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90|回复: 0

一百年来的闽南系台湾话研究回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5 1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吴守礼(台大教授)
来源: http://163.21.249.211/nktpthes/taiwanese/5/  1997-4-7


前言

    笔者出生台湾台南市,今年望九,因此用一百整数来谈谈首揭题目. 一百年平分,恰好日据时期五十年,脱离殖民生活亦五十年.回想起 来,虽然断断续续,自从开始追踪母语的来源以来,已经有六十年以 上.在这期间,一直还没解决的问题,疑问真有一箩筐之多.现在就 趁著台湾语言发展学术研讨会徵文的机会,自选这个题目,列举出来 向大家请教.或许是没有系统的流水帐,有重复亦有前后不一致,有 请了解笔者是跨过两个国度,做了三代的顺民,此篇只可以充当一种 概括性的备忘录而已.

正名
    先谈正名.「台湾话」这个名称不知道犯了甚麼忌讳,在有些场合一 定要改称「闽南话」.不错,闽南系的台湾话来自福建闽南.在汉语 方言分类上,台湾方言曾经隶属闽南方言.闽南方言可以包括台湾话 在内.可是请看福建汉语方言来自中国中原的河水,洛水之间,河洛 地区确曾有「河洛方言」,著录在正史艺文志.千百年来福建语逐渐 和北方话分裂脱节,至少在文献上笔者没有看过有人称「河洛话」, 只知先有「闽语」之称后分闽北,闽南.(不谈近年再分闽东,闽北) .同样道理,台湾话由闽南过台湾之时虽然起初与闽南方言维持等质 性,但在这四百年来一再,再三的受过外来政权的统治,难免吸取外 来语,再加上自身的孳乳代谢,在环境中产生新词等,确实和中土的 闽南方言之间呈现分裂现象.怎麼不能称「台湾话」.

    近百年的前五十年,日本政府称住在台湾占大多数的汉民族所讲的语 言叫做台湾话,前此清朝人著书立论亦已有「台湾方言」的称谓,台 湾光复当初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音韵学专家呼吁「恢复台湾话」,并 不说叫「恢复闽南话」.广播电台的闽南语节目,因为我想学泉州腔 觉得非常珍贵,感谢,但在广播效率上它已经和民情脱了节,浓厚的 泉州腔,与台湾腔有一段的差距.是不是因为聘用新来自闽南泉州人 员担任工作 所以叫做「闽南话节目」,存疑之一.

台湾话的别名
    顾名思义,台湾话因地得名,广义的台湾话,应指所有住在台湾岛上 的人所操的语言.狭义的,向来多指闽南系汉人所操的语言,因为他 们占台湾人口的大多数.原则上包括客家话,但客家人口少,方言差 大,通常仍称「客话」.日治时代因客家人源自广东,故多称「广东 话」.近年来听说学术上「台湾话」之名应该还给原住民,不无道理 .这些酝酿中的新涵义暂时搁在一边,姑且捡起笔者一生中所听过看 过的几个台湾话的别名谈一谈,有的是关於来源的雅称,有的是外人 所赋予的绰号变成别名.

    一, 福建话: 闽南系台湾人多来自福建省.因此日据时代,称做 「福建人」,是与「广东人」(即客家人)的相对称.后来改称「本岛 人」,都是因於地缘的称谓.

    二, 福佬话:「佬」字在广东话里指「男子」,「福佬」二字起初 可能用如「福人」「福建人」,到了客语里就不同了.客语称小偷叫 「贼佬」称哑巴叫「哑佬」.「福佬」自是带出「讨厌」「坏」的贬 义来.不过后来「佬」字的「人」义淡化必须再加「人」字成「福佬 人」,指福建人.再后来,连福建人,闽南系台湾人都忘记「福佬人 」是外族对自己的贬称而竟亦自称「福佬」.有一本书叫「福佬话语 法」,到现在还不知道是客家人或闽南系台湾人著作的.

    本来「福佬」二字,闽台字音 [hok4 lo2], 客家音 [huk4 lo3].台日大辞典收「福佬」,注音 却作 [ho5 lo2].这注音的连读变音成 [ho7 lo2]的才是实际语音.这语音可能是由福佬二字讹变出来的,可是 音与字脱节.既已脱节人人都可以按著自己的语感作方块字的表达. 於是出现了河洛话,鹤佬话等发音相近的名称.这是笔者追踪 [ho7 lo2]一词的来源的起点.

    三, 河洛话:这称谓是因为传说闽南人多来自中国中原河水,洛水 一带,所以日据时代爱好台语的研究家提议用「河洛」[ho5 lok8]代替「福佬」[hok4 lo2].字面既能表达渊源关系,语音上近似 [ho7 lo2].河洛的「洛」[lok8]字,以「各」为声符,从「各」的字如「落」字在语音转读 [loh8 ] 就与「佬」字字音接近了.福佬是外人对闽南人的 贬称,河洛人可以是闽南人思源的自称,可是笔者孤陋寡闻,终生一 度涉猎福建志书,未见「河洛语」的名称.正史上艺文志确实著录「 河洛方言」.现在的闽南台湾方言保存古代的河洛方言到什麼程度是 值得探究的问题,名称上「河洛」只能表示来源.

