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69|回复: 0

怎样查考方言俗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6 20: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http://www.zhsc.net
2005-4-26


     方言即地方语言,它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某一地区的方言与全民族语言总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时各地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这里只谈谈方言词汇的查考。

     语言学家们认为远在部落语与部族语时代便不断产生方言。我们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已形成许多方言区,除中原以外,关西、北燕、陈楚、江淮、齐鲁等地,均有各自的方言。如“编蝠”一词,函谷关以东的各地称作“服翼”、“飞鼠”、“老鼠”,也有称作“仙鼠”的,关西秦陇之间称作“蝙蝠”,北燕称作“蟙?(zhímò)”。现在,我们把汉语更明确地划分为:北方话(也称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粤语八个方言区。这些方言区都有自己许多特殊的词语。同一意义,各地往往称呼不同。如“膝盖”一词,北京叫“胳棱瓣儿”,济南叫“膊拉盖”,成都叫“磕膝头儿”,合肥叫“胳老头子”,广州叫“膝头骨”;再如:“砚台”,成都叫“墨盘”,昆明叫“砚瓦”,苏州叫“砚岳”,温州叫“园瓦”,长沙叫“砚池”。

    俗语是流行于民间,在群众口头中常用的一些定型的通俗语句,包括谚语、俚语、歇后语等。俗语往往地方色彩很浓,所以有些俗语也即是方言词语,二者很难截然分开,许多方言汇释的著作都兼收俗语。

    值得注意的是,方言词语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日常语言的交往中,而且也反映到书面语言中,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史书籍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方言词语。如《楚辞·九章·惜往日》:“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dàn)谩而不疑。”其中“訑谩”一词,有些费解。王逸注云:“张仪诈欺,不能诛也。訑,一作?。”洪兴祖补注曰:“訑、慢,皆欺也。”其实“眠娗(qìng)”、“脉蜴(yì)”、“譠媞(tí)”、“譠(tān)谩”、“?(lì)忚”、“诞谩”,皆是联绵词,不应拆开讲,又都是方言,“欺谩”的意思。这个问题查查《方言》就清楚了。书中说:“訑谩,楚郢以南东扬之郊通语也。”为了辨明和掌握方言词语的语义、作用及来源,很有必要了解查检方言的工具书和查检方法。

^^一

    我国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开始采集各地民歌和“殊方异语”。秦汉以来更出现了记录方言的著作,如现在流传下来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即是其中之一种。因而,查检古代方言,首先要使用这本书。
    《方言》是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地汇集古代方言的著作,后世许多研究方言的著作都是围绕这部书撰写的。

    《方言》一书,一般认为是汉代扬雄所撰。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汉代著名辞赋家、语言文字学家,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哲学家。他学识渊博,著述很多,有《法言》、《太玄》、《训纂编》,并创作许多辞赋名篇。人们推测扬雄在长安做官时,广泛收集前人积累的资料,并到各地采集方言,后来编成此书。

     今本《方言》十三卷,一万二千多字。其中也可能有后人附益的内容。《方言》仿《尔雅》的体例,依类归卷,但又和《尔雅》有区别。《尔雅》只罗列古书中同义词加以简单的解释,而《方言》却不仅有注解,还着重说明词义的不同,并指出这些词语在汉代以后又有哪些变化。《方言》能用今言释古语,又能用通语释方言,做到融会贯通,从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汉代方言区域分布的大致情况。

      后人有关《方言》的注释、研究著作,也不能忽视。晋人郭璞曾为《方言》作注解,其中有很多新的见解。人们历来认为郭注《方言》与《方言》原书是相得益彰的。郭璞精通音义训诂,能用今语说明古语,将晋代方言和扬雄所记的汉代方言参照比较,在意义上证明古今语义相近,或者说明语同而义不同,或者义同而语不同。在地域上,指明某些古语依然在某地保存;或者不在某地而转在别处,甚至后来进一步成了普通话。

     清人对《方言》更为重视,为它作疏证校勘的人很多,如戴震著《方言疏证》,卢文弨刊行《重校方言》,钱绎撰《方言笺疏》,王念孙撰《方言疏证补》。这些书在《方言》的校正、阐发方面都有贡献。只是很长时期,无人把他们所做的工作总结起来。

     今人周祖谟先生撰著《方言校笺》一书,为《方言》的研究做了总结。周著以宋代李孟传刻本为底本,参证清代戴震、卢文弨、刘台拱、王念孙、钱绎等各家研究成果,精心比勘,重新刊定,成为后出转精的定本。吴晓铃先生又为《方言校笺》编了《通检》,附于书后,查阅方便。

     历代仿《方言》体例撰述的著作很多,如清代杭世骏的《续方言》。此书专门收集唐宋以前古籍中散见的方言,作为《方言》的续补。程陈盛又作《续方言补正》,徐乃昌再作《续方言又补》,都是这类著作。此外,近代章太炎先生著《新方言》汇释方言俗语八百多条,兼附辨析与考证,探求方言的语源,在方言的研究上另辟蹊径。

