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76|回复: 1

闽北方言(武夷山方言)是闽越民族语言的遗存吗?闽越语并没有失传,而且至今还活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30 12: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闽北方言(武夷山方言)是闽越民族语言的遗存吗?闽越语并没有失传,而且至今还活着?
(東風先生--林洵    原创)
前几天和"武夷山方言交流群(武夷山方言及武夷山文化保护联盟)"里的一个朋友夷川(杨家林)去拜访了建阳文化馆的专家“徐惯行”老师... 从他的一份他写的关于闽北建州方言及其历史和文化的资料中学到到了很多相关知识,不仅增长了不少与闽北文化相关的知识,也对闽北地区的语言历史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可真是受益非浅啊.
徐老师待人很热情,跟他聊起闽北的文化和语言方面我俩是聊的滔滔不绝,直到中午得去吃饭的时候我和夷川才向徐老师依依不舍的辞别,他将其当年发表的关于闽北语言的稿子<<建州方言与闽北语言文化浅识>>拿出来给我和夷川看(94年写的,徐老师一直保留着),并细细的讲解与我和夷川听,其中就是一个连徐老师都不在意的一个方言字的读音却引起了我的注意,那稿子上的"闽北语言资料"上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字眼进入了我的眼帘...建阳话的"蛇"读"yue"(好象是没有方言汉字,但徐老师还是按音套字的给它写上了一个方言汉字,徐老师的写的方言汉字在我看来很多都有问题的(徐老师把武夷山话的“lê”和“kuo”的方言汉字写成了“嘞”和"可",这明显是按音套字,闽北话的"来"和"去"和韩国语的"来(&#47000;)"和"去(&#44144;)"读音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认为其应该就是汉字"来"和"去"),毕竟徐老师不是专门研究闽北语言的,也不是研究语言这方面的,是研究闽北文化的,闽北方言只是属于闽北文化的一个小范围之内),"yue"读起来不就是"越"吗?武夷山话的"蛇"读"yüai",与建阳话的"yüe"相近(武夷山话和建阳话的差别不大,只是互成方言的关系),按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没有"yüai"这样读音的字,取其近似音的字,也是"越"(近于古汉语“越”的发音),而按武夷山话对"she"或"se"的文读也不是发"yüai"或"yüe",而是"xia"和"sê"(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因为其是表意文字,所以可以出现音读,训读,文读,史读等等读法,音读就是按传入的汉语音的音,当时传入的汉语发什么音,在那种语言中就发什么音,而如果是文读,就是按谋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来对其汉字来读的音,不过因为很多情况像汉语中有的音而在其语音系统中没有的音就会用其语音系统中找一个近似音来读,或是将其读成与其语音系统近似的音,如韩国语的语音系统的汉字文读法,在韩国语的语音系统中并没有"ai"这样的发音,所以就用其近似音"&#12624;(ê) "来读,"海(&#54644;)"读"hê","爱(&#50528;)"读"ê",所有的带韵母ai的字的读音都读成"-ê",但其音的声母或韵母在一般情况下都应该会其汉字的汉语读音(或古汉语读音)的声母或韵母其中一个一致、相近或是相似,如:"海(&#54644;)"读"hê",试举一例:韩国的文读:你好!我是韩国人,我的名字是李明,其用韩国语的文读读着:&#45768;&#54840;!&#50500;&#49884;&#54620;&#44397;&#51064;,&#50500;&#51201;&#47749;&#51088;&#49884;&#51060;&#47749;。(ni ho!a si han guk in,a zeok meong za si i meong),古汉语的“我”读“wa”,古汉语的“人”读“in”,看看是不是每个字的读音都与汉语(或古汉语)的读音的声母或韵母一致或相似。而对于闽北话中“蛇”的读音,无论是"yüai"还是"yüe",都不是古汉语“蛇”的发音,也不是用闽北语的语音系统文读“she”而读出来的音,俩者读音简直就是相差太大,按闽北语的文读"she"应该读着“xia”(“舍得”读着“xia dê”),而不是"yüai"或"yüe",所以我做个大胆的推断,闽北话中的“蛇(yue)”的语源很有可能不是来源于“汉语”,而是来自闽北地区(闽越地区)的本土语言的词汇, 作个假设,如果当时的百越族的其中一支民族闽越族称其自己为"yue"或"yue族"(蛇族),称其自己建立为"yue",那不正好对应了一个古老的由百越民族建立起来的古王国"越"国吗? "越"字很有可能用汉字音译的转写方式,正如“契丹”二字的由来,是一种汉字音译的写法,然而武夷山与建阳相隔不远共地处闽越之地,建阳跟武夷山方言同属于闽北方言,武夷山方言和建阳方言的关系就是闽北语系中的方言关系,或叫"次方言",也就是方言中的方言,闽北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武夷山话又是闽北方言的一种,建阳话也是,他们自成一语言系统(闽北语语音系统),在闽北语的语音系统中又自成方言,如闽北语之武夷山方言,闽北语之建阳方言等等...,然而,“闽”这个汉字的由来,是汉字中特殊造的一个字,福建这一代都叫闽,“闽”从其字意中也可以看出,“闽”从“虫”,“长虫”为“蛇”,闽的原始民族就是一个崇拜蛇的民族,蛇是其民族的象征,假设闽越语的“蛇”读“yue”,那也就是“越”,那闽越人称自己是“越”族也就是“蛇族”了,其国“越国”也就是“蛇国”了(以其民族的名称而命名的国名),而史上的越族(百越族)就是信仰"蛇"的民族,百越族是分布在广州福建及部分越南地区这一带的一个古代的少数民族,是由多种民族组合而成的民族,越闽族只是其中的一支,而武夷山话(建阳话)的蛇又读“yue”,从这点来说可能先前那个假设有可能就会成立,武夷山话(闽北话/建州方言区)是史前闽越语的遗存,闽越语并没有失传,只是演变成了今日的闽北方言.(而且闽越王城在武夷山的出土,证明了武夷山及附近的闽北地区以前曾是史上闽越国所在之地,按语言来说,闽越语的下落最有可能是俩种可能:一、随着闽越文明的消失失传了,二、转变成了今日的闽北方言。而如果我在先前上叙的证明成立的话,那么史上失传的闽越语的下落的最大的可能就是转变成了今日的闽北方言了。)

