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86|回复: 0

中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研究述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30 13: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庄初升(韶关学院中文系)
来源:青藤书屋


摘 要: 中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清塞音、清塞擦音时多数字不送气,少数字送气,送气与否并不以《广韵》的声韵调作为条件,因此被视为一种不规则的音变现象。近30 年来,中外的一些方言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完全不同或者同中有异的结论。方言学界所谓的闽北方言“第九调”是与中古全浊声母的清化相关的一个问题,也有一些学者进行有益的探讨,直到最近几年还有相关的文章发表。文章对上述各家的方法和观点进行介绍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切韵》音系的全浊声母“并、定、澄、从、邪、船、禅、崇、群、匣”在现代汉语的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清化,清化后读塞音、塞擦音时是否送气,以及什么音韵条件下送气,什么音韵条件下不送气,一般是有规律可寻的。多数客赣方言、部分豫西南、晋南和关中方言、部分徽州方言和江淮地区的通泰方言一律送气,而新湘语和多数平话、少数北方方言、粤方言和南部吴方言则一律不送气,都不存在音韵条件的问题。多数北方方言“平送仄不送”,多数的粤方言“平上送,去入不送”都以声调作为条件。另外,粤北地区某些土话或以声纽作为条件,或同时以声纽、声调作为条件,也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庄初升等2000) 。

      闽方言在上述问题上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中古全浊声母今读清塞音、清塞擦音时小部分送气,大部分不送气,送气与否并不以《切韵》音系的声、韵、调作为条件,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明显的规律,因此比较普遍地被视为一种不规则的音变现象。近30 年来,中外的一些方言学者深刻地认识到闽方言的这种“不规则的音变现象”是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先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完全不同或者同中有异的结论,我们姑且把它们归纳为几种学说: (一) 原始闽语说; (二) 语言层次说; (三) 移民汇合说。下面分别加以简单评述。



(一) 原始闽语说

中古全浊声母在闽方言中今读清塞音、清塞擦音时小部分送气,大部分不送气的不规则现象,罗杰瑞(Jerry Norman 1973 、1982 和1986) 认为用《切韵》音系的清音不送气、清音送气和浊音三套塞音、塞擦音声母来进行解释是非常困难的。联系闽北方言中存在的一些声母异常现象以及所谓的“第九调”(阳平乙) 现象,罗杰瑞抛弃了《切韵》音系的声母框架,用他所构拟的“原始闽语”( Proto - Min) 的六套塞音、塞擦音声母来进行解释。这六套塞音、塞擦音声母是:

1 * p  * t   * ts   * tš  * k
2 * ph * th  * tsh  * tšh * kh
3 * -p  * -t   * -ts   * -tš * -k
4 * b  * d   * dz   * dž * g
5 * bh * dh  * dzh  * džh * gh
6 * -b  * -d  * -dz   * -dž * -g

罗氏所构拟的这六套塞音、塞擦音声母比起《切韵》音系来多出了三套,即清音声母方面多出了一套“弱化清声母”(用前加“ - ”表示) ,浊声母方面多出了一套送气浊声母(《切韵》音系的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主流观点认为是不送气的) 和一套“弱化浊声母”(用前加“ - ”表示) ,不能不说是非常复杂的。罗氏认为六套塞音、塞擦音中,“送气浊音和不送气浊音的对立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个特点为各处闽语所共有,并区别于别的方言区。”(1)实际上,他正是用这两套不送气和送气有着音位对立的浊音声母来解释闽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与否的不规则现象,即读阳调的不送气清音声母来自不送气浊音声母,读阳调的送气清音声母来自送气浊音声母。另外,罗氏用第三套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即“弱化清声母”) 和第三套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即“弱化浊声母”) 来解释闽北方言声母的一些异常反映以及声调上超出四声八调系统的所谓的“第九调”现象,关于这个问题详见本文第三部分。

