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9|回复: 7

对外汉语基础口语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4 09: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 刘影
来源:人教网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1767.htm


        口语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首先,它是一门基础课;其次,它是留学生从课本知识到具体的实际运用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和功利色彩:我们在250多名初中级学生中间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问卷调查,约95%的留学生将“汉语会话”列为他们最希望拥有的技能;约75%的留学生将“口语”列为他们最需要加强的技能;最后,它具有语言学习的“自检功能”和“监控功能”,留学生通过口语课来了解自己对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反应能力,口语课老师则通过教学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他汉语课的教学效果,这种“监控”会使汉语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序整体,而其中的各个环节也会更加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认识到了口语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根据统计,仅有46%的学生明确表示“很喜欢口语课”,33%的学生表示“会在口语课上积极发言”。这种重要性与受欢迎程度不成正比的现象,值得我们对于现行口语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认真的反思。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现行的口语教学模式,我称之为:传统型。

  (一) 传统型

  “传统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接近“幼儿学语论”,即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这种理论认为:无论学习母语还是学习其他外语,主要是依靠人的“自然能力”,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强调语言与周围环境中的人的直接连接。“传统型”基本上以“听说法”中的“刺激——反应”的模式作为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它具有如下教学特点:

  1.紧密围绕所选择的口语教材,其基本操作过程为:学习——回答——纠错——总结。

  2.“跟随原则”,即以比主干课慢1—2课的速度,跟随其后进行辅助与扩充训练。

  3.用模仿、重复和记忆等方式学习,对词汇、语法、句型进行反复操练,以便强化记忆。

  4.学生以受动者的姿态被动接收信息,完成语言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实践的单向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较为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昨天语法课学习了“年、月、日”,今天的口语课就要求你说出自己的生日或者来中国、离开中国的日期。学生不仅要听懂问题,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如口语课本上的课文谈了孩子与家长的关系问题,就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与父母应该如何相处。这种一学一练,前后呼应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适应一般学生的认知心理。

  然而,我们如今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高速运转、教学手段高速发展的全新时代,这种过份依靠一套教材、一些简单教学手段的口语课教学,逐渐暴露出了它的一系列弱点。至少在我们看来,它的教学法与其他汉语课程教学法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缺少显著的特点与识别度。

  1.对教材的依赖性过于突出,极易受到教材优劣的影响。我对现在流行的几套口语教材进行了分析,发现课本中的教学设置重复率极高,基本上为:一、生词,二、课文(会话),三、练习(基本上又分为:语音、填空、替换、回答问题、根据要求会话等等)这几种题型不仅贯穿一本口语课本始终,而且反复出现在不同难度层次的课本中。这种教条式的训练,缺乏灵活机动、具有启发性的内容,而且教师的可操作性也很受限制。这样就使一门本来最应该生动、活泼、充满创造力的课程套上了枷锁。不仅使教师在教材以外的发挥余地极小,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艺术,而且学生也普遍觉得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热情。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封闭、沉闷。

  2.教学模式过于稳定。每天按照书本上的顺序一道一道完成练习,教师的指导、启发、扩充、纠错间杂其中,事实上是处于有序模式中的一种自发性的、即兴的无序状态。那么,学生所能做的基本上就是以被动状态和心态来接收信息:被灌输新的汉语知识和文化知识,被要求完成指定练习、被检查、被提问……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习相当努力的同学对在口语课上发言,也常表现出一种畏惧、紧张甚至拒绝的态度,这当然与不同学生的个性、表达能力、学习兴趣有关。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传统型”的教学模式无法营造出一种学生乐于参与、积极表达的课堂环境,而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是多么需要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与环境啊!在这个模式中,教师似乎是以“施动者”的姿态出现的,然而当我们仔细考察和衡量,我们也不难发现,与其说教师是“主动型施动者”,不如说教师是“半被动型辅助者”。