关于南部汉语方言的形成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中国南部方言听上去像外语???任凭你怎样仔细听也一点都听不懂.....
(其发表在“中国语言论坛 &raquo; 造字坊 &raquo;我为我的故土"武夷"而造的字----"夷字"”的回复贴的第十楼那里

地址为:http://www.zgyuyan.com/discuz/vi ... &extra=page%3D1

为了大家方便阅读,我将其也复制到了这里↓

"夷字"是武夷山方言字的简称和雅称,记载的语言是武夷山方言,武夷山方言自身并不是什么外语,虽然其中还有很多闽越语的成份(如:武夷山的"蝉"叫"nianiaNgi"),但其总体还是汉语方言的结构的,虽然武夷方言是古汉语及现代汉语语与闽越语的融合而成,但原始语言闽越语法结构已经被破坏,已被完全汉化成汉语的语法结构,准确来说是现代汉语的结构,闽越语的成分在武夷方言中顶多算做是外来语成分,词汇量方面与武夷山话的总词汇里也只能算是闽越语言文化的残留了,所以按其分法,武夷山话应该属于汉语方言了.
说起来中国南方的方言,尤其是闽语,吴语,越(粤)语都很复杂,不仅语言复杂,语源也很复杂,都有先前原始语言的文化之残留,就说单说闽语吧,很多人讲闽语讲的是古汉语,上古汉语,现在人根本听不懂,我看不然,说闽语隔离一点地方语言便不能相通,有的连甚至连语音系统都不相同完全不一样,彼此之间相差甚多,如果讲的都是古汉语或上古汉语,那为什么会隔离一点地方语言便不能相通,而且连语音系统都完全不一样呢?(看了一下元朝八思巴汉语文,汉语表音文字, 和闽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点,语音系统还是不对,有很大差别,只能说闽语的古汉语词的成分在闽语中比较多).

而且存在着很多有音无字现象,无正规的书写闽语的文字,按语音系统来分闽北语(建阳,建欧,武夷山,绍武等地闽北地区)成一语音系统,但内部亦有建阳话, 建欧话,武夷山话,绍武话等,可称之为其闽语闽北语(闽越语)次方言,虽然闽北语之中又个有差别,有时武夷山人说武夷山话建阳人听的不是很懂,建阳人说武夷山话武夷山人听的不是很懂,但整个语音系统还是相同的,而与闽南地区又自成闽南方言,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和闽北方言的语音系统完全不一样,简直像是俩种语言,闽北人与闽南人讲话就有如鸡同鸭讲话,俩个讲话都不知对方所云.而且闽南语在闽南地区也和闽北方言一样,在闽南各地区(包挂台湾及海外华人闽南语地区)也有闽南语方言,是方言中的方言,次方言.

