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13|回复: 4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6 12: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 者:莎士比亚/著
出版社:崇文馆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版权情况:未转让版权
序列书名:
页   数:360页
ISBN :9861270310



    忧愁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常胜将军奥赛罗的深情善妒;悲情李尔王游走孤单的迟暮之旅;麦克白野心贪求非份的富贵权位……。莎士比亚以其超凡的人事洞察力、精采的艺术感染力,开展世情百态的丰致画卷,引领世世代代的读者,共同细腻体味嗔、爱、痴、贪的人间风景……。

  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家,也是影响后世最巨的一代文豪,其洞察人性的敏锐观察力与丰富细腻的刻画创造力,往往在其作品中反映了真实的人生百态,四大悲剧即是其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哈姆雷特》里的忧郁王子,情感丰沛、思想缜密,然其犹豫不决的性格不仅延误了复仇的时机,并导引出更多的不幸;《奥赛罗》的悲剧源自于人心的猜忌与妒恨,美满姻缘因此破碎;《李尔王》谈的是刚愎固执与亲情的背叛,迟暮老人由此落难旷野,晚景无限凄凉;《麦克白》说的是「欲望」如何蛊惑人心,让人冀望非份的权禄,而终至毁人灭己的悲惨结局。四段故事,四场悲剧,道尽人性的脆弱与现实的冷酷,给予所有读众,一个悠悠的思想空间……。
发表于 2005-1-30 15: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麦克白》的阅读笔记

来源:左岸会馆

1
一般公认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麦克白》、《奥塞罗》、《哈姆雷特》以及《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乃至于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四部悲剧,这四部一直被认为是悲剧的圭臬。
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也许并不在于他恰如其分的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这一点上,他做得似乎不比拉伯雷、薄加丘这样不乏叛逆性以及戏噱精神的大师更好——而在于他对于一种文体的建立和构造。莎士比亚式的文体是宏大的、杰出的、体系化的,具有等同于史诗的铺陈式体制以及宏篇巨制式的结构。这种文体的产生使文艺复兴时代从思想、内容到形式都足以与之前时代的经典分庭抗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士比亚为欧洲的飞翔增加了砝码和底蕴,并成为了新的经典。至于其对英国语言文学的不朽贡献之类,则如恒河沙数,不必多提。

2
在阅读莎士比亚的时候,我经常会产生疑窦:在那样铺陈华丽的文体与句子之下,我很难相信我在阅读的确实是悲剧。也许是对于悲剧的认识不同。我以为的悲剧,总是如索福克勒斯那样的,具有崇高、简洁而庄严特征的文体。莎士比亚华丽得近于煊赫的文体对于悲剧本身的影响,我心中无数。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之所以对《麦克白》更为看重,也许是因为其更“纯粹”的具有悲剧特性。
《麦克白》这一部有别于另三部不朽悲剧的地方在于:《奥塞罗》中悲剧的成因是伊阿古这个小人的挑拨和奥塞罗本身性格的缺陷;《李尔王》与《哈姆雷特》的结局也是基于人性本身的弱点:前者对女儿的热爱,后者的优柔寡断与忧郁多思。相对而言,《麦克白》中悲剧的产生,虽则依赖于麦克白本人的野心与其妻子恶意的怂恿,但是却更多体现了天命的因素。这种并非将悲剧原因归结为主观错误而更多确知为悲剧宿命的方式,有着浓郁的古希腊悲剧色彩。

3
古希腊具有象征意义的著名悲剧,如《普罗米修斯》、《俄底埔斯王》等,都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造成悲剧的因素并非个人的主观错误或者客观情况的干扰,而是天命的不公。普罗米修斯中作为天神的宙斯暴虐而昏庸,造成了崇高的悲剧。俄底埔斯王则完全受制于残酷的命运,无论如何挣扎,却还是陷入了命运的泥淖。在这些故事中,主角的崇高伟大与命运(或命运操纵者)的残忍与恶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更广义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使得希腊悲剧拥有了直指命运以及人类宿命本身的崇高性。

