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87|回复: 4

[高考] 广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百校12月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作文范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30 13: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ht88.com/downinfo/898704.html?pc=1

来源:http://www.zizzs.com/c/202012/50197.html(看原卷图片)
来源:https://www.zxxk.com/soft/25970377.html(看原卷图片)

 
广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百校12月大联考

语文试卷

(12月3日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关感状态。人们日常通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

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具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的教育通过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打动人、浸润人,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自古强调美育,也正因为此。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这些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诗三百中多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其意象与情趣对于人感受世界的生机、生意多有兴发之  功;礼则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人们依礼行事,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培育人内心的神圣性与敬  畏感;乐则和顺人情,乐教足以调协情志,涵养人心。中国古代因此十分重视通过诗礼乐的感性陶育,培  育出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而在新时代,我们具备更加多元化的美育形式和载体,这些也都是我们开展美  育的重要手段。

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在柏拉图看来,美本身需要有整体的协调性。朱光潜  也认为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中,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这才是应该追  求的境界。美育具体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也同样如此,不论是绘画、舞蹈、音乐还是书法,任何一种形式都  强调要素之间的整体和谐,这些形式的美育活动强化了人们的协调性和综合性素质的锻炼,有助于培养一  个综合而整全的人。可见,美育不只是艺术教育,它的目的也远不只是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而是以美育  人,陶养心性,健全人格。
    (摘编自陶楚歌《美何以育人》)
材料二:

首先,我们应继续开展对“美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的追问。“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自柏拉图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美的本体的探索始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互联网技术虽然也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从而触发情感,达到美育效果。

但由于技术或传播模式的限制,互联网技术尚且缺乏有血有肉的触感与全身心的浸润的真实之感,它所提供的,仍然是一种虚拟模式,而缺少心灵自由的愉悦,即深层审美经验。尽管这一浅层审美经验也可以使人的感官产生快感,但无益于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但这一技术形式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带来了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这一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将成为互联网美育的新内容。

其次,我们应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认为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  目前的审美或美育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美本身不够简洁,太繁复,装饰性太强,有点土豪:二  是太注重表象,而不注重骨子里的美感。从这两个现实问题来看,美育尤其是互联网美育最大的症结仍是  要重构“美的标准”。李子柒的美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将美好宁谧的自然风光与勤劳朴实的农耕生活融为一体,将四季幻化的自然风光、人民数千年来利用自然积淀而来的生存智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优势,打造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样本版图,唤起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集体记忆,传递出特立独行的青年对“美”的当下探索。
    (摘编自李骏《美育应先“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固然是独特的教育形态,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

B.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能陶养人的感情,能促进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

C.对中国传统诗词创造的意境的把握和理解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它能丰富与升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D.美育的开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想高质量地开展、推进美育研究与美育工作,就应该首先对美学教育的范畴进行科学的认识与准确的定位。

B.美育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形式和载体,诗、礼、乐等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当下依然有存在价值。  

C.因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

D.对于“美的标准”,我们还存在认识偏差,如过于追求繁复和注重表象,这需要在今后的美育中进行修正改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美育的感通性与情感性特征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李白面对着敬亭山,独坐许久,他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看着自己,为此,他写下了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

C.清风吹动了旗幡,引发了两位僧人的争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六祖慧能看到,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D.天宝十五年间,因“安史之乱”,长安陷落,诗人杜甫被禁于长安,晚上望月思家,遂作《月夜》,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  (5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编自两篇不同的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分析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李远,怀远人。袭父职为蔚州卫指挥佥事。南军驻德州,运道出徐、沛间。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建文四年正月,燕军驻蠡县。远分哨至藁城,遇德州将葛进步骑万余,乘冰渡滹沱河。远迎击之。进系马林间,以步兵接战。远佯却,潜分兵出其后,解所系马,再战,进引退失马,遂大败。斩首四千,获马千匹。成祖以岁首大捷,赐书嘉劳曰:“将军以轻骑八百,破敌数万,出奇应变,虽古名将不过也。”复遣哨淮上,败守淮将士,斩千余级。累功为都督佥事,封安平侯,禄千石,予世伯券。先是,本雅失里杀使臣郭骥,帝大怒,发兵讨之。既从丘福出塞,至胪朐河。遇游骑,击败之,遂渡河,获其尚书一人,饮之酒,问本雅失里所在。尚书言:  “闻大兵来,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福大喜,以尚书为向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远谏曰:“将军轻信敌间,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扬旗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燃炬鸣炮,张军势,使彼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王聪亦力言不可。福皆不听,厉声曰:“违命者斩!”即先驰,麾士卒随行。控马者皆泣下。诸将不得已与俱。俄而敌大至,围之数重。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师败,远帅五百骑突阵,杀数百人,马蹶被执,骂不绝口死。年四十六。追封莒国公,谥忠壮。
    (节选自《明史·丘福、李远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B.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C.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D.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文,明朝第二位皇帝的年号,古代常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称年号纪年法。

B.赐书,指皇帝给臣下写信,也可以指君王赐给的书籍或用于称人来信的敬辞。

C.券,即铁券,颁赐给功臣之物,金属制成,形如瓦,作为其记功免罪的凭证。

D.麾,本指指挥军队的旌旗,文中“麾”与“八百里分麾下炙”的“麾”意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远足智多谋,屡立赫赫战功。他利用智谋,烧毁了南军数万粮舟,后来在滹沱河迎击葛进步骑,出奇制胜,受到皇帝亲笔嘉奖和赐封侯爵。

