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2|回复: 0

《海峡两岸》字幕语用刍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31 10: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惠迪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CCTV-4)频道的《海峡两岸》是个好节目,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时间,笔者都会按时收看,日久天长,获益良多。

    但美中不足的是,字幕的语言文字应用在字音、字形、词用甚至句法方面都出现错误,而笔者耿耿于怀的则是字幕对异名词语的处理。

    一是字音。海峡两岸的共同语,即大陆普通话或台湾国语,语音基本上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异。笔者发现在字词的读音上大陆和台湾我行我素,遵循各自所制定的标准。例如曝光、关系、企业、法国,大陆读bàoguāng、guānxi、qǐyè、fǎguó,台湾读pùguāng、guānxī、qìyè 、fàguó,各读各的,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朝廷不使饿兵

    按照这个原则,央视主持人就应把“发酵”读成“发jiào”。可是2011年4月1日在播映《三万多公文丢失,陈水扁再成被告》结束时,字幕是“也不知道接下来这样一个案件,会在蓝绿阵营之间如何发酵”,只听得主持人把“发酵”读成“发xiào”。按台湾国语,“酵”读xiào,又读jiào,以xiào为首选,所以人们大多读“发xiào”;按大陆普通话,“酵”只读jiào。

    二是字形。两岸汉字字形的差异主要是在繁体和简体上,央视严格按照大陆的规范字形打字幕,无疑是正确的。

    本文谈字形是指字幕出现别字。2011年1月20日播映《台湾政党高层大地震》,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江岷钦说“皇帝不差è兵”,字幕是“皇帝不差恶兵”,“恶兵” 显然是“饿兵”之误。“皇帝不差饿兵”是俗语,也说成“天子不差饿兵、朝廷不差饿兵、朝廷不使饿兵,意谓皇帝不能让人饿着肚子办事,差人办事得让人吃饱肚子,做事得有报酬。

    再如2011年3月22日播映的《苏贞昌要和蔡英文“硬碰硬”》,台湾嘉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钮则勋说“蔡英文jiā着各方面的优势……”,字幕是“蔡英文夹着各方面的优势”。

    笔者猜测,钮教授嘴上说jiā,心中的字可能是“挟”,因为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听到台湾朋友把“挟”读成jiā。

    查台湾出版的辞书,“挟”是个异读字,但是在作“依靠”或“倚仗”解时,辞书的注音是xié(参见台湾版《重编国语辞典》)。据此,笔者认为央视的字幕应打“挟”字。

交缴拿捏不准

    三是词用。先看例子。2011年2月15日在播映《民进党党员集体罢交党费》时,台湾嘉宾、时事评论员唐湘龙多次说“缴”(jiǎo),字幕却一律作“交”(jiāo);主持人大多说“交”,偶尔说“缴”,如“收缴党费”,不管她说哪个,字幕也一律作“交”。

    “交”“缴”二字读音不同,前者读阴平,后者读上声,为何字幕统作“交”呢?莫非编者认为统一作“交”才合乎规范,又或者他认为此二字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

    大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交,把事物转移给有关方面;缴,交纳、交出(指履行义务或被迫)。

    唐湘龙说“缴”,正是他用词精当之处;主持人“交”“缴”不定,说明她拿不准;字幕统一用“交”,尚可斟酌。

    四是句法。2011年2月8日播映《深度游台湾——台南》时,主持人问台湾嘉宾、台南市观光局局长陈俊安:“来到台湾有哪些节目是必看不可的?”在华语中为了加强肯定陈述的语气,可以用双重否定的格式“非……不……”或“不……不……”,负负得正,语气强烈。然而字幕的“必看”是肯定,“不可”是否定,二者组合,怎能强化肯定语气呢?要么说“哪些节目是必看的”,要么说“哪些节目是非看不可的”。
在网上,“必看不可”并不鲜见,央视犯得着凑这种热闹吗?再如,2011年4月10日播映《蔡英文自夸历练胜过马英九》时,台湾嘉宾、时事评论员尹乃菁说“两岸探亲非常重要de决策就是当时担任领导人的蒋经国交付给担任副秘书长的马英九来负责处理这个案子的”,de音字幕打的是“地”字,应该用“的”,因为“决策”前是定语而不是状语(事后笔者查阅央视网,发现“地”字已改成“的”)。

    五是对异名词语的处理。所谓异名词语就是名异实同词语(或称异形同义词语),它是语言词汇中的变体;全球华人社区存在着许多这样的词语,海峡两岸尤甚。字幕该如何处理呢?先举个典型的例子。2011年2月14日播映《台北动物园园长揭秘大熊猫入洞房》,这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话题。尽管“入洞房”的是“熊猫”,然而应邀上节目的台湾嘉宾、台北动物园园长叶杰生却开口“猫熊”,闭口“猫熊”。叶先生自然也知道大陆叫“熊猫”,不叫“猫熊”,所以偶尔也会说出个“熊猫”来,可是习惯难改,挂在嘴边的依然是“猫熊”。反观主持人李红,则一口一个“熊猫”。两岸用词差异于此交集,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只见熊猫不见猫熊

    值得注意的是字幕上“零交集”,只见“熊猫”,不见“猫熊”。“猫熊”何处去?笔者猜测是为“熊猫”所规范了。其实,让大陆观众了解大陆与台湾用词的差异,字幕打出“猫熊”有何不可呢?他如“硬/软体”“网路”“台语”“多少趴”等,字幕概作“硬/软件”“网络”“闽南语”“ 百分之多少”,笔者认为可采用括注的方式,即“猫熊(熊猫)”“硬/软体(硬/软件)”“网路(网络)”“台语(闽南语)”“多少趴(百分之多少)”。这也许是当下两全其美的办法。

    六是对英语缩略语等词语的处理。节目中的台湾同胞有时用英语缩略语,如DIY、ECFA,字幕却不出中文译名,笔者认为宜括注中文。2011年2月18日在播映《国民党着手布局南部选区》时,嘉宾台北市议员王鸿薇夹用英语短语long stay,字幕作“常住”,笔者认为应处理为“long stay(常住)”。2011年3月30日播映《台湾医界爆出六亿弊案》时,台湾嘉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钮则勋说了几次“A健保的大饼”( A是英语abuse的首字母),字幕以“贪”代A。“贪……大饼”语义不够显豁,笔者认为或可括注“贪污健保经费”。

    中央电视台肩负着推行语言规范化的重任,但是在《海峡两岸》这样比较特殊的节目中贯彻规范原则时,宜多些柔性,少些刚性,切忌通过字幕单向地以大陆的用词规范为唯一标准而推向全世界。

    语言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假以时日,两岸语用的差异必将逐步缩小,共通之处必将与日俱增,直至自然融合。(本文所举例子都取自《海峡两岸》重播日上午7点半的播映)(原载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11年5月30、31日言论版,文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21:42 , Processed in 0.0707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