    四, 鹤佬话:新近出版的「客话辞典」(中原周刊社)收载「福佬人 」[hok8 lo3 ngin3]一条,谓指闽南人,并 注明「福」[hok8]这音在客家人来说是外来语,查「福」字 客音是 [fuk8].耳听上,闽南的「福」[hok8],客 家人听成同音字的「鹤」[hok8]与「福」音字脱节,遂出现 用「鹤佬」二字指福建人.这是笔者所了解的讹变的过程.所以「鹤 」只是表音而已.后竟把「鹤」字读成语音 [hoh8] ,这就与 [ho7 lo2]语音接近,谐音,而在「河洛话 」这个想当然的有历史性渊源关系的雅称还没有被提起以前,有人愿 意将无意义的,外人所加的贬称「鹤佬」(←福佬)接受过来自称了. 这不是自侮吗 连同前五十年的日治时代,笔者除了在图书馆的杂志 架上,瞥见美国的世界地理杂志,有关福建民俗报导文中出现「鹤佬 」一词以外,一直不再见到有人用「鹤佬」二字来表达[ho7 lo2 ].总而言之:福佬 [hok4 lo2]的闽台音变客 家的「鹤佬」[hok8 lo2],再一变成闽台音的 [hok8 lo2],这过程是无疑的.

    五, 学佬话:接受笔者询问 [hoh8 lo2 ue7]用客家话怎麼写时,一位客家朋友,答出「学」字,不提到「福 」字也没想到「鹤」字.其实「鹤」「学」客家语音同为 [hok8],和闽南话「福」字的连读变音完全一致,都是表音字.——「 福」字在客家语中音字脱节后,据语感填写出来的表音字,与字面上 的字义完全没有关系.台湾人竟自称「福佬」「鹤佬」不就是自贬自 侮了吗 .

    六, 貉貉(ㄏㄜ ˊ ㄌㄜˋ)[ho5 lo2] 貉佬 有 人提出这字,想由此找寻 [ho5 4 lo2]的根 源.是不是认为福建上古土著有「貉」一族,不得而知.查「貉」字 台语音有 [hok4] [lok4]等音,与「福」字同音型 ,国音「貉」(ㄏㄜ ˊ)[ho5]谐「河」的闽南音.这 裏面好像潜在一大学问,是不是当年客族南来和「貉」族接触时受到 迫害,斥骂「貉」佬 谐「福」佬 现在还传说「貉佬」[hok4 lo2] (谐「福佬」「河洛」「鹤佬」)一词在客家社会裏 犹如闽南的「虎姑婆」故事一样,有吓唬小孩的作用.这就要由何时 客族在福建和貉族( )接触的时代开始考证了.近年新进学者主张台 湾人要认同平埔族,是据「有福佬公,无福佬嬷」一句加以阐明的. 这倒有历史事实摆在眼前不是单靠字音的相似立说.貉貉 [ hok4 lok4] 则事迹渺茫了,可以借助人类学之研究来追踪究 竟如何.

    七, 仡佬,犵狫.「犵狫」是古蛮族之一,「仡佬」则是见存少数 民族名.有人把「仡」「犵」和客家的「客」[hak4]客音 ,[k' e] 台音或「福佬/鹤佬」的「福 」[hok8]/「鹤 」[hoh8]连在一 起讨论,因为从「乞」的字有 [kit] [huk] 等音,既和「客」又和「福 ,鹤,貉」有音似关系.这些谈起来像玩弄字音游戏,恕不多谈了. 但愿提出福佬话「貉」源说的人士能把「貉」,河洛的「河」,「仡 」,「犵」,客家的「客」等,和渊源关系,逐一加以证通,却是闽 学上的一大创举.

    谈一百年来台湾话的遭遇,研究.到前年为止,这一百年恰好可以分 为前五十年后五十年.前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殖民地台湾的时期,而 且历史上已经结束了.后半是中国国民政府收复台湾,在语言政策上 有些延续日本模式的时代,台湾人有的说是被迫学习中文.笔者个人 感受不同亦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未光复前我相信已学会了比大多 数中国人还接近标准中国话的中国音.(不能引以为豪,只能后悔)当 时只是用来读书而已,少有实际会话的机会.不过光复后不但应付得 来,还参加推行国语吃国语饭.可是呢,五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 发觉我的口音不只是走样,根本行不通了.此事暂且搁下,后面再补 说.

    语言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必要不可或缺的工具,施授教育上尤其 重要.查过前半期日人所遗留下来的编著成果,都可以体会到他们的 努力真是千辛万苦.相对地光复了五十年后还有人还把「伓知影」( ├ ㄗㄞ ㄧˋ)写作「莫宰羊」等等差之天渊了.虽然有西洋宣教 师比日本人早一步编好了一些台湾会话书,字典与其他白话字刊物奠 定了学台语的基楚,究竟台人日人是不同语族,日本人的辛苦有加无 减.著书不但对当时施政及被管辖两方面的人都有用处,即使在其历 史使命结束后的今日,似还有剩余价值存留著.近些年来,无论粗浅 的日台,台日会话或大部头的字典,多种研究台语的日文书多由书局 影印供应.由这一点可以明白日人遗留下来的,除了怨恨以外亦有对 台湾人有益的地方.至少在追求母语时有用,谁亦没想到在日本投降 时已变成废物的台日会话书,在这后半五十年的末期,居然重新产生 利用的价值.

    为甚麼会出现上述的现象呢 个人认为:都是因为台湾话和其所自来 的闽南话千百年来,大都靠著口头传授而书本上的著作流传比较少的 缘故.因此,要收集台湾话的资料,几乎等於寻找日文资料,本土的 主要资料只有「歌仔册」而已.

    再谈后半期的台湾话的消长.在前半五十年的末期,被认为濒临灭绝 的台湾话,其实亦没那麼严重,不过好哉是脱离了日本的同化政策. 从恢复母语的实际情形来看,较严重的止於台北市.至於台湾南部似 较和缓,这种情形只要看看来自大陆住到中南部去的子弟有的能讲一 口流利的本地话,而跨两个时代住在台北市,自幼时少用本地话的本 土子弟反而相形见拙了,就可以明白.

