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90|回复: 3

是繁简,也是古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 22: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周质平
来源:北美《世界日报》 2006-05-03


  中国文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行的简化汉字,3000多年来,在形体上始终都在改变。中国文化或传统并没有因为文字字形的改变而断绝……

  2006年3月24日,联合国发布了一条新闻:2008年以后,联合国在汉字的使用上,只用简体字,不再繁简两体并用了。但4月11日的《世界日报》,又报导,这条新闻与实际稍有出入,自从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席次之后,联合国使用的汉字就是简体字了。“因此,1971年后,简体中文即是联合国内正式及唯一的中文版本,没有所谓繁简并存”这条更正只是说明,35年来,简化汉字一直是联合国通用的、唯一的、正式的书面中文。这并不是一个新政策,而是一个老规矩。且不论联合国是否发布过这条新闻,联合国发行的正式中文文件,35年来以简化汉字印行,是毋庸置疑的。

  3月24日,新闻发布后,在网上出现了“请支持反对联合国废止繁体中文”的网页,在英文的说明中,提到一旦废止繁体汉字,将危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云云。据说签字支持的人颇多。这种危言耸听式的提法,没有半点新意。徒见主张者对汉字演进缺乏历史的观念。

  所谓“正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非绝对

  中国文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行的简化汉字,3000多年来,在形体上始终都在改变。中国文化或传统并没有因为文字字形的改变而断绝。要知道先秦的子书绝不是用现在的繁体字书写的。然而,我们至今能看《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看不懂古书,和字形的改变是不甚相关的。一个看不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人,用简化汉字写,固然看不懂,用繁体就能懂了吗?我们今日所以能懂“关关”是“鸟鸣的声音”“雎鸠”是一种“鸟”而“洲”则是“河中的小岛”并不是依赖古今字形的一致,而是靠着历代许多学者作了文字、声韵、训诂各方面的研究,他们为《诗经》作了注疏。换句话说是通过前人的解释,我们才了解了古书的含义。没有这些学者的努力,即使把《诗经》刻成小篆甚至大篆,我们依旧是看不懂的。

  至于说字形一旦改变,文化就将断绝,那更是无根的谬论。韩国废除了汉字,韩国文化历史并不曾中断;中国由甲骨、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路变来,中国文化依然生机勃勃。倒是,要是中国人至今还写甲骨文,中国文化可能已不在人世间了。中国的文化绝不是如汉字卫道者所说的那么脆弱,过去5000年的历史已经为文化的继绝,并不仰仗字形的不变,作出了最有力的说明。

  随着汉语汉字在国际上日益通行,国际社会对汉字“书同文”的要求也随之与日俱增。联合国用简体字,不但有象征上的意义,也有实质上的意义。就象征上的意义来说,1950年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简体字由“异体字”取得了“正体字”的地位。从此,适用于20世纪中期以前的繁体字,正式走入了历史,成了“古体”。这一改变,让所有视繁体字为“正体字”的人,必须从观念上作一调整。即所谓“正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的。大篆曾经是中国文字的“正体”但被小篆取代之后,大篆就成了“古体”而小篆则成了“正体”了。同样的,隶书取代小篆之后,小篆成了“古体”而隶书成了“正体”了。楷书取代隶书之后,楷书是“正体”而隶书又不得不退居到了“古体”,而今,简化汉字取代了20世纪中期以前的楷书,那么,繁体字之成为“古体”而简体字之成为“正体”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了。

  语言文字是交流工具,跟着多数人走,给别人方便,也给自己方便

  繁简所反映的不仅是笔划的多少,也是个文字的古今。能做如是观,才能比较心平气和的来面对语文的问题。《荀子.正名》篇中所说的“约定俗成”是语文变迁的最终原则,而这个原则所体现的实质意义是语文的问题只是个“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所有坚持写繁体字的人往往是只看到“应然”而看不到“已然”。说某字应该怎么写,至少都应该上溯小篆。汉字卫道者何不在今日捧着《说文解字》,提倡写小篆呢,那岂不是更能符合中国传统吗?

  就实质的意义上来说,国际社会使用简化汉字,使目前仍坚持使用繁体字的港台和海外少数华人,不得不面对这个“举世滔滔”的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在语言文字上作所谓“中流砥柱”除了孤立自己以外,可有什么其它积极的意义?语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跟着多数人走,是给别人方便,也是给自己方便。坚持用一种已经不为国际社会承认的“古体”汉字,而仍沾沾以为“正体”这是许多港台“汉字卫道者”的心理写照。

  在汉字漫长的演进史上,有些改变是由政府主导的,如秦代的“书同文”有些是老百姓自发的,但由繁趋简的大方向却是一致的。在文字演变的过程中,偶尔也有繁化的现象,如“它”字,原来是“蛇”的象形字,但在“它”字另有“它用”之后,另加“虫”的部首,而有了“蛇”字,又如“燃烧”的“燃”字,是在原已从“火”的“然”字上,另加一“火”字。但这种繁化的例子是极少的,在中国文字沿革史上,不能视为通则。