这点和官方话(北京语)的情况相差甚多,北方话基本都可以用文字(汉字)来书写,而且只要通一种北方方言(如:北京话)去听那些北方人(非少数民族地区) 讲方言基本都可以大致听的懂讲的是什么意思和内容,而如果换做是闽语,则不通已,一个字都听不懂,也学不来,因为整个语言的语音系统不一样,可以说北方的汉语方言叫做正宗的汉语方言,而南方的汉语方言很多都是民族融合语,语法同化,文字同化(南方属于蛮夷地区,自古以来就没有文字),词汇同化,随着汉人的南迁,高层的汉文化汉语言逐渐取代了南部的语言和文化,但在部分地区还可以找到一些当时民族文化和语言的残留,比如说:闽南地区有名的惠安女,她们的传统服装就不是汉服,反而更偏于越南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的服装,说的语言也是,如果不知其讲的是闽南语或是汉语方言,单是听,听上去去跟听那些日本语和韩国语一样都没什么区别,一个字也听不懂,而且语音系统也和汉语的语音系统相差甚大,根本不是同出一辄,不是会汉语你就可以听的懂闽南语的,而且语音系统相差甚大,甚至完全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跟本不是同一种语言的语音体系,不是懂汉语的语音系统(汉语拼音)就可以学会闽南语的,有的甚至还会产生误解,如:闽南语的"有"读"悟",懂汉语(官方话)的人听了还以为是"无"呢,那为什么同是汉语方言,北方汉语方言就和南方的汉语方言相差如此甚大呢?在下个人以为还是那个原因:南方方言是民族融合语,虽然是被汉语同化为汉语方言了,但是语音系统方面还是保留了原始语音的语音系统,而语法结构被破坏掉了,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想到当时韩国,日本没有自己的本土语言的文字的时候是如何阅读和通用用汉语语法写成的全汉文汉语文书,大家可记得呼?日本人和韩国人如何将全汉文的古诗用口头阅读下来的,一首<<满江红>>大家可知? 但是他们韩国人用口头读下来的全汉文文书或古诗是只有他们自己韩国人才能听的懂的汉语,按现在方言的叫法这个叫文读,而口头上讲的叫白读,但是文读和白读差别还是很大的,韩国人见面说:"&#50504;&#45397;&#54616;&#49464;&#50836;!"而不是说"&#45768;&#54840;"(也是因为古代没有像"你好"这样的打招呼的表达,古代也没"你"这个字),还好后来朝鲜的世宗大王命人造了朝鲜文字,才将那时的朝鲜语保留了下来,文法结构和语音系统都没有被破坏掉,然而那时侯用朝鲜语读出全用汉语语法写的文书是怎么实现的呢?就是像说"&#45768;&#54840;(你好)"那样文读了,但其读出来的"汉语"当时的大明国(中国)的汉人恐怕听不懂,仔细观察看<<大长今> >里面就可以看到,那些朝鲜人读汉文文书时的读法,文法虽然改变了,词汇方面也是基本全汉字词汇,但是语音系统没有变,读起来还是朝鲜语的感觉,不像汉语,我们根本听不懂他在讲什么,这个我想就跟现代的南方汉语方言的样子和形成是一样的,不过南方没文字,长期使用汉字后文法词汇方面也会向汉语文书来靠拢,但是语音系统是没有变的.

我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证据,广东叫(粤),"粤"和"越"同音,以前也曾经是古代越国的国土,其领土还包挂现在的越南,讲的话也都是越语,广东人曾经也是一个完全讲越语而非汉语的地方,当时越语和汉语并不相通,但文字都写成汉文(越语文读)却可相通,然而越人的后裔一部分就是现在的越南人,他们操的语言叫越南语,应该就是当时的越语了,越南所处的位置正好也是越国之南部国土,很多人说广东话(粤语)讲起来很像越南语,粤语很多字的读音都和越南语是接近或一样的.
越南语(越语)的歌和广东话(粤语)是怎么样的,我这里找了俩首歌,大家听听看像不像:

广东话(粤语)的射雕英雄传主题歌<<铁血丹心>>
http://mp3.baidu.com/m?f=ms& ... %C1%D3%EF&lm=-1
越南语(越语)的射雕英雄传主题歌<<铁血丹心>>
http://mp3.baidu.com/m?f=ms& ... %CF%D3%EF&lm=-1
越南语与粤语听起来的确很像对吧~比汉语听起来还更像对吧~这就是汉越语言文化融合起来的效果,粤语和闽语,吴语一样还保留着原来的语音系统,所以听起来都像是外语,而不像是纯正的汉语,这个叫着"语之魂"啊,也是先前原始民族语言文化的残留迹象.
粤语和越南语虽然相近,但是本质上的不同,从语言的词汇和文法方面来看,粤语(广东话)基本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一致,词汇方面也基本一致(部分语法和词汇表达上会起冲突),部分有音无字的词汇也通过造粤语方言汉字的手段所完成了,语法结构都被破坏了,被汉语所同化了,所以粤语是属汉语方言,越语词部分顶多只能算外来语,而越南语呢??虽然也是汉化的比较严重(和日韩本土语言相比),但是结构还没有被破坏掉,越语词汇在越南语的词汇比例中也占一定数量.使用粤语的人也全部都精通汉语,汉语的使用频率远比说越南语的越南人高的多,这样频繁的使用势必会影响到粤语的语音系统的改变,所以粤语的语音系统更偏于汉语,更汉语些,而越南语则更越语些.闽内各种语音系统不同的闽语的形成过程大致应该也是这样子的.民族融合语.语音体统保留,词汇文法句子结构都被汉语同化了.不过以前这一带又被统称为百越族,是个统一的整体,文化是一体的,语言也基本统属,信仰也一样,"闽"字"门"中之"虫",长虫为"蛇",是信仰蛇的种族.但现在都被同化了,和汉人同化了,闽汉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南部汉族人....血统大多是一半汉一半百越.其闽人(福建人)操的语言就可以看出,闽文化是俩种文化的融合.

