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58|回复: 2

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22: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马重奇   
来源:《福建论坛》2004.12
2005年12月27日     


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 (下篇)

二、1998-2003年中古音研究概述

    (一)声母研究

     1、关于《切韵》声母系统研究

    主要论文有:时建国《曾运乾的<切韵>五十一纽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47-51?,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类》(《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373-431),陆志韦《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并论唐代长安语之声母》(《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507-521),陆志韦《汉语的全浊声母是什么时候才送气的?》(同上:522-547),陆志韦《三四等与所谓“喻化”》(同上:477-506),于志培《中古禅母类变管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72-75),伍巍《中古全浊声母不送气探讨》(《语文研究》2000年第4期:41-50),沈建民《<广韵>各声类字的一个统计分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47-51),王力《再论日母的音值,兼论普通话声母表》(《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版:318-323),荆贵生《简论<晋书音义>中的舌音分化》(《荆贵生语言文字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234-240),徐之明《〈文选〉五臣音声类考》(《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6期74-79),郑张尚芳《中古三等专有声母非、章组、日喻邪等母的来源》(《语言研究》2003年02期 1-4页),耿军《<广韵>“船”“禅”二母字今音统计及其规律》(《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5期)。

    2、关于反切上字研究

    主要论文有:范新干《刘昌宗音切的声母系统》(《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07-112),龙异腾《从唐代史书反切看轻重唇音的分化》(《汉语史研究集刊》?一?下,巴蜀书社1998年版:368-383),简启贤《<字林>音注声类考》(《汉语史研究集刊》?一?下,巴蜀书社 1998年:330-361),黎新第《从量变看朱熹反切中的全浊清化》(《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47-60),张洁《<音决>声母考》(《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53-57),盘晓愚《<经典释文>中刘昌宗反切声类考》?《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2-80?,寻仲臣、张文敏《<经典释文>的反切应是从邪分立》(《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16-17),张洁《李善音系与公孙罗音系声母的比较》(《中国语文》1999年第6期:460-463),沈建民《<经典释文>首音反切的声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61-163),郑林啸《<篆隶万象名义>唇音、舌音及半齿音研究》(《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66-170),任福禄、荆贵生《简论<晋书音义>中的舌音分化》(《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86-189), 徐之明《<文选音决>反切声类考》(《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0年1月版:300-345),张渭毅《集韵》的反切上字所透露的语音信息?下?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二)韵部研究

    1、关于反切下字研究

    主要论文有:盘晓愚《<经典释文>刘昌宗反切韵类考》?《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13-124?,郑明友《<广韵>切语下字错乱探源》 ?《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 155-159?,徐之明《<文选音决>反切韵类考》(《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76-83),简启贤《晋代音注中的鱼部》(《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20-25)。

    2、关于韵文用韵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韵文研究主要论文有: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版:1-58),周祖谟《魏晋音与齐梁音》(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61-85),周祖谟《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同上:86-116),周祖谟《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同上:117-140),叶桂彬《<陆机集>的用韵研究》?《常德师范学院学报?武陵学刊? 》2000年第1期:38-40,53?,丁治民《<汉魏六朝韵谱>沈约之部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3期:45-48?,李义活《庾信诗之用韵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3期:49-55),丁治民《沈约诗文用韵概况》(《镇江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91-94),季云起《汉魏南北朝时脂之微用韵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 ,刘冬冰《曹操诗歌用韵及其文化学考察》(《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39-41),李义话《庚信诗之用韵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3期49-55),欧阳戎元《鲍照用韵考》(《语言研究》2002年1期),郜晓芹《从李白近体诗用韵看<切韵>系韵书的发展》(《淮北煤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100-102,126)。

