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14|回复: 1

《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1403-200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7 19: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64084

[img=left]http://www.eduww.com/Shop/UploadPhotos/images/upfile/200412229532546378.jpg [/img]  作 者:张嘉星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01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书名:
书 号:7-80190-232-7

图书说明:
      这部书收集的资料时间跨度600年,地域广及亚欧美三大洲,条目多达8000余,蔚为大观。清点闽方言的种种文献史料,检阅已有研究成果,考察其研究价值,人们都会感到闽方言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读者对象:
     闽方言研究者、爱好者。

作者简介:
     张嘉星,1986年至今在漳州师范学院从事图书资料工作,1999年晋升副研究馆员。学术专长为文献学研究和闽方言研究,负责为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建设和特色数据库建设,担任《网络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编著《东方莎士比亚·古代戏曲家传奇》、《闽南方言·漳州话研究》;正式发表图书馆学、语言学论文四十余篇,独立承担《闽南方言稀有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等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封底文字:
      清点闽方言的种种文献史料,检阅已有研究成果,考察其研究价值,人们都会感到闽方言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不能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料和成果,我们对不起先人;不能在理论和应用上做出成绩,我们也会有负于历史。可以把这部收集的资料时间跨度600年、地域广及亚欧美三大洲、条目多达8000余的《辑目索引》,作为闽方言研究的[案头卷]、[导航图],也可以作为打开闽方言研究的[金钥匙]。
 楼主| 发表于 2006-3-7 19: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如龙:闽方言的价值及其研究方向(代序)

《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1403-2003)》(附光盘)

  在汉语方言中,闽方言确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对象了。所以如此,并非偶然,而是由诸多历史和现状因素所造成的。和别的汉语方言相比较,闽方言确实有许多独特的价值所在。

  第一,历史留存丰富。汉语方言研究一开始,学者们就发现,闽方言里有许多现象是“超广韵”的,也就是说有许多上古音的积存。论历史,闽地没有中原故地古老,连“三家分晋”的年代还比闽王建国时更早1335年。但是,因为一千年来,闽中多时偏安一角,后来又奔向海洋向大陆以外发展,所以语言中保存的“古物”多,连和吴方言同居的年代记录过的方言词(鲑,“吴人呼鱼菜总称”;侬,“吴人呼人依”),都普遍留存于闽语而在多数吴语已经失传。“鼎”在汉代就不用来指称饭具铁锅了,而现今的闽语极少不以鼎称锅的。由于这个特点,许多研究汉语语音史、词汇史和语法史的学者都越来越关注闽方言的研究成果。

  第二,语言接触广泛。如果说,“历史留存”是纵向的传承,语言接触则是横向的交往。闽方言在形成时就有中原古语、古吴语和古楚语的成分相杂,还有原住民的语言——百越语的“底层”,这是许多研究家都列举过事实的。一千年来,闽人走向海洋,早期的西语就有闽语的吸收(英语的tea就是从闽语借入的),后来有马来语的大量闽语借词,那是明代以后闽人到东南亚定居带去的。登上海南岛的闽语受到临高话(一种壮语)的影响,使海南闽语变得十分特别,时问大致也是起于宋而盛于明。再后来,有西北角邵武府的闽语的“赣化”和浦城北半部的闽语的“吴化”。尚未发生质变的闽北方言也有一定程度的赣语和吴语的影响。至于分布在各地的方言岛,则有更加多样、更加强化的不同语言的接触并发生了更多更大的变异。闽语和其他语言、方言的接触和渗透往往是双向的,因而这也是一座研究语言史、方言史和社会语言学的富矿。

  第三,分布地域辽远。宋元之后,中国经济中心自西北向东南转移,福建也是如此。泉州港兴起后,这片人多地狭的丘陵地上开始了人口外流,先是沿着大陆海岸向粤东进发,而后又登上海南、台湾两个大岛,包括北上浙南沿海,中国的海岸线约有三分之一被闽南话所占据。后来又远渡重洋到了菲律宾、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诸国,东南亚华裔中说闽语的后裔应在半数以上,估计有1600万人。广州港比泉州港兴起更早,粤语区的先民也走得更远(直到东非、美洲),但粤语分布的地域和人口都没有闽语多。在内陆省份,除了邻省浙、赣、粤之外,闽语在苏南、桂东、川中都有自己的方言岛。客方言在内陆各省也有广泛的分布,但从地域和人数说也没有闽语的规模。分布地域辽远,正是语言接触频繁、语言变异巨大的基本原因之一。