(二) 语言层次说

余霭芹(1976 、1982) 不同意罗杰瑞的观点,转而从语言层次的角度来考察中古全浊声母在闽方言中今读清塞音、清塞擦音时小部分送气,大部分不送气的不规则现象。她在研究遂溪闽方言文白异读的时候发现,当一个全浊声母字今有两读的时候,读不送气清音声母的多与白读韵母结合,读送气清音声母的多与文读韵母结合,因此她认为中古全浊声母在闽方言中今读清塞音、清塞音时送气与否的不规则现像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层次相互交错的结果造成的,不送气清音的读法与侗台语底层有关,属于比较古老的层次;送气清音的读法是受北方方言影响以后形成的,属于比较晚近的层次。

中古全浊声母在休宁、黟县等地的徽州方言今读送气与否的不规则现象与闽语基本相同,平田昌司(1982) 在研究徽语的这一现象时采用了余霭芹的语言层次说,认为徽语中“古全浊声母的不规则分化是由于汉语内部的派系和层次等原因而产生的”(39页) ,接着他根据清代婺源人江永《音学辨微•榕村〈等韵辨疑〉正误》中关于婺源方音的描述,得出“现代休宁方言中不送气的是古层,送气应是近几百年间显著地增加的新层”(40 页) 的结论。平田(1988)在讨论闽北方言“第九调”的性质的时候,仍然坚持上述“层次说”,他说:“这里再举一条层次说的旁证:四川老湖广话(据崔荣昌、李锡梅1986) 的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今读分化成不送气浊音和送气浊音⋯⋯。老湖广话是从湖南湘语区迁入四川的移民的语言,这种现象可能是老湘语(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 与四川官话(古全浊声母逢古平入二声今读送气清音,逢古上去二声今读不送气清音) 相互渗透的结果。我们不妨假定,闽语也经历过同样的历史。”(13页) 鉴于徽语休宁话中出现的送气音显然和赣方言的影响有关,王福堂(1999) 提出一个假设,“看来闽方言古浊声母塞音塞擦音部分字不送气、部分字送气的现象,可能也是相邻赣方言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闽方言原有的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字清化后不送气,送气音则是由赣方言借入的。”(93 页) 这实际上也等于承认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读不送气音是闽方言固有的层次,当然也就是比较古老的层次。

李如龙(1985) 指出,“对于闽方言的这一现象,余霭芹和平田昌司都认为反映了方言语音的不同历史层次,不送气清音代表较古的一层,送气清音则代表晚近的一层。我很赞赏他们考察问题的方向,但是在同一方向上我得出了同他们相反的结论。”(140页) 这一相反的结论即“闽方言把古全浊声母读为送气清音的词应该是早期定型的方言词,它的送气音应是反映了《广韵》以前的上古音的特点。”(141 页)作者接着从四个方面举例论证了闽方言中把古全浊声母读为送气清音是与早期定型的方言词相联系的比较古老的语音层次,然后利用学界古音研究的有关成果,推断出上古音的较早阶段全浊声母曾是送气音,后来逐渐演变为不送气音。作者的言下之意似乎是,闽方言的这种“旧层送气、新层不送气”的情形正分别代表了上古浊音送气、中古浊音不送气的两个历史层次。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罗杰瑞的“原始闽语说”提出了批评,认为“对于这种不同历史层次的现象未必要推到一个原始闽语的共时平面上”(145 页) 。

(三) 移民汇合说

张光宇《论闽方言的形成》(1996) 一文认为, “据《晋书•地理志》,西晋末年南下的北方移民大致可分青徐、司豫、秦雍三股。⋯⋯其中和后来闽方言形成有关的是青徐移民和司豫移民。这两股移民汇聚到江东地区,构成东晋政权的基本台柱。”(16 - 17 页)因此他认为,中古全浊声母在闽方言中读送气清音的,是历史上的司豫移民带来的,“司豫移民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这个类型特点,通泰方言如此,皖南、客、赣方言也莫不如此。”(18 页) 读不送气清音的,是历史上的青徐移民带来的,“这一层关系有两个支持。其一是古全浊声母在辽东半岛文登、荣城一带犹有平仄皆不送气的残迹。(张卫东1984) 其二是西晋末年随司马睿南下的千余家多从辽东半岛的琅 出发。”(18 页) 因此,“闽南方言‘堂’[ tŋ ] 不送气而‘糖’[ t‘ŋ ]送气正是青徐移民和司豫移民分别从中原东部和中原西部方言带来的结果。这一点足以说明,所谓层次不同是地理背景不同和类型不同。两种类型汇合在一起,这就是平面分析理不出分化条件的原因。”(18 页) 张氏的上述言论还见于他的《闽客方言史稿》(1996)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姑且称之为“移民汇合说”。