      隋唐时期韵文研究主要论文有:麦耘《隋代押韵材料和数理分析》(《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112-128),唐作藩《寒山子诗韵(附拾得诗韵)》(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68-101),马重奇《杜甫古诗用韵研究附录:杜甫古诗韵谱》(《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41-101),马重奇《白居易诗用韵研究》(《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102-115),马重奇《韩愈古诗用韵研究》(《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116-130),王兆鹏《<广韵>“独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为例》?《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144-147?,周相录《<元稹集>校点的音韵学质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56),张柏青《从〈二十四诗品〉用韵看它的产生时代与作者》(《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42-51),王秀玲《张说诗歌用韵考》(《语言研究》2002年1期),孙捷、尉迟治平《唐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2001年第3期85-94),刘根辉、尉迟治平《中唐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1999年第l期:34-46),李国华《韩诗用韵考》(《云南民族学院报》1999年第3期:71-77),赵蓉、尉迟治平《晚唐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101-111),金恩柱《唐代墓志铭的押韵及其研究方法》(《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53-59),金恩柱《从唐代墓志铭看唐代韵部系统的演变》(《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58-62),朴柔宣《李商隐诗歌用韵研究》(《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78-180),唐作藩《晚唐尤韵唇音字转入虞韵补正》(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127-134),唐作藩《唐宋间止、蟹二摄的分合》(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135-142),郭爽《李益诗歌用韵考》(《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王东《<水经注>“尤部唇音字读虞部”二例》(《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44)。
    五代至宋时期韵文研究主要论文有:陈海波、尉迟治平《五代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16-24),刘晓南《唐宋近体诗借韵的语音依据与语料价值》(《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1期:18-21),朴柔宣《李贺诗歌用韵与中原洛阳韵系》(《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95-200),罗德真《王荆公诗用韵之研究》?《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 ,张令吾《北宋诗人徐积用韵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1期:53-59),杜爱英《北宋诗僧德洪用韵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85-89),虞万里《黄庭经用韵时代新考》(《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15-118),唐作藩《苏轼诗韵考》(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102-126),白钟仁《北宋李之仪诗词用韵研究》(《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90-193),张令吾《宋代江浙诗韵阳声韵部通押》(《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94-198),杜爱英《北宋“新喻三刘”诗韵研究》(《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78-84),陈广忠《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69-77?,陈广忠《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续?》?《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26-35?,将邑剑平,平山久雄《<宾退录>射字诗的音韵分析》?《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295-303?。

    4、关于等韵构研究

    主要论文有:冯蒸《论〈切韵〉的分韵原则:按主要元音分韵,不按介音分韵一一<切韵>一三等韵、二三等韵、三四等韵不同主要元音说》(《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64-185),冯蒸《<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五代宋初重韵的演变——兼论<音图>麻佳二韵的相混》?《汉语史研究集刊》?一?下,巴蜀书社 1998年:384-409?,胡从曾《二百六部与等韵》?《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美?薛凤生《<切韵>音系的元音音位与重纽、重韵等现象》?《汉语音韵史十讲》,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版:46-59?,蒋希文《徐邈反切系统的“重纽”字》(《燕京学报》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马重奇《<起数诀>与<广韵><集韵>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研究之一》(《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141-195),马重奇《<起数诀>与<韵镜><七音略>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研究之二》(《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196-243),马重奇《<类篇>中的同字重韵研究》(《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244-258),张渭毅《<集韵>的介音问题》?《中国语文学》第34辑,韩国岭南中国语文学会1999年12月?,吕朋林《切韵音系合口韵类的音值》(《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55-160),周祖庠《纯四等韵与三等韵的合——<篆隶万象名义>音论之一》(《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71-177),徐朝东《<广韵>蟹摄平上声三等字小考》(同上:183-186),黄笑山《方块壮字的声旁和汉语中古韵母》(《中古近代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22-46),张渭毅《<集韵>重纽的特点》?《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236-244?,张建民《二等韵介音研究综述》(《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79-84),宋亚云、张蓉《<切韵>系韵书重纽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蔡国妹《重纽的韵类对比研究综述》(《呼兰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黄笑山《中古二等韵介音和<切韵>元音数量》?《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冯蒸《论<切韵>的“开合口”与等韵的“独韵/开合韵”》(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274-308),尉迟治平《论中古的四等韵》(《语言研究》2002年第4期:39-47),黄笑山《<切韵>元音分韵的假设和音位化构拟》?《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10-16?,麦耘《关于“益”、“石”分合的涵义和<切韵>的重纽──与张光宇先生商榷》?《语言研究》2003年01期?,张渭毅《魏晋至元代重纽的南北区别和标准音的转变》(《语言学论丛》第27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版:99-171),周玉秀《论<广韵>变韵与<韵镜>二、三等韵之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杨志贤《<七音略>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年增刊:17-20),董绍克《论《七音略》铎药两韵塞音韵尾的音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3年02期),王兆鹏《试论唐代科举考试的诗赋限韵与早期韵图》(《汉字文化》1999年第2期:11-14,5)。