关于这方面的文化,及闽北语言的构成,徐老师在信中的资料(其资料是一篇其1994年写的关于闽北方言的文化的稿子,早已出版,将其做为闽北文化的一部分出版在谋本书中,只是提及一下,并没有很详细的语言资料,我现在将其提及闽北语言的历史和语料的资料,徐老师将94年写的珍藏起来的稿子赠送与我,还另外送我二本书,一本是关于闽北文化的,还一本是<<建州十八音>>的复印本,是一本记录闽北语言的读音的史书,成书于清朝)我将其稿子原封不动的打出来给大家参考一下(边上加尖挂号的表示是我的一些相关想法和疑问而自己附加的一些话):
---------------------------------------------
            <<建州方言与闽北语言文化浅识>>
                                           -----徐惯行

                    (一)
  建州方言同福州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一样,是福建分布区域比较广的汉语方言之一,主要流行在闽北的建瓯市(即古建州)、建阳市、武夷山市、松溪县、政和县以及浦城县南部、顺昌县东部与北部、南平市北部等地域,构成了一个以古建州话为基础的闽北汉语方言区。千百年来,生活在闽北的地区的人们,主要以建州方言作为他们交流的思想感情,传播生产经验的语言工具,并使其形成有闽北语言文化特点的方言语种,成为丰富的福建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建州方言与闽北语言文化,对整个闽文化的研究,也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考古资料的证明,闽北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近年研究工作者考证:政和县洞宫山一带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北上的路径和径地,在那里发现的280多个"岩圈图纹"是炎帝的太阳图腾.武夷山悬崖峭壁岩洞里的架壑船棺,经现代科学测定,距今已有3800-4000多年(大约为夏代晚期).这些都说明,闽北的人类文明活动历史,是相当久远的.
     对于闽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称"闽在海中"<"山海经"这本书是一本古时早期记录中国早期国家和社会的一些文字记载,里面内容大多离奇而不可信,然而这本书却和<<圣经>>记载的"特洛依"和"亚特蓝大帝国"一样,故事虽然离奇不可信但却确有很多部分记载与实事完全吻合,这点就武夷山及整个闽(福建)的过去完全吻合,确实武夷山及整个闽北地区都是海,从武夷山博物馆陈列的当地出土的海草化石和鱼类化石可以证明这点,武夷山以前是一遍汪洋,武夷山地处闽北,闽之北,又是闽范围内最高的武夷山脉一带,如果武夷山以前是海,那么整个闽以前就肯定是一片海洋而不是在陆地上了,这点不知写书人"山海经"的作者以前是如何知道的??"山海经"的作者情况也是不详,没有记载是何人所著,是一本极古的离奇的史书>. 同一时代的<<周记●夏官●职方氏>>也称闽"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东汉经学家郑立对此注曰:"闽",蛮之别也." 可见,上古的闽是"蛮夷之地",居住的是与中原地区汉民族不同的"剪发文身错臂左任瓯越之民"<"左任"的"任"字的写法为"礻+任",因为不知道如何输入,所以就用"任"占为替代>,尽管如此,其实闽北在春秋列国时期,生产水平就已经相当发达了,松溪县的湛庐山一带,相传便是越国欧冶子铸湛庐宝剑之地,至今那里还存有冶炼工场遗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闽越地为闽中郡,治所在东冶(今福州市).刘邦建立汉朝,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汉武帝鼎六年(公元111年),无诸的后代余善在闽北的浦城、建阳、绍武筑城叛汉,被部下所杀。汉武帝平定余善后,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史皆将其民徙江、淮间,东越地逐虚。” 这是闽越族先民被大规模北迁的历史记载。但是,由于闽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后来中原和其他地方不断有人口进入闽北,他们和躲避过迫迁的当地人共同努力,使闽北又逐渐得到了复兴。至东汉建安初,析侯官员(今福州市)以年号为名置建安郡,治所设在建安(今建瓯市)。三国时,闽北和整个福建都是吴国重要的后方基地,孙吴政权曾派船队从福建渡海开发福建。西晋的“永安之乱”,使许多中原人口南迁闽北和福建各地。至赵宋南渡,中原人口又一次大量迁入闽北。正因为这些历史因素,闽北成了中原文化进入福建(闽)的“文化走廊”,而建州方言也在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了“本地人”和“外来人”能够共同使用和沟通的语言工具。
                     (二)
虽然闽越历史悠久,上古时期其生产水平也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但是我们无法从洞宫山岩圈或是武夷山岩棺这些祖先遗留的文明创造中,获知最早的有关闽越先民的语言文化情况。孟子曾把非华夏之国的南方少数民族称为“南蛮鴃舌之国”,闽越地处东南,自然也属于这种语言不好懂的“鸟语之国”。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文化逐步进入福建,各地的语言必然要融汇进福建的方言之中,闽北即是"文化走廊",在这里积淀的"外来语"必定比福建其他地方为多,这些"外来语"融入建州方言后,也能够逐渐成为"本地话"的一部分.我们考察建州方言,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词汇还保留着上古的语音和词义,也可以发现相当的词汇是唐、宋以后的北方白话语汇,当然除这二种情况之外的语汇则可视为“地道的”本地话了〈也是原始的本土语言〉