  3.教学手段的匮乏。我们的口语教学常常就是在教室中,教师与学生互相问答的过程,几乎不使用其他辅助手段。我们缺乏大量直观的辅助教具,小到合适的卡片、画报、道具,大到配套的影像设备等电化教育设置。有时学校虽然已经具备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多媒体教室,但是与教材相辅相成、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软件却又无处寻觅。

  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了传统口语教学模式的僵化与落后等种种问题,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正是:探索出一种既汲取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成份,又避免了传统观念和方法中缺陷的新型口语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口语教学模式应该是一次观念上的革新,是一种具有颠覆意义的、经过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论证的教学法。这种有待于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仁去探索去研究的新模式,我称之为“互动型”。

  (二) 互动型

  今日已被我们逐渐熟悉的“互动”概念来源于大众传播学领域。在教学模式中,“互动”是相对“传统型”中的“填鸭式”的“施动型”而言的。也就是说,传统型的口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和课文是课堂教学的主导,由“施动者(教师)”将课本知识传播给“受动者(学生)”,“受动者”仅仅处于静止的接收状态,按照既定的提示与要求进行合乎规范的反馈。而“互动型”将双方放置在一个平等而开放的循环系统中,如当“施动者”首先提供一条信息后,“受动者”改变其静止的接收状态,即在进行消化、思考、选择、创造等诸多环节之后再用口头表达或者身体语言进行反馈,其状态是参与性的、投入的,再进行有选择的接收以及有根据的联想和创造。“施动者”也立刻接收到“受动者”的反馈,从而调整自己传播信息的强弱,甚至传播的趋向与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这种教学模式中的“互动性”与大众传播模式中的“互动性”有明显差异,因为教学显然属于人际传播范畴,也就是说,教学中的双方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即时性”的交际,而非大众传播中的“延时性”交际,因此交际的手段、信息的走向都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复杂。其次,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施动者”和“受动者”并不单纯的指向“教师”与“学生”,而是模糊的、任指型的指向。此外,这种模式中“受动者”与“施动者”之间的循环是周而复始,永无终点的,循环的“箭头”是永久流动的,从而形成了一个平等、开放、充满活力的、坚韧的良性循环系统。

  “互动型”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1.教材的支柱作用有所降低。单一的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圣经”。它演化成一种组织课堂的框架。教材的组成部分将由原来单纯的书本训练扩充为“书面材料+教师设计+各种外部手段+即兴内容”这样一种混合型教材。教师不再是俯首听命于教材的使用者,而是教材的第二作者,即再创造者,和教材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教材的构成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循序渐进的词汇、语法、综合知识基础上以及经过心理测试的步骤之后形成的可以自由搭配、组合、修正,以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面材料。

  2.大课堂观念的树立。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属于“第二语言课堂”,即大背景是目标语环境,课堂内的小语言环境与教室外边的大语言环境是既统一又区别的。统一之处在于都是汉语环境,区别则在于课堂内是目的性、操作性、秩序性很强的单纯教学,而学生在课堂外是目的性、操作性、秩序性较为模糊杂乱的混合吸收。当然,课堂内外环境的巨大落差,甚至完全脱节的状态是我们在口语教学中极力避免的现象。因此,找到一条连接内外课堂之间的有效捷径,连接沟通课堂内外的有意识与无意识、有计划与无计划、有选择与无选择、有序与无序、狭小与广阔、被动与主动……正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如要求留学生在上口语课之前完成一些沟通课堂内外的准备工作,我曾做过如下尝试:比如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五个与中国人在某个场合的交往中听到的句子,要求句子中有一定的语法含量以及新鲜的信息,加以整理后在课堂上宣读,并引发大家的讨论与思考;又比如在学习讨价还价时,和学生一起去自由市场买东西;还有在麦当劳进行社会调查,去幼儿园做一天老师等等。这些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留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从最初的“完成老师的任务”的被动状态,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变成试图参与、加入、融合的状态,而当他们把从实践中得到的语言文化知识在课堂上重现的时候,他们的姿态就完全转变为“施动”的姿态,“创造者”“传播者”的姿态。这些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在他们心中变得立体而丰富,完成了书面向具体交际的飞跃。

