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21|回复: 1

[学者]寂寞学问 快乐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5 12: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贴者:南腔北调(Knife.Lee) (tony_hit@hotmail.com)
主题:寂寞学问 快乐人生
网上论坛:alt.talk.weather
日期:2001-06-28 05:47:58 PST



人物故事方言的研究在外人看来既繁琐又单调,游汝杰却甘之如饴。如此偏僻的
学科———语言学,他却一生一以贯之:“每天游汝杰教授拿出一本《方言调查字
表》,给记者看用国际音标标明的上海方言的音韵。记者惊讶地发现:自己这个一直和
文字打交道的人,居然一下子看不懂中文了!

      《方言调查字表》根据古音排列,通过与国际音标的记音结果比较,可以探析古
音在这个方言中的发展痕迹。对每一个方言中的字都用国际音标标出它的声韵调,以此
作为基础,再对方言音系的特征结构等作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

      如此繁琐、在外人看来又很单调的工作,游教授却始终甘之如饴。如此寂寞、偏
僻的学科———语言学,游教授却几十年来一以贯之:“每天都很有意思,有那么多有
趣的事情可以做。”

      因为热爱,让他安然而恬淡。

      生为温州人,从小讲着一种可能是世界上最难懂的方言,后又与同乡郑张尚芳结
识,听他高谈阔论温州方言中种种有趣的现象,游汝杰就这样萌生了对语言学最初的兴
趣。而初中毕业后就寄养在姑丈夏承焘家里,读诗词、临帖、欣赏国画,打下了浓厚的
古典文学基础的他,也早就把中文作为自己一生研究的方向。而兴趣逐渐由古典文学转
向语言学,则是在1960年进大学以后。游汝杰发现,语言学和文学,前者更需要冷静的
逻辑思考,与自己的个性更为接近。而当时国内语言学界正在批判结构主义,游汝杰出
于好奇,找了几本国内影印的英文原版书来读,一读之下,就从此对语言学欲罢不能。

      那时候的杭州市火车站附近的邮电局,供顾客写信用的一张大桌子,每天晚上都
有一位年轻人,趴在那里写啊写的,不知道的人以为他在写信,单位里的人以为小游天
天晚上往外跑,“是在谈朋友了”。小游也将错就错,不予否认,只是每天趴在那儿
写。关于结构主义的三本英文原著《语言学辞典》、《语言要听其自然》和《结构语言
学入门》就在这邮电局的大桌子上悄悄地译成了中文。那是文革时期,大家都不读书的
年代。

      终于盼到了读书不用躲躲闪闪的年代,1978年恢复高考,游汝杰考入了复旦大学
中文系,成为汉语方言学专业研究生。跨入了这学术重镇,游汝杰在此一呆就是二十几
年。

      从学生到学者,游汝杰走的是一条艰难而寂寞的路。他一直以为,调查和描写语
言或方言是研究语言学的入门功夫。于是,他打起背包,风尘仆仆地走在上海郊县、苏
南、浙江,口袋里揣着录音机,实地录音,采集了近百种方言的口语语料,对其中的五
十多种方言进行过记音调查,回来再作分析整理。上海方言口语语法是游汝杰用力最勤
的,光是录音所得口语语料就有36万个,然后用以分析上海话的语法。1988年由许宝
华、汤珍珠主编的《上海市区方言志》,至今仍是同类书中最为详尽、最为精确的一
种。其中分析方言的语法部分,国内从没有过先例,是最难写的,也是极有价值的部
分,由他执笔。

      记者总不能理解,看上去如此枯燥的一门学科,它的“有趣”体现在什么地方?
谈及此点,游教授双眼放光,嘴角不自禁地流出笑意,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浙江省同属
吴语系,为何方言种类那么多,甚至相邻的两个县,互相之间就听不懂了?这与中国古
代行政地理的关系很大。与中原地区的争鼎逐鹿、政权频繁更替相对,浙江省的二级政
区在历史上长期稳定,“府”的建制上千年不变。于是,“府城”居民讲的话,就成为
周围农村羡慕、模仿的对象。而各府之间则缺乏流动,于是,以府为单位,一个个的方
言区就这样形成,流传至今。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稍作管窥,确已见其趣味。

      而游教授也就是如此沉浸其中,数十年不悔。研究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游教授开
其先河,并提出“文化语言学”这一概念。这个学科名称很快为许多学者所接受。而其
涵义,也在游教授不断出版的新著中日益精确:“语言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宏观演变和部
分微观演变都是文化上的原因造成的,而语言的现状是语言历史演变的结果,所以要研
究或解释语言的历史和现状及其演变过程,都必须研究语言的文化背景。”

