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05|回复: 2

汉语声调和语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7 15: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语心理词典中声调信息的表征
文章来源: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作者 周晓林)

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也就是一个音节发声部分的音高可用来区分不同的词汇。普通话有四个不同的声调,这些声调可以附加在同样的音段信息上,尽管不是所有的音段都伴有所有四个声调。在汉语心理词典中声调信息如何表征,在口语和视觉词汇识别中声调信息如何起作用,这些是我们近期研究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考察了在听觉和视觉词汇识别中声调信息是否会自动激活,声调信息在心理词典中是以声调模式还是以更为细致的声调特征为单位进行表征,声调中的变调现象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声调信息的激活。

在一系列实验中,我们使用语音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判断系列呈现的字对是否同音或是否具有共同的音段。在一个实验中,目标字(“沙”)前面有四种启动字。第一种启动字(“妈”)与目标字韵、声调相同。第二种启动字(“马”)与目标字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第三种启动字(“边”)只有声调与目标字相同。控制字(“半”)的音段信息与声调信息皆与目标字无关。在所有条件中,目标字与启动字的字形和语义均无关。结果发现,同韵字对比不同韵字对在同音判断中难于拒绝,同声调的字对比不同声调的字对难于拒绝。很明显,这些发现表明声调信息可以独立于音段信息得到激活,也暗示声调信息在心理词典中表征在与音段信息不同的层次上。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我们要求被试判断字对是否具有相同的音节。尽管实验明确要求被试忽略声调,被试对既同音段又同声调的字对所作的“yes”判断仍然比只是同音段的字对快。这表明声调信息得到了激活并使反应加速。更重要的是,声调相似性多的字对比声调相似性少的字对反应速度快。根据一些语音理论,普通话中的声调可以按更为精细的区别性特征来表达。有些声调之间(如二、三声问)比其它声调之间(如二、四声问)具有更多的共同特征,因而更为相似。声调相似性效应表明声调信息的表征和激活不是类别性的而是特征性的。

我们的研究也涉及了声调信息对词汇加工的制约作用。在一个研究中(Zhou, 2000),我们采用视觉-视觉和听觉-视觉启动词汇判断任务,用作启动词和目标词的合成词有相同的音段信息和不同的声调信息(如“条约”和“跳跃”)。实验控制了它们的相对频率。结果发现,对目标词词汇判断被声调邻近启动词延迟,高频启动词对低频目标词存在更大的抑制效应。这些发现说明具有相同音段的启动词和目标词的不同声调在词汇加工中相互抑制,有效地抵消同样音段重复激活所带来的促进效应。