B.李远耿介坦率,敢于直言进谏。面对丘福的轻敌冒进之举,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丘福是轻信敌军间谍,并指出丘福继续前进的想法必然导致失败。

C.李远冷静沉稳,很有先见之明。他曾以少敌多,大败对手,但面对本雅失里的示弱并没有失去理智判断,而是建议扎营固守,等待合适战机。

D.李远英勇忠义,为国浴血奋战。他被本雅失里的大军围困,王聪战死,丘福被杀,李远以寡敌众,想杀出重围,因马倒被俘,最终慷慨赴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远佯却,潜分兵出其后,解所系马,再战,进引退失马,遂大败。

(2)福大喜,以尚书为向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

13、李远为什么劝丘福要扎营固守?劝谏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韩干马图①(节选)

张耒

头如翔鸾月颊光,背如安舆凫臆②方。

两髯执辔俨在傍,如瞻驰道黄屋张。

北风扬尘燕贼狂,厩中万马归范阳。③

天子乘骡蜀山路,满川苜蓿④为谁芳。

[注]①韩干:唐代著名画家,被玄宗召入宫廷专画内厩名马。②凫臆:野鸭的胸部。③燕贼:指安禄山。安禄山曾改国号为燕。范阳:在今天河北涿州一带。安禄山在这里发动了叛乱。④苜蓿:多年生开花植物,可作饲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开篇就渲染马的不凡:头如飞翔的凤凰,双颊生光,体态丰硕健壮。

B.再用牵着缰绳的侍从好像靠在马旁,场面如同皇帝驾临衬托马的不凡。

C. “北风”两句极写安史之乱时,叛贼猖狂,国家遭受劫掠打击的沉重。

D.本诗用正面描绘和侧面烘托写出马的非凡神采,是为诗的抒情作铺垫。

15、诗以“满川苜蓿为谁芳”为结尾,写到苜蓿遍野,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气势磅礴、瑰丽浪漫,“  , ”。 两句动静结合、红白相映,画面鲜明生动。

(2)《师说》中的士大夫以年龄地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又瞧不起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韩愈对此批评道:“ ,”。

(3)白居易《琵琶行》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不仅以声写声,而且以形写声,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 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 ——,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是萍,——凭,一一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他家还有别的亲人一一我想是他的妹妹吧一一在那儿扮演哑剧中的小鬼。

C.“唉,天可真凉了一一”(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您让您父母不必要地为您深深忧虑,并且一一只是顺便提一下一一还以这样一种闻所未闻的方式玩忽职守。

18、好的表达,在运用表达技巧时是非常注重准确性和感染力的。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4分)

19、有人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  “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忽然成了吊死鬼。”这样改写好吗?为什么?(4分)

20、下面文段有多处语病,请指出其中四处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随着“十一”黄金周的临近,②旅游商家也都纷纷拿出各自的“压箱货”。③据了解显示,④携程平台已有约4000家以上国内游旅行社上线了数万款国庆旅游产品,⑤涵盖数十个主题和亚文化领域。⑥目前上线的产品覆盖有“安心游”标签,⑦同时还将采取验码、测温、消毒等。⑧大量出游需求的刺激下,⑨旅游市场瞬间火热,⑩不少热门目的地也出现了预订量、价格明显上涨的现象。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20年9月5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简称“国航”)冬奥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在首都国际机场正式亮相并飞往成都完成首航。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携手航空客运服务合作伙伴国航设计喷涂的首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得名源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各取首字“冰”“雪”既体现了冬奥会冰雪运动特点,又紧扣“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的美好愿景。首航结束后,“冬奥冰雪号”将陆续在广州、上海、武汉、杭州等各地亮相。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在众多嘉宾的发言中,有三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这三个关键词是:共鸣、简单、有希望。
在嘉宾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向现场观众询问: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假设你是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表于 2020-12-31 13: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解析】

    A项美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于文无据。

    B项蔡元培先生只是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不源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并非人格养成的源头,但“不源于”不等于说“不重要”。

    D项,依据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表述,借助互联网技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的,而视觉、听觉的冲击,是能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的。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熏要信息的能力。   

2、C

【解析】依据材料一第五自然的表述,就美育的目标而言,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可以得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的判断。但中西方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无法得出“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的推断,具体到创作实践上,中西方艺术家的风格是否一致,文中没有提及。

3、B。

    B项中杨慎对“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理解不符合题干所说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杜牧写“千里”并非一定就是眼前之景,它是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的,“千里”虽然看不见,但在诗人的审美世界里,眼前的江南春色可通过想象得到合理的延伸,“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而杨慎是用实证的方法理解,即杨慎是“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

    A 项体现的是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特征中的“人与物的相感”;

    C项体现的是美育的情感性,“心动”,反映的是人与物发生作用、关系时,人的内心判断与情感理

解;D项体现的是人与人“彼此的心意相通”。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4、答案:

    美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的,具有感通性与情感性、具象性与实践性、和谐性与整体性的教育形态。

【解析】判断句式:属概念:教育形态;核心:方式方法;特点。各1分。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

5、①材料一的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2分)

②在此基础上,材料二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美育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审美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2分)

③两则材料先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美育”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论述。(2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6、C

