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69|回复: 0

当涂境内的吴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7 13: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涂境内的吴语

一、地理位置与建制沿革
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流出省界处的东岸,介于东经118°21´38"~118°52´44"与北纬31°17´26"~31°36´05"之间。南连芜湖市、芜湖县、宣州市,北接马鞍山市,由东北至东南分别与江苏省南京市的江宁县、溧水县、高淳县毗邻,西面是长江,隔江与本省的和县相望。全县面积1400平方公里,人口59万(20世纪80年代中期)。辖31个乡镇(现合并为14个乡镇),县政府驻城关镇(现更名为姑孰镇)。
由于长江在当涂境内作南北流向,当涂也就处于长江下游的东岸,即古代所谓“江左”。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就在与马鞍山市(原属当涂)隔江相对的和县。县境东北部和中部为丘陵地带,其余大部分为河渠纵横、地势低平的圩区。境内山有青山(山麓有李白墓)、横山、白纻山(古代著名的《白纻歌》即与此山有关)、龙山(为晋代孟嘉落帽处)、东梁山(与隔江的西梁山合称为天门山,李白有《望天门山》诗咏此。现已划归芜湖市)、翠螺山(古称牛渚矶,李白有《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今称之为采石矶,现已划归马鞍山市),水有长江、姑溪河、青山河,石臼湖(与溧水、高淳共有)、丹阳湖(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围垦,十年之后该湖已荡然无存),圩田有著名的大官圩,山青水秀,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当涂县历史悠久。古属扬州地,为“吴头楚尾”, 春秋战国先后为越、楚属地。秦置丹阳县(治所在今县城东北50里的小丹阳镇),先后隶属于会稽郡、鄣郡。西汉时先后隶属于荆国、吴国、江都国、丹阳国。国除后隶属于丹阳郡(黄梅戏《天仙配》董永“家住丹阳”即此),直至隋时。晋在丹阳县分置于湖县,隋又在此侨置当涂县,治姑孰镇,并废丹阳县。当涂县从此取代丹阳县,一直相沿至今(现江苏丹阳县前身为曲阿县,唐改相沿至今。原丹阳县治所改丹阳镇,分属安徽当涂县和江苏江宁县)。当涂县隋代属蒋州,唐代先后属宣州、升州,五代属江宁府,宋属太平州,元属太平路,明清属太平府,民国初属芜湖道。建国后当涂县曾先后属芜湖地区和宣城地区。20世纪50年代析采石、慈湖、濮塘、向山等几个乡镇建立马鞍山市,80年代析大桥乡归芜湖市。现属马鞍山市(该市为全国著名的钢铁城市)。
当涂县控长江之要津,扼金陵之咽喉,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在此曾发生过多次重要的战役。春秋时吴楚之战多次在当涂境内发生战事,东晋南朝数次战乱也都以当涂为争夺要地。以后隋伐陈,宋伐南唐,南宋虞允文败金主完颜亮,明将花云战陈友谅(京剧《战太平》即讲述此事),诸战事均发生在当涂境内。近现代战争如太平军、北伐军、解放军渡江战役都多次在当涂发生激战。可以说,当涂的地理位置使之注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成为自古以来人口迁徙的重要津渡和留居地。
二、人口迁徙与语言融合
从周边方言分布来看,当涂县西面和北面与江淮官话区接壤,东面和南面是吴语区(宣州话)毗邻,当涂县就处在官话和吴语的交会点上。从县内方言分布上看,县境以东北-西南划线,可分为三个方言带,西北沿江一带是江淮官话,东南濒石臼湖一带是吴语宣州话,中间则是一条宽阔的官话吴语夹杂的过渡带。由西北往东南,吴语特征越来越显著。本县的土著方言是应当是吴语宣州话,江淮官话是由北方移植过来的。
当涂方言的复杂性与历史上民族的融合和人口的迁徙不无关系。当涂境内较大的人口迁徙有4次。
1、越人故土,楚人杂居
古代最初居住在当涂县境内的应是古越人。据《史记》记载,周夷王时楚国熊绎之玄孙熊渠曾兴兵伐扬粤,并将此地封给自己的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后来因害怕周厉王的讨伐,又去王号而称麋侯。据今人蒙文通考证,越章王的国都丹阳就在今当涂境内,疑即现在的丹阳镇。执疵后来做了楚王,即熊延。后来越人又夺回了这块土地,《越绝书》载越有麋王,当即故楚麋侯所居之地后入于越,越以封其子弟,沿其旧名称麋王。楚怀王时,楚国又乘越国内讧灭掉了麋王之国,楚考烈王时将它封给了春申君黄歇。秦灭楚后,秦始皇徙越人于此,置鄣郡。鄣者,章也,是鄣郡为古越章王地无疑也。汉武帝更名为丹阳郡,是仍其旧名也。据上可知,当涂境内先后反复为越人楚人之地,吴越同族,越人之语及古之吴语,是一种为楚人所不通语言,有《越人歌》为证(见《说苑.善说》)。因此在先秦,处于“吴头楚尾”的当涂显然为越楚两个民族的杂居之地,越人是土著,楚人是外来的,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肯定是存在着的。当涂境内的越人一直到三国孙权时还存在,当时被称为“山越”。可以说,在晋代以前,当涂方言虽然经历了楚语的冲击,但基本上还是以吴(越)语为主。