在另一个研究中(Zhou & Qu, 2000),我们使用跨通道启动词汇判断任务直接考察了听觉词汇识别中声调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在实验1和2中,听觉启动词是音段相同、声调不同的双音节合成词(如“跳跃”和“条约”),目标词是其中一个启动词的语义相关词(如“奔跑”)。语义启动词及其声调邻近词(即中介听觉启动词)之间或是第一音节的声调不同,或是第二音节的声调不同,或者两个音节的声调都不同。当声调邻近词与语义启动词两个声调都不同时,中介启动词没有任何效应。当中介启动词与语义启动词只有一个声调不同时,中介启动存在微弱的效应(仅在错误率的分析中达到显著)。在实验3中,我们通过改变语义启动词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声调形成假词中介启动词,对原有声调和所形成声调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了操纵。当假词中介启动词与原语义启动词第一个音节及声调相同时,不管第二个声调与原声调的相似性如何,假词中介启动词对目标词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相反,假词启动词的第一个声调只有在与原声调高度相似时,假词中介启动词才表现出显著的启动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在汉语口语词汇识别中,言语输入与词汇表征的匹配包含音段信息和超音段(声调)信息,音段输入信息与内在(心理词典)表征的匹配可以导致相应语义表征的激活,声调信息的不匹配将抵消音段匹配的效应。这种自下而上的抑制效应取决于声调不匹配的程度。两个声调都不匹配(如实验1所示),足以抵消来自音段匹配的促进效应,从而导致原词(语义启动词)没有语义激活,视觉探测词没有启动效应。一个声调不匹配(如实验2所示),对内在语音表征激活的抑制效应小,为语义激活留出了空间。声调的某些特征不匹配(如实验3所示),为内在表征的激活提供了更大的机会。但是,内在表征的激活不仅受言语输入是否匹配的制约,也受词典中词汇竞争的约束。对于真词不匹配启动词,中介启动词的言语输入不仅匹配到语义启动词的词汇表征上,也匹配到其自身的表征上。语义启动词的激活不仅受言语输入的声调信息的影响,也受声调不匹配启动词激活所导致的竞争的影响。对于假词启动词,由于它们在心理词典中没有自身的表征,使得词汇竞争减小,假词言语输入可能被“吸引”到原词(语义启动词)的词汇表征上并激活其语义表征。因此,词汇竞争上的差异可以解释假词声调不匹配启动词更明显的启动效应;而相似性效应则表明心理词典中至少存在声调的特征表征层,尽管目前的数据还无法排除存在一个类别性声调模式表征层的可能性。
在汉语普通话中,一个音节的声调可能会受到邻近声调的影响而变成另一个声调。例如,一种典型的声调变化(通常称为变调)是,当连续语音中一个三声音节后面紧跟着另一个三声音节时,第一个音节的声调一定变成二声。因此,双音节合成词“采(3)取(3)”在实际发音时必定要发成“采(2)取(3)”。这种类型的语音变化对词汇通达和表征的理论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挑战。发生语音变化的词在心里词典中是以什么方式表征的?它们是以类似人们听到和发出的语音的表层形式,还是以一种更抽象的形式来表征的?在口语语言理解中,语音输入是如何匹配到这些形式表征上的?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三种可能的理论解释进行了分析。表层表征观点认为,变调词以它们的表层的语音形式进行表征,因此我们听到的声调就是词典中的表征。原型表征观点认为,变调词的语音表征由它们的构成词素的规范形式组成。输入的语音在匹配到规范的语音表征前,必须由对上下文语境敏感的“重写”原则对语音输入加以转写,使之符合心理词典中的规范表征。抽象表征观点认为,变调词的最原始的声调信息在词典中存在抽象的表征,带有二声和三声的音节输入信息都能直接地、正确无误的匹配到抽象表征上。我们在两个听觉-听觉启动词汇判断实验中对目标词和启动词的起首词素的声调进行了系统的控制。两个实验均发现,以相同音节、不同词素开头的词之间相互抑制。不论变调词是作为启动词还是目标词,其抑制效应和非变调词相似。然而,当启动词的声调是三声时,变调词作为目标词出现了促进效应,但对具有二声声调的目标词来说却是一个很大抑制效应。该研究的另一项发现是,变调词的识别似乎比正常词更困难。
这种启动效应的模式排除了抽象表征观点,因为该观点预测在三声启动词的条件下存在变调词的抑制效应。加工变调词的困难性也排斥抽象表征观点,因为后者认为加工变调词和正常词的方式相同。然而,两个实验的数据让我们难以在变调词的表层表征和规范表征观点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表层表征观点的优点在于,语音输入可以直接匹配到词典中的语音表征上,无需经过由“重写”规则表达的推理过程。这种观点和儿童语言获得早期的情形相近,儿童在没有掌握变调词的构词法结构之前,可能通过变调词的表层形式来表征其声音。另一方面,由于变调规则不仅适用于合成词,也适用于非词、短语或句子成分,如果我们假定语言理解和产生具有本质相同的语音系统,那么表层表征观点就意味着,语言产生使用已经存储的表层表征直接生成变调合成词的语音输出,但使用重写规则生成非词和短语的语音输出。规范表征观点具有联结合成词的词素表征形式来直接表达整词的简洁性。这种观点也不需要为语言产生另外设定一个系统,所有变调词、非词或短语的语音输出均遵循相同的、对语境敏感的重写原则。但从理解的角度看,规范表征观点的一个难解决的问题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二声为起首音节的多数词不是变调词,因此重写原则的运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产生错误,因而变得没有意义。总之,目前的数据只能说明变调的汉语双音节合成词在词典中不是以抽象形式表征,变调词可能以表层形式,也可能以其构成词素的规范形式表征。