  【解析】

    “我是牙医,对牙不对人”,这是他避免乡亲们产生误会的托词,并非镶牙左内心的真实反映。根据后文,尤其是县志上的记载可以看出,镶牙左固然是一个善良、博爱的医者、好人,但更是一个爱国爱家、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革命英雄。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方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7、

    ①谜:左狗剩雪路上所救人的身份;谜底:此人是珠河游击队指导员;

    ②谜:左狗剩进药材十几天后才回苇子沟,交代完买卖后又离开了数月;谜底:接受组织的培养、培训,以便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作;

    ③谜:离开数月回到苇子沟的左狗剩一身行头光鲜,精神干练,言谈举止变化很大;谜底:换牙医身份,好以牙所为掩护,从事地下交通工作,趁机暗杀日本人;

    ④谜:胆小瘦弱的镶牙左怎么能一个人拿下四个日本人的头;谜底:镶牙左已经是组织派遣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   

    ⑤谜:四个日本兵的人头被挂在城墙上后;谜底:身份暴露撤离,转战各地,后在战斗中牺牲。

【解析】

    简要概述“谜”的关键是了解作者精心设置的悬念,学生可以在文本中寻找作者故意没有交代清楚,为读者留下思考空间的内容,而简要概述“谜底”则需要学生对照悬念,在小说结尾县志相关叙述中一一寻找。解答此题,学生须能分析小说结构,鉴赏作者前文设疑结尾解谜的表达艺术。每点2分,答对任三点得满分。   

8、

参考答案:

    ①情节发展的需要。从人们嘲笑镶牙左连女人都不如,到责备他为曰本人看牙,再到最后佩服他杀敌的勇气。

    ②侧面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使镶牙左的形象更丰满。人们的评价,衬托出镶牙左早期的懦弱胆小和后来的勇敢无畏。

    ③揭示小说的主旨;借人们对镶牙左的敬佩,歌颂了共产党人为民族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敬意。

④增强故事的真实感:苇子沟是镶牙左的故乡,苇子沟人们是镶牙左成长的见证人,而小说也以苇子沟人在县志上看到相关记载结尾,更能让读者信服。

【解析】

    本题要认真分析小说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革命志士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必须结合文本分析,每点2分,答对任三点得满分。

9、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比对选项的差异,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也可通过分析语法结构,充分利用标志词,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等帮助判断。

    原文: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译文:李远令轻兵六千人,穿同南军一样的衣服铠甲作为伪装,每人背上插一根柳枝,经过济宁、沙河到达沛县,没被人发觉。烧掉数万艘粮船,河水全都变热,龟鳖全都浮上水面而死。南将袁宇率三万骑兵前来追击,李远设伏兵击败他们。

10、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D项,“麾”本义为古代指挥军队的旌旗,可以引申作动词“指挥”之义。

    文中“麾士卒随行”应为“动宾结构”,译为“指挥士兵跟着前进”,“麾”,指挥。

    “八百里分麾下炙”,即 “把烤牛肉(泛指酒食)分给部下”(八百里,指牛)。其中“麾下”,意为“将旗之下,部下”,“麾”为本义,与文中的“麾”意义不同。

11、A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并进行仔细比对。

    A项,“受到皇帝亲笔嘉奖和赐封侯爵”错误。李远打败葛进,是受到了皇帝亲笔嘉奖,而“赐封侯爵”是“复遣哨淮上,败守淮将士,斩千余级。累功为都督佥事……”之后的事。

12、

(1)李远假装退却,暗中分兵到葛军的后面,李远解开葛进拴在林间的马,又继续战斗,葛进引兵退却,失去了战马,因此遭受惨重的失败。

(2)丘福很高兴,让尚书作向导,直逼敌营,交战两天,每次战斗,敌军就假装战败退去,丘福决心乘机追杀他们。

    【解析】本题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通过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词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本题关键点如下:

   (1)“佯”,假装、伪装。“潜”,暗中,秘密地。“系”,动词,栓;“所系”,所字结构,所栓住的。“引退”,引兵退去。

(2)“薄”,迫近、逼近。“辄”,就。“锐意”,决心、坚决。“乘之”,乘机(追击、追杀)他们,“乘”,乘机,“之”,他们,代指敌军。

13、

    ①孤军深入,进退两难。②没有成功,丘福不听规劝,轻敌冒进。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并根据题于关键词,确定答题区间,回归文本,认真分析,概括表达。本题分两问:

    ①“李远为什么劝丘福要扎营固守?”,可根据“劝”和“扎营固守”确定答题区间,从原文中找到“远谏曰:‘将军轻信敌间,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  再根据文本,概括答案要点:孤军深入,进退两难。

