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38|回复: 9

需要注意的一点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9 0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发现不少网民错把禅学简单地看成佛教的禅宗,实际上除了佛教以外,三教九流之中也有很多关于禅的思想,请网民注意。
发表于 2003-10-9 04: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虽然是佛种但阳光土壤和水都是咱们自己的,连带关系也多,所以禅也就无所在了:P
发表于 2003-10-23 12: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是典型的东方智慧。
发表于 2003-10-29 22: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啥是禅?
发表于 2003-10-30 16: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 禅心美文 】--什么是禅

来源:清竹小筑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一.禅的历史

二.禅的内容

三.禅的修法

  “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我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一.禅的历史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可是,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与开悟的道无关。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

二.禅的内容 

  古今禅门公案皆为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的划一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来推敲,往往会发觉“公案”之违背常理。

  禅是离语言对待的,是不可说的,一说即不中。可是,究竟的真理固然不可说,但是对一般人如果不说,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所以,禅宗的语录特别多,就是这个缘故。

  现在,我们就禅的内容特色列举几点,以为入门的契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禅门的风光。

 (一)禅与自我

  在佛教的其它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辅助始得成佛,而禅宗则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如净土法门持诵佛号,密宗持诵真言,都是祈请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后得度。在禅门里有一警语“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方法。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道谦外出参学,道谦不肯,后来宗元与他同往。宗元曾告诉他说,有五件事不能帮忙:走路、吃饭、饥、渴、排泄。

  求法也是如此,别人何尝帮得上忙?言下道谦才恍然大悟。

  有人问赵州禅师道:‘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赵州禅师听后,站起来,说道:‘我要去厕所小便。’

  赵州禅师走了两步,停下来,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从前有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做案,到那个地方时,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乃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当他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亲告诉他说:‘这种功夫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应变的能力,偷的功夫,而这种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这一则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实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禅师们常常将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在禅门中可说是教学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二)禅与知识

  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并且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

  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着。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他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此是何物?’

  神会接口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为然,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了,偏偏你又要指一个名字相(佛性)出来,这岂不是多余?禅的教学是绝对否定一般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参杂其中。

  在佛门中,被人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藏经,到南阳耕种。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他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禅宗特有的。这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这是禅的另一项特色。

 (三)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己此身的温暖,可是这个“身”是什么?

  禅师说:“拖着死尸的是谁?”

  这种问题,在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反而闭锁了本具的智能。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是现时代人类的悲剧。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仍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的萎靡。

  禅并不是放弃生活上的情趣,确切的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有了禅,便能“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圣凡相通的。

  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生活!

 (四)禅与自然

  何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今天的人类,与自然站在对立的地位,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日常生活的一切,靠人为的机械操纵,而渐渐走向僵化、机械化。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产生空虚,而感到烦忧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禅,如天上的白云,任运逍遥,不滞不碍。

 (五)禅与幽默

  悟道的禅师,不是如我们想象中一般的枯木死灰,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因此,纵横上下,随机应化,像春风甘霖一般地滋润世间;有时具威严,有时很幽默,这正是禅门教化的特色。

  温州玄机比丘尼,参访雪峰禅师。雪峰问他:‘从何处来?’

  ‘从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

  ‘如果日出,早就溶却雪峰。’(意思是说我若悟道,则盛名必将雪峰禅师掩盖,那需来向你请教?)

  雪峰又问:‘叫什么名字?’

  ‘玄机!’

  ‘日织几何?’

  ‘寸丝不挂!’

  雪峰心想,你真有这个本事吗?随口说道:‘汝袈裟拖地了!’

  这时玄机猛然回头,雪峰大笑说:‘好一个寸丝不挂!’

  太监鱼朝恩,权震当朝,一日,问药山禅师:‘<普门品>中说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请问什么是黑风?’

  禅师并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气地直呼:‘鱼朝恩!你这獃子,问此何为?’鱼朝恩听了勃然变色,正要大怒,药山禅师笑道:‘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灵圳禅师参访归宗禅师,问道:‘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不可语汝,汝不信,汝若信,过来吾告汝!’

  然后细声贴耳地告诉他道:‘汝即是!’

  这些弘化教导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里,禅是多么活泼!禅是多么睿智!

三.禅的修法 

  以上仅是就禅的历史和禅的内容特色,向诸位作简单介绍,现在我再进一步告诉各位禅是如何修法。

  古代禅师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那也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这是在修禅;这些典型,都留给后人很大启示,现分叙几点,略加介绍。

 (一)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份宗教,重视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怀疑的态度去探究教义,但是禅宗在入门时,首先须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禅门,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没有疑情,则无所用心,绝不会有开悟的时候。“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学禅的人去找资料写论文,它只不过是要提起禅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参究下去

  疑情起了以后,进一步要用心去参,所谓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随时随地,用全副精神去参,并不是在打坐时才是用心参禅,这么追本溯源的怀疑下去,追问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则豁然大悟。这种开悟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难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
发表于 2003-10-30 16: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禅?(之二)

甲:什么是禅?
乙:什么都是禅。
甲:什么不是禅?
乙:什么都不是禅。
甲:是禅不是禅有何区别?
乙:当你认为是禅时则是禅,当你认为不是禅时则不是禅。
甲:禅是认为不认为而定的吗?
乙:当你没有认为也没有不认为时,从何而定?!
甲:什么是机?
乙:能令人有所了悟者为机。
甲:令人有所了悟者在何处?
乙:在万事万物万理处。
甲:如何从万事万物万理处了悟?
乙:从中契入。
甲:如何从从中契入?
乙:是啊,两性之中在无限细微处,如何契入?!

