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29|回复: 0

现行简化字中的“古本字”举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 22: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乐毅*  来源:华语桥

人们谈论起汉字的繁简问题, 大都“想当然”地认为必定是先有繁体字 (台湾省和海外有一些人士认为应该称之为“正体字”), 然后有简化字。这种观点认定繁体字历史悠久, 地位“正统”; 而现行简化字仅仅是少数今人在上世纪50年代闭门杜撰出来的产物, 因而不能“登大雅之堂”。 但是, 史实并非如此。

过去已有多位研究者对现行简化字进行一些不同的归纳分类, 笔者很受启发; 但是觉得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往往在于没能把历时分析和共时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下面, 笔者试着结合简化字的渊源与它们的简化方法, 把现行简化字分为13类。其中前六类基本上是按时代的先后来归纳分类的:

1. 古本字。 [例见下]

2. 古通用字。 例:后[後]、个[個箇]、谷[穀]、岳[嶽]。

3. 古异体字。 例:万[萬]、无[無]、尔[爾]、礼[禮]。

4. 古简体字。 例:头[頭]、宝[寶]、当[當]、据[據]。

5. 后起形声字。 例:肤[膚]、毡[氈]、惊[驚]、护[護]。

6. 后起会意字。 例:笔[筆]、尘[塵]、灶[竈]、灭[滅]。

7. 同音合并字。 例:干[干幹乾]、几[几幾]、姜[姜薑]、叶[叶葉]。

8. 草书楷化字。 例:东[東]、报[報]、发[發]、农[農]。

9. 符号代替字。 例:汉[漢]、聂[聶]、赵[趙]、邓[鄧]。

10. 特征字。 例:籴[糴]、声[聲]、凿[鑿]、开[開]。

11. 轮廓字。 例:粪[糞]、卤[鹵]、齐[齊]、盘[盤]。

12. 标音字。 例:丛[叢]、华[華]、历[歷曆]、毕[畢]。

13. 其它。 例:儿[兒]、币[幣]、杂[雜]、卫[衛]。

其中第1类简化字即“古本字”类所采用的字形, 其实是这些汉字的“本字”或者“初文”。换句话说, 即先有它们, 然后才有它们的繁体, 也可以说, 前者是后者的“老祖宗”。以下举出此类简化字的36个字例, 按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字后有 *号的是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

才[纔]:本义是“草木之初也”。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而“纔”本是“帛雀头色也”, 只是“才”的假借字。

从*[從]:始见于甲骨文。《说文》:“从,相听也。从二人”。

达*[達]:甲骨文有“达”无“達”。《说文》始有“达”的小篆字形。

电[電]:“申”的变体,始见于甲骨文、金文和古文物。

队*[隊]:始见于甲骨文和《礼记》《墨子》《荀子》。

丰*[豐]:始见于甲骨文、金文和《说文》。

复[復][複]:甲骨文只有“复”字。《说文》“复”“復”“複”三字并收,从构字法看,应先有“复”后有另二字。

干[幹][乾]:“干”的字形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周礼》等书“干”通“幹”;《庄子》等书“干”通“亁”。

巩[鞏]:始见甲骨文、金文。又见《说文》。

挂[掛]:《说文》有“挂”无“掛”;又见《仪礼》《左传》等古籍。

刮[颳]:《说文》有“刮”无“颳”。“颳”是后起字。

号[號]:见《说文》。从构字法看,应先有“号”,后有“號”。

胡[鬍]:见《诗经》和《说文》。

回[迴][廻]:见《说文》《荀子》。“迴”“廻”是后起字。

节*[節]:古本字作“卩”,始见于甲骨文和古陶文。

昆[崑][崐]:《说文》有“昆”无“崑”“崐”。后二字是后起字。

困[睏]:始见于甲骨文。“睏”是近代才出现的后起字。

气*[氣]: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氣”原是字义不同的另一个字。

确[確]:《说文》有“确”无“確”。“確”是后起字,见于南北朝的《玉篇》。

杀*[殺]: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殺”字见于《说文》所引“古文”(战国文字)。

涂[塗]: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是本字。“塗”是后起的“俗字”。

网[網]: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收小篆字形“網”字。

席[蓆]:始见于《周礼》《孟子》等书。“蓆”原是字义不同的另一个字。

系[係][繫]:《说文》“系”“係”“繫”均见。从构字法看,应先有“系”,后有“係”“繫”。

须[鬚]: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是“鬚”的本字;又见于《易经》《荀子》等古籍。

痒[癢]:《说文》和古文物有“痒”无“癢”。“癢”是后起字。

踊[踴]:《说文》有“踊”无“踴”;又见于《诗经》《左传》等古籍。“踴”是俗体。

涌[湧]:《说文》有“涌”无“湧”;又见于《山海经》等古籍。“湧”是“或体”。

与*[與]:《说文》“与”“與”并存。从构字法看,应先有“与”,后有“與”。

岳[嶽]:见《说文》的“古文”字形。又见《尚书》;《史记》改“岳”为“嶽”。

云*[雲]: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雲”是后起字。

制[製]:“制”是“製”的本字。见于《诗经》《孟子》《韩非子》等古籍。

众[眾]:《说文》:“衆立也。从三人”。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与“众”字相近。