      但游教授并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他敏锐地注视着外界的发展,他的
足迹踏遍了北美、欧洲大陆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复旦给了他这样的条件,他以访问
学者的身份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国外的大学。不是没有国外的大学邀请他去长
期工作,可游教授想:研究中国方言、吴方言,资源是国内好,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在
上海,生活也比较方便,管理水平也相对较高,人的素质也到了一定的程度。再说带着
研究生们做课题,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家里都讲上海话的游教授,对上海早已有
了一份类似故乡的亲情。也许还是每年出去走一走,比较合宜吧。

      他做的是寂寞的学问,然而他却没有体验过做学问的寂寞。

            (解放日报)
发表于 2003-8-6 11: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游汝杰简历

来源:http://chinese.fudan.edu.cn/Jiaoshi/yourujie1.htm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出生:1941年7月生于浙江温州。

教育:198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

职务: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工作。

      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语研究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文化语言学

当前研究课题:西洋传教士的汉语方言学著作与十九世纪汉语方言研究

担任课程:先后担任过《语言学与现代汉语》、《汉藏语系概要》、《专业英语阅读》、《吴语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出访: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1989年3月-1989年4月。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1990年9月-1991年2月。

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客座科学家, 1991年4月-1991  年

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到日本京都大学、同志社大学、天理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短期访问,1995年10月—12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1998年8月-11月。

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98年11月—1999年3月。

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00年4月—2000年10月。

多次赴欧美港台参加国际会议。

著作:

撰有专著十来种(包括合作)、论文三十余篇、译文四五种。主要如下:

甲  论文要目

《论普通话的音位系统》,载《中国语文》,1980年5期,328-334。合作。

《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载《民族语文》,1982年2期,33页-45页转48页。 

《从语言学角度试论亚洲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载《农史研究》,第三辑。农业出版社,1983年。131-144页。

《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载《方言》,1984年1期,3-12页。

《老派金山方言中的缩气塞音》,载《中国语文》,1984年5期。357-358页

《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载《方言》,1985年4期,257-272页。合作。

《温州方言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及其在台语里的对应表现》,载《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273-281页。

《方志所见上海方言初探》,载《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184-192页。

《宋姜白石词旁谱所见四声调形》,载《中国语言学报(美国)》,1988 年2期。JCL.Vol.16 No.2. p246-262。

《吴语里的反复问句》(中、英文),经删节刊于《中国语文》1993年2期。93-102页。

《黑龙江省的站人和站话述略》,刊《方言》1993年2期。142-147页。

《吴语里的人称代词》,刊《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刊》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32-49页。

《中国南方语言里的鸟虫类名词词头及相关问题》,刊《汉语语源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JCL,NO.8,1995),253-268页,美国  加州大学。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涵义和界说》,载《复旦学报》,1995年3期。

《吴语里的合璧词》,载《中西学术》),NO.1,Shanghai,1995.

《杭州方言动词的体》,载 《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刊》), NO.2.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语言系属研究述评》,载《云梦学刊》,NO.3,1996.

《古文献所见吴语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载《桥本万太郎纪念中国语论集》, 日本内山书店,1997。

《西洋传教士著作所见上海话的塞音韵尾》,载《中国语文》, 1998年2期。

《浙江慈溪的一个闽语方言岛—燕话》,刊《语言研究》1998年2期(总第35期),90-102页。合作人:徐波。

《成化本南戏白兔记里的吴语成分》,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3期。

《上海话、广州话、普通话接近率的计量研究》,刊《汉语计量和计算研究》(邹嘉彦等编,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1998年。57-78页。合作人:杨蓓。

《温州方言的“有字句”和过去时标志》,载《汉语方言共时和历时语法研讨论文集》(伍云姬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68-192页。

《温州方言两字组变读的音长变化》,载《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纪念王士元先生论文集,石锋、潘悟云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     

乙 专著要目

《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共260页。 图2幅。1988年台湾南天书局出版繁体字本。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本。

《上海市区方言志》(393-483页,即语法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共184页。

《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共220页。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 语言文字卷》(副主编;前言;方言学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共642页。

《上海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3月。1998年再版,共118 页。

《温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445页。

《游汝杰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16页。                  

丙 译著要目

《上古时代的华夏人和邻族》,刊《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343-376页。

《“音位”的历史和涵义》,刊于《国外语言学》,1980年2期。23-31转38页。

《汉语》,刊于《语言与人类交际》一书,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56-71页。

《文字的始祖》,刊于《语言与人类交际》一书,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                    100-112页。

获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1986年。

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79-1995)二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79-1995)二等奖。

上海市1986-1993年哲社优秀著作二等奖。

上海市1986-199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

上海市社会科学1986年- 1987年优秀学术成果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3:00 , Processed in 0.0929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