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57|回复: 1

[原创] 时空统一法则是指导汉语实践的一个基本法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9 09: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时空的统一性就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众所周知,人走路时,人会随着时间而渐远;车辆行驶时,前进的距离会随着时间而增加;人吃饭时,饭的吃入量会随着时间而增多;下雨时,天空中雨的剩余量会随着时间而减少;建桥时,桥的完成度会随着时间而增加;挖洞时,洞的深度也会随着时间而延长,总之,这些事物的空间量都会随着时间而增减。空间量对时间的这种依存关系在哲学上就称为统一性。当然也有一些事物在时间中非常稳定,比如建好的桥、修好的铁路、人所担当的称号等就是如此,至少在近期内可以认为这些事物都不随时间而变,但是从长运的角度看,它们还是会变的,因而可以认为它们仍然对时间有依存性,只不过是依存性的程度很小而已。由此可见,时空统一法则是普遍适用的客观法则。人们正是利用了这一法则而得以用指针旋转的角位移来度量时间,从而创造了测时器,即时针。汉语则利用了这一法则使时间和空间相互对应。比如“现在”一词的本意是指事物的现实存在,由于时空有统一性,所以“现在”也就被赋予了时间意义而表示当前时刻,也就是人正在此地说活的时刻。“在”之所以能够表示现在进行时,也就是因为它表示话主在动作过程中持续的现实存在。“过去”本来是表示空间的越过,然而汉语也用来表示对当前时刻的越过。乡下农民经常说“一袋烟的工夫”,言下之意当然是表示吸一袋烟所花费的时间,然而句子在形式上却是用空间量来表示时间,所以也体现了时空的统一性。总而言之,借用空间量来表示时间量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此特点得以形成就是根据了时空统一法则。

二 时空统一法则对“了”字句的指导

       “了”其实是表示时间,将它加于动词之后就是使动作和时间相结合而表现了动词的时间性,具体地说,就是把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搬到了时间之中。英语动词的时间性是通过自身的形态变化而表现的。汉语动词虽然自身不表现时间性,但却有着潜在的时间特性,比如“吃”,它的时间特性是具有持续性,将“吃”与“了”结合就表示“吃”这个动作在时间中持续,因而“吃了”就表示“吃”持续了一个时间过程,“吃了半小时”就表示“吃”持续了一个时间量为半小时的时间过程,由于时空有统一性,所以相应地也就伴随着一个空间量的消失,因为“吃”是一个表消灭的动词。如果承担这个消失量的事物是“饭”,则语言的表述就为“吃了半小时饭”。但此句不能确定饭是否吃完了,因为吃完一顿饭的时间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吃饭完了不能以时间量度,倒是不用时间量度反而能表示“吃”的终止,

另外,使用空间量不定的“一顿”也能表示“饭”完了,因此,吃饭完了的表述或为“吃了饭”;或为“吃了一顿饭”。      

       “吃”是会使事物发生变化的动态动词,因此“吃了饭”表示了一个动态过程,动态过程有自然的终止点,动态动词的“了1”句便是以终止时刻为描述点的表述。终止时间很难确定,这也就是不能用时间来表示吃饭完了的原因。但静态过程却不一样,比如“当兵”过程便是一个静态过程,只要没有外界干预,兵就可以一直当到现在(说话时刻),也就是说,静态动词的“了1”句是以现在时刻为描述点的表述,“当了兵”表示正在当兵就是这个原因。只有指出时限才能表示当兵完了,比如“当了三年兵”就表示兵当了三年就不当了。

       时空统一法则的数学表示是:Q = F (T),此式的意思就是:空间量Q是时间量T的函数,因而此式可称为时空函数。时空函数表示了Q和T之间互相依存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Q和T不能各自独立,只要其中的一个量确定了,另一个量便会随之而定。正是运动维系着这种对应关系,所以汉语的时空描述就遵循着这样的逻辑:先给出一个量,然后通过运动的持续而导致另一个量。例如:

(1)a 一小时走了五公里路。  b. 五公里路走了一小时。
时间量和空间量在此二句中通过“走”的持续而表现了严格的对应性,可见时空的统一性也就是时空的对应性。下面这一句就没有表现出这种对应性,所以该句不能成立。

(2) * 走了一小时五公里路。
然而若在时间量和空间量之间插入“就”,句子就成立了,

(3) 才走了一小时就五公里路了

其道理可以这样来解释:如果将句中的“就”去掉,“才走了一小时五公里路了”显然不通;如果去掉“路”,“才走了一小时就五公里了”依然成立,而且意思未变,可见“就”在此句中起了了关键作用,什么作用呢?我认为是对于前置词语作肯定性的说明,也可以说是引入前置词语的说明语吧,比如“她就(是)美”的“就”引入“美”来说明“她”,由此可见,“五公里”也是被“就”引来说明“一小时”的,具体地说,“五公里”就是“一小时”所伴生的空间量。“五公里”是空间量,“一小时”是时间量,用空间量来说明时间量,这不正是符合了时空统一性法则吗?

下面的句子也是成立的。
(4) 他走了一小时路。
此句的逻辑也和上面所讲的一样,因为时空有统一性,所以走一小时的同时也必然会走一个与一小时相对应的空间量,具有这个量的事物不是别的而是“路”。正因为“一小时”己经对应着一个空间量,所以就容不得后面再出现一个空间量,如(2)所示。可见汉语的时空描述严格遵守着时空统一法则,决不越雷池一步。秦洪武(2002)试图用界性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了1”后面接两个有界名词就会互相排斥,在他看来,句(2)不能成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但是他用界性理论解释不了他自已提出的“读了两天《红楼梦》”为何又能成立?因为“两天”和《红楼梦》都是有界名词。本文则认为“了1”后面同时出现时间量和空间量才会互相矛盾,句(2)就是因为此故而不能成立。《红楼梦》只是名而没有量,所以不和“两天”发生矛盾。如果《红楼梦》有量,句子就不合法了,因此,“读了两天一本《红楼梦》”不能成立。由此可见,界的概念只适用于印欧语,汉语却是对量毫不含糊,汉语的量词如此众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张医生十分钟看一个病人”也可以说成“张医生一个病人看十分钟”,然而“一天吃三顿饭”却不能说成“三顿饭吃一天”。为什么?就是因为十分种的时间全用于看一个病人,从而可以说“十分种”和“一个病人”有对应性。一天的时间会全用于吃三顿饭吗?显然不会,由此可见,“一天”和“三顿饭”没有对应性,没有对应性的两个量自然不能对调,不能说“三顿饭吃一天”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时空对应是最重要的,Q = F (T)所表示的也正是时空的对应性,缺乏时空对应性的两个量自然就不能适应此式。

时空统一法则是普遍适用的自然法则,但它能够说明很多具体的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说明汉语确实存在着形象化的自然属性,因而可以说汉语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
发表于 2006-6-21 23: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04:02 , Processed in 0.0892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