周[週]:《说文》有“周”无“週”。“週”是后起字。

朱[硃]:《说文》有“朱”无“硃”。“硃”是后起字。

注[註]:《说文》有“注”无“註”。“註”被认为是“俗字”。

对以上字例的详细说明可参考拙著《简化字源》,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6年。
                                                                  
*二题之二*

    初读田小琳新著《香港社区词词典》  
作者:李乐毅 来源:华语桥


2009年国庆佳节期间,笔者收到田小琳教授寄赠的新著《香港社区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版),十分高兴。

“社区词”这个名称,未见于《现代汉语词典》;其他的语言学工具书似乎也查不到这一术语。田小琳对“社区词”的界定是:

社区词即社会区域词。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不同,以及不同社区人们使用语言的心理差异,在使用现代汉语的不同社区,流通着一部分各自的社区词。

据资料记述,“社区词”这一新创术语是 田小琳 教授于1993年最早提出的;林焘、张斌、詹伯慧、邵敬敏、马毛朋先後撰文表示赞同。笔者认为,田小琳对“社区词”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于根元在《20世纪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一文 (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一书,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中指出:“田小琳多次提出‘社区词’概念,并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整个词汇研究会有重要的影响。”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初版) 也已把现代汉语词汇的来源系统分列为七个基本构成部分:传承词 (基本词汇)、古语词 (今用古语词)、方言词(普用方言词)、社区词、行业词、外来词、新造词语。作为现代汉语教材,首次将“社区词”列入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部分。假以时日,若能把这个术语统一起来,相信将会更好地促进现代汉语词汇学的研究进程。

田小琳的《香港社区词词典》虽说是“新著”,但这是她经过20年的辛勤研究和积累资料之後的成果;更可贵的是她祖籍西安,自幼生长在北京,直至不惑之年之後才接触到粤语,而现在竟苦心孤诣编纂成如此深入香港社会生活与语言的力作,真令人由衷叹服,钦佩不已。

此书共收“香港社区词”约2000个,各词条都有简明扼要的释文,其中不少还附有“知识窗”。全书始终力求突出香港特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而且雅俗共赏。词条原不分类 (笔者为了叙述方便,在此稍作归纳举例),初读之下,觉得收录的香港地区词语巨细兼备,包括了天文地理 (如“八号风球”“黑色暴雨警告信号”“东区走廊”“新市镇”)、社会政治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又有“基本法”条)“布政司”“廉政公署”“民建联”)、经济商业 (如“货办”“士多”“夫妻档”“大出血”)、衣食住行 (如“烂尾楼”“笼屋”“士多啤梨”“游船河”)、文教体育 (如“母语教学”“出猫”“五五波”“缓跑径”)、医疗卫生 (如“指压”“博爱医院”“清洁香港运动”“屋邨管理扣分制”)、影视娱乐 (如“天皇巨星”“甫士”“爆肚”“临记”)、警法治安 (如“沙展”“阿 sir”“三合会”“蛇窦”)、宗教祭祀 (如“天坛大佛”“黄大仙祠”“拜山”“摆路祭”)、服务行业 (如“加一”“大堂”“贴士”“榕树头”)、股市用语 (如“恒生指数”“股灾”“斩仓”“认股证”)、赛马博彩 (如“沙田马场”“夜马”“六合彩”“麻雀馆”);还有一些词语,侧重用了它们的引申义、转义或比喻义等 (如“柴可夫”(谐称司机,因其名字後一半“斯基”与“司机”同音)、太空人”(对妻子移民外国的香港男士的谑称)、“金牛”(面值1000元的港币的俗称,因其颜色是金黄色而得名)。……不胜枚举。

笔者认为这本词典的初版在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当前,“地球村”的人际交往和媒体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因此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闭锁起来;也因此,“社区词”不可能长期地死水一潭,固守不变。本书收录的“香港社区词”中,其实有不少早已进入了现代汉语的通用词甚至常用词的词库。其中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收录的就有“巴士”“酒吧”“比基尼”“迷你”“年薪”“派对”“侨领”“童星”“红筹股”“红灯区”“AA 制”“BP 机”“卡拉 OK”“伪证”等词条;再举一例,据《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考证,“幼稚园”一词居然始见于张斯桂1877年所作的《使东诗录》。

作为田小琳多年的“老友记”(粤语:老朋友),笔者建议她是否可扩大征求意见面,并采取一些措施,对《香港社区词词典》第1版的词条进行“普查”:一查词语的语源和发展历史;二查词语有无与外地区甚至与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词语交叉或重叠;三查它们与方言词及外来词的关系;四查它们的构词成分中是否存在特殊“方言字”。然後,通过必要的修订或处理,使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 李乐毅先生,北京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6 23:12 , Processed in 0.1121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