    ②“劝谏成功没有?”联系下文“福皆不听,厉声曰:“违命者斩!”即先驰,麾士卒随行。”可知丘福不听规劝,轻敌冒进,李远没有劝谏成功。

【参考译文】

    李远,怀远人。承袭父职任蔚州卫指挥佥事。南军驻扎德州,运送粮饷的道路经过徐州、沛县之间。李远率领轻兵六千人,穿同南军一样的衣服铠甲作为伪装,每人插一根柳枝,经过济宁、沙河到达沛县,没被人发觉。烧掉数万艘粮船,河水全都变热,鱼鳖全都浮上水面而死。南将袁宇率三万骑兵前来追击,李远设伏兵击败他们。建文四年正月,燕军驻扎在蠡县。李远分兵巡逻到藁城,遭遇德州将葛进率领步兵、骑兵万余人,趁着河上结冰之际渡过滹沱河。李远迎面攻击敌人。葛进把马栓在林中,率领步兵迎战。李远假装退却,暗中分兵到葛军的后面,李远解开葛进拴在林间的马,又继续战斗,葛进引兵退却,失去了战马,因此遭受惨重的失败。李远斩杀四千人,收获上千匹战马。明成祖因年初大胜,亲笔写信嘉奖慰劳道:“将军凭借八百名轻骑兵,战胜数万敌人,出奇制胜,随机应变,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再次派遣李远在淮河上巡逻,打败了防守淮河的将士,斩杀千余人。他积累功劳升任都督佥事,被封为安平侯,食禄一千石,并被授予世袭的伯爵铁劵。此前,本雅失里杀死明朝使臣郭骥,皇帝非常生气,派兵讨伐他。李远随从丘福出塞后,到达胪朐河。遇到敌人流动的骑兵,击败了他们,于是渡过胪朐河,俘获敌方尚书一人,请他喝酒,问本雅失里在哪里。尚书说:“听说大军前来,惊慌北逃了,距离这里大约三十里。”丘福很高兴,让尚书作向导,直逼敌营,交战两天,每次战斗,敌军就假装战败退去,丘福决心乘机追杀他们。李远劝谏说:“将军轻信敌军的间谍,孤军深入,四处转战。敌人故意示弱,引诱我军深入,我军前进必然不利,后退又担心被敌人追击,只能扎营固守。白天挥旗擂鼓,派出奇兵向敌人挑战;晚上多燃火把,多鸣炮,虚张军势,使敌方无法预料。等到我军全部到达,合力进攻他们,必定胜利。否则,也可以保全军队返回。”王聪也尽力进言,不可轻进。丘福都听不进去,厉声说道:“违犯命令的杀头!就率先驰马而出,指挥士兵跟着前进。骑马的人都流下了眼泪。众将迫不得已与他同行。不久,敌军大军到来  将他们重重包围。王聪战死,丘福及众将都被捉住,遭到杀害。军队溃败,李远率领五百骑冲破军阵(突围),杀了数百人,因战马摔倒被捉拿,骂不绝口而死。享年四十六岁。李远被追封为莒国公,谥号忠壮。

14、B.

   【解析】

   B项,“好像靠在马旁”有误,“俨”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庄重”,画中两个美髯执辔者庄重地站立一旁,烘托出内厩中马的非凡气质。故选B。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5、

    ①苜蓿遍野,但现在却无马可喂;

    ②前四句极写马的神采非凡,五六句转写因战乱爆发,万马被夺,结尾绘出苜蓿遍野却无马可喂,诗脉发展跌宕有致,诗人情感也随之涌向高潮;

    ③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以苜蓿遍野却无马可喂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哀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联系诗句,安史之乱,长安失守,宫中后厩众多骏马  皆被掳掠,玄宗仓皇出逃蜀地,只能骑骡入蜀,眼前虽是遍地的苜蓿,但已是无马可喂。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的是对玄宗晚年昏庸的批评,唐朝由盛而衰的惋惜。  每点2分。

  【参考译文】马头昂扬生动像飞翔中的凤凰,双颊光泽有如月华。背如安稳的车子,胸如丰肥的野鸭。画中两个美髯执辔者庄重地站立一旁,这场面如同看到御路上飞驰而来的皇帝乘坐的马车。北方燕贼安禄山公然起兵反叛,这些叛贼夺走了皇宫后厩里的万匹名马。天子只得骑着青骡来到蜀地,苜蓿遍野却无马可喂让人两眼噙满泪花。

16、   

  (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7、B

【解析】

    原文“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是对“一团团的绿叶”的补充说明;A项破折号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B项,“我想是他的妹妹吧”是对“他家还有别的亲人”进行的补充说明;C项破折号标示声音的延长;D项破折号标示插入语。

18、

    本句对断藤上的花朵的描写体现了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①把断藤上的花朵比喻成“失掉了母亲的孤儿”,准确地写出了藤被砍断后花朵将失去养分的情形;    ②以母子为喻,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③“微笑”“痛哭”准确地写出了断藤上的花朵的现状与未来,因为藤被砍断不久,所以花朵仍旧盛开,暂时还能“微笑”,但不久之后必然会凋谢。④现在盛开的美好更能反衬出将来凋谢的悲伤,以乐衬哀,更具有打动读者的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语言的能力。扣住题干中“运用表达技巧”“准确性和感染力”,本句所用比喻的“准  确性”在于喻体能否准确反映本体的特点,句子把断藤上的花朵比喻成“失掉了母亲的孤儿”,准确地写出了藤被砍断后花朵失去养分的情形,而“感染力”体现在以母子关系为喻,更能激发读者天然的人伦情  感,引起共鸣;花朵的“微笑”“痛哭”,这里的拟人也是注重“准确性”的,“微笑”“痛哭”准确地写出  了断藤花朵的现状与未来,因为藤被砍断不久,所以花朵仍旧盛开,暂时还能“微笑”,但不久之后必然会凋谢,而“感染力”在于“微笑”“痛哭”形成的强烈反差,现在盛开的美好更能反衬出将来凋谢的悲伤,以乐衬哀,更能打动读者。答对①③任一点2分,答对②④任一点2分。