罗杰瑞完全从闽方言的内部比较出发,构拟原始闽语的六套塞音、塞擦音声母,再回过头来解释闽方言的全浊声母今读送气与否的不规则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很严密,实际上“在传统汉语音韵学文献以及汉字谐声系统中可能找不出任何旁证”(平田昌司1988 :12 页) ,似乎是一种循环式的论证,并不具备解释的能力,虽然也有一些追随者,但总体上看来还是颇受学界同行批评的,如上所述,这里不再重覆。

关于“语言层次说”,杨秀芳(1989) 总结道:“面对闽语和徽州方言不规则的读法,语言层次说颇具有说服力,尤其当我们注意到这些方言都有移民的历史时,这种解释是很自然的。至于送气音代表较古层或是较近的层次,以及这些语言层何时、如何影响徽州方言,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材料提供出来让语言学家研究。”( 57 页) 她同时指出,“从梁玉璋(1984) 的统计来看,福州话文白声母异读也以文读不送气、白读送气的例子较多,几乎是白读不送气、文读送气例字的四倍。林寒生(1985) 的研究也显示福州的文白声母异读以文读不送气、白读送气居多。”(56 页) 其实,“文读不送气、白读送气”在其他的汉语方言中也还可以找到一些旁证,例如广州等地的粤方言,全浊声母上声字文读不送气、白读送气,从文读为阳去调而白读为阳上调来看,白读送气显然是粤方言固有的层次;又如山西的洪洞、临汾、新绛、闻喜、万荣等地,文读系统与北京话一样“平送仄不送”,而白读系统不论平仄一律都送气。另外,我们不难发现,浊音声母较早清化的方言,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都送气,如多数的客赣方言、部分的豫西南、晋南和关中方言、部分的徽州方言和江淮地区的通泰方言,一般都认为其形成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五代的西北方音。相比之下,浊音声母较迟清化的方言,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都不送气,如长沙话等新湘语和庆元话等南部吴语。何以知道长沙话和庆元话浊音声母较迟才清化呢? 我们只要看看它们周边的方言大多还保留着浊音就清楚了。总之,我们认为李如龙(1985) 从语言层次的角度论证了中古全浊声母在闽方言的今读“旧层送气、新层不送气”的基本结论是正确的。万波(1998) 指出,李如龙(1985) 的文章“不仅注意运用量化分析方法从正面论证,而且注意反例的说明,分析细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闽语古全浊声母不规则分化现象的讨论文章中最具说服力的一篇”( 68页) ,这个评价非常中肯。当然,文章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只是根据管燮初重新整理过的《说文》谐声关系,就假设上古汉语全浊声母是一种“浊音浊流”,从而推测闽方言把部分中古全浊声母字读为送气清音是反映了上古音“全浊声母曾是送气”的特点,证据略显不足,推论略显勉强。

最后看看“移民汇合说”。这种观点充分注意到闽方言的形成与历史上多个来源的移民的关系,就闽方言研究的方法论来说有其可取的地方。但是,具体到中古全浊声母闽方言的今读这样的问题,是否一定要与西晋末年的司豫移民和青徐移民联系起来呢? 实在令人疑窦丛生。第一,没有证据表明早在西晋末年中原西部(司豫) 的方言已经浊音清化,而且是属于平仄一律送气的类型;第二,中古全浊声母在辽东半岛文登、荣城一带的今读固然是平仄皆不送气,因此把它看作是西晋末年中原东部(青徐)方言的残迹,则证据非常不充分;第三,西晋末年青徐移民从中原东部带下来的平仄皆不送气的特点为什么没有在他们首先到达的江淮地区、太湖流域和浙江的吴方言区留下痕迹呢? 为什么上述多数地区还保留中古全浊声母的浊音呢? 我们认为,诸如上面这些疑问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答,那么“移民汇合说”就无法令人信服。