    战后初期,国语推行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观察台北市的语言环境之后 即时撰写「台湾音系还魂记」「怎样从台湾话学习国语」「何以要提 倡从台湾话学习国语」等文,这些都是因为了解台湾话与国语在方言 上是姊妹方言,发音音系具有规则性的对应关系,所以理出条例因势 利导.其实在前半期末遭受日本国语同化政策把台湾话忘记得差不多 的台湾青,少年,回归后学中国国语,并不需要像日本人编了那麼多 的会话书,很快恢复台湾话,学会了中国国语.官话方言与闽南系台 湾话是姊妹方言嚜.我不知道是不是因这种关系,不久国语推行委员 会被裁撤了,这又是一个不能了解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因为受过日 本国语教育的「遗毒」的人,谁都知道「国语」的重要性,都尊重国 家订定的语言,都明白国语的建设是经营国家的大业,永无止境的, 并不是到市场,街上买菜讲得通就算国语推行成功了.可是当年当政 者之中似乎有人存有这种想法:只要大家能够麻麻胡胡的彼此听得懂 就算了.是不是这类想法促成了裁并国语推行委员会.

    许多年后我才发觉当年国语问题小丛书裏有一篇题为「论麻胡主义的 国语教育」的文章.后来国语教育又进了一步,听到台湾有国语模范 省的呼声,但国语推行委员会终於又恢复了.这中间,记得大约十年 前,就如前五十年的日治中期,台湾人青年发动中国式台湾白话文运 动,同时讨论台湾语文的建设(但是昙花一现)一样,这一次是产生乡 土文学的制作.相关地兴起母语运动,来配合制作有十足乡土味的文 艺作品,一面亦听到许多年前国民教育中仿效日本的国语教育的高压 政策,采取禁用台语施行罚则,觉得不无因果关系.

    因为受到母语运动的影响最近我有机会重温四十多年前收集而来的有 关台湾方音符号的书,忽然注意到当年国语会中出版的「台湾方音符 号小册」序文中说:「请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吧!未来通行台湾全省的 是甚麼语言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主张消灭方言的.世界上各先进 文化国都有研究方言的机构……」发表这言论的朱兆祥后来离开台湾 ,客死异国.

    朱兄身为国语推行委员兼会中方言组主任,富於国语观念.记得民国 三十八年之顷朱氏印出「国台音系合表」时,特别提出中国国语的纪 元问题,即在书后识语说「国语纪元」「纪念刘献廷诞生三百年」这 类文句,家藏原件现已佚失,据查,刘献廷的生卒是一六四八~一六 九五年,则民国三十七年正当诞生三百年.刘献廷:出生清初——承 明末西学东渐后,习华严字母参蜡顶(今作「拉丁」)据以作新韵谱而 以四方土音填之,而以口头印正.全祖望推许备至,朱兆祥则更加崇 仰推为国语开山.

    另一种例子则是忠心耿耿,上书建言却终不见采用.某委员向某部会 提出以培养「国语观念」为第一项的十项建议,过后该委员就再也不 被通知开会.是不是触了麻胡主义者的逆鳞,遭到排斥 不得而知.

    不过在麻胡主义的领导下,后半期的半期以后倒是已经产生了本土的 文艺作家.这和日治时期,终战前产生了几位本土的日文文艺作家一 样,要归功於「国语」教育的成就,也证明了本地人多语文天才.另 一方面我们确亦曾目睹耳听,因碰上麻胡主义而遭殃的例子.就是一 小部分的人在国语推行声中,装聋作哑,忍心不学国语不改乡音,严 重的是,当教授的竟然向学生宣布说:「不要紧,听了几个月就习惯 了」.这种情形在大陆上方言差不大的地域可能说得过去,学习者应 付得来.在台湾尤其是光复当初,本地学生注定只是遭殃的.当年国 语推行员流传著一句话:「台湾学生个个被要求口说标准国语,耳朵 要能听懂全国各地的方言」.这比起在前半期中受日本教育的人,在 小,中,大学教育未曾听过听不懂的日本方言,也没有遭遇过方言教 师的困扰.日本不是没有方言,至少有东京,东北,京都,九州…… 等地的方言.
十多年前台北出现一个新名词「台北国语」或「台湾国语」.这又是 怎麼一回事 曾几何时听说台湾是国语模范省,国语会可以裁撤,却 又跳出一个「台湾国语」,是不是指ㄓ,ㄔ,ㄕ/ㄗ,ㄘ,ㄙ;ㄢ/ ㄤ;ㄣ/ㄥ不分的蓝青官话呢 乃至是不纯熟的带台湾口音的国语呢 还是把「血」(ㄒㄧㄝˇ)说成「雪」(ㄒㄩㄝˇ)等等.

    国语会终於又恢复了,师范学校有国语课,国民学校禁说方言,一切 配合得很理想.可是国语模范省裏出现「台湾国语」,这是人为促成 的还是自然演变的 在本土化母语教育高唱入云声中,出现国语,台 语杂糅的文字.一面有人提倡双语教育.是能划分界线各归其纯一, 或者是任凭混合下去,酝酿新语言,脱离大圈圈.报纸上报导,省级 的某单位将依据实地调查记录现行的活语言来编字典作出新的标准. 如果实在依照这目标进行,那不是要反映蓝青官话做为共同语,就是 接受台语化的国语了.若真的要实行起来,把前者蓝青的官话升格为 共同话的可能性比较大.

    因而想起:记得数十年前,中央研究院有一位语言学专家发表一篇文 章主张或表示「国语」是不能用「建设」培养的.而受到反驳后,透 露说:那篇文章只是为著替一二位提拔他的前辈被攻击不说国语而写 的.战后面对著中国文化的领导人物,普遍不懂中国语音统一会所提 供的国音常识,用他的方言来对待有国语学修养的人,还说得过去. 对於部份音韵学专家不过问国音字典的规定随便攻讦「国音」令人惋 惜.事实上虽然我们尊重国语会的努力,会中的人光复当时已经自谦 「只是运动运动而已」.经过五十年的今天痛感「国语」确实是不能 建设的.可是人家邻国的情形呢.