19、   

    不好。①改写后与上文衔接不好:原文中“忽然成了吊死鬼”放在前面,呼应上文“吓了一大跳”;而改句的处理则在衔接上不佳;②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把结果放在前面,更强调古藤被砍后触目惊心的惨状;改句则是把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只是陈述事实。③表情达意的效果不同:原句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带来冲击,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   

    先从句子衔接的角度看,原文中“忽然成了吊死鬼”放在前面,呼应上文“吓了一大跳”,而改句的处理则在衔接上不佳;再从内容上强调原句更强调古藤被砍后触目惊心的惨状,改句则有所弱化;最后从表达效果上看:原句更能引起者带来冲击,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回答“不好”,1分;三点每点1分。

20、示例:

   (1)语句③;修改为:“据了解”;

   (2)语句④;修改为:“携程平台已有4000家以上”或“携程平台已有约4000多家”;

   (3)语句⑥;修改为:“都贴有“安心游”标签”或“都带有“安心游”标签”;

   (4)语句⑦;修改为:“同时还将采取验码、测温、消毒等措施”;

   (5)语句⑧;修改为:“在大量出游需求的刺激下”。

  【解析】语句③“据了解显示”,“据……”和“……显示”两种句式杂糅,删去“显示”即可;语句④,此处的“约”是副词,表示对数量、时间不很精确的估计,后面可带确切的数量词(短语),也可带概数(短语),但必须以一个确定的数目为基准,如:约十七八、约70万-23万、大概十六七、大概十里左右、约莫十多里、约二万四千余、约一百五十四万多、大概几千万、约近三万、约四十四万人左右等,但不能“漫无边际”,即其后不能带“以上”“以下”“以内”等,如不能说“约八十人以上”“约一百公里以内”等。语句⑥,不搭配,“覆盖有”与“标签”不能搭配。语句⑦,成分残缺,缺少与动词“采取”搭配的中心词“措施”;语句⑧,“在……下”搭配,充当句子的状语。每处1分。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21、【参考示例】

①2020年9月5日,②国航首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彩绘飞机“号”③正式亮相并完成首航,④随后将在广州等地亮相。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于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22、作文审题立意参考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糅合了2020年全国高考卷的特点,稳定中有创新。

题目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景——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对这个具体的写作情景的理解要注意三点。

一是举办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目的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此处隐含一个信息:向谁弘扬?向谁传播?结合语境,应是向世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

二是嘉宾的发言反复提及三个关键词一一共鸣、简单、有希望。电视访谈节目题为《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共鸣、简单、有希望”应该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与方式。结合语境,注意这三个关键词的表述对象应该是世界各国人民。简言之,这些中国故事应该要让世界各国人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讲的中国故事应该要简单而不复杂,在简单的中国故事讲述中又体现了中国精神、传播了中国声音。既然要简单,那自然就要思考哪些中国元素最能体现中国精神,有希望,这既是当下中国的真实现状,也是通过中国故事的讲述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希望的所在、发展的前景。

三是此处的写作者一一“你”,是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一位现场观众,也是一位中国青年,在写作中要体现作为中国青年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责任与担当。“你”参加了此次电视访谈节目,虽并非嘉宾,但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应该也是有一些思考与认识的。“你”听取了现场嘉宾的发言,“你”更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发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感触”意味这发言过程中,需要有“你”的相关体验、感受与触动。因此,结合题目所创设的情境,要较好地完成任务,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回答问题一一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二是选择的依据,这既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节目主题有关,也与举办此次访谈节目的目的相关。

三是文体,必须是发言稿,注意表达的现场感。

四是身份对象,作者是“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听众是在场的主持人、嘉宾以及其他现场观众。

五是“感受与思考”。思考是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更是三个关键词中,对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的思考。而感受,则与“感触”对应,在写作中,应有你与主持人所提问题有关的体验与触动。

附录

三个核心关键词—“共鸣、简单、有希望”   

1.共鸣

一个好的节目,是价值观和模式的总和。制作节目和收看节目的过程是价值观的传递过程。节目所请  的明星、所设置的节目环节……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传递价值观的方法。文化产品主要消费的不是明星。  不是故事结构,而是“价值观的认同”。如何能够让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观众对节目实现“价值观的认  同”?这是在节目中讲故事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简单

模式不是目的,模式是在电视工业化进程中,由从业人员总结的对于制作节目的经验总结,属于技术  层面的范畴。模式宝典代的是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通常被用来控制节目的质量。在文化产品的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个误区,重视壳(模式)和形(表达方式),而忽视了核(价值观),认为晦涩难懂、技巧繁杂,才能体现水平高。但实际上,这种复杂的文化产品是不利于传播的,那些真正经典且能够被人反复回味的,都是用观众熟悉的语言表现,使观众看得懂,甚至觉得很简单的。

3.有希望

媒体资源有限,每个节目的时长也有限,因此不可能完整白描社会的现状,而是由导演组有选择性地决定呈现什么样的内容给观众,表达什么样的思考。因此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人物、合适的事情,从细节之处展示人民群众的生活,寻找共性、体现中国精神,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因此,如何通过节目让观众感受到对于生活的希望,苦中见精神、泪中见坚强,是讲述中国故事不变的精神主旨和追求。
发表于 2020-12-31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新高考2021高考百校12月大联考作文指导与范文6篇

广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百校12月大联考 作文指导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在众多嘉宾的发言中,有三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这三个关键词是:共鸣、简单、有希望。