2、北人南迁,侨县安置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五胡乱华”,西晋沦亡,荆豫二州淮河以北的南阳郡、汝南郡等,相继沦入胡人之手。东晋初建,在晋元帝、晋成帝时(公元四世纪初叶),北方沦陷区的豪族携其妻子邑人,纷纷避乱南渡,于江东傍江物产丰美处侨居,仍以原籍郡县称呼其新居之地,后遂形成一大批侨置郡县。当涂为津渡要地,西临大江,东届茅山,北毗秣陵,南至中江(今芜湖县境),地域辽阔,水土尤宜,又离东晋都城建业不远,因此一时间当涂境内涌入了北方各地大量侨民,其中以湖北、淮北之民为多。当时在当涂境内侨置的郡县,计有豫州之当涂县、荆州江夏郡之新市县、南阳郡之博望县和湖阳县等。东晋建国之初侨置的郡县,大都在后来的几次“土断”中裁撤。博望、新市、湖阳等侨置县也在其列。作为县制是撤销了,但作为邑名则保留了下来。现在当涂东南沿丹阳湖、石臼湖一带尚有博望镇、新市乡、湖阳乡,这些乡镇名称应当就是当年的那些侨置郡县的孑遗。今当涂境内的博望镇有一历史悠久的铁作副业,其技术当系由南阳士民携来,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宛……有工官、铁官”,《寰宇通志》也谓“南阳、内乡、汝州,并出铁,俱有冶。” 这也是当时人口迁徙的一个间接的佐证。这些迁徙而来的北方士民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方言,与当地的吴语相融汇,这大概就是现在当涂境内吴语的雏形了。
3、北地战乱,流民留居
到了唐代,尤其是从安史之乱开始,中间经历黄巢起义,一直到五代十国,北方中原地区战乱不已,许多北方士民纷纷到江南避祸。史载“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时荐绅先生,多游寓于江南”,真是“避地衣冠尽向南”(郎士元《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然而最大的移民浪潮还是北宋覆亡宋室南渡之时,这次人口南迁始于靖康元年(1126年),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1279年)。由于境内围垦造田的土地较多,当涂再一次成为这些流民留居的首选之地。
4、兵连祸接,外人填之
最近的一次移民在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战争(本地人俗称之“长毛之乱”)之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当涂作为外辅乃重要战场。当时战事持续11年之久,经过太平军与湘军拉锯式的争夺战,兵燹、灾荒与疾疫继作,当涂境内人口锐减。战乱平定之后,一些与军队有关联的外籍人(以湖南湖北人为多)定居当涂(笔者的外祖父即随湘军入驻的湖南人)。光绪年间,外籍人口迁入垦荒,江北和县、无为县的农民流入较多,现今江心乡、西河乡的人口即为此次移民的后裔(当地人一律称之为“江北佬”)。此外,当涂水域面积较多,渔民多来自下江扬州地区,搞运输的船民多来自本省桐城地区(当地人一律称之为“船上佬”)。此次移民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当涂境内移民较多除了历史的因素而外,主要还是由于这里安置移民的外部条件较好,即滩涂较多便于垦殖,移民很容易找到寄居之地。据《当涂县志》记载,先秦时,当涂境内大部分地区还被长江和丹阳湖淹没,且古中江由此沟通吴楚,《汉书.地理志》载:“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只有西北地区(即今薛丹博地区)有陆地,这就是西周时楚国越章王定都丹阳之地。两汉至三国时期滩涂淤积加剧,长江浅滩淤积成陆地,丹阳湖由于中江淤塞泥沙沉积,围垦造田。史载三国吴黄武元年(222)筑姑孰城,可见当时沿江一带已有移民长期居住。三国吴永安三年(260)丹阳都尉筑丹阳湖田作浦里塘,这是关于大官圩围垦的最早的记载,这些垦区无疑给后来的永嘉移民提供了绝好的移居地。不过永嘉后侨置的郡县仍集中于薛丹博一带高地,说明当初围垦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丹阳湖围垦的鼎盛期为唐宋时期,史载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当涂知县率众筑长堤将54个小圩联并为大官圩,这与外来移民加剧不无关系。现今的江心乡至少在清初就已从长江中浮出水面,史载清同治四年(1865)始筑江心洲大圩。现今的西河乡一带是在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1925)由路西湖、青山湖围垦而成。对丹阳湖的围垦是从民国十八年(1929)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逐步完成的,1971年在丹阳湖围筑南、北圩标志着这个大湖最终从地图上永远消失了。所有的这些围垦,一直给外来移民提供着理想的留居之所,这也是造成现在当涂境内方言复杂的根本原因。
