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47|回复: 0

中国古代工具书简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 17: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笑看红尘
来源:  http://www.lotus-eater.net
2005-4-14 20:23:09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文献: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也指与某一学科相关的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
  一次文献: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和图书资料。
  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并按一定方法加以编排的文献,有书目、索引、文摘。
  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在一、二次文献基础上,经过筛选、综合、分析、浓缩后编制的文献。
  
  工具书:作为工具,专供人们读书治学,翻检、查考用的图书。通常是广泛汇集一方面知识资料,按某一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为读者提供检索查阅的书。
  分类:检索工具书,书目、索引、文摘,查找文献线索。
  参考工具书,百科全书,辞典,手册等等,解释疑难问题。
  
  检索工具书:
  书目:图书的目录,介绍图书的名称、作者、编者、卷策、版本、出版时间、出版单位。
  
  中国古代书目:
  《别录》:西汉刘向撰写,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原书已经散佚,从清人洪颐煊和颜可均著作中的佚文推测,作用大概如下:一、命定书名,条别篇章,订著目次。二、雠校訛文,比较其异同。三、广罗异本,互相补充,除去重复。
  《七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纂。著录图书一万三千余册,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是为《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著,我国第一部官修史志书目。沿用《七略》的六分法,把图书分为六略。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诗赋略著录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兵书略著录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数术略著录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刑法六类图书;方技略著录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隋书·经籍志》:实际成书于唐朝,奠定了“经、史、子、集”四分法。辑录四部图书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为记录散佚图书,《隋书》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其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乾隆年间编写,是四分法的顶峰。(这书太著名了,我们老师懒得具体介绍……)
  四分法:西晋荀勗撰写《中经新簿》时,把图书分成“甲、乙、丙、丁”四个部类。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部史书、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这就基本构成了后世的“四分法”;东晋李充又对乙、丙两部位置进行了对调,这样,就大体确定了后世经、史、子、集四部顺序。
  
  索引: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也就是《十三经索引》。
  
  文摘:中国古代基本上没有。
  
  参考工具书:
  
  辞书:
  字典、词典:汇集字、词、俗语并按特定方法编排的工具书
  《史 篇》(中间那个字打不出来,竹字头底下一个提手旁加留):太史 著,最早的字书。
  《尔雅》:编纂于战国,完成于西汉,迄今为止传世最早的词典,训释字义、词为主。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探讨字体结构源流来探究文字本义的字书,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06字。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
  《广韵》:北宋陈彭年著,最早归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的字书。
  《康熙字典》:这个大家都知道,怪字比较多,其实是异体字比较多。
  《尔雅》、《说文解字》、《广韵》代表了古代求义、辨形、审音三大系统。
  
  百科全书:基本上就是类书了。
  
  类书和政书:
  类书:辑录历代典籍中各个门类或某个门类,按照其类别、韵部、笔画数编排,方便人们查找引用的书。(记事、事录、诗文、典故)
  (这个排的可能有点乱)
  按时间:
  三国:《皇览》,魏文帝曹丕为博览取鉴,命儒生撰写,总共四十余部、一千多篇,合计八百多万字,唐代散佚。
  
  唐朝:
  官修类书:
  《艺文类聚》: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武德七年,历时三年编成。全书约百余万言,分为四十六部,以事物分类编制为常例,分天、地、人、事、物等四十六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随类相从”,是类书编纂体例上的一大改革。
  《初学记》:集贤学士徐坚等奉唐玄宗诏撰集《初学记》,全书共三十卷,六十多万字,分二十三部,下列三百一十三个子目,类目的划分大致与《艺文类聚》相似,不过资料在每一子目下按“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排列。
  私撰类书:
  《北堂书钞》:虞世南编,作者在隋朝任秘书郎完成。北堂,就是当时秘书省后堂。新旧唐书记载本书共一百七十三卷。今日通见的传本仅有两种一百六十卷本,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海虞陈禹谟刊本和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的南海孔广陶刊本。据孔氏校本,此书內容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內又各分细类,全书计八百五十二类,每类之中先摘录字句用大字排列,下加双行小字注出引用书名或原文。
  
