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09|回复: 2

关于双峰方言的一些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9 12: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post.baidu.com/f?kz=97599652
       
双峰县位于湖南中部,当潭(湘潭)邵(邵阳)公路的分叉点上。全县属于山区。双峰方言属于湘语南片,是南片湘语的代表点。双峰境内向来有“十里不同音”说法,本篇所讲的双峰方言,指的就是双峰县城永丰的方言。

在湖南双峰方言中,主要有几个表示完成体态的动态助词:“解”、“哩”和“解哩”。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哩”和“解”、“哩”和“解哩”可以互换,而意义不变;但在某些时候,互换后使整个句子意义存在偏差。同时,在某些具体的环境中,“解”、“哩”、“解哩”出现的场合有严格的限制。本文就对这三个表示完成体的助词在双峰方言中运用的场合进行简要的分析归纳。

首先在《中国民间故事湖南卷 双峰资料本》(双峰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 1987 年)和涉及日常吃穿住行的口头语中搜集了近5 0 0 句含“解”、“哩”和“解哩”的句子,然后依据当地人的语感,对五百个句子中的“解”、“哩”、“解
哩”进行甄别、互换,筛选出25 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句来进行分析归纳。2 7 个例句如下所示:

1.他当好基下解班就做解哩。(她刚才下了班就做了。)

2.昨日他就做解手术哩。(昨天他就做了手术。)

3.—— 晒解谷哩冒?(谷晒了没有?)—— (昨天就)晒解哩。(晒了。)

4.明日咯个时候基,他就到解北京哩。(明天这个时候他就到北京了。)

5.明日咯个时候基,他就到哩北京。(明天这个时候他就到了北京。)

6 .下解班再行□ / □←→┐ / (句末语气词)。(下了班再走吧。)

7 .他胖解点基。(他长胖了一点。)

8.他白哩点基。(他变白了一点 或 他

比确立为标准肤色的那种白还稍微白了一点。)
9 .他当解爷爷哩。(他当了爷爷。)

10.他当哩爷爷。(他当过爷爷。)

11.他在咯里住解(哩)五年。(他在这里住了五年。)

12.我哭解(哩)一天。(我哭了一天。)

13.帮倒文王灭解纣王。(帮助文王消灭了纣王。)

14.我想哩一想,还是莫去好的。(我想了又想,还是别去为好。)

1 5 .他已经到解学校哩。(他已经到达学校。)

16.他已经到哩学校。(他到了学校 或 他已经达到学校。)

17.他已经到学校哩哩①。(他到了学校 或他已经到达学校。)

18.我吃解哩。(我吃了。)

19.我吃哩。(我吃过。)

20.吃哩不得好死!

21.咯只名字可以划解。(这个名字可以划掉。)

22.他闯解(哩)祸就溜解哩。(他闯了祸就溜走了。)

23.小六下解班,行到菜市场,问哩下情况。(小六下了班,走到菜市场,问了一下情况。)

24.昨日买哩(解)三斤(苹果)。(昨天买了三斤苹果。)

25.把鞋子脱解。(把鞋子脱掉。)

26.把鞋子穿起哩。(把鞋子穿上了。)

27.穿哩鞋子。(穿了鞋子。)

28.穿解鞋子去拿笔。(穿上鞋子去拿笔。)

例1 — 5 句中,各句动词或各语句中所说事情完成的时间段不同,句3 与句1 表示动作在过去就完成;句4 问句和答句中的动作表示现在完成,答句中加上了一个表时间的状语“昨日”就可以表示过去完成;句5 则表示将来完成。这与普通话中的表示完成体的“了”和“过”完全一致,这也应该可以说是汉语各方言中表示完成体的助词所共同拥有的基本意义。

表完成态的助词“解”可以单独出现在句中,但一般得与句末的语气词“哩”相呼应,构成“解⋯哩”或“解哩”的表完成态的助词结构;如例1 和例15 。如果用“解⋯哩”结构,一般附着“解”的动词带有宾语,如例15 就是这样;如果用“解哩”,一般附着“解哩”的动词不带宾语或补语,并且“解哩”总是放在句末,如例:1。如果表示完成态的助词“哩”在句中紧跟动词后,那么句末就不用“哩”,如例16 就是如此;当然有时表示完成态的助词“哩”可以放在动词宾语后面,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笔者暂时在双峰方言中只发现例17 这一个例子。另外,如果“解”可以放在句末,它则不表示动作的完成了,就是说它已经不是表示完成体的助词了,如例21。