    再说大中国国语的今昔.五十年来的「中国国语」一名,在大陆由「 汉语」变「中文」,变「普通话」.在台湾则由国语,汉语,中文, 华语(文),近来听说有人提倡用「共同语」或「共通语」.名称摇动 了,其实质可能在我不察之间也早已变了.
本来中国的音韵学家那麼辛苦考证古音,总希望一旦建立起来的中国 国音系统站在喜爱此道者的立场,希望能够万古不易维持下去.这理 想幻灭了.短短四五十年之间起了大变化.不是「音」本身的变而是 「音系」的递嬗,混合 若依照某部会的看法,是不是要拿由华中移 入台湾的蓝青官话音系作为「蓝本」,再多少加一些台语化的「国语 」,国语化的「台语」,产生所谓「台湾共通语」吗 事实上已经出 现国台混合体的文体,此后要维持中国白话文的纯粹性或者吸收台语 化的台湾国语文 依我看台湾白话文还在浑沌初开眉目未清之中,如 不能著手「建设」共同语,就听它自然演变,滚雪球,总会越滚越圆 越大.

    又想起十多年前海外的中文报报纸上,有一阵子登了好几篇讨论近代 中国的国语运动的文章.就中有一篇指出两岸在此事上各有一个败笔 .一边是用简体字的问题,一边是部分公务员不说标准国语,这只是 保守人士的议论而已.实际上简体字以至拉丁化在大陆上即使有阻力 亦大为减少,不但颠不破还将要阶而梯之由此达到全面拼音化的目标 .我只嗅到其气味而已,还未见趋势.不过「方块字」的文字,如果 「白字」用得多了就容易转入拼音字的阶段,是福是祸,等著看「时 世」「人事」的转移罢!

    至於台湾的公务人员不说国语,那是光复初期的现象.当时的公务员 多是来自大陆华中的人士,他们不称国语多称普通话,而且根本没有 国语观念.现在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我才提出来讲.他们的第二代多是 来台后出生的,和早一步入台的子弟混成一体,产生一种 ㄓ,ㄗ 不分 ;ㄢ,ㄤ不分;ㄣ,ㄥ 不分的音系,如果真有「台湾国语」(带台湾 彩色的中国话)的话可以用来指这一辈年青人的口音.其共同的特色 是没有卷舌音的蓝青官话.台湾话本来就没有卷舌音,加上部分人排 斥北方官话,教导不力,汇成名副其实的台湾国语.举证:(一)近年 一再被年青人耻笑夹用卷舌音,才知大势已去,而明白了他们确已养 成「听不惯」卷舌音的习惯.可惜我的舌头已放不平了.(二)从教育 界的语言专家听来的消息,更加严重,年青人有的听到卷舌音就待不 住悄悄地走开.

    推究其所以演变成这趋势的道理,如今才知道由於大陆人文渊薮的华 中人士不屑於讲北方话.最近考察大陆回来的语言学家更能给证实: 鱼肉之乡华中的庶民,鄙视落魄的北方人,哪裏肯学北方话.

    这才了解六十年前,中国的国语运动在大陆上失败而来台湾一度发挥 光大的道理了.我看这个成效,实际上亦是因为除了台湾人的子弟升 学上必需要通过的一关以外,更是因为这些子弟的父母尝过日本国语 精神的「遗毒」促成的.
将近二十年前左右,笔者看到中国国语在台湾推行大为可观,国语日 报大楼耸立高出,心想台湾语又将再度像日治末期退入家庭以至萎缩 ,而想到海外访求早期闽南语文献,一方面亦是因为当时竹幕低垂, 非到第三国看不到中国大陆的闽南语研究有关资料.离乡背井,蛰居 新大陆的东岸埋首整理早期闽南方言词汇,一面编闽台基本字典,国 台对照辞汇等等.

    十年前返台一看,有关台湾话的著作正像所谓雨后春笋丛生.实是始 所未料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真是后生可畏.以上结束纵的顺时流 的回顾,印象.再谈「横」的.(心中不禁浮起一句「横」冲「直」 撞.台语「横哩其逆」[ㄏㄨˊ ㄌㄧˋ ㄍㄧㄏ ㄍ.)

    横断面亦可以分成前半后半来看,亦有可以作对比透出异同的地方. 进入正题以前,要先说:语言的现象,学习研究无非是字词的形,音 ,义为主,穷究语源探讨本字.搜集旧文献作历时性的研究,不止这 些,随著个人的兴趣,材料的多少,观察的角度,真是千端万绪,可 以作的题目无穷无尽.看过近十年来的出版市场,觉得台湾话在历史 时势演变的结果,如有需要将负起某种的使命.这些成果仅仅是一个 开端而已.在这种透视之下再来看,比对近百年来台语研究的情形.

    近百年来的前半——日据时期的台语研究是日本人在台湾推行日本国 语的工作配角而已.带动的主角是日本政府的日本人.至於本地人本 身演的角色止於提供资料作协助,后来才有独立的著作.初期自然是 由初浅简单的日台,台日会话开始,亦以此类书出得最多,然后扩充 内容,逐渐搜集各方面各种行业的词汇,例如警务,司法,银行,林 业等专用语的会话也出现.用以各在其职掌的岗位利用与民众接近沟 通.台湾人从中亦有可以汲取所需应用的地方.现在依据收集的文献 目录来看,一直到日治末期这种措施,并不因推行日本国语成功而间 断.值得特提的是:要当警务人员都必须经过台语考试及格.这与那 些光复五十年还使用方言教书的人士对比起来,日人的目的即使是以 统治心态为重,其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如今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历 史陈迹可以当故事轻松闲谈.