总结
汉语语言及其表义文字系统的特点为词汇表征和加工的一般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们的研究既展现了语言加工的普遍性,又表明了语言加工的特殊性。我们相信,不同语言和文字系统词汇表征和加工的内在基本机制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字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字形、语音和语义之间计算性联结的效能不同,从而导致同样的内在机制应用于不同语言和文字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数据模式。在汉语字词识别研究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汉语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理论基点上,把我们的实验研究与一般认知加工理论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03-10-7 15: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语调研究概述
文章来源: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蒋维崧和殷换先(1957)合著的《字调和语调》谈到和语气有关的句终语调时说:“语气的
不同,要关涉到语音上多方面因素,但主要是由于语音的高低(高、低、升、降)不相同。
”他们认为普通话有三种基本语调,即平调、抑调(下降)、扬调(上升)。
陈述句—
—平调
感叹句、祈使句——抑调
疑问句——扬调
石佩雯(1980)《四种句子的
语调变化》中,关于句终语调和不同类型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分为:
陈述句、特指问句、
正反问句、选择问句(后一分句)、猜测问句、祈使句(命令、禁止、请求、劝阻)、感叹
句——降调
选择问句(前一分句)、反问问句、是非问句——升调
委婉的请求、表
示冷淡、踌躇、思索时的句子——平调
表示讽刺、幽默、惊奇时的句子——曲折调

以上是一种传统的描写方法。不少现代汉语教材区分升调和降调两类句终语调。这种传统说
法过于简单,跟非声调语言的语调描写基本相同。声调和语调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不太明确
。在汉语中,处理语调的根本问题是要搞清声调与语调的关系。下面介绍一下学者们解释两
者之间关系的新尝试。
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精辟的观点是早在30年代赵元任先生
提出的“音域(range of pitch)”概念。他多次使用音域概念来描写重音和语调对字调的影
响。他在《中国字调跟语调》(1933)中指出“一种声调语言的实际旋律或音高运动并不只
是构成该语言声调的几个固定声调模式的简单连接。” “在不同声调之间以及声调升降极限
以内的音高范围(the range of pitch between different tones and within the limits
of moving tones),也是一个变量,随着发音的力量和发声的力量而改变。” 这种音高范
围就是“音域”。这种音高范围的变化,在连续语流中因轻重、快慢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会发
生上移、下移、加宽或收窄等变化。
陈文芷(1980)通过实验说明字调和语调之间的关
系。她的实验结果如下:
字调和降调:叙述句整个句子的音高是逐步下降的,而每个字
本身又都保持了原来的调类。用降调来读一、二、三、四声的字,就意味着要从字头开始把
音高降低,使其低于重读的字的音高,并且越接近句尾,字的开头的音高越低。
字调和
升调:升调的表现方法之一是在保持原来调类的基础上提高句尾的字的音高。除句尾的字音
高要高些以外,升调还可能影响整个句子的音高,即从第一个字开始音高就比一般用降调读
的句子高一些。
吴宗济(1982)认为,“声调语言与语调语言不同,它不具备一套语调
模式。”普通话语句中的声调变化是以单字调和二字组连读变调为基础的,语调是由这些声
调连读的基本调型组成的。虽然由于语句中语法结构和语境的改变,基本调型也有所改变,
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变化模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找出声调连读变调的基本调型和它
们在语句中产生的变调规律是分析语调的基础。吴先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字组、四字组的
连读变调研究(1984、1988)。他(1982)在《普通话语句中的声调变化》一文中,把和一
定的句终语调相联系的句子分为三类,即评叙句、疑问句、加强句(包括祈使、命令、抗议
、惊讶、紧张、着重等语气的句子)。吴先生(1990)把评叙、疑问、惊叹三种不同语气的
句子,让发音人来说,分析的结果是,每组在不同语气中,调型基本相同,只是在频率高低
或升降幅度上有些差别。一般是疑问句和惊叹句的调阶比评叙句高,升降幅度也较大。

