,此一卡通人物風行多年,在台灣可謂是家喻戶曉,由於其體型矮胖,因而在台灣的流行語“小叮噹型”乃指“上半身、下半身都肥胖”的人,甚至轉有“容易便秘”之意。

18.  閒閒美代子:此詞取台語“閒閒”及“美代子”之音來形容一個人很閒沒事做。“美代子”表示“沒代誌”(沒事情),是借用日本人常將女孩子取名為“~子”之故。

19.  直滑降:日文原指滑雪技術之一,被年輕人轉來形容早洩的男人。

20.  超~:“很”、“非常”之意,昭和30年(1955)左右即有所謂的“超高大樓”(日文名為“超高層 ビル”)的用法,1994年間類似如“超 かわいい”(好可愛)、“超おいしい”(非常好吃)等以“超”接於形容詞前等的用法,流行於日本的年輕人之間(見稻垣吉彥,1999:165),台灣則有“超美”“超猛”“超正”“超人氣”等流行語。

21.  超人氣:如前(20.超~)所述,將“超”當作一個接頭語來使用,“人氣”乃指“受歡迎(的程度)”,日文常有的用法為“人気 がある”(有人氣),現在在台灣所使用的如“他很有人氣”的用法,應受日文之影響。

22.  失格:“失職、不夠資格”的意思,在1921年的《新しき用語の泉》中即收錄此語詞,故在當時應為新語(見《日本國語大辭典》二版),1948年文學家太宰治發表了其名著《人間失格》,此一著作在台灣各日文科系的文學相關課程中應該都會提及,至於在台灣“失格”之所以成為流行語,與日劇“人間失格”應有關聯。

23.  日客:有別於台客的稱謂,指只讀日本雜誌、聽日本歌,卻不懂日文的台灣年輕人,與(11.哈日)所提到的哈日現象有關。

24.  熱血:應受日本“熱血漫畫”的影響。所謂的“熱血漫畫”是指以年輕人或高中生為主角,敘述運動,如棒球、籃球等或格鬥為內容之漫畫。熱血漫畫始於《サラリーマン金太郎》一書。在80年代更有所謂的“熱血劇”(原為熱血ドラマ)流行一時10。

25.  人氣:如前(21.超人氣)所述,“人氣”在日語中意指“受歡迎(的程度)”。

26.  阿那達:音譯自日文的あなた,あなた 為第二人稱“你”的意思。而在日本妻子多以 あなた 來稱其夫婿。台灣流行語的“阿那達”則取後者的意思,如“尋找12億情人眼中理想的阿那達”(中國時報、1997/2/12),或有作“阿娜達”者,如“不管未來的「阿那達」是誰”(中國時報、2002/1/31)。

27.  阿沙力:日文あっさり(人或事物簡單、乾脆的樣子)傳入台語,再進入台灣通行的華語中;在台灣“阿沙力”多用來形容人“乾脆、不拖泥帶水”。

28.  惡女:教育部資料庫引中國時報(1997/8/6)的解釋“顯示女性意識抬頭的一個詞彙,源自深見惇原著漫畫《惡女》”。日本並曾將其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台灣的有線電視台亦曾播放過,劇情內容乃沿著一不同於一般傳統的女主角發展;若純就“惡女”一詞來看的話,日本早在《曾我物語》《浮世草子‧日本永代藏》即有用例,而我國則更早在《史記》中就有用例了。

29.  安室:日本暢銷女歌手安室奈美惠崛起於90年代,其穿著打扮曾帶起流行(如厚底鞋、短裙等),因而將其姓氏“安室”當作形容詞來使用,形容一個人很“安室”,意指其穿著打扮暴露、性感(見許斐絢,1998:8)。

30.  20471120:是日本近來很受歡迎的一個服飾品牌。此品牌於1994年由中川正博及阿世知里香兩人所創。數目字的意思是表示距今約45年後的西元2047年11月20日。11