在嘉宾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向现场观众询问: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假设你是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审题立意参考

本题为 新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糅合了2020年全国高考卷的特点,稳定中有创新。

题目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景——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对这个具体的写作情景的理解要注意三点。

一是举办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目的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此处隐含一个信息:向谁弘扬?向谁传播?结合语境,应是向世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

二是嘉宾的发言反复提及三个关键词一一共鸣、简单、有希望。电视访谈节目题为《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共鸣、简单、有希望”应该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与方式。结合语境,注意这三个关键词的表述对象应该是世界各国人民。简言之,这些中国故事应该要让世界各国人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讲的中国故事应该要简单而不复杂,在简单的中国故事讲述中又体现了中国精神、传播了中国声音。既然要简单,那自然就要思考哪些中国元素最能体现中国精神,有希望,这既是当下中国的真实现状,也是通过中国故事的讲述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希望的所在、发展的前景。

三是此处的写作者一一“你”,是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一位现场观众,也是一位中国青年,在写作中要体现作为中国青年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责任与担当。“你”参加了此次电视访谈节目,虽并非嘉宾,但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应该也是有一些思考与认识的。“你”听取了现场嘉宾的发言,“你”更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发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感触”意味这发言过程中,需要有“你”的相关体验、感受与触动。

因此,结合题目所创设的情境,要较好地完成任务,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回答问题一一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二是选择的依据,这既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节目主题有关,也与举办此次访谈节目的目的相关。

三是文体,必须是发言稿,注意表达的现场感。

四是身份对象,作者是“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听众是在场的主持人、嘉宾以及其他现场观众。

五是“感受与思考”。思考是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更是三个关键词中,对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的思考。而感受,则与“感触”对应,在写作中,应有你与主持人所提问题有关的体验与触动。

附录:三个核心关键词—“共鸣、简单、有希望”





考场作文

1、和鸣共响,共奏新章


敬爱的主持人及嘉宾,亲爱的观众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被邀请上台进行发言。三个关键词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共鸣”了。我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共鸣”是最为关键的,对此,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和谐共鸣,共奏新章》。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要让世界爱上中国,首先要让世界人民与中华文化进行“共鸣”。文化多样,规律普遍,历程相似。仅过去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次的文化交流,交融才是使今天世界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气象。文化共鸣,精神共鸣、目标共鸣,共鸣是最关键的部分。

      中国故事自古便与世界有“共鸣”。历史长河悠长,一条“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把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相连接。一身绚丽的丝绸衣裳披在了“星大维”身上,中国的故事织在了这张远行的“丝绸”上。罗马剧院里一抹中国风光,一时竟引为时尚,中国故事在罗马的贵族之家、在沙漠的驼铃中传唱。再看金色的朝堂上,一把龙椅端坐在正位,那从西域中传来的胡椅,结束了跪坐风尚,年轻女子胡服胡马穿棱大街小巷,西方的文化也将中华文化影响。“共鸣”产生于世界的审美情趣之中、产生于两地文明的交融之中。

      中国故事如今也与世界有“共鸣”。世界连成一体。互联网更使世界联系紧密。有如李子染讲述中国田园风光的隐者故事,也有王家夫妇讲述中国农民耕作故事,更有国防部讲述中国大国重器的故事。这都给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外国网友曾评价,他们对李子染的关注是因为他们与这种中国故事产生了“共鸣”。这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一幕又一幕,深藏着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情感上的“共鸣”。

      中国与世界携手讲述更美中国故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积极同世界建立新联系,渴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走出去,发展“一带一路”,给世界提供中国发展模式,邀请世界共同参加。只有文化多样,求同存异,应和“共鸣”,才能使世界繁荣。我们积极同世界进行“共鸣”,只有世界也“击筑应和”。世界乐章才能奏响天籁。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共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需再作强调,携手共同奏歌,讲述更好中国故事。

     即使在当今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仍在打扰这美妙的“共鸣”,但腐朽的叫喧最终将泯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共鸣”才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带着世界的故事走向未来。

     所以我认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共鸣”。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57分


2、共精神,鸣声音

亲爱的主持人,嘉宾、观众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主持人给我提供的发言机会。在这三个关键词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词是“共鸣”。今天,我将就我所感,谈谈“共精神,鸣声音”。

    “共”指共情,携手相共自当精神与共。约翰曾说:“谁都不是一座孤岛。”中国精神正承载着这样一份团结合作的信仰,一种携手并肩的包容,一桩互惠互利的信任。中华文化的共情能力自不必过多言说。古有诗歌载渠渠添水之情,跨越国家、飞跃民族的障碍,将最真挚之情直送入心中。今有多媒体扬源源精华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闲适恬静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带到千里之外。“平平仄仄平平仄”,绝句的韵律之美直拨共鸣的心弦。李子柒视频中的山间朝暮,鸡犬相鸣,也同样直击共鸣的心灵,无声中共着精神扬着文化。

    “鸣”指回荡,鸣响于心自当荡气回肠。加里·斯奈德曾说:“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中国声音正蕴含着这样一份奉献的精神,一种无畏的回荡,一腔奋斗的勇气,从改革开放至今,人民在怒吼,国家在呐喊,中华民族形成了由睡狮到雄狮的蜕变。不断向外咆哮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北斗系统”的构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一桩桩的奇迹都走向世界宣布着一个声音:“中华民族崛起了!”这种声音响彻鸣叫在世界的任一角落中,在世界人民之中产生“共鸣”。