三、方言分区及内部分歧
在《当涂方言的分区》(方言学会2005年苏州年会提交论文)一文中,笔者把当涂县境内的方言划分为沿江、官圩、薛津、博望、湖阳5个区,其实这5个小区可以合并为3个大区,即将薛津并入官圩,将博望、湖阳合并为滨湖区。这样,沿江区包括城关在内的濒临长江的6个乡镇(西河乡是无为县移民的方言岛),官圩区的范围最大,包括大官圩的全部以及周边地区总共22个乡镇,滨湖区濒临石臼湖,包括3乡镇。(见附录当涂方言地图一)
当涂方言的3个区中,沿江区是江淮官话,其中江心乡和西河乡人口分别是来自长江以北和县和无为县的移民,口音基本上还是原籍话。黄山乡和银塘镇与马鞍山市毗连,口音接近马鞍山市郊区话。沿江区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到”=“道”);语音上的其他特点也一如江淮官话洪巢片:声调有5个,有入声,入声韵收?尾。声母中古见系二等开口字声母有文白读,文读是tɕ组声母,白读是k组声母(“家”tɕia文/ka白,“下”ɕia文/xa白);韵母中元音韵尾大多脱落,复元音韵母单元音化(“高”kɔ,“来”lε);鼻音韵尾大多演变为鼻化韵(“班”paⁿ,“帮”paⁿ);古山摄一等桓韵和二等山删韵唇音字韵母今音有别(“搬”poⁿ ≠“班”paⁿ);普通话前后鼻音韵母无对立(“心”=“新”=“星”)。词汇上时间词“今天”、“明天”说成“今朝”、“明朝”,“今”读作kən,“明”读作mən;指示代词“这”说成kɪ212,“那”说成kɪ53,声韵相同而声调有别,近指“这”都是上声,远指“那”都是去声。语法上大部分地区有量词的三叠式(“家家家”、“年年年”);“回家”一般说成“家去 / 来”,“去”读作kʻɪ;“是不是”“去不去”一般说成“格是”“格去”(“格”读作kəʔ),“格”也可以说成“克”kʻəʔ、“阿”aʔ、“还”xaʔ。
沿江区以外的2个区都是吴语区,其共同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自成一类,一般读作清喉擦成分的擦音,如“到”≠“道”(见附录当涂方言地图二)。这一类音发音时口腔内的摩擦很弱,类似无擦通音,这是吴语宣州话的共同特征,笔者在《石台广阳话的h类声母》(方言学会1993年青岛年会提交论文)中有具体描述。古并奉母今读hv,定母今读hr(快读时变成滚音r),从邪澄崇船禅母依今音洪细分别读作hz / hʐ和hʑ,群匣母依今音洪细分别读作h和hʑ。此外,除西南少数几个乡镇外,这2个区果摄字与遇摄字合流,如“过”=“故”ku,假摄三等字韵母今音a,如“夜”=“亚”ia(见附录当涂方言地图六、七)。
滨湖区是吴语色彩最明显的一个区,与本县其他地方的人语言交流十分困难,民俗也与别处不同。这个区位于石臼湖沿岸,东邻江苏溧水,南接江苏高淳。从语音上看,本区共同点即入声分阴阳;古日母字有文白读,白读声母是n,例如“揉”,文读音zəɯ,白读音niø;韵母鼻化音不明显,有时变成纯口音韵母,如博望“官”koⁿ / ko、“关”kueⁿ / kue,湖阳“班”pie、“关”tɕye、“权”hʑø;从词汇上看,本区“外祖父”说成“家公”,“外祖母”说成“家婆”,而不像其他地方说成“家爷爷”、“家奶奶”;“昨天”说成“上家”、“上日”,而不像其他地方说成“昨家”、“昨朝”(见附录当涂方言地图十五、十七)。此外,本区的湖阳古微母字今白读声母是m。例如“晚”mie,“望”mɑŋ;“鱼”、“女”、“米”、“二”都读n,“五”读ŋ;“男的”、“红的”的“的”音“佬”lɔ。本区的博望“雷”读音同“楼”ləɯ,“推”读音同“偷”tʻəɯ。博望是著名的“刃具之乡”,从事铁工和锡工的工匠比较多,过去在当地工匠中通行一种“黑话”,笔者在《当涂博望地区铁业社群行话初探》(方言学会1989年湖南大庸年会提交论文)一文中有具体阐述。
官圩区地处沿江区和滨湖区之间,区域范围较大,方言受官话和吴语的双重影响,情况比较复杂。从词汇上看与沿江区相近,两个区语言交流没有多大困难,如“外祖父”、“外祖母”说成“家爷爷”、“家奶奶”,“昨天”说成“昨家”、“昨朝”;但在语音上往往与滨湖区共性较多,除古全浊声母今自成一类(“到”≠“道”)而外,区内大部分乡镇果摄字与遇摄字合流(“过”=“故”ku),假摄三等字韵母今音a(“夜”=“亚”ia)。有个别字音发音比较特殊,如“茂”音“妹”mei,“梯”音“推”tʻei,“蛆”音“欺”tɕʻi,“虹”白读音“呛”tɕʻaⁿ(见附录当涂方言地图八~十一)。本区的大陇、新丰两地“女”口语音“米”mi,与本区其他地方不同。

                                                                                 (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6 03:40 , Processed in 0.0616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