    (三)声调研究

    主要论文有:丁邦新《平仄新考》?《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8年1月:64-82?,马重奇《从杜甫诗用韵看“浊上变去”问题》(《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131-140),刘根辉《从中唐诗韵看当时的“浊上变去”》(《语言研究》1999年增刊:34-37),蒋希文《徐邈反切特殊声调》(《徐邈反切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胡安顺《古入声字识记法之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171),范新幹《浊上变去发端于三国时代考》(《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0年1月版:321-329),杨世文《浊上变去例外探因》(《语文研究》2001年第2期:51-54)窦秀艳《从《敦煌变文》用韵看汉语声调中的“浊上变去”》(《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四)综合研究

    1、关于《切韵》音系性质研究

    主要论文有:黄淬伯《关于<切韵>音系基础的问题——与王显、邵荣芬两位同志讨论》?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22-233?,黄淬伯《论<切韵>音系并批判高本汉的论点》(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99-215),黄淬伯《<切韵>的“内部证据”论的影响》(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16-221),黄淬伯《<切韵>音系的本质特征?附:<切韵声母表>、<切韵韵母表>?》(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52-198),周祖谟《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141-175),高永奇《试论陆法言的语言观及<切韵>音系之性质》(《殷都学刊》2000年第3期:97-102),邵百鸣《〈切韵〉音系辨误》(《职大学报》2001年第1期35-36),荆贵生《关于<切韵序>的几个问题》(《荆贵生语言文字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209-215),张淑娟《<切韵>音系性质浅谈》(《高校社科信息》2001年第4期22-26),薛凤生《“梗、曾”两摄的韵尾与<切韵>音系》(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309-320),潘文国《汉语音韵研究中难以回避的论争——再论高本汉体系及<切韵>性质诸问题》?《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黄典诚《<切韵>性质的探讨》(《黄典诚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34-46)。

    2、反切、直音、声训研究

   主要论文有:鲍明炜《从<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到<唐代关中方言音系>》?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3-10?,刘燕文《敦煌写本<字宝>、<开蒙要训>、<千字文>的直音、反切和异文》?《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46-70?,林涛《今读与<广韵>小韵反切规律音相异之因》?《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94-99?,许建平《<礼记音>补校》?《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146-150?,金德平《<白虎通德论>的声训音》?《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447-454?,雷昌蛟《<博雅音>“口音”试析》(《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28-133),张洁《<文选>李善注的直音和反切》?《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214-238?,张真全《从<方言>郭注看晋代方言的地域变迁》?《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61-66?,李长庚《<文选>旧音的音系性质问题》(《汉语史研究集刊》?一?下,巴蜀书社 1998年:362-367),周祖庠《从原本<玉篇>音看<切韵>音》?《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黄坤尧《裴松之<三国志注>的注音》?《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8月:129-136?,?韩?郑荣芝《唐人卢藏用音切研究》?《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47-163?,张渭毅《论<集韵>折合字音的双重语音标准》?《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46-154?,吕朋林《<尔雅直音>考略》?《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250-257?,李无未《<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花登正宏《关于李邺<切韵考>的反切理解》?《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95102?,徐之明《李善反切系统中特殊音切例释》(《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1期:18-22),石磊《<五经文字>音注反映的中唐语音现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27-30?,杨军《今本<释文>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举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64-165),孙绪武《<广韵>又音的演变及其规范》(《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61-66),傅定淼《梵文拼音原理传入与反切起源关系新探》(《汉字文化》2001年第1期:22-24),王兴佳《古代的汉字标音法》(《文史知识》2001年第2期:5——-6),许征《辞书引用古诗的读音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97-99),魏钢强《<汉语大字典>反切注音存在的问题》?《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245一250?,周祖痒《<名义>音与新现代音韵学:<篆隶万象名义>音论之一》(《汉字文化》2001年第1期:18-21),杨军《〈韵镜校证〉续正》(《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26-30),杨军《北大本〈韵镜〉的版本问题》(《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63-67),孙绪武《〈广韵〉又音的演变及其规范》(《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61-66),周祖庠《〈名义〉音与新现代音韵学:〈篆隶万象名义〉音论之一》(《汉字文化》2001年第1期18-21),范新幹《论形声书卷字今音之注中的一类混乱现象》(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98-113),吴庆峰《郭璞的词语注音法》(《音韵训诂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10月版:53-60),黄典诚《反切异文在音韵发展研究中的作用》(《黄典诚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92-107),朱承平《音注凡例与古书音切错讹的辨识》(《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42-44),康素娟《略论“反切”注音方法》(《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39-41),赵德祥《切语述论》(《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48-51),王为民、江火《非线性音系学与<李氏音鉴>的反切原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397-402?,谭世宝《汉字切音法的产生与发展初探》?《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403-424?,李启文《谈汉语音韵学中的反切教学》(《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8-53),潘悟云《反切行为与反切原则》(《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潘悟云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344-368),冯玉涛《<史记>三家注“直音”作用浅析》(《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4——44)。