  3.重视教师个体的教学艺术及技巧。从人的感官来说,进行艺术性的教学,能给学生的感官产生快感,使感官保持兴奋和集中,从而获得信息的效果也高。从感官的特性来说,学生的感官喜欢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而对那些枯燥乏味、呆板陈旧的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则不愿意感知,甚至排斥,产生一种“教学的逆反心理”。那么,教学艺术必须遵循人的感觉感受性规律。开放的、互动的口语教学模式,对口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合理地组织课堂、设计场景,还要适度地将这些设计“隐藏”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与教师相对的教学状态变得融为一体。如可以给学生欣赏短片、新闻报道、阅读剪报、广告、听民族音乐,进而引入正题。

  4.教学模式的自由组合。“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是有序循环的,因此可以将传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作为开始,每个切入口都将开创和建立一个有序的循环系统。比如我的口语课上时常会有5分钟左右类似于“今日闲谈”的时间,例如一个学生穿了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大家很感兴趣,要求他到前面展示一下,教师就引导学生尽力表达他们的看法。如A.这件衣服很适合你。(你穿很合适。)B.是你们国家的传统服装吗?C.你们常在节日和重要的纪念日穿,还是平时也经常穿?D.这种服装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E.你们国家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怎么看?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述之后,对这些句子中出现的词汇、句型、语法、文化现象进行有选择的分析与操练,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概念不清的地方进行梳理,对相关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扩充,让学生加强记忆,尤其让学生体会句型变化的多种可能性与词汇搭配的基本规律。这样的一场热身,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主动地表达,主动地寻求解答,这种心态对下面的口语学习极其有利。

  5.重视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心理周期。学生在一节口语课中,必然有接受的高潮期、稳定期和低潮期。心理学上的“注意”说,即认为学生接受同类信息的时间越长、内容越多,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力也就随之分散和弱化。我就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节口语课请十个学生讲述同一或类似的话题,在前两、三个学生讲述时,大家的注意力一般很集中,对说话的内容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而到了最后几个学生发言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东张西望或者开始做别的事。因此,教师在设计、组织课堂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资源”,力图让课堂的节奏和学生的“心理资源”合拍。

  以上是“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几个显著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被证明具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改变口语教师教学的僵化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塑造开放型的课堂,促成知识传播的良性循环方面,都收到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成为既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又经过大量实践证明的完善的教学模式、教学法。口语课教学的革新势在必行,但要使新的模式成型,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其间还有漫漫长路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追寻。希望我在这里提出的设想和经验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对研究和从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人有所启发,那么,我写下此文的最初目的也就达到了。
发表于 2006-9-14 18: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现在正学习《对外汉语教学法》,对于现刚学的声母教学有很多疑点。我们究竟该怎么样教学,才能把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声母教学教好?在声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希望各路高人指点指点!
发表于 2006-9-15 13: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TO:emily

您在声母教学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是什么呢?
能聊详细点儿吗?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6: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下面的帖子,你会不会有所启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6: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初学者的汉语拼音教学(一)

作者:北京华文学院 焦辉郢
来源:人教网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1738.htm

        如何让学生感到学起来有兴趣呢?这是汉语老师特别关注的实际问题。以前我觉得对初学者来说,就是我怎么教,他怎么学,因此只注意要求让学生听,然后模仿,再不断地开口练习。其结果是使学生们一直处在很被动的地位,课堂上不能产生积极的互动效应,老师学生都感到很累和枯燥无味。

  作为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反复操练,加强开口率,是完全正确的。问题的所在是忽视了初学者的心态和潜在的积极性。一个初学者不管他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都对即将学习的语言有新鲜感,都有踏进汉语门槛的欲望;他们也知道面临的是一个新的挑战,都会希望能成为个胜利者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心态,也正是他们的积极性,是学习好任何一门知识最宝贵的因素。如果忽视了这些积极性,实际上就有可能使其逐渐削弱甚至消失,到那时,你想再调动,就难了。