      现就建州方言的这三种情形,分别试作探讨:
①建州方言中的上古汉语词汇。上古汉语词汇一般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语汇,它的语音系统和现代语音系统不尽相同。在建州方言中,还保留着一部分与现代语音大致相同的上古词汇,并且至今还在使用。这可能是因为闽北特定的地理环境限制,许多上古时期传入的语汇经融进方言后,便有了长久的语音生命力,以至很难被变更淘汰。现试举一些例词(方言语音和现代汉语语音大体相同):
     佳: 上古本意指鸟。建州方言今仍称小鸟为“佳子”
    <读音为ga,和上古汉语读音一样为ga,也和韩国语的"佳"读音一致>
     馌: 上古指"吃".建州方言今仍称"吃"为"馌".
<馌,读:ye,国语(普通话)读:liang,相差甚大,本人个人认为,闽北话中的"吃"恐怕不是"馌"这个字,而是"食"这个字,武夷山话中的"吃"读"yi",和"ye "发音相近,而"食"这个字也是一个多音字,也可以读"yi",大家可以用汉语输入法试着输入"yi",也可以打出"食"这个字>
     走: 上古本意指"跑".建州方言今仍指"跑"
  <读音和现代汉语及古汉语一样,都读zou>
     嘉:上古指"好".建州方言今仍有称"好"为"作嘉"的.
  <和上古汉语的"佳"的读音一样,为:ga >
    面:上古指"脸".建州方言今沿用.
  <读音为:min,和上古汉语读音一致>
    目:上古之"眼".建州方言今仍称"眼"为"目睭".
 <读音和现代汉语及古汉语一样,都读mu,"目睭"读mujiu,用现代汉语音来读为:muzhou>
 睹:上古指"看".建州方言今沿用.
 <读:tu,和上古汉语读音一致>
 若:上古有指"你"的意义.建州方言今沿用.
 <此字读:nei,和广东话的"你"读音一致声调不一致,不过"若"的上古汉语读音并不读nei啊,而且古汉语中没有"你"这个字,闽北话的"你(nei)"觉得还有待考证,应该是和广东话的"你(nei)"是同一个字,我个人猜测,闽北话的"你(nei)"应该不是沿用上古汉语而来的词,而是从汉语中出现"你"这样字的时候的用闽北话的语音系统读"你"的读法,读着"你(nei)",是种文读读法,因为闽北话没有文字,所以就用闽北话的语音系统文读读出来的读音,就好比方现在现在的越南人(假设其还没有文字,越南语的"你"读anh或ong,anh的字喃汉字是"英",是用于年轻人男子的"你",ong的字喃汉字是"翁",是用于长辈或年老的男子的"你"),当他们看到汉文"你"或"你好"时,他们读出来的音也绝对不是ni,而是他们那边的读法,读着:n&#7875;,等于是文读,白读就是现在越南人的讲你的说法,读"n&#7875;"就是"你"的文读的读音,所以闽北话的"你(nei)"应该不是直接传入的,而是用闽北话的语音系统来文读而读出来的音,仔细观察一些其他的闽北方言的带韵母"i"的字的读音,也有很多是将其韵母读成"ei",应该是靠文字来文读所读出来的效果,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不是沿用上古汉语语音或词汇的字,而是一种后来依字读音的文读了,而闽北方言中的"你(nei)"就是来源于"你"这个字,因为闽北语没有文字,闽北在长期使用汉语文汉字后就逐渐适应了用这样文读的"你(nei)"来表示"你"的意思,而忘却了原来本土的"你"的讲法.应该是这样的,不然音就对不上了>
 树:上古指"种植"或把物体"竖立".建州方言今仍称把物体竖立为"树"
 箸:上古指"筷子".建州方言今沿用.
 罾:上古指捕鱼器具.建州方言今沿用.
 <据徐老师说,"罾"是一种用俩根竹杆一样的东西交叉而置,中间有网的一种捕鱼工具,当这样的捕鱼工具我在武夷山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见到过,估计这部分文化已经在闽北地区遗失了,但其表达在闽北方言中还被沿用下来,就是闽北方言中的"锅"一样,闽北方言的"锅"读"diang",写成汉字是"鼎",不过据徐老师说,在历史上闽北地区所使用的煮饭工具中也确有是用"diang"来煮的,不过"diang"和"鼎"不是同一个字," diang"和"鼎"的结构很像,但不是同一件东西.说到这里我要说一个另大家非常遗憾让我这个本地人感到痛心的事情,,"闽北方言(包挂武夷山方言)都正在消失之中..."在武夷山及闽北地区,会讲闽北话的,徐老师也表示在这方面他也是很痛心,当我问及关于闽北地区的"闽剧"问题之时,为何从小到大我从没有见过闽北地区的"闽剧"也从来没有听说过闽北地区的"闽剧",徐老师解释说:真正的闽北地区的"闽剧"(由闽北语言所构成的闽北闽剧)早已失传,现在流行在闽北地区的戏剧全是外来戏剧,像三角戏了什么戏的都外来的戏剧,真正的闽北戏剧已经被失传了,还说到一点就是闽北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真正保留下来的闽北的本土文化也不是很多了,很多都是外来的文化,就好象我们这边的闽北人如我跟你见面都说的是普通话,这些遗存下来的闽北文化也有一天会消失,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其收集起来,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有所保存....