    3、中古韵书研究

    主要论文有:鲁国尧、吴葆勤《关于<广韵>和<韵镜>——<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合刊影印本弁语》(《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25-28),鲁国尧《关于<广韵>和<韵镜>——<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合刊影印本弁语》(《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301-309),鲁国尧《<集韵>——收字最多规模宏大的韵书》(《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310-316),鲁国尧《沈括<梦溪笔谈>所载切韵法绎析》(《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317-325),鲁国尧《<卢宗迈切韵法>述论》(《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326-379),李开《戴震对<广韵>的研究》(李开《戴震语文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版:115-126),尉迟治平《韵书残卷DXl372+DX3703考释》 ?《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8月:137-146?,尉迟治平《韵书残卷DX1466考释》(《艺文述林》语言学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版:247-262),聂鸿音《俄藏宋刻<广韵>残本述略》?《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148-150?,丁治民《<广韵>引书考》?《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25-127?,毛毓松、刘亚辉《<广韵>工声字研究》?《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89-194?,何昆益《李登<声类>音韵现象试探》?《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 ,汪寿明《<广韵>引扬雄<方言>考》(《语言文字学刊》第一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2月版:134-154),陆志韦《唐五代匀书跋》(《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432-476),余?永《俄藏宋刻<广韵>残卷的版本问题》(《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380-383),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总述》(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176-182),姚永铭《<惠琳音义>与<切韵>研究》(《语言研究》2000年第1期:95-101),杨雪丽《<集韵>与中古音韵》?《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143-144?,麦耘《王一校记简编》(《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24-138),陈燕《<玉篇>的音韵地位》(《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51-154),姜亮夫《隋唐宋韵书体式变迁考》(《中古近代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1-21),陈独秀《晋吕静<韵集>目》(《陈独秀音韵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12月版:214-220),张金泉《莫高窟新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张渭毅《论<群经音辨>对<集韵>的影响》(《语言学论丛》第23辑,北大中文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版:197-257),谷秀梅《〈皇极声音文字通〉简述》(《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1年第1期68-70),徐朝东《英藏敦煌韵书S.11383A、B、C试析》(《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23-26),徐朝东《与蒋藏本<唐韵>相关的敦煌韵书残卷考释》?《敦煌研究》2003年02期?,汪寿明《<续一切经音义>引<切韵>考》(《语言科学》2003年第1期:60-64),熊桂芬《<广韵>引书新考》?《语言研究》2003年01期?,姜信沆《韩国韵书与中国的韵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391-396?,李锋芒《中国古代韵书综述》(《图书馆学刊》2000年第5期61-62,64),洪若震《试论<古文四声韵>的版本问题及其在声韵学上的意义》?《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431-439?,?日?水谷诚著,张丽娟译《关于真福寺本〈礼部韵略〉》