  宋朝:
  官修类书:
  《太平御览》: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下诏令李昉、扈蒙等人开始编撰,到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4年)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被视为“类书之冠”。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五千四百七十四类,详略不一。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说,《御览》引用之书有2800多种。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是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
  《策府元龟》: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詔王钦若、杨亿修撰,至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完成。分为三十一部(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宮、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靜、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诠选、贡举、奉使、內臣、牧守、令长、宮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一千一百零四门。言君者凡帝王至列国,合计二百二十五卷。本书辑录时以经籍为先,而后是国语、国策、管、孟、韩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等书。凡遇到讹误,以双行夹注原文之下,不加臆改。
  《太平广记》:李昉主编,因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由此定名。全书五百卷,目录十,专收野史传记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再加上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和草木鸟兽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主流。直到清代《聊斋志异》系列的拟古派小说,都跳不出这个范围。
  私撰类书:
  《玉海》:宋朝庆元人王应麟编,为我国著名类书之一,原为应考博学鸿词科而作。本书分二十一门,二百四十余类。记事按年代排列,自伏羲至宋末。如果一事有不同之说,则引各家注解略加考证。有宋一代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等原始资料,其详细真实程度为后来史志远远不及。
  
  明朝: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修撰大型类书,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编成《文献大成》。《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永乐五年,《永乐大典》完成,计两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本书正文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
  
  清朝:
  《古今图书集成》:清代康熙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由陈梦雷主持完成初稿,称《古今图书汇编》。雍正年间,又命蒋廷锡等重新编校,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定稿,改“汇编”为“集成”。全书按类编排,分为六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一万卷,约一点六亿字。历象编有乾象、岁功、历法、庶征四典;方舆编有坤舆、职方、山川、边裔四典;明伦编有皇极、宫闱、官常、家范、交谊、氏族、人事、闺媛八典;博物编有艺术、神异、禽虫、草木四典;理学编有经籍、学行、文学、字学四典;经济编有选举、诠衡、食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工八典。典下列部,每部多至数百数十卷,也有一卷而十余部。每部根据内容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篇。
  《佩文韻府》:我国規模最大的韵典,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全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多页。本书依诗韵分卷,以韵统字,以字统事。每字之下,列有韵藻、对语及摘句。韵藻、对语、摘句都按词尾、末字排比,每一詞下,或注其出处意义,或引诗词以明见用,所引用者,经史子集乃至类书均有:对语以二字或三字成对录之,摘句摘录前人诗句,或七言、或五言,都是单句。本书有拾遗,约占正编二十分之一,自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由武英殿词臣增辑而成。
  《骈字类编》: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修撰,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告成,是一部检查文章词藻的工具书,与《佩文韵府》互相补足。《骈字类编》是齐首一字,《佩文韵府》是齐尾一字,可以说是互为经纬。
  全书共二百四十卷,共十二门,天地门,时令门,山水门,居处门,珍宝门,数目门,方隅门,采色门,器物门,草木门,鸟兽门,虫鱼门,人事门。所标首字共一千六百零四,每条所引以经、史、子、集为次,所引图书都标明篇名,所引诗文都标明原题,同一题目而有数首,必写明其为第几首。本书可谓是现代中文辞典的先河。
  