例7、8 中,“解”与“哩”可以互换,但互换后意义存在一些差异。“他胖解点基”指他比以前变胖了一些;而“他胖哩点基”既可以指他比以前变胖了一点,也可以指他稍微超过标准体重。当然,在指后一个意思时,“哩”已经不
作表示完成体的助词了。因而在动词化的形容词后,如果要用“解”与“哩”表动词的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则两者都可以通用。当然,两者运用于此环境中,还有一些条件:即动词化的形容词后一定得有补语,并且只能是带补语。如果出现的是宾语,用“哩”句子就说不通,比如“红解咯张纸哩”(红了这张纸)就不能说成“红哩咯张纸”。另外还可举出很多相同的例子,例如“花红解(哩)一大片。”(花红了一大片)“树高解(哩)好多。”(树高了很多)等等。“解”与“哩”也有不能互换或可以互换意义却存在差异的时候。当句中动词带宾语时,两者不可以通用。 “他当哩爷爷”的“哩”已经是表示经历体的助词,因此这种情况下,只能用表完成体的“解”,并且句末要用“哩”于之配合,即要用“解⋯哩”结构;当动词后面跟的是时间补语,那么“哩”与“解”可以互换,意义也一致,而且在其他场合下需要与“解”相配合的“哩”在这里也可以省略。见例11 和例12。如果动词是一般的瞬间性动词,动词后面的“哩”与“解”可以互换。例14 中的“V+ 哩+ 一+V”结构,表示一个动作完成以后接着再重复进行,“哩”就不能换成“解”;但是在同样表示一个动作完成以后接着再重复进行的“V +表完成态的助词+又+ V”结构中,表完成态的助词既可以用“哩”,也可以用“解”。像例句1 8,要表示动作完成,那么句末就只能用“解哩”,前面提过“哩”放在句末一般都不是表示完成态的助词了。但双峰话中一句骂人话“吃哩不得好死”中用“哩”来表示完成态,并且其中的“哩”不能换成“解”。这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用“哩”强调了动作完成的状态,而用“解”强调动作是否完成;而骂人是由
于骂的对象 “吃了”,被骂者现在处于动作“吃”完成的状态。因而句中只能用“哩”而不用“解”。但总之这种句子的数量比较少。而在“S +V + O”句式中,在动词后用“解”和“哩”,既有例18 与例19 的区别,同时用“哩”的句子还
包含着用“解”的句子的意思。如例16 与17,既可以认为是强调动作完成的状态与结果,也可以认为是强调了“到”的动作。只是例17 的句子目前笔者在双峰方言中只找到一句,而例句16 中“哩”可强调动作的完成则只能出现在
“到”做谓语动词后边。故“哩”既可用来强调动作的完成状态,又可用来强调动作完成的动作性的两者兼用的情况只算例外。单句“S+V+O”的结构中,如果动词后“解”不与句末的“哩”配合用,如例句22 的前一截“他闯解祸”,那么此结构是不能成句的,要使它成句,要么改“解”为“哩”,要么就得在结构后加上一些成分使得整个成分变成连动句或者紧缩复句。当然,后加成分也可以是几个分句,如例23 。当然这也有例外,如果一般不能单独成句的“S+V+ 解+O”结构的宾语是数量短语、数量词或是宾语受数量短语的修饰,那么这样的结构也可成句。如例24 “买解三斤苹果”也是说得通的。只是“买解三斤苹果”与“买哩三斤苹果”表意上有出入,前者强调买的数量多,而后者只是一般的叙述。另外还比如:我早上吃解三个馒头。 (表示吃得多)我早上吃哩三个馒头。 (一般的叙述)
分析例2 5 至例2 7 就发现在双峰方言中,“解”作为表示完成体的助词,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场合,这是“哩”不能替换的。在前面分析“解”用于句末的情况时就提到,即用于表祈使语气的把字句的动词后面。当然能在把字句中带
“解”的动词很有限,一般说来,这个动词的动作性比较强,而且表示一个由里向外的动作。

总而言之,“解哩”只用于句末,并且运用于句末的频率比较多。“哩”一般放在句中,“哩”可与“解”许多情况下可互换,只是有时互换后句子意义存在差别。另外 “解”运用于句末只
       
----------------------------------------------------------------
作者: 太一氏  2006-5-3 17:15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关于双峰方言的一些分析
       
限于表祈使语气的把字句中,运用于句中,除了可以和“哩”互换的情况之外,“解”还运用于一些特殊的场合中:运用于复句较为前面的分句的动词后或处在连动句中较为前面的动词后;运用于动词是由里向外动作的表祈使语气的把字句中。其实在湖南方言中,普遍存在与双峰方言“解”、“哩”相类似的动态助词,有的甚至用字和读音有很大的相似性,并且在某些用法方面存在着相似性。其实这些具有相同的虚词,是不是可以作为甄别湖南方言中区域方言的特征,这个问题值得考虑。
       
作者: 太一氏  2006-5-3 17:15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关于双峰方言的一些分析
       