?《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5-10?,余?永《新校互注宋文韵》修订版序》?《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03-111?,武学军《从与〈广韵〉韵类的对比看〈集韵〉收字归韵的特点》(《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100-103),季云起《阳唐庚耕清青的立韵依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445-447?,张渭毅《<集韵>异读的层次分析问题》 ?第11届中国音韵学国际研讨会论文《语言研究》2000年增刊?,张渭毅《<集韵>异读研究》?《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二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张渭毅《<集韵>研究概说》?《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129-153?,?日?水谷城撰、张丽娟译《关于真福寺本<礼部韵略>》(《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5-10),罗积勇《因误字而导致的错误音项:<集韵>校勘一例》(《语言研究》1999年增刊;38-39),白钟仁《<韵镜校证>求疵》?《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18-19?。

    4、切韵构拟

    主要论文有:陈以信《一个全新的切韵构拟》(1999年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郑张尚芳《中古音的分期与拟音问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12-114)。

    5、其他研究

    主要论文有:杨素姿《沈约“声病说”之音韵现象》?《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俞敏《永明运动的表里》(《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85-299),周祖谟《广韵校本序》(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265-267),黄耀堃《中古韵图电脑化研究》(《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3期:71-73),张渭毅《关于<集韵>异读的层次分析问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39-146?,姚永铭《“掠”音小考》(《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181-182),张柏青《“二十四韵”语境别义:<二十四诗品>作者补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2000年第1期:70-75?,陈重瑜《〈广韵〉中“末、未”谐声系统及其间九对“双胞胎”》(《语言研究》2001年第3期95-100),虞万里《唐五代字韵书所反映之唐代避讳与字形》(虞万里《榆枋斋学术论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401-438),赵振铎《论中古汉语》(《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陈独秀《<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陈独秀音韵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12月版:221-253),郭芹纳《诗律补说》(《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1期:11-18),余?永《“华”字新解》(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204-212),陆梅珍《杜甫五言近体诗格律中的拗救问题》(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634-661),张渭毅《中古音分期综述》(《汉语史学报》2002年第二辑:27-37),饶星《<唐韵序>句读一则及相关问题》(《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崔枢华《<说文>今音讨论》《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36-44?,蔡一云、白冰《<汉语大词典>词语溯源小补──读<广韵>杂记》(《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白冰《从<说文>与<广韵>语词训诂看东汉至北宋的语言发展》?《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黄典诚《汉语音韵在强弱不平衡律中发展》(《黄典诚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47-91),余?永《俄藏宋刻<广韵>残卷的版本问题》(《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380-383),余?永《泽存堂本<广韵>之版本问题》(《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154-159)。

三、1998-2003年近代音研究概述

    (一)声母研究

    主要论文有:李添富《<韵会>匣合二母音读》(《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杨征祥《论元代唇音声母》(《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胡  乔《王本<中原音韵>反切上字的计算机处理》(《语言研究》1999年增刊:29-33),蒋冀骋《论<中原音韵>中知章庄三系的分合》(《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0年版:360-366),麦耘《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巴蜀书社,2001年9月版:74-85),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的唇音字开合中问题》(《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239-241),李得春《<华音正俗变异>声母系统特点》(《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杨信川《再谈照二字声母的音值》(《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287-291),太田斋《“蜘蛛”的“网”——微母字特殊演变例》(1998年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韩?郑荣芝《<韵法直图>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汕头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38-41,91?,吉田久美子《<合并字学集韵>的疑母》?《汉字文化》1999年第2期:15-20?,朱声琦《论齿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70-76),郭力《近代汉语后期几个字的声母演变》?《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135-136?,竺家宁《<韵籁>声母演变的类化现象》(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480-498),黄典诚《轻清重浊的划分是等韵之学的滥觞》(《黄典诚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108-121),陈雪竹《<黄锺通韵>声母简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蒋冀骋《论<中原音韵>中知章庄三系的分合》(《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0年1月版:360-366),朱晓农《从群母论浊声和摩擦——实验音韵学在汉语音韵学中的实验》(《语言研究》2003年02期 5-18页)。

