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0|回复: 0

考史必备的工具书------《二十史朔闰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6 22: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http://www.zhsc.net/
2005-4-26


    1925年底,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出版了一本查年代历法的书,全书尽是干支和数字的表格。出版后,轰动了当时学术界,尤其引起研究文史的学者们极大重视。出版不久,抢购一空,半年后,即再版。这本书,就是当时正在北大研究所任教的陈垣撰著的《二十史朔闰表》。当时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和欢迎,就因为它是一本读史不能离开的极好工具书,内容确切严密,使用方便。这书出版前,我国还从来没有一部贯串二千年,中历、西历、回历可以互换的精确年表。

    清朝李兆洛曾编过一本《纪元编》,是一部较好的讲纪元的工具书,陈老对这书也很称赞,他自己就备有多本,因经常翻阅,多少本《纪元编》被他用得碎烂。清代学者自有此书后,读史比前已方便很多。但这书只有帝号和干支纪年排比,没有西历,更不会有回历,远远不能适应后来考史的需要。但过去除此书外,再没有其他查年代历法的书可以参阅。

    陈老因自己在考史时深感历表的重要。他在研究外来古教时,为了对比西历、回历,常需翻阅很多资料,而中外资料,往往记载参差,对不上口,使人无所适从。各种历法的年月日不能确切推算,造成很大困难,研究工作不易进行。且每遇这类问题就推算一次,非常麻烦,也浪费时间。因此他感到必须有一部包括中、西、回三历的精确历表,才能利于读史和研究。于是在他撰著几部外来古教及其他有关著作的同时,开始注意积累年表、日历的资料,等这几部书完稿后,马上进行这部包括中、西、回三历年月日年表的整理。

    他为什么要对照中、西、回三种历法呢?就是因为这三种历法各不相同:

    中西历纪年,一年相差十多天至五十多天,西历岁首,一般都在中历岁末,如不按年月日计算,而以中历某年作为西历某年,则在岁首岁尾之间,会有一年的差误。

    阿拉伯史书所用的赫吉拉历(Hejira),即所谓回历,与中西历都不相同。回历每月的天数固定,单月大尽,各三十天;双月小尽,各二十九天。每隔二、三年有一次闰年,逢闰年十二月末加一天,成为三十天。所以回历平年354天,闰年355天。因回历不设闰月,故每年岁首不定,与季节无关。

    回历和中历对算,每经三十二、三年就差一年,即回历每过三十二、三年就比中历多一年,每一百年多三年多,一千年多三十几年。

    如不了解这三种历法的差异,则在历史记载的运用上,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

    更因为在《明史·历志》里谈到回历时,说回历“起西域阿喇必年(原注:隋开皇己未),下至洪武甲子,七百八十六年”。

    洪武甲子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这一年按回历上推七百八十六年,是回历纪开始,本来不错。上推七百八十六年应为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但《明史》在下面注“隋开皇己未”,这就大错了。隋开皇己未是隋文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这是因为《明史》作者错误地按中历上推了七百八十六年,则把回历纪元的开始提早了二十三年。从此,很多人就按着这个错误的推算来计算回历纪元,因此在历史文献典籍上,凡涉及中回历比较时,很少有不错的。

   为了今后考史的人工作方便,陈老决心写一本二千年的历表,表中包括中、西、回三历。他说:“这是一人劳而百人逸,一时劳而多时逸的事情,再困难也要把它做出来。”

    他首先编制了《回历岁首表》,这个表用回历岁首以求得中历、西历的年月日;其次又编制《中历西历岁首表》,这个表可以用中历或西历岁首分别求得其他两历的年月日,这就解决了三历中“年”的比对问题。