转禅狂帖
发表于 2003-10-30 16: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禅” (之三)

作者:佚名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禅宗者,实非外道二乘,四禅四空,九次第定,及五度之禅。遒佛圆极心宗,最上乘第一义禅矣。禅者,净智妙圆,体自空寂,非智所知,非识所识,不依经法所诠,不依修证所得,超越圣凡格量,远离思惟分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弗历阶级,不假功勋;弗涉名相,不立文字;直指心原,顿令悟入,所谓教外别传者也。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普示大众。在会人天,悉皆茫然,唯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之旨。今付嘱汝,汝当护持。金色头陀者,摩诃迦叶也。为禅宗第一祖。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摩传慧可,可传僧桀,桀传道信,信传弘忍,五代纯一。忍下分南顿北渐二支。大鉴慧能禅师,弘扬顿宗;大通神秀禅师,宣演渐宗。渐宗行於北地,顿宗盛行南地;神秀慧能,风格不同,均为一代禅师;形成南能北秀,自此禅宗大兴,祖师辈出,延传至今。正法眼藏,久久不衰;后学参禅,得益良多,如实佛心之宗。
发表于 2003-10-30 16: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謂禪?(之四)

来源:星云法语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佛教常常鼓勵人要參禪,其實「禪」並非佛教所專有,禪是每一個人的心。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心,當然也就應該每一個人都有「禪」。「何謂禪」?有四點說明:

  第一、搬柴運水是禪:禪不是「眼觀鼻,鼻觀心」,禪不是只在蒲團上打坐,不是所謂的「老僧入定」才叫做參禪。禪是在生活作務中,舉凡搬柴運水、勞動服務,當下就是禪。你能夠從勞動服務裏,把工作的巧妙做出來,把工作的意義體會出來,把工作的耐煩培養出來,這就是禪,所以搬柴運水都是禪。

  第二、行住坐臥是禪:禪是靜坐,禪也是活動。有時候參禪打坐是禪,經行跑香也是禪,甚至於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每天在衣食住行、行住坐臥之中,能夠把心安住在當下,不為外境所動;能夠不動心,生活裏就有禪。所以,穿衣是禪、吃飯是禪,能夠把心安住在禪的生活裡,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生活中有了禪,生活的味道就不一樣了。

  第三點、方便靈巧是禪:禪不是刻板的,不是呆坐的,禪不是墨守成規。禪是活潑,是幽默,是方便,是靈巧;有方便、有靈巧才是禪。像過去古代的禪師大德,他們揚眉瞬目、舉手投足都是禪,甚至於一言一行、一思一想無非中道,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無非禪心。所以只要我們有了禪心,再看世界、看自然、看萬象,一切都充滿了禪機,充滿了妙趣。

  第四點、逆來順受就是禪:在我們的生活裏面,不是順境,就是逆境。對於順境、逆境,如果都能保有一顆「如如不動」的心,其實那個就是禪。你能把如如不動的心,用在紛紜擾攘的現實生活裏嗎?能夠的話,那你就是懂得禪了。

  禪是什麼?禪是修行,禪也是生活。能夠從生活中體會禪悅法喜的修行,才是真修行,這也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修行。所以,「何謂禪」?

第一、搬材運水是禪。

第二、行住坐臥是禪。

第三、方便靈巧是禪。

第四、逆來順受是禪。
发表于 2003-10-30 16: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禅?(之五)

来源:佛学在线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禅这个名词(梵语禅那dhyana),即禅定、静虑之意。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到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称定散。

  六祖坛经云:“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禅可分为五种,称之五味禅,以其各得法味不同故,(一)凡夫禅。(二)外道禅。(三)小乘禅。(四)大乘禅。(五)最上乘禅。
发表于 2003-10-30 17: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禅?(之六)

作者:佚名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从前一个很有名的庙一个很有名的老僧和他的小徒弟。来往的香客常会请教老僧什么是禅,老僧总是一语不发的用食指向上一指。小和尚不明向师傅请教但总不得其解。
  老僧下山,寺内香客向小和尚问起同样的问题,小和尚总学着师傅,向上一指。一日老僧正好回来看到,竟将徒弟食指斩断。
  数月后老僧唤来徒弟,问曰:何谓禅?小和尚习惯的向上一指,啊!恍然大悟,禅亦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9:43 , Processed in 0.0685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