4
麦克白的野心,来源于仙女们的怂恿。那些仙女们用游戏的——她们可曾想过残忍的后果?——姿态来挑逗起麦克白的野心,鼓励他杀死自己的国王。而当麦克白探询国家未来的时候,他们给出了三种看似不可能的条件。这是一种狡黠而近乎于恶毒的玩笑。考虑到这种玩笑是以这样一幕悲剧为结局的,我能够相信的是,《麦克白》中仙女的谶语,具有了与希腊悲剧中天命一样的意义。如果忘却麦克白妻子的恶毒,他本人的野心,我们可以发觉,这样一个剧本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其实还是恶意的,戏剧性的,玩笑般的天命。
我能够想象的,麦克白面对薛华特时的绝望。当一切的谶语都玩笑般成为现实之时,他的信仰全数崩溃。这种全面性的毁灭使他被钉上了任兀鹰啄咬的可悲处境。他已经一无所有。而这一切的开始,仅仅是玩笑般的命运。不要告诉我麦克白夫人的效用。如果没有仙女,她是徒然无用的。

5
麦克白的死亡具有的社会意义,是传达了莎士比亚厌恶将军拥权杀王这样的犯上之举的思维。但这样的主题比之于麦克白具有希腊精神的纯洁崇高悲剧思想,显然比较浅薄。我现在重复阅读着《麦克白》,并且为这个悲哀的、邪恶的主人公感到悲哀。一如希腊悲剧中那些纯粹的悲剧主角。他们的毁灭,并非由于他们的不杰出,而仅仅是,仅仅是,那些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命运。
发表于 2008-1-1 23: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334009.html?fr=qrl3

(1)《奥瑟罗》叙述摩尔人贵族瑟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妻子苔丝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奥瑟罗是个襟怀坦白、英勇豪爽的战士,苔丝德蒙娜天真痴情,毅然爱上了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歧视,同他结了婚。但是,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种族歧视,却没有逃脱伊阿古的阴谋陷害。伊阿古假装忠诚,心地奸诈,由于升不上副将,就对奥瑟罗怀恨在心,千方百计害死奥瑟罗夫妇,最后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场。通过这个形象,莎士比亚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中的极端利已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悲剧的目的同样在于揭露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已主义,批判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悲剧还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英国现实。在第三幕第四场里,李尔被两个女儿驱逐出门以后,跑到暴风雨的荒野,诅咒女儿忘恩负义。在雷电交加中,李尔对穷苦的人们喊道:“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里,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的口表达了他对无家可归的农民的同情,同时也是对当代现实的揭露。但是,紧接着上面那段话之后,李尔说道:“安享荣华的人们呵,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这种求助于剥削阶级发善心以解决社会矛盾的想法,正是一种调和阶级矛盾的人道主义思想。

(3)《麦克白》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这出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4)《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为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复仇。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漏心事,又怕鬼魂是假</PGN0315.TXT/PGN>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侦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侦察他。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儿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从此,奸王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掉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发表于 2008-1-1 23: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赏析

莎士比亚中期的创作远没有早期作品这么多产,但却走出了喜剧的嬉笑怒骂与历史剧对过往封建时代的批判,转而探讨深刻的人性问题...

莎士比亚在这期间(1600-1608)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与《麦克白》。古典主义时代最深刻的人性论,在莎士比亚这四大悲剧中彻底的呈现出来——人生中种种悲剧的产生,实肇因于某些性格缺陷没有面对处理、不断因袭累积自身、最终自然导致出灾难性的后果。这人性观莎士比亚在四大悲剧中最早完成的《哈姆雷特》中表露无遗。他透过哈姆雷特的口说:“某种品行、脾气、习惯、缺点...冲破约束发展到反常...这少量的邪恶足以勾销全部高贵的品质,害的人声名狼藉。”而他每一个悲剧,分别探讨不同的性格缺陷。