    西历和回历每月的大小都是固定的,闰年都增加一天,西历在二月,回历在十二月,也是固定的。但中历的闰月不定,每月大小尽不定,即朔日不定,如不了解中历的朔闰,则只能求得三历的岁首日期,无法求得三历岁首以外的年月日。这也就是此书编著最困难之点,也是这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他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在前两表的基础上又制定《中回历月表》、《中西历月表》,印寄各地师友,征求意见。不久,写成《拟编〈中西回三历岁首表〉意见书》一文,刊载在1924年《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上,文中说明自己几年的设想,以更广泛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资料准备得差不多了,但又遇到编排上的困难。他想把二千年错综复杂、变化多样的三种历法,用一种固定的格式统率起来,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最简单的图表,使之具备多种用途,并能准确地反映出各种不同的变化情况。

   既不能因中历有闰与不闰而搞得每年形式各异,又不愿因中历闰月不在固定月份而变换表格;既不能因历朝多以正月为岁首,就对以其他月为岁首的朝代无所反映,又不愿因为岁首有变化而使格式不一。如果每换一种情况就变换一种格式,则全书不能划一,又不便于查检。一年一表,一表一页,固然便当,但只能用于近代史,如用于二千年的历史,则篇幅太多。其他如几个政权同时并列时怎样编排?两个朝代首尾交替时怎样排列?一年改变几个年号时怎样表现?回历与中西历有较大的差异又怎样排比?这种种复杂情况,都是他在编写时颇费斟酌的难题。

   设计表格时,他终日苦思冥想,食寝不安。换了很多的样式,画了繁复的草图,研究了无数的办法,参考了不少的中外资料,请教过的师友同行更不计其数。最后终于想出了现在用的这样一种表格。这种表格,两千年只用一种版式,复杂变化的情况都能一一表达,前后一致,整齐划一,容易查找,甚为便利。

   本书内容: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自汉平帝元始元年起加入西历,以中历朔闰可求西历年月日;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起加入回历,以回历岁首可求中西历年月日。西历476年(刘宋后废帝元徽四年)前,并注明罗马历。

   表以中历为基础,每页十年,分十行,每行一年(以顶上一个干支纪年作为一行)。

   表格栏外:

   书眉每行的干支,是这年的甲子纪年(即干支纪年);书眉上阿拉伯数码是说明自这年起的四年使用第几个日曜表。日曜表共七个,附于全书最后。书眉上注“2”字,则指有“2”字起的四年用日曜表2。如图90页,书眉的“1”,即指西历685一688年用日曜表1。

   日曜表每表四年,书眉上有数字的这一年,即用四年中的第一年,以后下推。日曜表上排列的字码为西历月日,字旁黑点为星期日。

   自公元元年至公元2000年间,大都是每四年用一个日曜表,而所用的日曜表都是按1至7顺序排列,只有五处因改变历法,排列和顺序都有变动,即公元4年(汉平帝元始四年)罗马失闰,公元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格勒哥里十三(GregoriusXIII)改历,以及改历后逢百年不闰之年,即1700、1800、1900年这五处,不按此规律。

   表格栏内:

   最上一格是朝代、帝号及年号纪年。每页右下角是回历和西历纪年,其数字都是本页十年的第一年,知第一年则可知这页其他九年的回历和西历。

   最右一行的十二个格,是中历正月至十二月。第十三格是闰月,自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后增加一格,即第十四格,是回历。

   表格内纪年的十行,其干支是这月朔日(初一日)的干支;干支左侧是中历朔日相当于西历的月日,中文数字表示西历月数,阿拉伯数字表示西历日数。

   如图90页,第七行,西历为687年(唐武后垂拱三年),正月栏即说明这年正月初一日干支纪日为丙申,这天是西历687年1月19日。知初一日是丙申,则可知初二日为丁酉,初三日为戊戌……,可推出全月每天的干支;知初一日是西历1月19日,则可知初二日为1月20日,初三日为1月21日……,可推出全月每天西历的日期。每个月就有这样简单几个字,则二千年中历每天的干支和相当于西历的年月日都可查出来。