这是真实的一面,在闽北你们听到的更多是闽北人不会讲闽北话,年轻的一代基本都不会讲只会听闽北话(我也属于这一代年轻人,一般都是用普通话跟人讲,连在家里也是这样,上一代人在家也还经常用本地话进行),只有老一辈的和上一辈的人还会在讲些,但很多都已经不是纯正的闽北话了,其中夹杂着大量的普通话,本土词汇也渐渐消失,基本为文读(像在武夷山的乡下的一个叫“江溪”的地方,那里的比较贫穷,也相对闭塞,受外来的文化和语言的冲击也相对较小一些,还保留着"nienie"这样的讲法(意思是神经病的意思),而这样的讲法在武夷山市区和一些乡镇都已消失,都用"神经病"的文读"xinginbang"来表达神经病的意思,),这个很严重,闽北人不会讲闽北方言,而且在闽北土生土长的年轻一代会讲本地话(闽北话)的人还不足35~40%,而且都集中在闽北地区的较为贫困的乡下地区,生长在市区的闽北年轻人基本都不会讲闽北方言(以闽北人的闽北方言水平,能将一篇短短的小学课本的课文完全用闽北方言读下来的100个闽北人之中,恐怕不超过30~35来个,如果换作是年轻的一代,100个之中方言水平能达到那样的恐怕还不超过7~8个 ,很多年轻人连自己的名字用闽北话怎么说都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闽北方言就很有会从历史上消失的可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北话的消失就意味着闽北的文化也即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从闽北话的情况就可以看出,闽北的闽剧的消失,闽北语的曾有的唱书文化的消失,闽北的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也在消失,而那些剩下的也即将随着闽北方言的消失而消失殆尽,闽北文化处在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文化和语言都在消失的边缘....如果我前面的那段证实是事实的话,那么闽北语言就是闽越语的遗存,闽北文化就是闽越文化的最后一点残留了,那么闽北语言是否就正是用于添补那中国史上关于“闽越语”“闽越文化”及“闽越国王朝历史”的空白了(从闽北方言中还可以看出那些在闽北地区(闽越地区)已经消失的文明,如:闽北话的“锅”是“鼎”,证明在以前闽越地区的人用的锅是一种像“鼎”一样的煮饭工具,“罾”是一种特殊的捕鱼工具,然后这些文明都早已在地球上消失,只是其表达还遗留在了闽北的语言之中.....文字是语言的灵魂,闽北语言(闽越语)的文字“夷字”的出现是否能挽救这一即将消失的文明呢?现在还不得而知....>
    鯫生:上古用为骂人的口语.建阳方言今仍作骂人口语.
 <读:choushang,徐老师说:闽北人讲的"choushang"事实上是"鯫生",而不是"畜生",很多闽北人以为他们讲的"choushang"是"畜生"其实是错的,应该是"鯫生","鯫"是一种小鱼>
 这些例词,只是建州方言中现在还在使用的上古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其所表示的意义有的是词的本意,有的是引申意,但都基本保存了上古汉语的读音和单音词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它是建州方言中的上古汉语词汇。
②  建州方言中的北方白话词汇 。唐、宋以后,古汉语中融入大量北方白话为基础的词汇,它的语音系统已和现在汉语语音系统相近.随着中原人口的不断南迁,这些北方白话词汇也几乎"原汁原汤"地融进建州方言中<也就是音读>,它不但丰富了建州方言的词汇,也使建州方言更容易地成为各地迁入闽北的人们的语言工具,从而推动当地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选部分常用词为例(方言与现代汉语语音基本相同)
    人称代词:俺、你、爹、娘、翁、婆、男、女
    动物名词:马、牛、羊、猪、狗、鸟
    植物名词:栗、豆、麻、瓜、棉、丝、桃、李、藕、花。
    器物名词:梨、耙、斧、锯、刀、弓、箭、弩、勾、剑、矛、锣、鼓、笔、墨、布
    动词:拿、拾、逃、奔、碰、磕、升、降、赶、挣。
  这些例词中,有的可能是上古已经传入的词汇(如 栗、麻、弓、弩、刀、剑、矛等),但许多词汇的读音都和现代北方人的读音基本相同,所表示的意义也完全一致,并且许多单音词已成为复音词(如:俺人、黄豆、桃树、弓箭、逃跑、长矛等),所以我们把它归入到建州方言中的北方白话词汇。
③建州方言中的本地话词汇<本土语言词汇>。建州方言如排除其北方白话词汇的语音成分,那么它的“本地话”语音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就相差甚远了。<的确如此,我试举几个为例:武夷山话中的“蝉”读着“nianiaNgi”,“蛇”读着“yüai”,“草”读着“yü”,“皮”读“hü”等等...与汉语(或古汉语)的语音系统的读音相差甚大,而且词义也不是很和其汉字完全一一对应,应该来讲是武夷山话中的训读字,比如说武夷山话的“hü”是“皮”的意思,但其又可以指“被单”,可以用“床之皮”这样来理解,相当于英语的coat,指的是一个覆盖在一东西表层的东西,但武夷山话的“hü”的意思没coat来的广,也没有大衣,衣服之类的意思>。
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我省福清人林端材曾编就《建州八音字义便览》一书,此书主要功能是“将音寻字”,对了解建州话有一定的方便。但是,方言的特点大多主要表现在“土语”词汇上,如果没有大量的“土语”词汇,那么方言也就不成其方言了
<徐老师讲的应该是中国南方的汉语方言,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区域的北方汉语方言基本都没有什么本地的“土语”词汇,顶多只有本地的表达,但其也被叫着汉语方言,这种汉语方言只要会普通话就基本听的懂,若换着是南方方言会普通话就等于只会个语法,语音系统都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有天壤之别,完全听不懂,就跟听韩国人读全汉文的史书一样,一个字也听不懂  >
    这里试举一些例词<这里标注的都是在稿中徐老师标注的建阳话的读音,前面为方言汉字的写法(在在下个人看来其中部分方言汉字是按音套字的史读汉字和汉语和本土语言的混合语),后面为汉语意思>:
    日头:读ní tōu,太阳
    雷公:读suī gòng,雷
    眨鱼:读yá nǜ,闪电
    重: 读rěn, 彩虹
    龙瀑:读rēn pù,冰雹
    目睭:读mù jiù,眼睛
    目肋水:读mù lē xǔ,眼泪
    正手:读jiāng xiu ,右手
    反手:读fěn xiu,左手
    今朝:读gīng diò,今天
    当昼:读diàng dǒu,中午
    暗冥:读ān māng,晚上
    山:读sùn,山
    田:读cān,田
    地:读diē,地