^^二

    唐宋诗词、宋元话本、金元戏曲、明清通俗小说中多用当时口语,其中含有不少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在当时当地是通俗易懂、人人明白的。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这些方言词语反倒成了我们阅读欣赏这些作品的主要障碍。如白居易《赠邻里往来》诗“骨肉都卢无十口,粮储依约有三年”的“都卢”,苏东坡《减字木兰词》“今年十四,海里猴儿奴不是”里的“海里猴儿”,究竟怎么理解,颇为费解。还如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龙图往常断事曾着数,今日为官忒慕古”,《董西厢·二洞仙歌曲》:“当初遭难,与俺成亲事,及至如今放二四”。这里的“慕古”、“二四”两词,也使人感到似是而非。又如古典小说《石点头》第三回也有这样一句:“可怜这清清白白一个好后生,弄得乌不三,白不四,三分似人七分象鬼。”这“乌不三,白不四”一语要加以注解,怕也很难做到准确。

     遇到这类词语,首先要弄清它来自诗词,还是来自戏曲;是属于宋元话本,还是属于明清小说;原作大概是哪一个时代的等等。然后再分别试查一些专门解释文学作品中方言词语的著作,如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此书用力很勤,收词多为诗词中常见而费解的,解说常有精辟的见解,尤其例证十分丰富,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令人确信不疑。在此书可以查明,“都卢”原来是“统统”、“总共”的意思,这句是说“骨肉亲人不过十来口”。苏词中“海里猴儿”是一个昵解,书中载有龙沐勋《东坡乐府笺》引傅榦注苏词云:“海猴儿,好孩儿也”,“海”与“好”,“猴”与“孩”,均取其音近。至于关剧和董西厢的两句,可以查查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和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这两部书都是专门汇释金元戏曲杂剧中方言俗语的著作。《金元戏曲方言考》出版略早,收词六百多条。《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出版稍晚,收罗更广,有一千多条词目,例句也较丰富。上述例句,查这两部书都可以获得解决。原来“慕古”即是“糊涂”,“二四”即是“放赖”。小说词语可以查陆澹安的《小说语词汇释》。此书收明清以来六十多种白话小说中的语汇,包括方言、俗语、江湖黑话等八千多条,加上后面附录的二千条,共一万多条。当然小说语汇丰富得很,此书还远不能称作完备之作。不过一般常见的词语,如前面所举的“乌不三,白不四”之类词语还是收进了,在该条下注明“吴方言,不干不净”的意思。

    当然光凭查这些书还解决不了古典作品中方言词语所有的问题,还需要注意平日积累,在读书时遇到这类词语,应该随手记录下来,相互比较,时间久了,自然可以掌握较多的方言词汇。

^^三

    以上所讲多是书面上的方言,对现代民众口头活着的方言的调查,是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当时语言学界的一些老前辈,首先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方言调查,如赵元任先生先在我国东南,接着又到华中、华南开展方言调查,他把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与研究,发表了《现代吴语研究》(1928)、《钟祥方言记》(1935)、《中山方言》(1948)等专著。此外,陶燠民、董同龢诸先生等对闽方言、华阳客家话(或都市郊的一种方言)作了较深入地调查。建国以后,方言调查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曾组织师生在全国各地调查方言,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汉语方言词汇》和《汉语方音字汇》两部著作。《汉语方言词汇》把普通话的语词与有代表性的方言区的城市(济南、沈阳、西安、成都、昆明、合肥、扬州、苏州、温州、长沙、南昌、梅县、广州、阳江、厦门、潮州、福州)的语词一一对照,共选收普通话语词有九百多条,方言词数千条。《汉语方音字汇》共收二千七百余字,每字注明中古音的韵摄、呼、等、声、韵各项,下列十七个方言点的读音,均以国际音标注音。这两书收词都是日常应用的语词,虽然还不够广泛,但对研究各地方言、方音,研究汉语发展史,推广普通话仍不失为很好的参考材料。

      现代作家如老舍、赵树里、丁玲、欧阳山等人在作品中也常运用一些生动、鲜明的方言俗语,增强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但目前这方面还缺乏系统地收集、整理,没有系统汇释各地方言的辞典,如果要查找现代文艺作品的方言词语,可翻阅以下几种书:傅朝阳的《方言词例释》,本书收方言词三千余条,采自一百多位现代作家的二百部作品,并有《水浒传》、《红楼梦》等少数古典作品中的方言词语;任明的《北方土语词典》,此书收现代文艺作品中北方方言俗语一千五百余条;金受申《北京话语汇》,此书收北京地区一些特殊的方言俗语一千三百条。虽然这几部书都是罗列一些材料,并未经过系统归类和科学整理,作为研究方言的资料还显得很不足,但可作为阅读作品的参考。

       俗语人们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似乎无须加以汇释,不过有时要了解它的源流,也需要参考有关著作。在古代俗语是和雅言相对而言的,俗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在诸子、野史、稗传、笔记等书中有所记载。明代以后出现许多专门辑录俗语的辞书,如陈士元的《俚言解》、张存绅的《雅俗稽言》、顾张思的《土风录》、钱大昭的《迩言》、胡式钰的《语窦》、郑志鸿的《常语寻源》、郝懿行的《证俗文》、翟灏的《通俗编》、钱大听的《恒言录》、陈鳣(shàn)的《恒言广证》等。

      此外,近代和现代出版俗语方面的工具书、资料书很多,如胡韫玉编的《俗语典》、兰州艺术学院编的《中国谚语资料》、马国凡编的《歇后语》等,其中以《中国谚语资料》一书收集词语最丰富,共收谚语四万五千八百条。这些书也都可以作为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4:40 , Processed in 0.1119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