  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什么特别的招数,就是备课的时候要记住几个原则:1.要千万百计地让学生感到不太难(或者说不是难得不可解决),别把他们吓倒或吓跑;2.引发学生的积极性;3.学生学了一点儿以后就能用一点儿。以上这3点在一节课中也可能无法兼顾得很好,但这是老师在备课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下面就略谈一下汉语拼音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

  学习汉语拼音很枯燥,因为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但是应该看到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学汉语的开始,也是学好汉语的基础。掌握了这个工具,对发音,以及以后的深造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面对一无所知的初学者也必须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大胆积极地参与。

  首先是让他们不要怕读错,敢于张口,大声地唱出声母、韵母和四声。采用带唱、齐唱、单唱、分组唱等,也可用各种教具帮助教学,包括手势等等。总之,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大家相互关心,共同学习的氛围。

  二是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除了说“好”“很好”以外,还可以表情、手势等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在正音的时候,切忌针对一个学生次数过多,尤其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第三是要解决学生遇到的难点。汉语拼音教学包括韵母、声母和声调等内容,学习时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老师要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予以解决。以韵母教学为例,现分别举例说明:

  一、单韵母的发音中,学生普遍感到学“ɑ”“i”容易,“e”和“u”有点儿难,“ü”难,“o”最难。

  有的学生把“e”和英文字母的发音混淆,这样的问题老师常常提醒即可,不属于难点。大多数学生真正的问题是出自不知道发音要领。

  例如:读“e”的时候,发出来的是在“ɑ”与“e”之间的音,含混不清。怎么解决?其实主要问题在开口度和唇型上。建议教师在示范发音的时候,口部动作要夸张一些,“ɑ”的嘴张开度大,“e”则是嘴角稍向左右咧开。让学生明显地看到唇型的不同,唇型不同又很自然地带动了舌、牙部位以及口腔空间的变化;教师也可在黑板上以图示意等等。在授课时,不是教师讲,而是通过实际演示让学生看,再让学生自己试验,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试验后,使发音得到校正,此时再训练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学生参与后初步掌握了发音要领,这样会记得牢,比单纯机械地重复训练要有意思得多。

  “u”的发音要注意圆唇,口腔内的各部位不要紧张,那么舌位也会随着唇型的变化自然地就抬高了。同样需要让学生看教师的示范发音或图示。

  学习“ü”时,采用从“i”过度到“ü”的方法,因为“i”“ü”的发音除了嘴唇的形状不同以外,其他发音部位完全相同。教师示范后,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做并体会要领,先读“i”,嘴唇是扁形,再过度到“ü”,嘴唇撮成一个小圆孔(上下唇收缩到一块儿,中间留一个小孔),声音不要间断,只是嘴唇形状在变化;再从“ü”过度到“i”,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就有收获了。

  “o”的发音很难,学生发出的常常是复合元音“ɑo”“ou”或“uo”。原因是学生听不准老师的发音,很难模仿,再仔细观察他们的口型,总是滑动的,所以出现了复合音。因此,第一要让学生听准发音;二是让他们知道单元音的嘴唇稍微拢圆,但是嘴唇是不动的。

  记得小学课本上的“o”的卡片上常常画一只大公鸡昂首高唱,金鸡报晓,发出了“o—o—o”的声音,这个对我们很有启发:这个声音很接近“o”的发音,还有口型是不动的。让学生试试,很好玩儿。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示范和带读,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二、复合韵母的发音比较容易。单元音的发音是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复合韵母的发音就不在话下了。从开始的元音不间断地向第二音(第三个音)滑动,开口度大的重读,最后自然地读成一个复合音。学生自己就可以读出了,教师稍加指导即可,学生此时会很有成就感。

  三、鼻韵母的发音难点是如何区分前鼻韵母中的“-n”和后鼻韵母中的“-ng”,它们在音节中只是跟在一个或两个元音后面的一个韵尾。教学时,先让学生体会鼻音,闭合口腔的各发音器官,让气流从鼻腔出来,震动声带。