      或许现场的观众们会问,为何“简单”与“有希望”没有给你带来更深的感触呢?诚然,中国人都是实干家,骨子里的精神简单质朴,但是中国精神中所贯彻的丰富内容却意蕴深厚。并非“简单”二字所能囊括其中。而中华民族如今的发展固然充满希望,但仅是有希望,也无法教人体会情到深处的精神,领悟中华文化中绝无仅有的哲理。但是“共鸣”不同。“共鸣”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健康文化,是千百年来流传的精神价值,时代瑰宝。

      共精神,鸣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愿华夏天地之声鸣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54分

3、共鸣,让一切充满可能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尊敬的主持人:

      您好,很荣幸能在这个舞台上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共鸣,让一切充满可能”。

       三个关键词中,“简单”要求以简洁易懂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有希望”要求我们始终对传播中国文化抱有坚定的信心和积极的信念。但是,要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共鸣”始终是最根本的命题。“共鸣”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处理好“共鸣”问题,唤起生植于内心的普遍情感,才能让世界人民真正读懂中国故事。

     “共鸣”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本源。古人“关乎人文,一化成天下”,便开启了中国悠久文化的源头。绵绵几千年,花草虫鱼、鸟兽山河始终是中国文学不倦的题材,在与自然的关照和共鸣中,文人墨客创造了数之不尽的灿烂篇章;哲学上,老子从自然中领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孔子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邹衍观探世间万物而自创阴阳五行学说,“陆王”从自然的山河大川中悟出修生养性之心学 ......以一个词为概括,便是“共鸣”。“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理解和“共鸣”,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底色,其魅力也源于此,其存在也源于此。

     “共鸣”是理解的基础。向美、向善是人类共有的追求,欢乐、悲伤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如何使中国文化调动起人心中最基本的要素,“共鸣”便是最康庄的大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痛苦、悲伤和联合的决心,坚定的信念便是共有的情感,对抗击疫情这件事,全球人民于此同心“共鸣”。“物伤其美,秋鸣也悲。”处理好“共鸣”问题,要积极站在他人的立场,也要积极将他人拉到自己的立场,将所有人看作一个大类,从而传播共有的情感倾向。有了“共鸣”,才能有发自心底的认同,才可能进行理解。传播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国,“共鸣”是不可少的关键命题。

    “共鸣”是共融共和的前提,中国文化中,“天人感应”理念与环境理念不谋而合,“仁者爱人”和民主共和出于一律。相信还有更多的重合和相似,而这些便需要继续去发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毕竟不能与他国文化冲突乃至格格不入。寻找好切入点,让中华文化与他国文化和谐相处,而这也必定不是搞文化渗透,而是寻找一条共和共生的道路。传播中国文化,必须与他国文化和谐共处。

    “共鸣”一词说来简单,但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让我们以“共鸣”为敲门砖,奋力寻找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作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媒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50分

4、讲好中国故事,建希望之舟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嘉宾及主持人:

       大家好!十分荣幸与开心我能作为一名青年观众被邀请在“讲好中国故事”节目中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讲中国故事,建希望之舟”。

       现今,随着中国人民努力的拼搏与发展,中国以日渐成为了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国的崛起依靠的便是中国精神与中国声音。而要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离不开三个关键词——共鸣,简单,有希望。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希望,我认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是有希望的。

      弘扬中国精神,是有希望的,中国精神是什么?是十四亿人民努力发展的坚持精神;是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顽强精神;是敢于创新的拼搏精神……只要全国人民携手共同体现中国精神,那么弘扬中国精神就是有希望的。观众朋友们,回想不久前,疫情严峻之时,全国人民无惧新冠与之战斗,不正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吗?八十岁高龄的钟南山院长逆行而上,不辞劳苦只为救病人与危难之际,不正体现了中国精神的无私吗?正是因为中国精神是这般地伟大,所以弘扬中国精神是有希望的。

      传播中国声音,是有希望的。中国声音,代表着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的呼吁,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途径之一,我认为,只有国人认真聆听中国声音,传播中国声音就是有希望。李子柒在海外网站上以农村生活的视角,向世界传播中国农村的美好之景,讲述中国生活的美好故事。这也让她受到海外数百万人的喜爱,更让海外人喜爱上中国文化:杨丽萍以孔雀舞闻名于世,用舞蹈把中国声音诉说给全世界人民倾听。只要我们用心聆听中国声音,那么传播中国声音就是有希望的。

     观众朋友们,只有真正做到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才能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作为一名青年,我想我更应该学会拥有中国精神,学会传播中国声音。我更充实地肯定,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是有希望的。而讲好中国故事,建起希望之舟,并让希望之舟扬帆远航,更是在座各位与中国人民需要做到的!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49分

5、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共鸣”


亲爱的主持人,观众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刚刚,就众多嘉宾的发言中共鸣,简单,有希望,这三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他们都展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特点,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简单,通俗易懂,才能更好的出国门,被世界的友人所了解;许多国人的不懈努力,就像我们的访谈节目“讲好中国故事”,让展现真实中国予以希望。

        然而,于我观之,“共鸣”一词才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讲好中国故事,人更需要的是能与世界的友人产生“共鸣”,建立起一条情感纽带,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共鸣”才能与我们共同感受到和平,友好,文化浓郁,有责任的真实的中国,彼此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人印象深刻,更能进一步,更深层次认识中国。