31.  櫻櫻美代子:《流行語強強滾》(1999)中作“英英美代子”,意同於“18.閒閒美代子”。

32.  無印良品:原為日本品牌之一,被日本女學生轉指無性經驗的女大學生。

33.  運匠:源自日文的“うんちゃん”(對司機的暱稱)。

34.  運將:亦源自日文的“うんちゃん”,“ちゃん”在日文中原無漢字,而中文裏將“ちゃん”以不同的字來表示,如(33.)的“匠”和此處的“將”。

35.  hit:日文借自英文的外來語,英文中只有動詞和名詞的用法。日文則主要是取其原來名詞用法中“意外的幸運(歌‧戲劇‧小說等的)、大成功、熱門”的意思,但卻多以動詞“ヒットする”來使用,而在台灣還把這個詞作形容詞來用,如“這個東西最近很hit喔!”(很紅、受歡迎、流行)之意,台灣在書寫上雖用hit,但實際發音為日式發音的“ㄏㄧ ‧ㄉㄡ”12。


三. 與日本相關流行語的類型

綜合以上與日本(或日語)相關的流行語,究其引入或於台灣普及的原因,可以歸納區分幾項重點。

首先就語言層面來看,台日兩地流行語的沿用有以下幾個狀況:

1.     直接藉由漢字傳入:如“美少女”“變身”“超~”“失格”“人氣”“安室”等均是。

2.     音譯:如“阿那達”“紅不讓”。

3.     意譯:“條碼頭”。

4.     經台語再傳入華語:“拖拉庫”“黑輪”“奇蒙子”“運匠”(或“運將”)“阿沙力”。

5.     看似日語,實質上並非日語的台式“宛て字”(假借字):如“櫻櫻美代子”(或“英英美代子”)。

6.     描述:如“哈日”“日客”,這類詞語造語力較強。

其次,若再就這些流行語進入華語的途徑而言,則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     經由台語傳入:如“阿沙力”“運匠”(或“運將”)等。自李登輝政權以降,台灣本土意識抬頭,台語發音的詞彙(書寫時則配上合於台語發音的漢字)使用漸廣。由於它們不同於所謂的“國語”,因此往往較具生動、有力之效果。同時,因為這類詞彙融入台語使用已久,故使用者的年齡層也較為廣泛。許斐絢(2000)曾指出,“共同語有一個「融合性」的特徵,也就是它會吸收方言的成分來使自身更豐富”,由上述舉例即可看出類似現象。台灣人在使用國語時經常夾雜台語,而且電視劇為追求接近真實生活,也不再堅持單一語言的“國語連續劇”或“閩南語連續劇”。在多語社會的香港或新加坡等地,類似的現象也很常見。如此,除了能讓說話者表現親切感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台語中有不少詞彙的意思和語感,是華語難以表達的。

2.     經由影視媒體傳入:如“美少女”的演藝人員,“人間失格”的電視劇名,和綜藝或談話性節目中所討論的“靈異照片”等。台灣的電視媒體受到日本影響頗深,例如有某些有線電視頻道終日播放日本節目。在報紙各版面中,也以影劇版對日本的報導最多(見王敏東,2002:197-199)。諸如此類自然助長對日本相關流行語的傳播。

3.     經由卡通漫畫傳入:如“賤狗”“小叮噹(型)”“熱血”“假面”“惡女”等。台灣的卡通漫畫市場一向頗受日本影響(見吳傳明,2000:108-119),因此可能造成這類流行語的普及。

4.     經由文學作品傳入:如“百分百”一詞即來自村上春樹的作品。

除此之外,如“櫻櫻美代子(閒閒美代子)”看似日本女子姓名,其實是台灣人自行發明的“擬似日語”。此類“擬似日語”還有利用拆字法罵人“笨呆子”的“竹本口木子”13 等。然而,“竹本口木子”一詞並未收錄於教育局的網站資料庫。