  顾名思义,前鼻韵母在发音时舌尖起作用,要抵住上齿龈;后鼻韵母发音时舌根起作用,要抬起,抵住软腭(口腔上部是硬腭,后面就是软腭,再后面是小舌),这就是区别。发音时,如果把大姆指和食指放在鼻梁左右,会有震动感。要让学生自己体会一下。教师带读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有前后鼻韵尾的韵母。练习和辨析发音时,教师可以用手的动作提醒学生前后鼻韵母的舌位:手心朝下伸平后,手指上翘,是前鼻韵母,手心朝下手指向下,手腕拱起,这是后鼻韵母。

  总之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和教师共同交流和体验中学习,实际上还是老师在指导,学生在学习,却加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也加强了学生的参与,解决了学生的难点。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总是韵母和声母互相搭配地进行,这样就可以边学习边拼出一些音节(一定是由少到多),教师可根据每次学的声母和韵母拼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音节(词语),让学生知道一些下课就可以说的词语(如爸爸、妈妈、弟弟、哥哥、地图、你、他、读等),学一点就能用一点儿。

  以上的做法,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参与者,并在参与中解决了困难问题,课堂和自己成为一体。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增强了成就感,积极性会保持下来的。这不正是老师要达到的目的吗?

[ 本帖最后由 深涧聆鼓 于 2006-9-15 16:2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6: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初学者的汉语拼音教学(二)

作者:北京华文教学 焦辉郢
来源:人教网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1737.htm

下面再谈谈关于声母的教学。

  我们知道,声母发音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每个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部位指的是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发音方法指的是构成发音部位气流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这样才能抓住不同的声母发音的关键,找到学生在发音时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进行教学。以下列两组声母的教学为例:

  一、b d g j z zh(不送气音)与p t k q c ch(送气音)

  所谓“送气”“不送气”是指发音时气流的有无和气流的长短而言,气流强而长的是送气音,相反是不送气音。这说的是发音方法。在21个声母中,有6个不送气音:b d g j z zh,6个送气音:p t k q c ch。

  老师们都知道发音时如不注意气流的有无,会闹出误会和笑话,如:“Pópo de dùzi bǎo le(婆婆的肚子饱了)”和“Bóbo de tùzi pǎo le(伯伯的兔子跑了)”;“qízhōng yǒu zhà(其中有诈)”和“jí zhōng yǒu chà(急中有差)”;“xiǎo cǎo zhǎng de kuài (小草长得快)”和“xiǎozǎo zhǎng de guài(小枣长得怪)”;发音有误,意思差之千里。所以让学生准确地掌握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学生有的母语中没有送气音,所以觉得发送气音很难,有的学生母语的发音中不需要突出送气音,所以他们不重视送气音,因此在用汉语交流中常出问题。因此,教学中就要从学生的发音方法上入手解决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先示范发音若干次,让学生听清楚,不急于让学生马上模仿。再做一次演示:把一张纸放在嘴的前面,发不送气音时纸不会动,再发送气音时纸会被气流冲倒。此后让学生自己把手或纸放在嘴前试试,感触气流的强弱,体会两者发音的区别。

  操练时,在辨析发音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操练若干组对应的简单的音节加以辨析,如:zǎo(枣)-cǎo(草),bǎo(饱)-pǎo(跑),bào(报)-pào(炮),jī(鸡)-qī(七),bó(伯)-pó(婆),gè(个)-kè(课),dú(读)-tú(图),以巩固成果。

  在学完全部声母以后,可以对应复习:b--p,d-t,g--k,j--q,z--c,zh--ch。这样使学生更好辨析和区分。

  二、j q x(舌面音)和zh ch sh r(舌尖后音)

  说声母是舌面音或舌尖后音,是就发音部位说的。j q x 是舌面音,是因为发音时舌面前部要抵住或接近前硬腭。zh ch sh r 是舌尖后音,是因为舌尖后部要对着前硬腭,因为舌尖需翘起,所以也叫翘舌音或卷舌音。