  政书: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的专书。它按类汇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
  十通:唐 杜佑《通典》、《续通典》、《清朝续通典》
  宋 郑樵《通志》、《续通志》、《清朝续通志》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前面三部为“前三通”。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自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动笔,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成书,前后历时三十五年。《通典》从根本上打破以入将典章制度依附于纪传体史书的局限,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真正有系统、有门类的典章制度专著。本书在《政典》(中国第一部政书)的基础上补充资料、完善体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政书。全书两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 边防九门,每一门下再分若干子目。以时代为序,采用叙、说、评、论、注等方法,系统揭示了各类典章制度的沿革历史,确立了政书的基本编纂方法,奠定了政书在历史著作中的地位。
  《通志》:南宋年间,郑樵大约从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年开始撰写《通志》,至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成书,历时六年。这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贯通古今的纪传体通史巨著。《通志》全书共两百卷,本是一部纪、传、表、志诸种体例一应俱全的纪传体史书(帝纪十八卷、后妃传二卷、列传一百二十五卷、略五十一卷、年谱四卷)。其中反映典制的部分称为“略”,记载上古至隋代的典章制度。分为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 、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等二十略。本书之本纪、列传诸体例并无分创新,内容多袭旧史,又欠考。故罕有读者。而“二十略”则历来为人称道,被公认为是郑书精华之所在。所以“三通”中所说的《通志》实则仅指该书之“二十略”,而并非泛指全书。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外的十五略是《通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文献通考》:据有关文献记载,马端临为了撰写此书,前后费时不下20余年。全书三百四十八卷,附考证三卷。以杜佑的《通典》为蓝本,记载上古至南宋嘉定末年的历代典章制度。该书广引古经史、会要、传记,参以诸臣奏疏、诸儒议论等材料, 故名“文献通考”。该书共分24考,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十九考系因袭《通典》的门类,或从《通典》有关门类中析出。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为该书所新加。以时间为序,首引诸史叙事,次引各家议论。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还用“按语”作考证。凡与《通典》记载相同的时间段,《文献通考》记载比较简略,主要补充《通典》记载的不足; 对于宋代以后的资料,《文献通考》记载详细,许多资料是《宋史》或其它资料中未见的。《文献通考》取材比《通典》广,就其资料而言,《文献通考》六倍于《通典》,三倍于《通志》,体例比《通典》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献通考》中有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其他史书中难以见到的。例如《征榷》、《市籴》、《土贡》三考,为经济研究提供了具体资料,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会要和会典:专详一朝典章制度的史书。断代史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会典和会要。一般来说,私人纂修者,多称“会要”;官方所修者,多称“会典”。会要与会典虽然同为断代体政书,但仍然有所区别。除去编纂者的身份,会要内容往往以类别分编,会典多以职官制度为纲,会要多采史实,会典则侧重于制度法令。会典一般是“以官统事,以事隶官”,以官署机构为中心,汇集国家政令、官吏职掌等资料,以记述官署机构为主,与通史体政书以典制为中心又有不同,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政书的两大系统。会要、会典所记载的资料往往比“十通”更为翔实。
  
  基本上没有什么代表作,列一些书名吧。
  唐德宗贞元年间苏冕所撰《会要》四十卷,是成书最早的一部会要。唐宣宗大中年间,杨绍复等人又编撰了《续会要》四十卷。此二书现已失传。
  宋代王浦在苏冕《会要》、杨绍复等《续会要》基础上编成的《新编唐会要》(简称《 唐会要》)一百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
  《春秋会要》:清姚彦渠撰
  《七国考》:明董说撰
  《西汉会要》:南宋徐天麟撰
  《东汉会要》:南宋徐天麟撰
  《三国会要》:清杨晨撰
  《唐会要》:宋王浦撰
  《五代会要》:宋王浦撰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撰
  《明会要》:清龙文彬撰
  
  重要的会典主要有:
  《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全书三十卷,按官署机构设立门类,是记载唐代官制的专书。
  《元典章》:元代官修,分正集和新集两部分。正集六十卷, 新集不分卷。记载元代政令、事例。
  《明会典》:明代官修 记载明代的行政机构及各部门章程、法令。
  《大清会典》:清代官修,记载清代行政机构的编制、职掌、事例。
  
  这是我大学时候的笔记,刚刚整理出来的。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没有《四库全书》?
  不过我翻遍了笔记确实没有,只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知道为什么……(我肯定没漏记)
  下回来发中国古籍版本,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兴趣……
图录:

  《考古图》:北宋吕大临著,哲宗元祐共分七年(公元1092年)成书。共十卷(外加释文一卷),著录古代铜器、玉器二百二十四件。其中商周铜器一百四十八件,奏汉铜器六十三件、玉器十三件。每器皆摹绘图形,附款识、尺寸、容量、重量等,并作一一考证,对可考的出土地点、收藏者,分别加以注明,其中出土地可考的有九十余件。在体例编排分类上都是首创,为后世同类著作的体例编排开了先河,是一部现存年代最早、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7 15:20 , Processed in 0.0686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