    「字形或词形」:台语用字不能自外於中文,但用字没有定型,以致 人人都说台语有音无字,实在如此,无可否认.严格地说:即使中国 国语的基础方言亦不能完全豁免,亦有有音无字,这不在话下.不过 ,台湾方言和其所自来的闽南方言却情形特殊.千百年来写成文字, 著成书册的机会不多,总靠口口相传.但并非完全没有写成文字.只 是偶而有所出现,断断续续而且少见留传.例如:早期闽南戏文,押 韵的唱本——歌仔册.不过我看都是因为这些刊物,在过去礼数之邦 ,贵族文学为重的社会裏,是不入流的,所以流传不多,且都用俗字 .静心想一想,实在想不起一本认真讲究正确的文字表达的书.但又 不愿一概否定.因为俗韵书,例如「汇音妙悟」「雅俗通汇集十五音 」流行见存.是便於查日常生活需要应用的字汇的字典.只是不够完 备.世事又已变迁,可能词汇亦已蜕变,查出来的字不是用不惯就是 总被「学者」排斥不用.要不然就是不懂得使用的,所以不被重视. 其他可以举那些偶而撰成的本字方言考,亦因方言不普遍受重视,止 於学者间的闲情逸趣的著作,如连雅堂的「台湾语典」,一时不流传 .台湾一般受过日文,中文教育的人要应用台语来描写生活,抒写思 想等等实在难上加难.就使翻遍西洋宣教师及日本人编著的厚实的字 典,犹感到不够应用.

    值得庆幸的是近十多年来上述情形改善中.因为两岸都出版了几本可 观的厚实的字典.彼岸的有一本是世界闻名的语言学家主编动员十多 位学者费了好几年才完成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虽然一出版当地即 有人举例指摘有问题,过后更有人列举纠正,对纠正又有人反驳.似 有白璧微瑕,但终成为闽南语字典中有权威性钜制.台湾大多数研究 台湾母语的年青学者似都字字奉为金科玉律,即使白字也看齐照用.

    对岸出版了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后,台湾学者继起亦陆续出版了数本 厚实的有关台湾语音字典.有的获得金鼎奖,可谓为斯界建立了金字 塔.有的学术水准过高,一般寻常的人用起来难免感觉艰涩.有的是 获得大财团的支持,有的是获出版社的欣赏,顺利问世.呈现空前的 盛况.一方面又听说:有的书,每翻一页目头字即出现错音.标音符 号,明明有政府颁布的正则符号,却故意擅改或另造新符.这些风评 恐怕不一定都中肯.因为语言是活的有生命的,生生灭灭,旧字要翻 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挥.别的不说,只要多翻几本国音字典就会 发现本来是「又音」的扶正为标准音,例子很多.俗音亦是一样,半 边音亦同理.究其理由,报端一再看见过的,就是「将错就错」,「 久假不还」.笔者深深体会了这些教训,做如是观,不相信风评.一 部分人认为错误的,另一部分人却常加以肯定.

    至於说扭曲标音符号的话,那更是未必如所听来的那麼严重.有人说 ,现在的台湾语战场,如先秦的战国时代.人人想争取地盘,攻占一 个山头.何况仓颉可以造字,谁不可以造.有音无字更需要造.再加 上台湾现在人才过多输出国外,没有出去的多力争上游,要发挥才干 ,出奇制胜.标音符号要改,旧字要废,新字要造.民主时代言论自 由要尽量发挥.更妙的是黑白颠倒,大行其道.(屡见报端投书).

    有个抄胥先生编书爬罗「古今中外」闽南语用字资料印出来供作学者 取材.某权威人士获赠后在谢函中礼貌地推崇一番,在社会上则公开 抵制说:「那是过去的历史性的东西」.原来这位人士是反传统,写 白字,以带动革新自居的,走在时代的尖端.本来写白字是会被耻笑 的.但这位人士的白字运动大为成功.有高瞻远瞩,值得我们佩服, 怎麼讲 如今领导世界文化的不是拼音文字吗 方块字相形见绌.世 界潮流似以拼音文字为进步的工具,白字是一种表音字.先试白字文 再改为拼音,拉丁化,不是终南捷径了吗 实有真知灼见.近时听说 大陆的简体字也不过是拼音化的准备工作而已.这麼看来目前在台湾 一部分人士为求语源本字,争得面红耳赤,不是多余的吗 拼音化, 省得摇头换晃脑,伤透脑筋.

    相关的插话:数年前有个人寄著作给精通中文的外国学者,内有一篇 谈到有音无字的闽南话,考证本字语源的艰难.那位外国人的回礼是 把他新从中国大陆得到的完全没有方块字,一色用拉丁字拼音的中国 语启蒙性杂志两本,并附记一句:拉丁化就免得那麼费事了.这是外 人的婆心呢 当头棒喝呢 正在兴盛的台湾语研究,方兴未艾的本字 研究,报章上的指摘攻讦,善意恶意的争妍斗胜,层出不穷,不知遇 到这种「赠言」将作怎样的感想.正在挣扎蜕变中的台湾话目前与中 文在方块字的世界裏得到安定.是不是要「白字」化,向「白字」看 齐,准备走上拼音化 不得而知.如果国语是不能建设的,语言学家 亦无可奈何,如果可以「建设」,那就看领袖人物的导向了.

    这裏还要补记国民政府对闽南话研究的两个难得的措施.前面提过: 后半的五十年裏传说国民政府在国民教育中曾经下过不得使用台湾话 的禁令,在这经过了五十年后的今天,政府颁布了奖助母语的办法, 一面请大学教授主持官版闽南语字典用字标准的订定,总算有机会来 补救前此的忽略.可能是有人前去争取要重视母语.不过依笔者看: 最要紧的是,既难「请」部分人士改说标准话,索性如某单位的计画 ,将蓝青官话扶正为公定普通音.