与其他地区的闽方言相比较,闽北方言的声母和声调都有一些异常的反映:在声母上,表现为中古的塞音、塞擦音不论清浊都有一部分字今读为零声母、浊擦音或流音等“弱化声母”;在声调上,则存在一类超出四声八调系统的所谓“第九调”。“第九调”( Tone 9) 是罗杰瑞在上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研究建阳方言的时候首先提出来的,后来他说:“如果一个调类来源复杂,又有分化,又有合并的,就标作第9 类(合调) 。”(1986 :38 - 39 页)“例如,建阳话的第9 调,是由《切韵》的阴平、阳平、阴去三个调类的一些字组成。”(1986 :41 页注(3)) 实际上,根据罗杰瑞自己的统计,建阳话中“第九调”字一共有88 例,其中古浊平字占了64 例。正因为如此,陈章太、李如龙(1983) 把这一类声调称为“阳平乙”,表示它多数字和“阳平甲”(第二调) 来源相同。李如龙(1990)更进一步指出,“古浊平字在闽北方言有分读阳平甲、阳平乙两种调类的(如松溪、政和、建阳) ,有分读阳平和阴去的(如石陂、崇安) ,也有分别混入上声和阴去的(建瓯) 。不论是两个阳平或没有阳平调,把古浊平字分读两调是共同的特点。”(122 页) 我们考虑到闽北方言所谓的“弱化声母”和“第九调”问题与中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的问题关系密切,罗杰瑞的“原始闽语”声母的构拟也都一并涉及到这些问题,所以放在这里一起讨论。

罗杰瑞把闽北方言的“弱化声母”现象和“第九调”现象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为此他在“原始闽语”的六套声母系统中构拟了两套“弱化声母”,即第三套的“弱化清声母”和第六套的“弱化浊声母”。罗氏用“弱化清声母”来解释建阳等闽北方言把中古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字今读为“弱化声母”(如ø、v、l等) 的现象,以及“由这第三套清音声母引起的声调上的演变,不同于由其他清塞音、清塞擦音引起的声调演变”(1986 :39 页) 的现象,即“第九调”现象;罗氏用“弱化浊声母”来解释建阳等闽北方言把中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字今读为“弱化声母”(如ø、v、l等) 的现象(2) ,以及把中古浊声母平声字今读为“第九调”的现象。直到近来,Zev Handel (韩哲夫) 还撰文证明罗氏的拟测是可靠的,而且进一步确定在原始闽北时期“第三套”塞音和塞擦音是送气的浊声母(Zev Handel 2003) 。

余霭芹早在1976 年就对罗氏的“弱化声母说”提出质疑,正如平田昌司(1988) 所说的:“余氏考察罗氏弱化声母说的缺陷,同时提出变音说来解释‘第九调’。余氏以为声母弱化和‘第九调’不一定是同出一源的,前者是建阳等方言的声母的特殊音变,后者相当于变音。”(17 页) 余氏说声母弱化是一种特殊音变,我们认为其考察问题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她没有具体说明这种特殊音变的演变过程,所以也就缺乏说服力。另外,余氏说“第九调”相当于变音,但是我们看不出它有什么变音特有的语义上和语法上的功能, “总之,变音说证据不足,难以成立”(平田1988 :17 页) 。