  这两组声母发音时,舌头都要与硬腭前部(即上齿龈稍后的部位)接近,只是与前硬腭接近的地方不同:舌面音是舌面前部,翘舌音是舌尖后部,所以掌握好舌头的哪一部分与前硬腭接近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声母的发音部位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进行j q x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静听几次老师的示范读音,带读后,让学生自己试读几次。一般的问题是:有的学生舌面没有拱起。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的发音示意图(上腭部分的长短和老师的四个手指并拢后微拱起的长短相同)。画好后,老师的右手(手心向下)先平放在图的舌位上。发j q x音时,手指尖下垂,表示舌尖下垂,手指的第二、三节拱起接近图中的前腭,表示舌面前部接近前腭。就是说,以右手的这个动作表示舌与前硬腭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舌尖没有下垂,有的学生的舌尖有点向上翘,有的学生的舌尖与牙齿靠得太紧,甚至舌尖挤出了齿外发出了尖音。教学时也可以借用发音图和手(表示舌头)的演示让学生体会舌尖的位置:右手指并拢指尖表示舌尖,手指尖向下,即舌尖不翘起,抵近图中的下齿背,舌尖不能紧挤下齿背,更不能挤出牙齿外,再发j q x的音。让学生自己体会后练习发音。

  学生领会了老师右手动作的意思后,练习发音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用右手的手势提醒学生注意发音的舌位了。

  学习zh ch sh r一组的发音时,要抓住翘舌这个关键,同样可以用右手来演示舌头与前腭的位置。此时需要右手平放在舌位图的舌位上,手心向上,手指翘起,抵住图中的硬腭前部,再发音。演示后,让学生自己体会。

  对初学者的教学,这些内容都不需要老师用语言去描述,只需用具体的手势去演示,这样学生就可以集中精力去观察去体验;再加上在老师的调动下,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掌握发音要领了。

  我认为,对初学者的拼音教学应抓住重点,反复操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产生互动效应,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6: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再罗嗦几句自己的体会。

教拼音时各个国家的学生反应是不一样的,重点和难点也不一样,切记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韵母u和ü,对于日本学生和韩国学生来说这两个比其它音更难掌握,而英美的学生表现得则不明显。这是因为u 这个音在日韩语中都有个相似而完全不同的音,日语是“ぅ”韩语是“一”,他们的发音均比汉语的“u”发音部位靠后,在靠近舌根的地方,而且是不圆唇,日语中这个唇形特别扁,像e的唇形。他们一发音就不自觉地发到他们熟悉的那个音上去了,教的时候一定要讲清他们的区别。那么你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示范动作,发完这个音,你可以把脸侧过去,让学生看清楚,这个音虽然不圆唇,但是嘴唇是类似圆形的,而且向前突出,有点象撅嘴的样子。通过这样的对比,我想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这样讲归讲,最好是你自己从实践中去摸索教学方法。其实教学的艺术也体现在这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你说是吗,emily?

[ 本帖最后由 深涧聆鼓 于 2006-9-16 13: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14: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调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作者:焦辉郢
来源:人教网
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1728.htm
汉语教字中的语调常常被认为是不甚重要的,表现在不少的基础汉语教材中语调内容未被列在其内,有的则将其推至到第二学期的文选教材里或朗读的内容中;授课教师也常有忽略语调教学的现象。我认为这种情况应予以扭转,应正视语调在汉语教学中的位置。理由如下:

  一、汉语的语调在人们的官语交际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人类有了语言才赖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一般情况下,运用的是能表达完整意思和观念的句子,以达到感情的沟通和完成观念的交流,而且期间必然会表现出个人的喜怒哀乐、赞成或反对、爱或恨等情态,这些情态因素不仅仅体现在词语的选择上,还一定会通过句子的语调表现出来。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调,从直觉上可以对对方的情态作出判断,而后做出自己的反应。日常生活中的打电话就是很好的例子。当你通过电话向对方征求对某事的意见时,即使对方只答了一个“好”字,你也可以判断出对方的态度。如:

  问:“你看,这么办,好不好?”