   (二)韵部研究

    1、诗歌用韵研究

    主要论文有:杜爱英《杨万里诗的入声韵系及阴、入通叶现象》(《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60-163),张令吾《范成大诗词赋辞用韵研究》(《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205-213),刘广和《刘伯温乐府歌行古体诗韵考?摘要?》(《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242-243),杨亦鸣、孙强《明代王嘉谟诗歌用韵考——明代北京籍诗人用韵研究之一》(《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杜爱英《元代儒学教授虞集诗词曲用韵考》(《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96-100),聂鸿音《辽代诗文用韵考》(《满语研究》1999年第2期:108-115),丁治民《辽韵考》(《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63-67),薛风生《从语言学角度看七百年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汉语音韵史十讲?十?》,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150-162),尹戴忠《高启诗歌用韵研究》(《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57-61),杜爱英《汤显祖诗赋<赞>用韵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40-43),何春环《从<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看语音的发展变化》(《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110-113),璩银吉《陈与义诗用韵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丁治民《七至十三世纪北京地区尤侯部唇音字用韵考察》(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369-376),欧阳伟《<福乐智慧>的用韵方式初探》?《语言与翻译》2002年03期?,陈兰芬《曾几诗歌用韵考》(《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杜爱英《“临川四梦”用韵考》(《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40-44),丁治民《李俊民、段氏二妙诗词文用韵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词用韵研究

    主要论文有:鲁国尧《白朴的词韵、曲韵及其同异》(《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445-457),鲁国尧《论宋词韵及其金元词韵的比较》(《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385-425),谢桃坊《唐宋词韵的拟构:〈词林正韵〉简介》(《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4期102-105)。

    3、曲韵研究

    主要论文有:鲁国尧《白朴曲韵与<中原音韵>》(《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458-475),鲁国尧《元遗山诗词曲韵考》(《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426-444),刘勋宁《说<中原音韵>萧豪分韵》?《现代汉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5-146?,刘勋宁《<中原音韵>微薇维惟解》(《现代汉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7-149),董绍克《试证元曲的儿化音》(《中国语文》1998年第3期:218-221),马重奇《元人小令用韵考》(《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277-318),马重奇《<南音三籁>曲韵研究》(《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5月版:319-338),马重奇《元人小令阴声韵分部考》(《福建电大学报》1999年第5期),马重奇《元人小令阳声韵分部考》(《福建电大学报》1999年第6期),李子君《赵南星散曲用韵的几个问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300-305),王进安《长篇弹词〈笔生花〉阴声韵研究》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陈鸿《<南曲谱>阴声韵用字研究》(《福建论坛》1998年第6期),贾伟《大珠小珠落玉盘——<红楼梦>巧用叠音拟声举隅》(《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张树铮《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用韵研究》(《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3期11-15),李焱《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的儿化现象》(《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239-242),黄典诚《谈谈该死十三元》(《黄典诚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122-124)。

    4、韵书韵部研究

    主要论文有:忌浮《<洪武正韵>支微齐灰分并考》(《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3期:3-8),忌浮《<洪武正韵>一二三》?《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100一109?,忌浮《<洪武正韵>质术陌分并考》?《艺文述林·语言学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263-271?,叶宝奎《也谈本悟<韵略易通>的重X韵》?《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8一11?,高晓虹《<音韵逢源>的阴声韵母》(《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79-81),麦耘《<正音撮要>中的尖团音的分合》(《古汉语研究》2000年1期:31-34),孙强、江火《<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止摄新证》(《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294-299),唐作藩《论<中原音韵>的开合口》(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161-172),唐作藩《<正音捃言>的韵母系统》(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173-182),刘利《<中原音韵>的东钟和庚青韵在现代普通话里到底合并没有﹖》?1999年第八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论文?,李子君《陈铎曲韵与<词林韵释>》(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395-413),蒋冀骋《<西儒耳目资>中的“u次”为舌尖前高元音说质疑》(《云梦学刊》2002年第6期:103-106),周赛华《徐孝<等韵图经>中卷舌元音之再探——兼说卷舌元音与儿化韵的关系》(《语言研究》2003年02期),李子君《论<音韵集成>对中古入声韵的分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03期?,刘静《<中原音韵>车遮韵在宋元俗文学中的运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04期),杨亦鸣、王为民《<圆音正考>与<音韵逢源>所记尖团音分合之比较研究》(《中国语文》2003年第2期:131-136),彭怡玢《<南曲谱>阳声韵用韵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年增刊:24-26),刘青松《王夫之与叶音说:<叶音辨>解析》?《船山学刊》1998年第2期:13-16?。