    山垄:读sūn lōng,山垄
    圹:读yǎn,小水渠
    圳:读zùn,大水渠
 早仔:读zǎo jiě,稻子
 幔早:读māi zǎo,晚稻
 截早:读zāi zǎo,割稻
 栗坪:读xú bān,晒谷场
 做粗:读zā tù,种田
 曷大:读āi dà,祖父、公公
 曷妈:读āi mā,祖母、婆婆
 依呀:爸爸
 大:爸爸
 依耶:妈妈
 奶:妈妈
 哇地:讲话
<闽北话的"讲话"读wādēi,在下认为是古汉语与本土语的混合语,绝对不是方言汉字"哇地",为了大家好看这里我就夷字进行解说和分析,wādēi武夷山话写做ㄨㄚㄉㄟ,ㄨㄚ(wā)和广东话一样的"说"读音一样,读着"wa",写成汉字应该是"话","讲话讲话","讲"的意思就是"话",在古汉语中"话"是"说\讲"的意思,这个应该和广东话的方言汉字"话(wa)"一样,是同一意思的同一个字,而ㄉㄟ应该是本地语,是"语/话"的意思,如本地ㄉㄟ(本地话),武夷山ㄉㄟ(武夷山语),日本ㄉㄟ(日本语),ㄉㄟ应该是本地语的"语/话","语"的闽北语文读为"Ngou",也不是dei,Ngou是接近于古汉语的"语(go/Ngo)"的发音,,dei与go/ngo发音相差太大,声母韵母无一相似,而且在武夷山话中还存在着一个这样奇怪的表达,"英语"用武夷山话说有俩种说法:一种是文读,读着"英语(yingNgou)",另外一种是"英语ㄉㄟ",读着"yingNgoudei",“ㄉㄟ”不是汉字“语”的文读与汉文“语”的结构不能完全对应,“英语”,“英”可以对应“英”,但“语”不能对应闽北方言中的“ㄉㄟ”,没有“英ㄉㄟ(yingdei)”这样的讲法,要么说闽北话的文读“英语(yingNgou)”要么就讲“英语ㄉㄟ(yingNgoudei)”,而且在闽北方言中没有像"日语"这样的讲法,要和日韩语言一样叫"日本ㄉㄟ(neibendei)",不能简说成"日ㄉㄟ(neidei)",所以我认为闽北话的"讲话"读wādēi是一个混合语,wā是古汉语词dēi是本地语词,wā可以写成汉字"话",而dēi却没有汉字对应,所以不用将其写成方言汉字"哇地">
 仰略:读yǎn lüe,走路
<这个应该是"行路","行"的普通话读音为:hang,yǎn lüe就是"行路",写成汉字是"行路",是古汉语成分>
 勒:读lē,来
 可:读kē,去
<这明显是按音套字,武夷山话的"来(lê)"和"去(kuo)"和韩国语的"来(&#47000;)"和"去(&#44144;)"读音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认为其应该就是汉字"来"和"去",只是建阳的读音略微有点偏差罢了>
 清水:读cēng xǔ,特指女子漂亮.
 雅适:读nǎ xí,美丽
 劳利:干净
 坯:读pài,坏
 鸡牯:读gài gú,公鸡
   鸡嫲:读gài mā,母鸡
 痺婆:蝙蝠
 杭回:蜻蜓
 鹞:读yō,老鹰
 岳:读yuē,蛇.
这些例词,仅是建州方言丰富的本地"土话"词汇中的一小部分,因为地域和各种因素的关系,有的词汇的语音在邻乡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差异,不过总体来说并没有离开建州方言这个"谱".至于本地"土语"词汇的语音系统是否就是闽越先民"鴃舌"之音的留传,这就有待专家与语言文化工作者作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了.
                    三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认为,建州方言是在本地话的基础上融汇了一定的上古汉语语汇和相当的唐、宋以后北方白话而形成的福建方言语种,它基本保留了"建州话"语音系统,富有比较典型的闽北地方语音特点.由于建州方言融入了中原语汇,因而使得"外来人"能很快掌握和使用这一"本地话",从谋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促进许多"外来人"定居乃至成为闽北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无疑对推动闽北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建州方言是"外来人"心目中的"福建话",又是福建其他方言区域人心目中的"福建北方话",这就使得建州方言区域从地理位置和语言文化上能够
发挥自己的优势,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文化走廊"使命,它最早勾通了闽与中原的交往(近年在建阳市发现西周青铜钟,在建阳市发掘出西周青铜剑就就是有力的证明),也很早就有北方迁入的人口定居(这从至今保留着崇雒、雒水、丰雒、渭田等有中原地名意义的乡镇名称中可以佐证).在这种交往中,中原文化与闽文化互相融汇,但并不相互排斥,例如在武夷山既有闽越族祖先的岩葬船柀,也有后来经中原传入的佛教寺庙以及道教宫观的存在.许多地方的民俗活动中,即有神,佛的庙会,也有蛇神崇拜和"游蛇灯"活动.....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能够这样交融与共存,这与建州方言能够比较容易地成为"本地人"和"外来人"思想情感交流的桥梁是分不开的.
  综言之,建州方言是既有浓厚的闽北语言文化特点、又蕰含着相当中原语言文化色彩的典型的福建方言语种,它对闽北的进步和整个闽文化的发展,都曾有过重要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建州方言与闽北语言文化的研究,也是闽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按:本文涉及的范围为古建州地区和"建语"方言区域,故对闽北其他地区方言为作探讨)
 ----------------
  ①王道豫:<<洞宫-今人震惊的最新大发现>>
  ②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③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
  ④孟子: <<藤文公●上>>

