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02|回复: 0

粤方言研究评述-------八十年代以前的粤方言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30 10: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eb.hku.hk:8300/simplified/

     粤语的研究,从萌芽阶段一些民间流传的韵书算起,应该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颇为流行的粤语韵书《分韵撮要》是清乾隆壬寅年(1782年),由虞学圃、温歧石所辑的。1892年陈澧所撰《广州音说》可算是中国传统语文学中一部系统论述粤语音韵的著作,可惜这样的著作不可多得。至于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粤语的著述,则是本世纪初叶以后才出现的。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除了属于传统语文学范围的詹宪慈著《广州话本字》(1929)及孔仲南著《广东俗语考》(1935)以外,王力的《两粤音说》(1928)和《博白方音》(1932),罗莘田(常培)的《关于广州话入声的讨论》(1932),岑麒祥的《粤语发音实验录》(1936)等,大概可算是最早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来研究粤语的著述了。进入四十年代,粤语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突出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几部迄今为止仍被经常引用的传世之作,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1941年初版,尔后一再重版的黄锡凌著《粤音韵汇》。继黄氏之后,岑麒祥於40年代至50年代之间又相继发表了《入声非声说》(1942)、《广州音系概说》(1946)和《从广东方言体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1953)等重要文章;赵元任出版了《粤语入门》(1947)、《中山方言》(1948)和《台山语料》(1951)等著述;王力、钱淞生发表了《东莞方音》(1949)、《台山方音》(1950)和《珠江三角洲方音总论》(1950);陈三苏发表了《闽粤方言中形容词的衬字》(1940)和《广州话的上入和中入》(1952)。这就使粤语的研究开始打破了沉闷的局面。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几位日本学者加入到粤语研究的行列,如藤塚将一发表了《广东语发音与音韵分类之研究》(1955)和《广东语全音表》(1955),赖惟勤发表了《关於广州方音的介音》(1954)和《广东话音韵论》(1958),香阪顺一发表了《广东语语气助词试稿》(1959)和《广东话的研究--向赵元任先生请教》(1952),松本一男发表了《关于广东话语汇的若干考察》(1956),藤堂明保发表了《粤方言和广东话》(1957)等等。而与此同时,自从五十年代初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出版发行了《中国语文》杂志,各地粤语学者在五十年代也就先后发表了一些有关粤语特点,特别是比较粤语与民族共同语,为"推普"服务的文章和小册子。其中最早出现的这类小册子要算王了一(力)的《广东人学习国语法》(华南人民出版社1951,广州)。重版改名《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文化教育出版社1955,北京)。接著黄伯荣也出版了《广州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而广东省方言调查指导组也及时编写了《四邑人学习普通话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在这几年中,王力还出版了《广州话浅说》(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北京)。同时,有好几篇以揭示、分析、比较粤语特点的专论也陆续在《中国语文》、《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等刊物上出现。如詹伯慧的《粤方言中的虚词"亲、翻、住、埋、添"》(1958)、黄伯荣的《广州方言语法的几个特点》(1958)、《广州话和普通话的语音比较》(1958)、《广州话补语、宾语的词序》(1959)和《广东阳江话物量词的语法特点》(1959),李瘦芝的《怎样掌握广州音和北京音的对应规律》(1956),方淑珍的《英语和广州语音的比较分析》(1957)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发表在《方言和普通话丛刊》第一集上陈慧英、白宛如《广州音和北京音的比较》一文。这是一篇比较全面揭示粤语和民族共同语语音异同的文章,经常被一些研究粤语的论文所引用。

尽管四十、五十年代的粤语研究已经出现逐步发展的态势,有了一些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基本上仍只能说是处于开发的阶段。从本世纪初的萌芽阶段到本世纪中叶的开发阶段,粤语的研究当然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过了五十年代,进入六十年代以后,粤语研究却未见有十分明显的进展,这期间有几部实用的粤语工具书出现,如冯思禹的《广州音字汇》(世界书局1962,香港),乔砚农的《广州音国音中文字典》(华侨语文出版社1963,香港)和《广州话类推法》(华侨语文出版社1964,香港)。学术刊物上也出现过一些有相当分量的论文,如林莲仙的《粤音与〈广韵〉比较表》(1963)、《论粤语的入声调》(1963)和《粤语动词词尾虚字用法的探讨》(1963),张日升的《香港粤语阴平调及变调问题》(1969),乔砚农的《广州话口语词的研究》(1966),黄家教的《广州话无介音说》(1964),宗福邦的《关于广州话阴平调的分化问题》(1964),黄伯荣的《阳江话"入声非声"实验报告》(1960)和《阳江话的几种句式》(1966)等等,似乎已显示出广东粤语的研究有逐步深化的趋势。但是整个六十年代,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本工具书外,却没有其他堪称粤语研究的专著出现。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粤方言的研究才进入中兴时期。这个中兴时期从七十年代初略见端倪,开始出现粤语研究的一些较大突破,到八十至九十年代,便逐步进入高潮,以至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的持续繁荣、硕果累累的局面。

七十年代是粤语研究的一个新起点,主要由于有两部具有标志性的粤语研究专著问世:一部是余霭芹教授研究粤语语音的名著《粤语研究》第一卷《Studies in Yue Dialects I: Phonology of Cantonese》(Cambridge U. Press,1972, Cambridge),一部是张洪年的《香港粤语语法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香港)。这两部著作都在1972年问世。余著对广州话语音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张著对香港粤语语法(实际上跟广州话语法相差无几)作了系统的探讨。这两部著作在研究的深度上的确是前所未见。在此以前,人们对粤语的认识,大都限于粤音方面,除了有学者就粤语中个别突出的语法现象进行剖析描写之外,还没有人把粤语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来全面论述其语法上的种种表现。此书是在他的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推动粤语语法的深入研究,自然是功不可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除了余、张的专著外,港、台及海外学术刊物上也出现过一些引人注目的研究粤语的论文,分别由 Bauer, Light Timonthy, Kwok Helen 和邹嘉彦、游顺钊等学者所撰写,而美籍华裔学者黄伯飞(Huang Po-Fei)所编的《广州话辞典》(Cantonese Dictionary)也在1970年问世。随後还有几部粤语应用的工具书,如曾子凡的《广州话普通话对照常用手册》(1979),刘锡祥的《实用粤音词典》(1977),香港中华书局的《普通话粤音中华新字典》(1978)也陆续出版发行。但粤语研究真正在大范围内形成"气候",从中兴的开始期跨进到持续发展的鼎盛期─或者可以说成是黄金时期,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后的事。当时随著中国学术事业的大发展,方言研究工作也随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 本贴由 柴禾妞 于 2005-12-25  20:44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7:45 , Processed in 0.0908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