  第四,内部分歧复杂。经历过的变迁复杂,接触过的语言和方言多样,分布的地域辽远,都是使闽方言内部分歧大而杂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闽语的本土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地,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多数河流短小而湍急,不仅州府之间交往少,区乡之间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只有“日中为市”的墟集。一县之内有几种互相不能通话的土话并不少见。就语流音变说,有变声、变韵、变调、轻声、小称音变等各种变化的方言,也有杜绝一切音变的方言;一省之内不少常用词都有多达十几种的说法。例如“玩耍”单是福建省内的闽语就有“客聊、塔聊、七桃、剔桃、嬉、搞、客调”各种说法,“肥皂”则有“胰皂、雪文(印尼语soabun借词)、蜡、碱、番仔碱、番仔蜡、胰子、鬼子碱、洋碱、鬼子蜡”等说法。“你告诉他”的各种说法有“汝共伊讲、汝给讲、汝共讲、汝齐伊讲、汝博伊讲、汝做伊讲、汝交伊讲、汝合伊讲、你共渠话、你邀渠话、你合渠话、你向渠话”等等。从中则可以看到代词、介词、动词的各种重大差别。这些多样的差异,从纵向说反映了许多不同的历史层次,从横向说则含有多种周边方言的影响,都是研究语言史和变异规律的绝好材料。在全国各大方言中,内部差异很少像闽语这样大的。

  第五,各类典籍浩繁。从明末的《戚林八音》算起,本地人为闽方言编韵书已有300多年历史,时间之早、品种之多、流传之广是东南方言中所仅见的。这些韵书为我们保存了数百年前闽语的字音和词汇,是研究方言史和汉语史的珍贵材料。19世纪下半叶之后,西方传教士编的闽语字典、词典,圣经罗马字读物也是东南方言中最多的。此外,由于闽语地区的地方曲艺、戏曲十分多样,流传时间长,这些唱本、戏曲脚本中所记录的方言材料也是一笔浩繁而多彩的文化遗产。单是现存的闽南话的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歌仔戏、潮州戏和莆仙话的南戏脚本,就有数千种之多。就戏曲品种之多样,闽南话可算首位;就一种地方戏存目及脚本之多,首推莆仙戏。这些方言戏文早的已有三四百年历史,有的是直接承接宋元的南戏而来的,不但是研究早期闽语的珍贵材料,也是研究戏曲史不可缺少的凭据。由于兼通中英文、兼通方言与戏曲的人员十分缺乏,应该说,这些典籍的开发,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

  第六,历来研究者众多。从《戚林八音》算起,研究闽方言的历史有三四百年了,而从吴才老的《韵补》算起,闽人治音韵学则已有千年历史。宋代的吴械、郑樵,元代的黄公绍、熊忠,明代的陈第,清代的李光地、谢章铤等都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学者。晚清以来的近人,如切音字运动的先驱卢戆章、蔡锡勇、力捷三,以及现代语言学家周辨明、林语堂、陶燠民、黄典诚、高名凯、李新魁、梁酋刚等,也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不论是音韵学家或切音字运动家,都和他们深谙闽语的母语有关。在台湾和国外,也有一支庞大的闽方言研究队伍。例如连横、李献章、王育德、吴守礼、董同和、许成章、蔡培火等。活跃在当前方言学界的境内外、国内外的学者则有更大的阵容,而且已经进一步实现国际接触,经常聚会研讨有关问题。有了这样的队伍,才使闽方言的研究长盛不衰,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

  闽方言有如此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并且已经有了许多成就,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好好考虑今后应该如何进一步开发这座宝藏,使研究工作更富实效,让这份可贵的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里试谈几点想法。

  首先,在发掘材料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比较研究。

  在东南方言中,闽方言是保留得较好的,至今还活跃在各地城乡。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方言中的许多固有的留存正在消磨和萎缩,有些穷乡僻壤以往调查得不够,现在更需要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性的调查。记录实际方言材料,发掘语言事实还是不能宣布停止的。但是我们毕竟有了相当规模的材料,现在必须把主要精力转到比较研究上来。调查记录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只有比较才是真正的研究的开始。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学者做了好多工作。不论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也不论是一个区或多个点,都已经有不少共时平面的比较。考察其异同,就某一问题放到汉语史的纵线上作历史的比较,为方言现象分清层次,作历史定位;拿闽方言与周边方言作源流上的或类型上的比较,以了解方言的相互关系。为了使比较研究更上档次,在有关的研讨会上最好提出一些重要的问题,发动更多的学者来参与研究。

  其次,在罗列事实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理论探索。

  比较研究总是从罗列事实入手的,但是目的应该在于探索规律,这才是理论的研究。所谓规律,无非是共时的结构规律和历时的演变规律两方面。历时的演变或者是纵向的自变——从前代语言继承下来的变异;或者是横向的“他变”——受通语或其他语言和方言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异。共时的结构规律有的已经定型,有的还处于新旧之交的竞争之中,有的可能只是初起的苗头。这都必须详加分别,如实地观察,然后做出科学的结论。