    (三)声调研究

    主要论文有:雷恩海、方环海《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声调系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42-46),王恩保《“入派三声”内证考辨——兼释“呼吸”与“?”》(《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276-283),李无未《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阳平”性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李无未《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294-298),李无未《南宋已“平分阴阳”证》(《语言学论丛》21辑,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版),李无未《南宋<九经直音>俗读“入注三声”问题》?《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53-159?,黎新第《从量变看朱熹反切中的浊上变去》(《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73-82),李思敬《<红楼梦>所见十八世纪汉语的轻音》(《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刘静《从元曲中的异文看<中原音韵>音系入声的消失》(《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74-78),麦耘《古影母字在“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中的表现及其他》(《立说传薪风雨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221-223),张树铮《关于“入派三声”的两个问题》?《方言历史探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53-164?,张树铮《全浊清化和入派三声的相互年代关系》?《方言历史探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65-171?,游汝杰《宋姜白石词旁谱所见四声调形》(《游汝杰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月版:288-200,原载美国《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1988年),李树俨《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语文研究》2000年第1期:15-22),张炳义《<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性质辨析——从“剧”字音说起》?《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20-124?),裴银汉《也谈明代的上声连续变调现象》(《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167),孙建元、裴宰爽《<四声通解>“今俗音”的声调系统》(《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291-293),?韩?朱星一《从<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左侧音看近代汉语入声》?《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38-44?,黎新第《对朱熹反切中的全浊清化例证的再探讨》(《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0-24),林焘《“入派三声”补释》(《林焘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版:301-316),张伟娥《论<交泰韵>的入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刘静《从元曲的异文看<中原音韵>音系入声的消失》(郭芹纳主编《汉语言文字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277-288),刘静《从元曲异文看清声母入声字的归类》(《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25-29),张树铮《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所反映的轻声及其他声调现象》(《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264-283),黎新第《<董西厢>清入作上、次入作去证》(《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423-431),刘青松《宋元时期入声韵尾的消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64-67)。

    (四)综合研究

   关于韵书研究论文有:鲁国尧《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等著作与元代语言》(《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481-507),鲁国尧《致宁继福论<中原音韵>书》(《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476-478),方环海《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13-17?,石汝杰《<韵学骊珠>的音系》?《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271-275?,郑第尚芳《<蒙古字韵>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转写问题》?《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164-181?,刘静《<中原音韵>语音基础研究新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l期:160-163?,杨耐思《再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229),张有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制与性质》(《辞书研究》1999年第1期:138-143,131),李绍群《<古今韵会举要>音系性质述评》(《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59-60》,聂鸿音《俄藏6965号<天盛律令>残卷考》?《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17-18?, 陈芳《李光地<音韵阐微 研究综论》(《福建中华职业大学》2000年第2期),岩田宪幸《<新定考正音韵大全>浅析》(《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235-237),刘淑学、桑宇红《<中原音韵>的基础方音不是洛阳音》(《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  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年版:270-273),张鸿魁《<万韵书>的音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306-307),孙华先《吴?<五声反切正韵>音系小考》(《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308-309),李绍群《〈古今韵会举要〉音系性质述评》(《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59-60),唐作藩《关于<五音集韵>》(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143-150),唐作藩《<四声等子>研究》(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190-216),张卫东《论<龙龛手镜>音系及其性质》(《语言学论丛》第23辑,北大中文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月:177-196),张凡《<古今韵会>与<古今韵会举要>》(《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 期:18-21),张金泉《莫高窟新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151-160?,谷秀梅《<皇极声音文字通>简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王玉枝《<蒙古字韵>音系性质研究》(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354-368),叶宝奎《试论吕坤<交泰韵>音系的性质》(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414-429),时建国《<切韵声源>研究》(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444-479),李行杰《<韵略新抄便览·凡例>疏证》(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529-541),刘静《<中原音韵>语音基础研究新论》(郭芹纳主编《汉语言文字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268-276),路建彩、张会杰《论《元声韵学大成》的语音性质》(《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张伟娥《论<交泰韵>的语音性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韩?权容浩《浅谈南戏曲韵研究中的韵书问题》?《艺术百家》2000年第3期?,朱积素《<龙龛手鉴>指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18?,吕斌《浅谈等韵图产生的背景以及<切韵指南>的特点与优点》(《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82-83),薛凤生《徐孝的<重订韵图>:一次大胆的革新》?《汉语音韵史十讲》,薛凤生著,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版:127-134?,黄耀堃《论<协声归母·四声一音>——宋本<切韵指掌图>的检例比较研究之一》(《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230-234)冯蒸《<圆音正考>定本与校勘记》 ?《语言》第一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206一-231?,李无味、洪飏《<中原雅音>的体例问题》(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378-394),张鸿魁《<韵略新抄便览>眉注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李子君《<音韵集成>对<韵略汇通>的影响》(《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284-286),?韩?裴银汉《<洪武正韵>校刊记》(《语言学论丛》第27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版:172-205)。