平田昌司(1988) 针对罗氏以来包括余霭芹、李如龙等的观点,对闽北方言“第九调”的性质进行全面的检讨。平田利用清代韵书《建州八音》所反映的早期建瓯方言的声调,与现代建瓯方言的声调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推断建瓯方言的第二调和‘第九调’的分化就是古浊平字在声调上的文白异读,并不是弱化声母的痕迹。闽北地区其他地点的‘第九调’现象也可以类推。”(20 页)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平田根据郑张尚芳(1985) 所介绍的闽语浦城石陂方言古全浊声母的分化现象,证明建瓯话两类阳平的来源,“ (1)第二调(阳平甲) 相当于石陂话古浊平(清类) ,渊源于闽语。此类的声母不规则地分化为不送气清音和送气清音,反映闽语的特点; (2)‘第九调(阳平乙) ’相当于石陂话古浊平(浊类) ,渊源于吴语。这可以说明闽北各地‘第九调’字不很固定的原因:两个方言互相渗透情况各地点不平衡,吴语成分的多寡也不会一致。”(22 页) 我们注意到,关于中古清声母字今读“第九调”的现象,平田虽然指出《建州八音》已经有所反映,但也不得不承认“此种现象阴阳调混乱的情况相当常见,其演变过程不易解释”(22 页) 。

李如龙(1990) 和王福堂(1994) 基本上都同意平田昌司(1988) 有关闽北方言的“第九调”来自怜语影响的论断。不过,在吴语是如何影响闽北方言而导致中古浊平字分化出“第九调”的问题上,他们分析的角度是有所不同的。李如龙(1990) 认为古浊平字在闽北方言的声调分化上反映了不同的语音和词汇的历史层次, “就清化的过程说,阳平甲是比阳平乙更早完成的。”(125 页)“阳平甲是汉唐以来和其他闽方言同步发展的产物,阳平乙则是宋元之后受吴方言浊音系统牵制的结果,近代以来,更大的影响当然是官话了。”(125 页) 他的言下之意是,吴方言的浊音系统强化了闽北方言中阳平乙字浊音的保留。王福堂(1994) 则明确指出,闽北各方言中“第九调”的调值比较接近,大多是一个不高的降调;闽北方言本有的古浊平字的调型调值也大致相同。“‘第九调’的调型调值不同于闽北方言本有的浊平字的调型调值,却和吴语浙南赣东地区紧邻闽语的一些方言中的古浊平字的调型调值相近。⋯⋯这使我们推测,闽北方言从吴语借入的这部分古浊平字,语音上并没有按对应规律进行折合,而是原样照搬:声母音值照搬吴语的,调值也照搬吴语的。”(432 页) 可以看出,这种观点与平田的原意比较吻合,是对平田“吴语影响说”的重要补充。

至此,平田昌司的“吴语影响说”似乎已成定论。但是,最近我们注意到黄金文(2001) 尽管没有正面批评平田的论断,却提出了一个与平田等人截然不同的观点。先看她文章中开列的表二“闽北方言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的四个层次”(357 页) 。需要说明的是,表中t 代表清不送气音,t‘代表清送气音,d代表浊音:

闽北( ) 内为石陂读音 闽南及其他闽方言 例  字 层  次
t - (d - )/ 阳平甲调 t - 堂铜除池齐情 第1 层(闽北原有反映)
t‘ -/ 阳平乙调 t‘ - 桃头糖虫蚕床 第2 层(客赣层)
t / 阳平乙调 t 婆排堂 第3 层(闽南层)
t‘ - (d - )/ 阳平甲调 t - 臣巢螃贫颓弹团 第4 层(官话层)

从上表不难看出,黄文所说的“阳平甲调”是以往各家所说的“阳平乙调”,即“第九调”;黄文所说的“阳平乙调”是以往各家所说的“阳平甲调”,序列刚好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黄金文所理解的“阳平甲调”,包含了“闽北原有反映”的第一个层次,即一般的闽北方言读为不送气清音而石陂方言读为浊音的那个层次,因为她认为“闽方言理应属于‘浊音清化不送气’的类型”(373 页) ;黄金文所理解的“阳平乙调”是几乎所有的闽方言(包括石陂方言) 读为送气清音的层次和读为不送气清音的层次,她认为都是外来的层次:前者为客赣层,后者为闽南层。关于客赣层,文章完全没有展开讨论,其可靠性自然值得怀疑。我们认为,如果承认闽北方言中送气清音层为客赣层,那么就得承认整个闽方言中相应的层次为客赣层,这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说不过去的,如上所述,李如龙(1985) 已经论证了闽方言中送气清音层才是与早期定型的方言词相联系的比较古老的层次。关于闽南层,黄金文是从分析建瓯话“婆”字的异读而得出的,主要证据在于闽北有闽南方言岛。我们认为其立论的逻辑有问题,如果“婆”字作如是解,那么她文章中提及的“蹄茶槽墻钱晴”等不送气清音字又如何解释呢? 如果说闽北方言的不送气清音层是从闽南方言中借过来的,那么闽南方言的这一类读音又是从那里来的呢? 很显然,整个闽方言这一类不送气清音层是平行演变的结果,不存在谁影响谁的问题。何况我们必须知道,闽南方言岛的方言作为一种弱势方言,其影响力一定是非常有限的,有时候甚至就等于零(庄初升2002) 。所以,我们认为黄金文(2001) 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