最近他还提出“移调规则”(1996)。他指出“语句中不同的情态的语调,就都能用移调方
法在不同词语间高低搭配的比例。以及所移音程(半音)的多少来生成。例如:一个平叙句
中的结尾短语,上移一两度音程,就可能成为疑问句;而同一语句中某一含有关键动词的短
语,上移三四度音程,就可能成为惊叹句等等。”这种移调规则跟早期吴先生以连读变调为
基础的汉语语调观点比有了一些变化。他说的“移调规则”实际属于音域调节。
E.G&am
p;aring;rding和张家騄等(1983)对汉语声调和语调的研究中用语调格(grid)来描述声调
和语调的关系。语调格是语调的总体框架,是根据语句功能和语法结构画出的有一定宽度的
上下两条直线。语句功能决定语调格的运动方向,陈述句时,语调格呈平或下降趋势,疑问
句时,语调格呈上升趋势。音节的轻重读决定语调格的宽度,重读时语调格扩大,非重读时
语调格缩小。汉语声调曲拱特征是由填充在语调格中的基频曲线体现出来的。
在汉语里
,语调并不采用格子转向上升或下降的打斜方式来区分,用打斜难以说明口语和职业语言里
的事实。打斜使汉语带上洋腔洋调色彩或不自然因素。
沈炯(1985)《北京话的声
调音域和语调》中指出,声调和语调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音高体系,具有不同的声学形式。声
调音域在语流中不断改变它的高低宽窄,声调曲拱则不断发生量变。语调是由一系列不同的
声调音域组织起来的音高调节形式。实验还发现语调对音域的上限和下限分别起调节作用,
成为语调的表达手段。大致说来,上限的调节变化和语义的加强有关,下限的调节变化和节
奏结构的完整性相关。后来,沈炯(1992, 1994a)强调汉语语调研究中引入语调构造的重要
性。在汉语的音高系统里,语调不是普通的升调、降调,而是对声调音域作高阶调节的类型
问题。用音域上下线分别配合来说明四种功能语调。他以调核后的高音线和低音线的变化为
中心,汉语的功能语调分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语调。高音线和低音线是两种独立的因
素,因此陈述语调是高音线骤落形式和低音线下延形式两种特征的组合。疑问语调是高音线
渐落形式和低音线的上敛形式。祈使语调是高音线的骤落和低音线上敛。感叹语调是高音线
渐落和低音线下延形式。沈炯(1985)是根据1982年学位论文改写发表的,Gård
ing和张家騄等(1983)引用了其中一个例句的文本。两文独立研究得到的结论有不谋而合的
一致方面。
劲松(1992)的实验结果认为,北京话的语调是出现在句子末一节奏单位中
重读音节上的音高变化,分高语调(H)、较低语调(L)、低语调(LL)3种,它们的高低是
指句末某个重读音节调阈的范围。其中高语调基本与字调相当,只是下限略低,低语调上限
正好是高语调的下限,较低语调处于两者之间,三种语调的音高基本上是3-4度的等差递降。
劲松把字调、词调和句调都归结为声调,定义句末某重读音节的调域为语调,主要用高中低
分布来区分语调。
以上各种观点虽然对声调和语调描述方法不同,例如,声调音域、格
子、调域、调阈、移调等的概念,但它们有个共同点,即用调域的上下限来限制声调的变化
范围,用调域在语流中不同位置上的上升、下降或展宽、压缩来体现语调。
80年代以后
语调研究最大的成果,是对汉语语调实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使用早期赵元任先生提出的“
音域”概念,语调和声调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沈炯(1985)使用严密的实验证实声调音域
是研究汉语语调的基础。他说“在声调语言中,声调和语调是用不同方法切分得到的。语调
是由一连串声调音域组织起来的音高调节形式,声调是在声调音域中滑动的曲拱。语调对声
调音域有调节作用,声调音域的改变表现在声调曲拱发生的量变上。”他认为声调是我们熟
悉的曲拱,语调是宽窄高低都在变化的音域序列。从声调音域入手,就可以避开声调的个性
,从而将语调研究跟声调的共性联系在一起。目前,这种观点或相似观点逐渐被研究汉语语