  (1)答:“好”(一般正常的陈述,降调,表示同意)

  (2)答:“好”(语调上扬,有轻松愉快之意)

  (3)答:“好”(曲折语调,有不耐烦,无可奈何之意,只得同意)

  (4)答:“好”(曲折后上扬,表示疑问,这里是反问,表示不同意)

  在这里“好”这个音节的语音形式已不是音节本身三声和半三声的声调范围,体现出的是语调的变化。

  可以这样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情态因素的言语是不多的。即使是客观地介绍情况、讲授知识,说话人也有自己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会很自然地流露在语调上。因此只要说话(或者说有言语现象)就离不开语调。因此语调不仅仅在朗读和表演艺术上,在日常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我们进行汉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发音,还要让学生掌握言语交际技巧,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当然包括了掌握和驾驭语调的能力。所以对语调教学应予以应有的重视。

  二、语调是语音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到底什么是语调呢?语调是指说话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抑扬、轻重、高低、快慢的变化,是体现在句子上面用来区分句型和句子的意思的。其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句子的停顿、重音(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句调等。

  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语音教学是很重要的,其中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教学是重点,声调是难点。

  语音教学除了音节外,还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还应包括句调、重音、节奏等。广义地说,句调、重音、节奏都属于语调范畴,语调也是语音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认为在语音教学阶段就应该有语调的一席之地。

  对零起点的学习者在语音阶段进行语调教学有没有可行性呢?我认为是有的。因为学习了声母和单韵母、复韵母之后,就要拼读最简单的句子,此时就可以进行基本语调的训练,如:陈述句的降调,疑问句的升调。随着声母韵母的学习,拼读句子的训练会逐渐增加,相应语调的训练也就可以增加,然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体会汉语的语调一般都体现在句子的最后一个音节上的特点,并可与学生的母语进行类比。初学汉语的学生从心理上讲,他们极愿意和注意摹仿、记忆,这样在语音教学阶段中,可为以后的语调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声调教学和语调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对学生进行声调训练时,需要及时从单音节过度到多音节,然后到句子。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因为学生掌握声调的更大困难是在语流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唱起一个音节的四声来往往是比较准的,可是一到语流(即把词组成句子连贯地说出来)中就把握不住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这种言语现象已经建立了音和意的联系,它的语音形式不是词与词的语音形式的简单加合,还包括音变、语调、句调。当学生把握不准时,自然地会受其母语语调的牵制,出现奇怪的腔调。我想学生所说的“汉语的声调很难”,就是指这种语音形式的声调变化,其中是包含了语调的变化。所以我认为语音教学不管是集中进行还是分散进行,“从声调出发,在大量的语流中练习声调,带动语音训练”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针对性的,这种语流的训练,实际上是声调和语调的同步训练,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声调难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汉语的声调和语调的关系,赵元任先生在论述字调和语调能否并存时,曾做过一个恰当的比喻,像小波与大浪:“大浪在那起伏,每一个浪头上仍旧可以有小波,所以字调在语调上就仿佛小波在大浪上似的,都可以并存的。”这种小波与大浪的并存,正说明了声调与语调的密切关系,小波有自己的起伏,而大浪总地影响着和牵制着小波,句调会影响字调使其调有所改变。因此,小波和大浪都是语音教学中要考虑的,声调教学与语调教学是不能分开的。

  总之,找认为语调教学在汉语普通话教学中应有一定的位置,不应忽视,所渭的一定位置,不是要喧宾夺主,也不是要教师大讲语调的理论知识,而是指重视语调的听和说的强化训练,加强学生接收语调信号的能力。在汉语教学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的教学,教师应重视语调教学;在编写基础汉语和不同级别的教材的时候,应有语调教学的位置;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获取课堂内学不到的语调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汉语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具有驾驮汉语普通话的能力,距能操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的标准就会越来越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7 16:34 , Processed in 0.0767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