附注:

(1) Jerry Norman. Tonal Development in Min(1973) ,张惠英译:邵武方言的归属, 《方言》1987 年第2 期,101 页。
(2) 关于这个问题,罗杰瑞说:“第三套浊音( 3 2b ,3 2d ,32)从一开始就和那两套不同,只用于闽西北的建阳话和建瓯话:在建阳话中,现在读作带浊流的响音或者零声母。我怀疑,这第三套浊音,是受某种浊音前加成分的影响而致;而前加成分之后的主要辅音则经历着一种弱成的过程,因而导致建阳话中目前的声母的形成。”(Jerry Norman 1973 ,张惠英译:闽语声调的演变,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 第4 期,109页。)

---------------------------------------------------
参考文献:

[1 ] 陈章太,李如龙. 论闽方言的一致性[J ] . 中国语言学报第1 期,商务印书馆,1983.
[2 ] 黄金文.“方言变体”间的竞争───论闽北方言阳平乙调清化不送气音[J ] . 汉学研究第19 卷第1 期,2001.
[3 ] 李如龙. 中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的分析[J ] . 语言研究,1985 , (1) .
[4 ] 李如龙. 建瓯话的声调[J ] . 中国语文,1990 , (2) .
[5 ] 罗杰瑞. 闽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音和清塞擦音[J ] . 中国语文,1986 , (2) .
[6 ] 平田昌司. 徽州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J ] . 均社论丛,第12 号,日本,1982.
[7 ] 平田昌司. 闽北方言“第九调”的性质[J ] . 方言,1988 ,(1) .
[8 ] 万波. 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D] .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博士论文,1998.
[9 ] 王福堂. 闽北方言弱化声母和“第九调”之我见[J ] . 中国语文,1994 , (6) .
[10 ] 王福堂.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 . 语文出版社,1999.
[11 ] 杨秀芳. 论汉语方言中全浊声母的清化[J ] . 汉学研究,第7 卷第2 期,1989.
[12 ] 余霭芹. 遂溪方言里的文白异读[J ] . 史语所集刊[C] . 第五十三本第二分册,1982.
[13 ] 张光宇. 论闽方言的形成[J ] . 中国语文,1996 , (1) .
[14 ] 张光宇. 闽客方言史稿[M] . 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6.
[15 ] 郑张尚芳. 浦城方言的南北区分[J ] . 方言,1985 , (1) .
[16 ] 庄初升,林立芳. 粤北土话中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类型[J ] . 语文研究,2000 , (2) .
[17 ] 庄初升. 论闽南方言岛[A ] . 丁邦新,张双庆编. 闽语研究及其周边方言的关系[C] ,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18 ] Hashimoto ,O - Y. (余霭芹) . Southern Chinese Dialect :The Tai Connection [J ] .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Asianand African Languages 6 ,1976.
[19 ] Jerry Norman (罗杰瑞) . Tonal Development in Min [J ]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 :222 - 238 ,1973 (张惠英译. 闽语声调的演变.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 , (4) ) .
[20 ] Jerry Norman(罗杰瑞) .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haowuDialect [J ] . 史语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第三分册,1982 (张惠英译. 邵武方言的归属. 方言,1987 , (2) ) .
[21 ] Zev Handel. Northern Min Tone Values and the Recon2struction of“Softened Initials”[J ] . 语言暨语言学,第四卷第一期,200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03:19 , Processed in 0.1282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