    「语音」:说话的声音,语音是构成语言的最重要因素.汉语方言的 区别主要在於语音的「方音」,腔调的异同.就是互相听懂对方说话 的意思程度如何来区分.台湾人听得懂厦门话,但是泉州话就不一定 了.我们未学习亦能听懂北京话一两分,听懂潮州话两三分,福州话 就完全听不懂了.闽南系台湾话有七个声调,甚麼时候定型做七个, 为甚麼不是八个 很想知道,但是无法进行探讨.这个问题是和「闽 南方言的分裂」共生的.可是闽南方言的分裂时期的认定,它本身就 大有问题.有的就地理区域立论,有的据分裂时代论断,台湾方言的 形成应该比较好了解,但是亦讲不清楚.——因为分裂是渐变的不是 突变的.

    在了解上述台湾话的本质之下看现存最早的闽台方言文献不过四百多 年,是一本有方言色彩特色的戏文,有押韵,可以依据押韵来理出韵 音系统.好像古音学家根据诗经探讨汉语古音.差不多跟这个资料同 时,欧洲人就用英文字母设计罗马字记录闽南方言,对於我们研究认 识闽台方音大有帮忙很方便.四百年来,音韵系统可以说没有大的变 化.

    再说前半五十年日人治台时,在语言方面除了有共用的汉字以外,所 面临的困难一定相当地大,就是字音,语音的问题.现在学术界都知 道日本汉字有吴音,汉音而这两层次的音和台湾话的读书音,语音有 对应关系,这层关系即使不讲究,在互相沟通时,亦会有帮忙,可惜 的是日本汉字音失去了「声调」.不过日人很努力.如今从其所遗留 的大小著作来看,确实下了很大的工夫.留下的东西有历史性,永久 价值.虽然早一期已有西洋教士所设计的罗马字拼音,日人从新另造 一套标音符号.一再改进才定型,编了台日,日台对照互用的课本会 话书,每字加注音,这其间虽然已有帝国大学高等学府的设立,但是 政府的工作人员(日人)必须接受台语训练.(如司法官,警察要通过 台语考试才能工作).

    接著来看一百年的后半期又是如何 在起初两三年倒亦出现一两种台 语会话.国语会话多由国语会供应.广播电台主要的是播出国语课本 ,亦曾聘某某人用闽南语讲授国文讲座.以后台湾人热心学习国语. 台湾话的学习研究一般都消声匿迹.风闻台湾中部有一个以传授十五 音为业的人常被钉梢,大学裏一个研究早期闽南文献的学人,被视为 做偏枯的学问,小题大做.南部有个年青人跑到日本去以台湾语研究 为题攻读博士.

    此外值得特别一提的就是光复初年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订定颁行的 台湾方音符号.除了台湾省通志稿语言篇和国语日报语文乙刊曾应用 以外几乎不见使用,可能被通令禁用,所以某人形容它是国民党的弃 儿.有人说:在这一百年的后半,除了某人以外没有第二人使用国语 会的台湾方音符号,某人说他不相信.

    往后台湾同胞在四面汉语方言夹攻下,专心学习中国国语,二十多年 后已辈出文艺作家.可是不知如何,在庆幸国语推行成功声中,迸出 一个「台北国语」或者「台湾国语」的新名词.我不知道确切的涵义 ,个人认为前者可以用来称呼移殖到台北的蓝青官话,后者可以用来 形容像我操用的这麼走样的北京话或南腔北调.无论如何,据说外国 人已经能分辨大陆的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了.

    再说后半五十年的四十年代之顷( )产生「乡土文学」作家,相应地 需要母语的用字,音标等问题,层出不穷.书店店头充斥有关台湾的 书,语文方面亦有专柜.伫足翻看用字方面标新立异,标音符号几乎 人各自一套,自成一家.有人形容这种情形叫做百家争鸣,万花齐放 .下面就以标音符号问题为中心述说管见的一斑,有疑问请教,比较 前半后半的异同.止於引述无意褒贬.

    前半五十年,日人用以表达台湾音的标音符号,本来叫做「符号假名 」.假名的「名」指汉字.是「正字」的意思.依据正字简化造出来 ,表达日本语音的符号性简字,叫作「假名」.由此可以推知古时日 本将输入的汉字奉为正字,简化或符号化的叫作「假名」,转指「日 本字」.所以「符号假名」是当符号用的日本字的意思.倒过来叫作 「假名符号」仍是用日本字做符号的意思.千年之下在台湾结了五十 年的缘.

    中国的注音符号则是民国初年为著统一中国国语先行统一国音时,因 已知道日本假名的功用不小,就从不同的角度简化汉隶,加以符号化 设计完成的一套符号.同样可以标注方块字的字音.在第二次大战期 间日本的中国学者亦曾采用它做为学习中国白话文的实验工具,可惜 在本国的中国大陆则推行不开.民国三十五年国民政府收复台湾时渡 海而来的大陆人,除了一小部份国语推行员以外,都是满口的乡音.

    顶替日本的日本国语教育,国民政府在台湾展开中国国语教育,利用 中国注音符号(以下简称「注音符号」)大为发挥它的功用.大中小学 一律实施,虽然有立法委员固执反对,大陆籍国文教授在黑板「画」 注音符号打趣.这只有反映大陆文化人普遍不认识「国语」之为何物 .幸亏终於在台湾人的国语热之中,中国国语推行起来了.有人说是 「被迫」,亦值得同情,但「好哉」没有听过伤害国语推行员.(日 治初期杀死了六个日语教员).

    跟利用注音符号教学之同时,台湾省民政厅国语推行委员会特地设计 一套台湾方音符号.是以国语注音符号为母体增加闰号,就是详细增 加国语所没有的发音的符号,订定,民国三十五年公布颁行.与国语 注音符号并用相辅相成以利国语的推行.具体地说:例如国语日报的 语文乙刊就用这套符号来对照比较国台音之声,韵,调的异同对应关 系,极其方便.台湾省通志稿语言篇可能是有注音符号标音的第一部 方言志.国语日报的「语文乙刊」更能高度发挥台湾方音符号,国语 注音符号双管齐下的效用.中国文化重新在台湾扎起根来.