  与其说是“中国化”,不如说是“国际化”

  此刻,我们不妨重温一下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这或许对坚持用繁体字的人,有一定参考的意义和棒喝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中,对这段历史有简略的记载,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这个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文字改革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从大篆到小篆,经过了一个“或颇省改”的过程,据段玉裁注:“省者,减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因此,秦始皇的书同文字,也无非就是简化字运动:将大篆简化为小篆,将小篆简化为隶书。而在这个简化的过程中,一定也有一段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就如同1950年代开始的文字改革,到今天依然存在着繁简并用的现象。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文由此绝矣”的事实,并没有演变成“古文化由此绝矣”。为汉字或中国文化忧心的卫道诸公,看了这段历史之后,应该可以稍感宽心。

  十年前,我曾为文呼吁台湾在语文上要“随波逐流”才能打破台湾在语文上的“孤岛现象”。而今,我们可以改“随波逐流”为“顺应潮流”了。

  过去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汉语拼音已经基本上做到了统一,除了台湾,世界上所有的中文图书馆,都已改用汉语拼音。至于中国人名,地名也都有了一致的拼法。所有有关汉学研究的著作,都在这短短几年之间,改用了汉语拼音。

  科技的发展是另一个要求趋同的力量。在这个网际网络的时代,信息的交流真是铺天盖地,而今若还想自外于简体字,建构出一个绝缘的繁体字社会,那已是绝无可能的了。有些台湾人可能把使用简化汉字视为向大陆屈服,而起一定的抵触心理,然而,就现在的趋势看来,使用简化汉字,与其说是“中国化”,不如说是“国际化”了。
发表于 2006-9-19 10: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一個趨近定型的模組打破重建,就要接受無窮的校正(規範)。而其成效在於社會教育的落實。當此成果展現時,再談簡化之美不遲。目前看來,簡了半天,又開始繁,誠所謂治絲益棼。

就使用繁體中文者看來,是天下無事自擾的行為;因為用繁體的人同時使用簡体非常容易,也不需校正過程(實際上如新加坡人也是繁簡都通的)。問題是這樣就該拋棄使用繁體字嗎?還是把話說明了罷,還不是管天管地大一統的心態嘛?只是在政治領導下多少專業的思考能被接納?這是幾十年來讓人怵目驚心的。

另帖提到臺北開始進口簡体書。但據我在往復等BBS看來,來臺參訪的大陸學者反而驚訝於繁體字書籍的自信心。

大陸的學者有百般理由,都沒說出真話: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使用正確繁體中文的能力。讓使用繁體字的群體為中華文化下一個通往傳統的介面,不好嗎?或者請微軟的蓋茲把繁體中文IME取消,看他願不願意?(本文中有"多數人"的概念;但使用繁體字的人的"產值"卻遠高於13億人)
发表于 2006-9-19 23: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流行的话是错误的

譬如:
1、汉字字形发展的趋势是简化。比较一下甲骨文与繁体字楷书就知道这句话有问题。无论是个体字形还是汉字体系总趋势都是越来越繁,否则还用费尽心思人为地简化干什么?
2、汉字在形体上始终都在改变。这句话也不完全正确。从甲骨文到楷书,变化的主要是字体特征,而非字形结构。个别的字形结构也有所改变,但那是字体改变的附带,大多数字的字形结构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我们判定不同字体中的不同写法属于同一个字的主要根据。
3、中国文化或传统并没有因为文字字形的改变而断绝。目前我们没有看到中华文化的断绝,是因为简化字只是一部分,而非全部汉字,而且没有完全抛弃繁体字,更重要的是没有质变成拼音文字,否则就难说了。另外,秦始皇的书同文对文化传承的打击是很大的,我们现在见到的先秦诸子文化,大都是通过口耳相传传到汉朝人重新记录的,谁能确切知道丢失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呢?
3、中国的文字改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国际社会若指各国政府,那是因为中国政府得到了承认,简化字才随之得到承认,并非相反。若指国际上的华人,除非是学了简化字出去的人,大多并不认同简化字,人民日报海外版曾长期用繁体字版就是因为此。世界各大图书馆里繁体字的藏书要多于简化字的书籍。
简化字虽然已成为事实,但并非必然选择。说简化字会造成文化断根,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的确给研究古代文化的人带来了不便。把浩如烟海的书籍都用简化字翻译一下,显然是不明智的。
发表于 2006-9-20 08: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发展的

历史是发展的
汉字也是逐渐发展的

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我们不应用僵化的眼光看待汉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0 08:39 , Processed in 0.0629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