我刚才看了些关于方言的文章,感觉我们双峰方言很多与江西方言的词相同,这应当说是因为大多湖南人是从江西迁过来的吧。下回把它整理给大家看。
       
作者: 太一氏  2006-5-3 17:40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关于双峰方言的一些分析
       
唉,双峰方言还是适合双峰人自己来做啊。上面这篇其实算做得不错了。纰漏比较少。而且发现很多人研究的双峰话都不是永丰(县城)话,真是奇怪啊……我觉得永丰话很有代表性啊。跟别的乡比都是很“土”的。

整个娄底的人倒是确实基本是从江西过来的,楼上说得也没错。元末明初那一仗朱元璋灭陈友谅后恨湖南人民支持陈友谅(其实支持个鸟……谁来做主就听谁而已……),把湖南杀成一块坪……于是一个省估计都剩不了几户人家了……所以把江西人迁过来补一下空缺。

双峰话的形成应该说是赣语和湘语共同影响的结果。但其实还是以湘语为主的。事实上,古赣语和古湘语本来一体性就比较强。甚至整个南方,湖南鄂南江西苏南浙江的古汉语都很相似。毕竟楚庄王在春秋时就把这些地方给统一了。政治影响语言。

所以双峰话不是仅跟江西话像的。而湖南东部有几个县的方言是划入赣语区的,但是双峰仍是传统的老湘语区。

昨天我无意中看了几秒无锡台,正好放一个方言剧,我正好听到他们说“女朋友”三个字,说起来发音和上海话也基本一致,同时——跟双峰话也是一致……

“女”字发音和普通话基本一致;“朋”字读“PAN”,舌位更靠后一点;“友”读音是英语的字母U声调变第三声。
       
作者: 栖琼  2006-5-4 11:17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关于双峰方言的一些分析
       
普通话 双峰话 江西话
拇指 大手指脑 以下皆同
(鸟兽的)窝 窠
胖 壮
头 脑壳
家里 屋里
吃晚饭 吃夜饭
多么 几
坟墓 坟
儿子 崽
雨鞋 套鞋
婴儿 毛毛
枕头 枕脑
手指 手指脑
脚趾 脚趾脑
公鸡 鸡公
母鸡 鸡婆
小偷 贼牯子
脸 面
害羞 怕丑
水渠,水沟 圳
乞丐 告化子
给 把
       
作者: 朱达治  2006-5-5 15:59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关于双峰方言的一些分析
       
以上的双峰话以印青三甘一带的方言为参考系。
       

作者: 朱达治  2006-5-5 16:00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 5:关于双峰方言的一些分析
       
双峰话很多,各方言间区别较大,不必强求以永丰话为准,只需在论及时标明地域即可。
       
作者: 朱达治  2006-5-5 16:03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关于双峰方言的一些分析
       
上面举的印青三甘与江西方言之似,倒有一大半是老湘方言甚至整个南方方言的共性……
另:“手指脑”?我记得是“手指头”啊……
       

作者: 栖琼  2006-5-5 20:06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关于双峰方言的一些分析
       
湘中一带很多人的祖先是从江西迁来的,确实不错,但是好像老湘语和赣语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从词汇上来说可能是有不少相同之处,但是语音简直是天差地别。赣语类似于客家话,我听江西同学讲话确实有点像客家话;而湘语在语音上更类似于吴语,听很多江浙同学讲话就很像自己的家乡话,刚一听还有点分辨不出来。
另外,说朱元璋把湖南人杀的不剩几家了,未免有些夸张,古时候又没机枪大炮原子弹,靠冷兵器杀人杀不了那么多人,须知当时湖南可是鱼米之乡,人口众多。
       

作者: 162.105.214.*  2006-5-17 19:33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关于双峰方言的一些分析
       
呵呵,楼上,古代人口很少的。屠城之类的事一向是人类的特殊爱好。元朝可能就是屠城最多的一朝。清代的屠城同样著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当然还有我老乡曾国藩同学在安庆搞的那次臭名昭著的屠城。朱元璋强一点,直接升级:屠省……当然,当时不叫省。关于这次屠杀,自己去看史书就知道了。但我又惊诧于如此一大桩惨案居然没几个人知道。难道少数民族杀汉人以及外国人杀中国人就叫残杀,同胞杀同胞就不叫残杀?怪哉怪哉……
       
作者: 栖琼  2006-5-19 11:48   回复此发言
发表于 2006-10-13 17: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民湖南的中古江西人可能是吴人或楚人,非今日江西之赣客人祖先
发表于 2007-7-31 15: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娄底地区的江西移民迁入高峰是在宋神宗安抚“梅山蛮”建县新化(1073年)后的一段时间,像我们萧氏祖先是在1100年前后定居娄底境内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22:20 , Processed in 0.0641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