调的学者广泛采用。这是汉语语调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们使用“音域”来解释语调,
也就可以把语调和声调很好地切分开。
另外,在汉语语调分析中,引进语调构造的概念
,使得语调研究不拘泥于句末语调。句末语调当然很重要,而在实际的语言生活中调核不一
定在句末,所以在正确分析汉语语调中引进语调构造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高美淑
 楼主| 发表于 2003-10-7 15: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语调重音研究》摘要
文章来源: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论文主旨:本文研究汉语普通话句子重音的声学特征,通过实验研究句子重音的音理、不同
声调实现重音的特点,重点是它们与相邻音节和非相邻音节的组合特点。
分析角度:研
究重点在于包含强重音和不包含强重音的两种语调的比较。主要通过音高的比较分析说明它
们之间的不同。
句子重音的讨论可以总结如下:
一、重音跟声调的高音点有密切的
关系,强重音提高高音线。
二、不能把弱重音一概而论,首先应该考虑组合特征。弱重
音应分两种情况讨论问题,即强重音前面的弱重音和强重音后面的弱重音。强重音前面的弱
重音具有跟正常重音类似的声调特征;强重音后面弱重音的高音线比其他重音低得多,调域
窄得多。
三、不同声调用同样的方法来实现重音,即强重音提高高音特征,降低低音特
征,强重音后面的弱重音大大地降低高音特征,稍微提高低音特征。
1.阴平只有高音特
征,因此阴平强重音提高整个音节的高音特征,调型保持高平调;强重音后面的阴平弱重音
降低整个音节的高音特征,调型保持中平调。
2.具有高、低两个音高特征的阳平、去声
和第3音节的上声强重音提高高音特征、降低低音特征,调型分别保持完整的中升调、高降调
、曲折调;强重音后面的弱重音大大地降低高音特征,稍微提高低音特征,调型分别保持中
平调、中降调、低降调。
3.句中的上声强重音和后面弱重音之间存在滞后现象。句中的
上声强重音只有低音特征,该音节强重音稍微降低低音特征,后音节不马上开始高音线骤落
,有时甚至提高高音线。然后从后后音节开始出现高音线的骤落现象,本文把上声强重音后
面弱重音不马上开始降低高音线的现象命名为滞后现象。这种现象是句中的上声强重音的组
合特征。
四、重音跟音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每个音节处于强重音的语境,其时长最长
。弱重音时长变化跟强重音前后的位置没有相关关系,弱重音的时长特征跟弱重音的音高特
征不同。
重音和语调的关系:
一、含强重音的语调分为两种,即非句末强重音语调
和句末强重音语调。
二、非句末强重音使整个语调大幅度降低高音线,使得强重音后面
语调的高音线形成骤落曲线。
三、句末强重音后面无法出现高音线的骤落现象,而且自
然重音语调和句末强重音语调很相似,因此这两种语调很容易混淆。
四、从整体来讲,
虽然强重音对语调具有同样的性质,不过不同声调的强重音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语调。本文通
过非相邻音节和相邻音节的比较进行分析研究。
五、非相邻音节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强
重音之后高音线降落是四个声调共同的特点。相邻音节的比较中发现,普通话阴平、阳平、
去声强重音后音节的高音线马上出现骤落现象;上声强重音后音节的高音线跳过一个音节之
后出现高音线的骤落现象。

作者:权英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0 04:09 , Processed in 0.0764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