四. 結語

    以上乃針對教育部於“新詞釋義彙編”之附錄“流行語”中,與日本相關詞語所做的概略性介紹。誠如上述,由於台日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關係密切,促使雙方在語彙上的交流相當頻繁。早年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漢字文化,成為台灣在借用日語語彙及表達日本流行事物的最佳方式之一。其次,受到日本統治五十年的影響,也使得不少殘留在台語中的日文說法成為相當普遍的流行語沿用方式。再者,加上近年來的“哈日風”影響,與日本相關的影視媒體、卡通漫畫及文學作品等,也都成為流行事物引入台灣的途徑。儘管近年來雖有所謂“哈韓風”興起,但哈日風潮則仍然未見消退。本文作者冀望在中日語彙相互交流之際,能讓使用者對其所用詞語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參考文獻

日本大辭典刊行會編《日本國語大辭典》小學館,1972年(初版),2000年~2001年(二版)。

(日本)國語學會編《日本語學大辭典》東京堂,1976年。

戶田昌幸、黃國彥《日語語音學入門》鴻儒堂,1989年10月(初版)。

米川明彥《新語と流行語》南雲堂出版,1989年12月。

胡明揚、張瑩〈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語〉《語文建設》第1期,1990年。

姚榮松〈台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師大學報》1992年。

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居所》大田出版,1998年2月。

許斐絢〈解讀當下青少年流行語〉《華文世界》88、1998年6月。

稻垣吉彥《平成新語X流行語小辭典》講談社,1999年4月。

馬興國《流行語強強滾》世潮出版,1999年12月。

吳傳明〈新加波日本漫畫文化〉《亞洲文化》24,2000年6月。

許斐絢《台灣當代國語新詞探微》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謝雅梅《日本 に恋した 台灣人》總合法令出版,2000年11月(2刷)。

王敏東〈台灣報紙與日本相關之報導─以專業領域、翻譯及日語教育為著眼點─〉《Quality Japanese Studies and Japa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Kanji-Using

Area in the New Century》2002年1月。                              □


--------------------------------------------------------------------------------

* 王敏東女士、陳錦怡女士,台北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系(桃園校區)。

1. 如台語中的麵包、漫畫、皮包等詞語都來自日語(詳見姚榮松(1992)),而在台灣通行的華語中,“便當”一詞也是來自日語。

2. 如謝雅梅(2000)提到“1993年11月,台灣全面開放日本文化,台日企業可正式締結契約……流行、漫畫、電玩、音樂、電視劇等充斥台灣。”(筆者譯)

3. 如《辭海》中華書局(1980)、《國語活用辭典》五南圖書出版(1987)、《語詞辭海(上海版)》上海辭書出版(1991)、《大陸版辭源》遠流出版(1996)、《漢語大詞典》東華書局(1997)。

4. 根據時報出版(www.readingtimes.com.tw),村上的作品第一次被介紹到台灣是在1985年,而單行本《遇見100%女孩》則是於1986年由時報出版首先出版。

5. 用例取自聯合報(2001/2/9至2002/2/7)。其間與“百分百”相結合的不同詞語達285個之多。

6. 資料來源為自由國民社(www.jiyu.co.jp),後藤久美子被稱為國民美少女的始祖。

7. 教育部資料庫中“源自日本漫畫對女主角設定的稱呼”,“現在泛指一切年輕貌美的女性”的解釋值得商榷。

8. 取自 www.yomiuri.co.jp 東京朝刊(1994/11/18)中對“月光仮面”一詞之解說。

9. 近年來亦有“多啦A夢”的音譯法。

10. www.plala.or.jp.

11. www.tsushin.tv/brand/tokyo.

12.《流行語強強滾》中作“Hito”,解釋為“同 Hot”,而在“Hot”的項目中則解釋為“當紅、超辣、成功、一流”,恐有所誤解。

13. 此詞收錄於《流行語強強滾》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6 15:00 , Processed in 0.0624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