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2|回复: 0

汉语:一边扩张一边在故乡沦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8 04: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wms
来源:人民网
2005-8-6 11:26:41    

  

      7月底,世界汉语大会刚刚开过,会上反映的是世界范围内一片令人欣喜的汉语热现象。据报道,全球学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与此相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中汉语使用不规范现象也屡屡见诸报端。不仅如此,大学生花在外语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花在语文上的时间。有人归纳为“英语六级,汉语初级”。再加上不时传来的外国人在汉语比赛中战胜中国人夺冠、英译汉大赛新加坡人胜出的消息,有人便发出这样的忧虑:当汉语高调向世界扩张的时候,这种古老而优雅的语言,是否会在她的故乡沦陷?“保卫汉语”的口号渐渐浮出水面。

  中国人真的渐渐丧失使用母语的能力了吗?汉语到底要学到何种程度才算合格?语言究竟是要若何符节还是实用第一?

  外国人成了中国通
  
  据文汇报报道,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正如古话说的,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对母语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复旦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傅杰教授这样总结。

  作为每年一度的传统项目,复旦汉语言文字大赛主要考查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结构、多音字的读音、成语解释等,每个学院、系都组队参加。

  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逐年提高是这次留学生队力夺第一的重要原因。复旦教务处徐老师介绍,现在复旦的留学生与过去单一到中国来进修汉语不同,大多数都有相当汉语基础,是到中国大陆来念学位的。此次参赛的选手中,新加坡的小林和韩国一位学生都是中文系研究生,俄罗斯学生则正在旁听博士生课程。>>>

  据《新闻晨报》报道:“以发现翻译新人”为宗旨的首届翻译大赛日前爆出冷门: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把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姚登南。这一评选结果让所有的评委们大跌眼镜,同时也让翻译界人士忧心不已。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黄源深认为,国内的翻译人才已呈现老龄化。而中国翻译选手不敌新加坡人的大赛结果,就是国内翻译人才出现断层的一个证明。著名翻译家草婴称,纵观目前中国文学翻译现状,不仅未能出现大师级的翻译家,反而“技术性”翻译明显占了上风。这次大赛的结果,就是一次很好的警示。
  
  其实,不论是汉语大赛,还是翻译大赛,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比赛。汉语大赛夺冠的外国留学生,不仅在来中国前有相当的汉语基础,而且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汉语的基础知识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而翻译呢?专业行就更强了,在翻译比赛中输掉了,并不意味着所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语言能力下降,只能说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们水平不够。>>>

  那汉语热又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外国人开始重视我们的文化了,我们自己反倒弃之如敝履呢?

  汉语热:经济而非文化
  
  我们的文化底蕴一直就有,何以过去没有人这么热衷汉语?显然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势头有实际的吸引力。

  中国是一个广大的市场与生产基地,因而不但使外国与中国之间的商业经济往来在国家层面上大受其益,也使许多国外的从业人员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如果他们懂得汉语,那么这种利益就更加可观。汉语热直接基因于此,我们完全不必讳言。有的汉语教学者对一些外国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而对中国社会进步却是“零了解”,对中国的态度是“零友好”的情况表示十分着急,认为我们只是注重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方面而已,今后更应该重视在语言教学中推广我们的文化魅力。

  即使我们努力宣传我们的文化,当我们只是一个弱国时,也不会有人热衷于学习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底蕴一直就有,何以过去没有人这么热衷汉语?显然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势头有实际的吸引力。而且学习汉语比学习日语的人多,也不是从来的现象,而只是近年来的迅速变化。请看上世纪80年代,伦敦的双层巴士上就只有英法西日四国文字的欢迎字样,而现在连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也有汉语的讲解,就可以明白个中的道理。

  所以目前汉语热的现象,完全得力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得力于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成功。

  既然如此,只要我们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世界上学汉语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多。在一个以利益为主导的当前世界中,经济永远是汉语热最重要的基础。然而有朝一日,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学习汉语真正成为大部分国家的第一外语需要,那时中国文化就自然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了。在这里,依然用得着邓小平那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发展是硬道理。只要中国发展了,汉语就会有人学,而且越发展,学的人越多。那时回头再来看今天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就会纳闷,怎么只有区区的三千万人?>>> 留学先学读写
  
  一个北大毕业的网友写了他出国后的经验,对国内的语文训练是一个极好的反思:

  语言的听和写其实不是主要的问题,语言的内容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大陆留学生说话,总有《人民日报》的底子,哪怕说点儿简单普通的事,也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弄点什么理论来打底充气。所以在美国,搞文科的学“后现代”那几套最轻车熟路。我在美国,才学会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和写得简单易懂,领略到科学的精神其实就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述得简单易懂。不信你便去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报告,再去听听研究生的资格口试,一定前者易后者难。可能,讲和写的方式便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我们的老祖宗们便喜欢引经据典地把简单的想法复杂化和神秘化。同样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便要比西方的“原子说 ”艰深博大得多。>>>

  “肢解”语文之弊
  
  上面的例子最好的说明了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会明白晓畅的写作。而根子在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日俱减——承载着传统教化功能的语文教学,却被报以如此评价。

  著名作家王蒙,面对小孙子的语文题“傻了眼”。这是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与“窗外有棵杨树”意思最接近的一句话,给出的三个选择是:一棵杨树长在窗外;窗外有一棵树,是杨树;从窗内看出去有棵杨树。“我觉得都差不多,确实不会做了。”

  专家这样总结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肢解”语文,考太多、太零碎的局部知识,过分强调标准答案,不重视综合性;语法教学让人厌倦,过于理性、专业,耗时多而收效小,有的学生还可能被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语文阅读脱离语言环境,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标的讨论,曲解文本内容,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高考作文导向也起到了一个不好的影响。作为类型只有议论文,很少说明文和记叙文。而用语言来准确的描述和说明一件事情比议论有更大的用处。

  必须承认,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说的优雅,写的漂亮都是一件难事儿。需要专门的训练和勤奋的打磨。不过,这就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一样,公德是一个底线,而个人修养不必有统一的要求。汉语的尊严不是靠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流维持的,而是靠以语言为生的人维持的,比如小说家,比如诗人,比如学者。语言归属的文化有创造力,语言自然不会消亡。不然,即使用的汉语再规范,对古书掌握的再熟练,故步自封,语言的尊严还是很难维持。顶多落一个祖上曾经阔过而已。

  过分纯洁很容易走向保守。不错,看重语言的规范性,旨在保证语言的纯洁性,但这种规范性要有弹性,是动态的不应是僵死的规范。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宽容比扼杀更重要。如此,也就谈不上沦丧与否的问题了。

[ 本贴由 孙兰荃 于 2005-8-8  04:44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05:14 , Processed in 0.0717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