     关于反切问题的论文:张渭毅《贾昌朝<群经音辨>改良反切的尝试及其对<集韵>的影响——<群经音辨>研究之一》(《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77——-93),《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第2辑?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孙建元《吕祖谦音注三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28-34),曾晓渝《“反切”教学一得》(《纪念马汉麟先生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保今、荆贵生《<唐诗三百首详析>标注韵目失误试析》?《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245?,忌  浮《<洪武正韵>的反切问题》?《中国语言学报》9期1999年3月版:191-200?。

      关于其他问题的研究论文:李慎行《论诗韵及其改革》?《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313-321?,李新魁《近代汉语读书音与口语音的差异(摘要)》(《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15-16),平田昌司《清代鸿胪寺正音考》(《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537-544),陈芳《认识汉语符号的系统性》(《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陈芳《浅谈古典语文学研究的特点》(《学苑集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李无未《<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叶宝奎《关于汉语近代音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3期:14一18),冯蒸《论中国戏曲音韵学的学科体系一音韵学与中国戏曲学的整合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65-74),金升荣《试论中国戏曲音韵的历史层次和艺术问题》(《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薛风生《唐诗声律之本质》(《汉语音韵史十讲?十?》,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163-182),王兆鹏《试论宋元科举考试与韵图》(《汉字文化》1999年第3期:28-30),刘根辉《从诗歌用韵看古籍版本的校勘》(《语言研究》1999年增刊:40-46),石汝杰、李小芳《“涯崖”类字读音的演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274-277),孙建元《宋人音释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杨栋《元曲研究失落的两部珍贵域外文献——对<朴通事谚解>与<老乞大谚解>的几点认识》(《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原口善一郎《<译词长短话>解读符号上的音韵初探》(《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322-329),郑茵《从误读中产生的新音:谈“裳”字轻声的来历》(《咬文嚼字》2000年第4期:27-29),张济川《“吐蕃”读tǔ bō 还是tǔ fān 》(《中国藏学》2000年第2期:76-84),倪永明《<镜花缘>韵学谈》?《镇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65-68?,杜爱英《北宋江西诗韵字中的一字异调及其今读》(《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巴蜀书社,2001年9月版:86-102),石锋《普通话元音的再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4期:5-9),黄耀堃《碛沙藏随函音义初探》(2002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音韵学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250-273),李蓝《论“做”字的音》(《中国语文》2003年第2期:121-130),孙立新《是恶?e?卧还是恶?wu?卧﹖》(《读写月报》1999年第5月:33),孙继善《对“一”字异读音yao的初步考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144-146),潘盛彬《谈谈“永遇乐”之“乐”的读音:兼谈其他带“乐”字词牌的读法》(《语文月刊》1999年第9期:36),裘荣棠《评几本工具书对“馄饨”的“饨”的注音》(《汉语学习》1998年第6期:53),孔种温《论<龙龛手鉴>“香严音”的音韵现象》(《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发表于 2006-1-19 0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贴子内容真广博

在这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包括偶一些朋友、同事的作品都在其中出现了。亲切哪!朋友们,同行们,真诚地向您们表示祝贺!

[ 本贴由 孙兰荃 于 2006-1-19  01:19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2-22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上面说的1998年语言研究增刊 第十届中国音韵学讨论会是什么出版社出版的,如果连出版社也不知道书局不能找到
http://ling.cass.cn/lishi_1/xsdt.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08:24 , Processed in 0.0762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