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剧中最早完成的作品,在这悲剧中,莎士比亚处理的性格缺陷是过于道德完美主义因而出现的优柔寡断犹疑不决——这性格在太平盛世无可厚非,但当周围出现很多伪善阴毒的小人,却仍坚持着道德的完美、导致过多的自我批判质疑并缺乏行动的决断力,会转而让自己、甚至是无辜的其他人陷入万劫不复的险境。

哈姆雷特早就疑惑父亲突然的死、母亲快速改嫁给叔叔、叔叔继承统治大权的过程。他为此郁闷不乐。然后他遇见父亲的鬼魂,父亲告诉他,他面临的邪恶有多大。哈姆雷特于是知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哈姆雷特面对已死父亲交代给他的复仇责任,知道这不只是还父亲冤屈这么简单,身为王子,复仇计划还代表着不让邪恶统治丹麦的正义使命。他也明白邪恶势力如此之大,他必须先装疯卖傻躲过自身性命不保的为难。

这样险恶的环境,哈姆雷特竟然在行动能力上犹疑不决。“唉,我真是一个蠢才,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却只会空言发牢骚,以为这样就是了不得的复仇了....”话才说完,他却开始转而自我批判质疑了:“万一我所看见的幽灵只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看准我的柔弱和忧郁,向我作祟,引我进入沉沦...?”

另一次,他陈述自己的心情:“是默默忍耐毒箭高贵?还是反抗不公平的苦难高贵?”他徘徊于行动边缘,迟迟不作决定。“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伟大的行动在这种考虑下也会逆流而退...”

哈姆雷特衷心期望自己的复仇行动,是能满足高贵、道德的要求,经的起死后的审判。但是复仇本身,既有还回正义的高贵性、又有伤害人命的不安感,矛盾吊诡之际,行动也不对、不行动还是不对!“....在行动上要作的丝毫不让人指摘...”,正是这种自我期许,哈姆雷特一再错失复仇、还回正义的机会。

“我明明有理由...可是从不曾行动....是我过于审慎,还是我根本是懦弱?...我一再因循隐忍听其自然...却看着他们为空虚的名声视死如归...。 ”

哈姆雷特一再错失机会,但是他面临的环境是如此阴险诡诈,叔叔何能给他宽裕的时间好处理完自我批判反省、确定道德完满,再满足为父亲复仇、还丹麦正义的计划?

哈姆雷特的叔叔对于害死哈姆雷特,用计之毒、行动之快,哈姆雷特根本不是对手。等哈姆雷特的叔叔终于被哈姆雷特刺死,却赔上了爱人奥菲莉雅、义人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自己的性命。整个复仇行动,完全没有彰显出正义。
发表于 2008-1-1 23: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你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看法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334009.html?fr=qrl3


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及理想的破灭。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莎剧以生动曲折的情节著称于世,构思壮阔,内容丰富,多采用多线索结构,将各种戏剧因素自然结合。其人物都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总以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显示自己的特色。语言丰富多彩、清新隽永,既富有哲理,又带有浓郁的诗意。他的创作集中地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内容梗概: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是其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哈》剧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

《奥》剧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台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

《李》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麦》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鉴赏与品评: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下面的人物,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争、毁灭及其道义力量。如哈姆雷特就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惨痛的变故使他所珍视的理想全部破灭,为父报仇、重整乾坤又使他感到任务艰难,因而忧郁、犹豫,陷入深刻的思索。

在艺术上,悲剧是莎剧中成就最高的。首先,多线索手法的运用体现了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哈》剧中安排三条复仇线索,以王子复仇为主线,另两条线索穿插糅合其间。《李》剧中也有两条平行交错的线索。其次,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善于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性格更丰满深刻。如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富有哲理性。麦克白杀人后精神崩溃的过程更是刻画得细腻真切。此外,作者还善于渲染气氛,营造悲剧性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麦》剧中夜与血的形象贯穿始终,阴森恐怖。《李》剧中暴雨荒原一场,激烈哀愤……凡此种种,都使莎士比亚悲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3 07:02 , Processed in 0.0827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