    岂料没几年,语文乙刊停刊,旋即听到裁并国语推行委员会的消息. 心里想大概是当道者认为国语推行已告成功而做的措施.某人忙於奔 波三顿饭也不再听到甚麼消息.过了一二十年才淡淡地觉得好像没人 再利用台湾注音符号.近来有机会与新时代的青年学者见面,听说有 人讽刺某人单枪匹马抱住台湾方音符号.
再回顾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去傍听有关语言的演讲会.碰上一位以前国 语会的老前辈,亲切地附耳问我,为甚麼不起用培老的台湾标音符号 对於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我心里窃想我这个寻常百姓有甚麼资格来 起用或不起用高人的发明.真是丈二金刚摸不到头.再下来亦有十多 年了吧!母语运动兴起后出现了几种台湾话的标音符号,心中佩服: 自击木知音以来民间关於用记号标音的尝试好像有一股潜力,不像我 只顾遵奉颁布的标准.为甚麼不使用国语会的台湾方音符号 再过几 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人家说,国语会的台湾方音符号早被禁用.我 愣住,害怕起来.觉得社会上不知不觉之中发生过许多不可思议的事 情.接著想起上述某老前辈的话,怀疑其背后一定有一大堆隐情,但 是不敢问明其中缘故.

    去年看到台北国语日报出版的「闽南方音符号」小册,注明这套符号 的「原本设计者」是「前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那麼现行或现任 的台北市或教育部的国语推行委员会是不是会发生不承认「前台湾省 国语推行委员会」颁行的文件的情形.

    凡是一个著作,乍看无论多麼不好都是著者腐心经营的,多少总有可 取的地方,第三者不该胡乱评断,本人更不敢随便评论他人.但是看 了两三种标音符号之后难免有些感想.首先要说的是:凡想推翻前人 的说法或修补订正,必要先将前人的成果充分了解才好.假如这裏有 一套相当完整的标音符号,要利用他的人可能有的因是外行就照著学 习利用,有见解的人就依据其修养提出意见.我看过几套注音符号系 统的台湾标音符号,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否参考过国语注音符号或朱 案国语会订颁的台湾方音符号,总觉得他们不太了解原案的基本原则 就加以改动.

    事实上我对朱案台湾方音符号也做过修改,但是没有「擅改」,我和 朱兄一再通信请教讨论才确定,藉这个纸面要补充说明,就中一点是 我个人的语音的习惯,别人不一定要改.另一点是运用上的问题,原 案还是值得维持.请不要以为我加以改动就认为随便可以改动,尤其 是基本原则,朱氏的设计极其完备,千万不可动手.说得极端一点, 就是英文字母,日本假名要挑剔亦有话讲,但根本不需要提.

    正如世人在标音符号上花费不少精神,同样的,近十年来的母语运动 正如在其他的分野,亦浪费了很多精力.一,不知道或不重视前人的 成果.二,事端多,争论多.三,没有共同目标.有人形容为群龙无 首,确是一语道破.许多聪明人在那裏浪费无谓的精力,尤其是不世 出的人才,正在不自觉的浪费其自身精力,真可惜.但愿一看似浪费 的精力能够转为一股强有力的原动力.以上所说是我的管窥而已.我 局促在社会的一角,看不见全貌.但愿我看不见的默默耕耘者会茁壮 长大.

    前半期的日本假名退出后,后半期期初出现的台湾方音符号旋即遭禁 令,有如上述.这裏不能忘记白话罗马字的存在.事实上罗马字比日 本假名早一步已登台遍布全台湾,但只限於宣传教义.罗马字亦不止 一式,至少有天主教的,基督教的.后来长老教的罗马字似占优势, 叫作「教会罗马字」,通常说的「罗马字」都指「教会罗马字」.笔 者不是信徒但收集罗马字文献自修,获益不少.我先懂罗马字再利用 日本假名学习汉字的台湾音.事实上我是在日本人离开台湾以后才开 始利用日本人的台湾话标音符号.日本人亦有利用教会罗马字编台语 会话书的.

    记得教会罗马字的字典,例如厦门音新字典,光复当初曾在禁印禁用 之列,所以后来出现了在索引部分每个字附注国语注音符号的版本. 有了台湾方音符号以后我就不再使用罗马字了,因为觉得方便,可以 说是应运而生的工具,比起假名或罗马字都好写.这里无意议论各种 标音符号优劣.至少台湾方音符号横书直写两宜两便,可以配合方块 字使用.恰好合乎个人的需要,方便,没有好恶或其他的因素.如果 恕我关心的话,是因为它亦脉动著台湾文化.

    因为我执著使用台湾方音符号探究闽南语史,校理佚存海外的闽南早 期文献,年青人把我和台湾的母语运动连结起来,说甚麼我单枪匹马 怎麼怎麼…….其实过去一大段时间我都花在抄书校理,至於对母语 台湾话本身,即使客观上好像有所涉及,亦不过是搜集,编目,编辑 一类的工作而已,实在谈不上研究.这些工作必需要等待母语运动成 气候以后,辈出的热心人士,以及四处崛起,有魄力的语言专家来担 当发挥.近几年来我漂泊回来只有瞠目咋舌惊叹欣赏而已.连说甚麼 「台湾话有音就有字」都不敢了.

    再回到罗马字的问题.这在台湾有一两百年历史因缘的罗马字,起初 只是信徒学来念圣经,唱圣诗的.但亦有很可观的罗马字汉字对照字 典,可以用来认识汉字闽南孔子白,读汉文古典,既能达到宣教的效 果亦给人罗马字对中国文化有贡献的印象.前半中期,日本官方虽以 用假名符号为原则,但亦出现过使用罗马字编台语会话的刊物.这期 间有没有碰上印刷上,学习上方便与否的问题,不得而知.但至少个 人不曾注意到假名符号与罗马字何者较难.