                          19994.7.24  二稿
---------------------------------------------

据徐老师说,闽北话是可以将音寻字的,基本每个字都是可以写成汉字,但我问及那历史有无有闽北话写成的诗歌或史书时,徐老师的回答是没有,在历史在也没有正式的闽北语文字,历史在并没有出现过用闽北话写成的书或文章(也就是闽北话从史至今并尚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回家看了一下<<建州八音>>,因为是清朝的古书,看的也不是很懂,上面说画○(虚环)的都是闽北话中有音无字的字,跟现在的闽北话比起来,当时的闽北话的本土话比起现在的闽北语的本土话真是更加本土化的多.很多都是有音无字的,而且很有规律,一个句子下来,有时连续几个字(少则2、3,多的则可达6个之多)全部都是标着有音无字的圈圈记号,据书上介绍,编书的人是清朝时候的一个玉融人(就是福清人),叫林端材,当时他来到建州地区(闽北地区)发现这里的语言特别奇怪与其他地区的方言的语音系统和说法都相差很多,于是就模仿福州方言<<戚林八音>>编了一本<<建州八音>>....而且书中亦有训读字和缺收字,但在复印本《建州八音》中并没有予以订正和添补(只是说: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该书收集的资料与现实有些出入,也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该书在称说、编排方面还有一些诸如缺漏错写的毛病。因此,我们请潘渭水先生作一些必要的剖析和校勘工作,对已发现的缺漏补上,错写的改正,而对训读字、缺收字,则不予以订正添补)....而关于闽越语是如何如何在汉文的史书中是没有任何相关记载的,在史书中能查阅到的信息只有闽越语的在当时那个时代是确实存在的且与汉语无一相通,是互不相通的俩种语言.而且在《武夷山志》上有记载:“武夷山话属于汉语方言,与侗壮语系语言有关”,从种种原因来看,武夷山方言(闽北方言)极有可能就是史上闽越语的遗存.





查看关于此贴同贴的几个论坛的相关讨论:
中国语言论坛:
http://www.zgyuyan.com/discuz/vi ... &extra=page%3D1
福建之声论坛:
http://fujian.qq.topzj.com/viewthread.php?tid=222227&fpage=1
汉字文化圈论坛:
http://www.cjkvbbs.net/read.php?tid=1671
武夷山文学网论坛:
http://www.wywx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0586
语言与行走海外论坛:
http://sure.jishuqi.net/xiaoshu. ... 00003&id=602777
雪人外国语论坛:
http://www.wai-yu.com/read.php?tid=8562&fpage=1
湘里妹子论坛:
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 ... &extra=page%3D1
中国先秦史论坛:
http://www.zgxqs.cn/bbs/viewthre ... &extra=page%3D1



(版权所有,此贴的版权归此论坛、此贴作者 東風先生(林洵)及全体武夷山人所有 )

[ 本帖最后由 東風先生 于 2006-9-6 09:37 编辑 ]
发表于 2007-4-24 14: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假的?那完全是汉语的一个子方言,和壮泰语连不上太多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7:38 , Processed in 0.0947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