       我认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形式不用太过繁复,装饰性太强,反而表现的不够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不在多,有情感共鸣则灵;故事需要感染力,声音透过心灵从而触发外国友人们的情感通性,这才能达到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的效果。就好比李子染的古风视频,将美好宁谧的自然风光与勤劳朴实的农耕生活融合为一体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李子染闲适的田园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内外引起了对美好,慢节奏的现实田园生过的向往,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更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吸引,从而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被大家所惊叹与喜爱。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更重要的就是与世界产生“共鸣”。

       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所“共鸣”的,讲好中国故事也一样,抓住全世界所“共鸣”的美好愿景和美好精神,才能让中国精神,中国声音走出国门,用真实故事才能书写真实的中国,向全世界展现我们的泱泱大国。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与世界“共鸣”,手拉手,心连心,才能共筑美好蓝图。

      我的发言完毕!感谢在场各位的倾听!

49分

6、青年一代,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亲爱的主持人、现场观众: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受邀上台分享我的发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肩负起新时代的重任,讲好中国故事!

       对于我们的中国故事,我们总是会有或深或浅的“共鸣”,因为中国人民都在书写着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是我们人民在探索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一步一步谱写的,中国故事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进取。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能够激发每个中国人民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激励我们砥砺前行。同样,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有利于中国“走出去”。

     不管是“焦裕禄精神”、“攀锦诗精神”,抑或是今年的“抗疫精神”,它们都是简单的、纯粹的。它们都源于奋斗拼搏和埋头苦干,没有其他花里胡哨的修饰。而这些简单纯粹的中国精神便足以让我们动容、让世界动容。而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我的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就必须得讲好“有希望”的中国故事。

       那我们又该如何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首先要认同我们的中国故事,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国家,就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其次,我们要做中国故事的弘扬者和传播者。钱伟长说过:“我会为了我的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出我的全部的学识和智慧。”深以为然,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为国家作贡献是体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而作为青年,我们更应该义不容辞,从这件做起,发一份光、出一份力,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站着时代的洪流中,中国正在高速发展,希望我们都能投入时代的怀抱,讲好中国故事,与时代共同前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48分
发表于 2020-12-31 13: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有希望,国家有形象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李剑林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一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很荣幸参加《讲好中国故事》这个节目。刚刚听了各位嘉宾的发言,我深有感触。在各位嘉宾反复提及的三个关键词“共鸣、简单、有希望”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个关键词“有希望”。所以,下面我发言的中心是:国民有希望,国家有形象。

     毋庸置疑,“共鸣”和“简单”两个关键词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也十分重要。刚才,有现场观众已经表达了在这两个方面的感触。他们的讲述都让我受益匪浅。不过,我自己觉得,“讲好中国故事”包括“向国民讲好”和“向国际讲好”两个方面。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有希望”这个关键词可以很好地链接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回首2020年年初,当所有国民都在为新年的到来欢欣鼓舞的时候,疫情汹涌而至。在疫情之初,民众心里也出现过恐慌的情绪,甚至一度出现了抢货的混乱现象。但是,我们的生活很快恢复了正常。这首先归功于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他们给予了整个国家安然生活的希望。这一点,在座的嘉宾钟南山先生刚才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述。我相信,今天钟南山先生的讲述又将为国民提供更多战胜疫情的希望。在抗击疫情方面,我们首当其冲,我们也迎难而上。在抗疫中,中国的有条不紊和卓有成效不仅体现了国家不畏艰险的精神,也树立了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

     疫情的到来,给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以沉重的打击。有人失去了工作,甚至有人失去了经济来源。曾经,我也看到了马云先生的盒马鲜生向别的公司租用员工的新闻。今天,能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节目现场聆听马云先生亲口讲述共享员工的故事,真是三生有幸。马云先生的做法,不仅在解决自己公司面临的困难,也在为那些员工解除困境,甚至是重新点燃了一些人生活的希望。提供金钱的帮助、物资的帮助,那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解决了工作的问题,才是给予底层的人们重生的希望。为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保障,这是时代的声音。

     今年年初,国家提出“地摊经济”,这是从国家层面为底层劳动者提供的政策倾向。这使数以万计的普通国民重新恢复生活常态的希望。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一个社会良知的支点,也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写照。当然,带领国民走向好的生活,更是一个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在11月份,我们国家实现了扶贫攻坚的伟大目标——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在这个疫情肆虐的年份里,在不少人对扶贫攻坚不抱希望的时候,我们却顶住压力,奋勇争先,在预定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的目标。这就是今天最真实的中国。扶贫攻坚的胜利不仅告诉每一位国民,我们奔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充满希望。这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一剂强心针,它进一步确立了我们国家有责任有担当的伟大形象。

      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我从今天的节目里深切地感受到了“有希望”这个关键词的意义和价值。我想,我们〇〇后这一代人也是“有希望”的一代人。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应该满怀希望奔向未来!
国民的希望,便是国家的希望;国民的幸福,便是国家的形象。

     些许浅见薄识,各位嘉宾见笑。谢谢大家!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EvDhtoE8LK6ZhBuT8USK0w
发表于 2021-1-4 12: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分标准及其他范文:

见:https://weibo.com/1940231843/pro ... 1#_rnd160973437813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1:34 , Processed in 0.06273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