    前半期的假名符号已成为过去的事迹,后半期期初出现的台湾方音符 号,一度好像打入了冷宫.所以后半期的一长段时期,遇有需要时似 多用罗马字,有时还要举出国际音标.到了后期的四十年代,母语运 动开始后,标音符号的设计盛极一时,台湾语文学会参酌古今中西各 式又编成一套应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不用我多说.要补充说明:去年 ,在这正好跨越了后五十年之时,台北国语日报特辟「乡土语文」一 栏,恢复利用「前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设计的「台湾方音符号」 ,改名「闽南方音符号」,重编小册应市.

    做为标音符号所利用的各种符号有应用上的难易问题,例如:表音正 确不正确,学习上容易不容易,书写方便不方便,如今又加上一个电 脑输入的问题等,都和其存废不无关系.此外尚有传统上,文化上, 感情上的好恶的介入,事不单纯,可能早有多人讨论过了,恕从略不 谈.

    据肤浅的观察,英文字并不美观,不能表意,但拼缀起来所发挥的效 用无所不达,接近世界通用语之域.日本假名,如前述,是简化汉字 的符号,竟能造成日本今日的国力.民国志士深体日本假名之伟力, 另制一套中国注音符号,当时有人疑将会顶替汉字因而极力反对,却 在台湾造成今日的文化复兴.台湾经验或许另有其原动力,国语日报 如果不加印注音符号盖得起大楼来吗 难道说台湾方音符号的并用不 会更加盖十层楼 又私谓:世界凡事,成败皆在於「人事」两个字, 若说事在人为,是指有建设性的,健全的.所谓「人事」呢 即指人 事关系,则有私情的介入,有争夺性等,好好的事情,都会砸坏.

    「字义」:学习一种语言,起初只能学一些简单的语词做为沟通的开 始,要能表达复杂的感情思想必需要有丰富的词汇.一般性以至专业 性的各方面都需要.著作研究的人则配合这些需要去编书.从成果来 看,说也奇怪,日治时代研究台语的,日人比较多.当然他们以灌输 日语为主,但也不忘记学习一些台语便於沟通.台湾人则除了几位在 参与著作后终於独立创作的以外,大都不大注意台语的研究.我亦不 例外,虽然关心注意,却分不出时间.事实上是到了战后台湾省文献 委员会成立,计画编台湾省通志稿,特约我纂修人民志语言篇(以前 叫「方言志」)时,才到图书馆及牯岭街旧书摊极力搜集资料,将古 今中外有关的著作在目录上排比整理,分类,始知日人在短短五十年 间替我们记录了丰富词汇,以书本的形式留下来.例如:除了一般日 常用语以外,有警务,司法,卫生,银行,林业,医事等各种行业的 专门用语.聚集起来可以成为一部厚实丰富的台语大百科全书.不过 ,事实上,原本实物收在公家图书馆的以外,有的在私人藏书中,想 要聚在一堂恐怕不容易,必需要通力合作.即使不太容易,亦觉得: 这个工作,从追溯台湾话的历史,恢复一度遗忘的语汇等等方面来讲 ,确是必不可缺少的,但不知谁有兴趣 .

    听说,这一方面的学术上的处理工作,已经在大学的研究所展开了. 歌仔册裏面所见的借音字,方言字等等都已经成为硕士博士论文的研 究资料.三,四十年前做这工作时曾遭受周围的岐视,如今欣见年青 学者捡起某人没有完成的工作或作补注订正等.

    曾经搜集几本早期的闽南方言俗韵书,例如「汇集雅俗通十五音」, 「十五音」的清代手抄本,「汇音妙悟」的早期版本,「渡江书」抄 本等,虽因故而遗失,却不足惜.因为有一位北方籍的音韵学权威人 士在其学术著作中说:「那些俗韵书是没有价值的」(撮其大意),所 以只好承认是无用的东西,不足为惜.可是,数十年后的今天,两岸 学术界居然都取材於这些俗韵书做学术论文,大为提高闽南方言在学 术上的价值,是不是拜在大陆普通话的研究,促进了方言调查,而所 带动的影响波及到台湾学界 不过多偏重在音系的再检讨,内容本身 的校理工作未见有人著手.此刻,趁谈字义,语汇的机会呼吁今后的 学人多加注重:所谓有音无字的闽南语系语言的语汇整理建构的工作 ,应该以闽南语俗韵书的校理工作为基础,奠定起来.

    早期台湾话文献的发掘工作,这须要跟闽南语本土文献的发掘联贯起 来研究.终战当时搜集台湾文献目录的情形前面已经提过.那个目录 在时代上包括近一百多年的中文,日文,罗马字及英文著作,地域上 包括以台湾为中心的邻近各地的刊物.并收姊妹方言福州,潮州,客 家方言等的有关著作.原物呢 文献的收藏,除非有高度的管理,遗 失,损坏,虫蚀等都是难免的.当时多据目录编集的,目录上所收的 原物,是否悉数见存大有疑问.而且这些书都不超出一百五十年以上 .

    我称为「早期闽南文献」的,是指以现存最早明代嘉靖末年重刊的「 荔镜记戏文」为首的一系列南戏系统的戏本的副本.简称为嘉靖本荔 镜记,万历本荔枝记,顺治本荔枝记,光绪本荔枝记,万历刊金花女 苏六娘(戏文),乾隆刊同窗琴书记(戏文)等.详见本人其他著作.这 些文献都是超出一百年以上甚至四百年以上的文献,都佚存海外,而 其被发现以及副本的入手都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这些文献都是弥足 珍贵的,其发现要归功於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教授,而支持 研究的是林南村博士,亦很难得,特此志谢.

一九九七,四,七於温州街台大宿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0 14:19 , Processed in 0.0835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