   中历每月大小尽不定,只要看相邻两月的天干即可知每月大小,天干相同则上月为大,不同则上月为小。如图90页,永隆二年正月辛未朔,二月辛丑朔,则正月大;二月辛丑,三月庚午,则二月小。以下类推,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小,六月大……。

   闰月栏:仍以图中第七行为例。这行闰月栏即说明唐武后垂拱三年是闰正月,闰正月初一日是丙寅,是西历687年2月18日。

   凡这年有闰几月,即应把闰月看做是排列在几月之下,如闰正月,则应看做是在正月之下,按正月、闰正月、二月……排列看。

   回历栏:所列数字是回历岁首相当中历的月日,中文数字是中历月,阿拉伯数字是中历日,旁有黑点者,是回历闰年。图中90页第一行即说明永隆二年中历八月初三日是回历岁首,回历这年是闰年。因回历每月天数固定,从表上又已知中历朔日,则可推知回历全年的月日和中历、西历月日的对比。

    凡新帝即位或两朝递嬗时,一般都改换年号,称改元。有时一年有二号、三号。本书每页固定十年,年中改元不另起行,只在这年下面注明,表上不列元年。因凡有二年知必有元年。如图90页,永隆二年下注“九月乙丑改元”,即这年九月乙丑日改元为开耀元年。九月丙申初一,可推知乙丑为三十日。

    图91页,武后天授三年,“四月朔改元如意,九月庚子改元长寿”,即一年改元二次。四月初一改为如意,九月初九又改为长寿,一年有天授、如意、长寿三个年号。

    两千年来,中历基本上是以正月为岁首的,但中间有几次改历,分别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岁首。改历后,有时月份标号改动,即将新岁首月改名为正月,也有不改的。凡改历时,表上即以粗墨线为标志,粗墨线下之月,为改历后的岁首月,改历办法在下面注明。

    武后永昌元年改历,至久视元年十月又改回。如图90、91页,在西历689—699年中历十月、十一月之间墨线加粗,则可知武后改历以十一月为岁首。

    今举二例说明:

    用此书查史书上的日期,如:
    《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永隆二年闰七月丙寅,雍州大风害稼,米价腾踊。八月丁卯朔,河南、河北大水。

    从表上可知:
    中历永隆二年闰七月三十日雍州大风,八月初一日河南、河北大水。
    西历是681年9月17日和9月18日。
    回历是61年12月27日和28日。
    查日曜表,可知这两天是星期二和星期三。

    又,用此书可校史书上日期的错误,如:
    《北史》七《齐本纪》中:“天保元年夏五月乙丑,降魏朝封爵各有差。”“乙丑”,《北史》的各种版本都作“乙酉”,唯《北齐书》卷四《文宣纪》作 “乙丑”。两个干支纪日,谁是谁非?查此书得知这年五月已酉朔,则此月不能有“乙酉”,故知“乙酉”误。乙丑是五月十七日,与前后文的日期顺序亦合。点校本已据《北齐书》改正。

    只要掌握了这书的基本规律,检用非常方便。写这书的同时,陈老还撰写了《中西回史日历》,两书“繁简不同”,可以“互相为用”。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二号墓出土“汉元光元年历谱”,据此谱知汉太初前用《颛顼历》,陈老此书是按《殷历》推算。惜他已于此谱出土前一年逝世,未及见。

    这书原写至1940年,我曾问他为什么不多写若干年,他说:“我已写到民国二十九年。民国是不会很长的,下面不好写。”果然在他所写断限的九年后,全国解放,比他原书多写一页都是不合适的,他的识见,令人敬佩。

    1956年3月,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时,尚未及增订,1962年7月中华书局再版时,重加修订,改正错误四十余处,并增加了六十年,至2000年。

    这部书是我国历表的创举,六十多年来,学人称便。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为目前其他历表所不能代替,所以说这是一部读史不可一日离的极好工具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7:18 , Processed in 0.0613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