  就古今汉语的流变和南北方言的歧异来说,关于汉语的演变规律和结构规律,我们虽然还没有能够建立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但是不少问题已经浮出水面,只要我们就这些课题,各方学者通力合作,形成汉语语言学理论可能已经为期不远了。例如,词汇双音化之后带来的语流音变,从变调、轻声到变声、变韵、儿化、小称,似乎有一定顺序,定型也有一定的过程。从无到有,也许同原有的语音结构规律有关。又如,通语和方言的相互作用,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转换,强弱势方言的相互渗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都是普遍存在的,而文白异读、别义异读便是这种种互动过程的记录。实词虚化的共性和个性及其不同的进程,也是这些互动的实际表现。透过这些因素的具体分析,一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说明,为什么相同的方言会有很不相同的语音特点,为什么变异过程和速度会有很大的差异。还有,关于方言演变的内因和外因也有几个不同层次、不同观察点的理解和分析。对语音演变规律来说,从词组到单词、从实词到虚词的变化是外因,对于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语和方言的强弱势的调整的因素来说,它又成了内因。

  汉语有悠久的历史,分布地域如此广阔,使用人口如此众多,方言的留存和历代典籍如此丰富,就汉语方言所归纳出来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一定可以为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闽方言既然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庞大而有力的队伍,在这些问题上寻求突破口是大有希望的。

  再次,在对历史和现状的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应用研究。

  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由于切入点的不同、目的的不同,这两种研究所使用的材料、方法也都是不同的。语言自身是有规律的现象,又是运用不止、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现象,这就决定了方言学的研究既要注重理论的突破,也要努力做出应用方面的贡献。

  不同的方言区有不同的语言生活。闽方言和通语及周边方言相比,方言特色最多,然而闽方言地区历来又最重视与通语的接轨。早在清代中叶,就有闽人编了《闽音正读表》和《官音汇解》之类的读物,在地方韵书中则十分注意注明文读(正)、白读(土)。闽方言的文白异读如此普遍,正是这种传统的集中表现。长期以来,闽语多数地区实行双语制,使方言既能存活,与外地人也能沟通。这其中的历史经验是很值得总结的。这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实行合理的语言政策是有借鉴作用的。

  不同的方言区有不同的社会生活,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生活特征久而久之就会在方言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方言之间的强弱势,方言对通语的包容和抵制,方言区内部的“向心”和“离心”,方言变异的快慢,都是社会生活状况所决定的,也都制约着方言自身的演变方向和进程。从方言的文化词语则可以看到许多地域文化特征所凝固的观念。透过方言词语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共性,也可以了解许多方言地区特有的个性:与众不同的或同中有异的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以及不同方言地区的风情民俗。

  不同的方言区有不同的艺术生活。现存的方言成语、谚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说唱戏曲的文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地区的艺术世界。从这样的世界里走出来的人,就有同其他地方有异的爱好和风度。联系方言研究地方文艺,不但可以了解民风民情,也可了解中华民间文化的历变。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正在形成对于这个艺术世界的越来越严重的冲击,这方面的研究再不抓紧,再过十年二十年,有的就会荡然无存了。

  以上种种,我想都是方言学的应用研究,由于闽方言的历史蕴藏多,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清点闽方言的种种文献史料,检阅闽方言已有的研究成果,考察闽方言的研究价值,人们都会感到闽方言的研究是任重而道远的。不能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料和成果,我们对不起先人;不能在理论和应用的各方面做出新的成绩,我们也会有负于历史。

  要前进一步,只能站在已有的成果的基点之上。清理已有的成果就像打地基,地基清理得越宽广,建起来的新楼就越牢靠,越高档。跨过新世纪之后,我们先看到《闽南方言研究专题目录》的发表,它附于2001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闽南方言研究.漳州话研究》一书之后。这个目录收录了1979~1999年20年间的闽南方言研究的论著资料1066条。该书发行之后。立即受到同行学者的热烈欢迎,编者张嘉星同志也深受鼓舞,立即着手进一步搜集规模更大的《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前后历经五年的辛勤劳动,这本大规模的工具书终于编成了。这是迄今为止所见的闽方言文献目录中最丰富的专集。完成此举,其问的甘苦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感动的。有了这部书,今后的闽方言研究就可以避免闭目塞听,一切从头开始,重复劳动,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了。至少,你可以知道前人做过什么研究,哪里存有可用的资料。经过一番检阅,当能使你的研究计划更加合理,少走一些弯路,多得一些启发。这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尤其在商品大潮滚滚而来,学术道德不受遵行,浮躁之风带来的粗制滥造的“成果”遍地皆是,有的甚至还在封锁消息,垄断资料的时候,愿意为资料建设做出无私的奉献,更是难能可贵。得道多助,她所搜集到的有些资料就是人们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而奉献出来的。

  嘉星同志是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副研究馆员,在图书文献学上已是难得的专家,多年来又从母语出发研究闽方言,并获得可喜成果。由她来编这样一本好书真是再妥当不过了。我祝贺她的成功。我借嘉星嘱序的机会说了些闽方言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的体会,用意在于希望更多的学者都来运用此书的成果,把闽方言研究推向前进。历史将会不断地证明,此书对于闽方言的研究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大贡献。

                           2003年7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1:35 , Processed in 0.0924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