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85|回复: 0

《金瓶梅词话》“VO在L”形式的结构考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3 12: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瓶梅词话》“VO在L”形式的结构考察



作者:荒木 典子(早稻田大学)


0.引言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在+处所”放在动宾结构后面,即“VO在L”的形式不常用,且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一定要带数量词。第二,宾语是“不定指”[1]
的名词性成分。请看陈平(1987)举的例子。
*这个名字在上头 
*名字在上头
几个名字在上头
一个名字在上头
个名字在上头
(下线―引用者)
在明代白话作品里,这个句法形式较为多用,而且宾语无限制条件,结合也很自由。请看下面的《金瓶梅词话》的例子。
  1)連忙藏經濟在床身子裡,用一床錦被遮蓋的。(83・4a)宾语是“定指”
2)西門慶擎茶在手。(35・3a) 宾语是光杆名词
本文对属于不同系统的“VO在L”进行对比,并对这种“VO在L”格式的历史演变作出初步的推测。

1.普通话中的“VO在L”
先讨论普通话的情况。我们经常看到的是O不出现在V和“在L”之间的“V在L”。在此我们把这个形式叫做复合式,把“VO在L”叫做隔开式。在这里通过复合式和隔开式的对比进行考察。按照“时序原则”,复合式的“在L”跟隔开式的“在L”都可以说是表[终点]的介词短语。[终点]这个语义角色跟“宾语须带数量词”这个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沈家煊(19951999)论述了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具体反映。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点的动作是“有界”动作,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或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的动作是“无界”动作。“VO在L”形式既然是有终点的有界动作,宾语也应该是有界名词性成分。有界名词性成分就是可数的,凡是有数量修饰语的名词性成分都是有界名词,有界名词最典型的是“数量名”。因此,“VO在L ”的O须带数量词。那么,为什么宾语不应该是“定指”的名词性成分呢?沈1995)认为,
“有界—无界”这对概念跟“有定—无定(陈文所说的‘定指—不定指')”这对概念不是一回事。“买两条鱼”和“买这两条鱼”里的名词性成分,一个无定,一个有定,但都是有界的。这就是说,虽然有定名词一般也是有界名词,但无定名词往往不是无界名词。
一般地说带指示代词“这、那”的名词性成分、人称代词、专有名词是“定指”的,也是“有界”的。但是不能说“写这个名字在上头”。有可能宾语既然是“定指”成分,就有更合适的地方——主语或者“把”字的宾语(陈文说,这些句子成分有由定指格式的名词性成分充当的强烈倾向)——,所以宾语再不能夹在V和“在L”之间了。我们今后等再有了机会,将继续探讨,是否有“如果宾语是定指格式的名词性成分,就让谓语动词带致使义”这个必然。
两个形式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就是动词和“在L”是否被宾语隔开。结构上的区别体现了什么?是否会影响到语义功能?先考虑一下V和“在L”的复合有什么原因。石村(2000)认为V和“在L”的复合化跟其他的动补结构的复合化的动机都一样,是为了获得致使义的。比如说,“活”(“live”)是个不及物动词,变成了“救活”(“rescue”),成为及物动词而得到致使义。同样,“在~”(“存在于~”)跟动词复合为“V在~”(“让…存在与~”),就得到致使义。由此可以说,在隔开式里,V和“在L”既然没有复合,就没有获得致使义。另外,宗丽(1999)指出,“VO在L”形式中的动词表达的动作较为简单、力度小、甚至倾向于静态。我们可以说,这些动作自然实现,不需要致使义。两个形式的“在L” (在此把“V在L”的“在L”叫做[在L 1],把“VO在L”的“在L”叫做[在L2])虽然都表[终点],但是从动作有没有致使义这一点来看,两个[终点]稍微不同。把[终点]的语义功能分成两种:由致使义动作到达的终点是[终点1],自然到达的终点是[终点2]。 [在L 1] 跟[在L 2]分工分得很清楚。前者的语义功能是[终点1],后者是[终点2]。请看下面的表。
  〈现代汉语的情况〉
结构上的分类

L1

L2

语义功能

终点1

终点2


在此补充一下。“洗干净衣服”不能换成“洗衣服干净”,“洗一件衣服干净”也不能说。要实现“衣服干净”的状态,就需要致使义,所以总是应该复合。相反,“某个东西存在了某个地方”的状态,不一定需要致使义(这时结果成分是[终点2])。这是结果成分“在L”和其他结果成分不同的特征。

2.《金瓶梅词话》中的“VO在L”
在明代白话作品《金瓶梅词话》中,“VO在L”有80例[2]
,跟复合式“把/将OV在L”(144例)并存(这次排斥了诗词中的例子)。宾语无限制条件,结合很自由。再举几个例子。
3)西門慶分付玳安放錦杌兒在上席32・9a
4)那吳典恩一面接了銀在手,叩頭謝了。(31・4a
5)如何穿這個鞋在脚上。(28・8b
   6)武大郎好有福,招得這位娘子在屋裡。(3・11b
由此可以说,宾语的两个条件在《金》的语法系统中没有关系。关于数量词的问题,我们可以说,在《金》的时代谓语的有界化还没完成。石毓智、李讷(2001)先指出,现代汉语里的句子,往往需要一个体标记、数量词、时间词、介词短语、结果补语等使谓语动词有界化,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句子。然后提到;
虽然有界性成分的语义特征和所属的词类很不一样,但是它们拥有共同的语法功能:使谓语中心动词有界化。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有平行的历史发展,并且所有的发展都是成熟或者完成于十至十五世纪之间。
相反,在这里我们发现,就“VO在L”形式来说,谓语中心动词的有界化在《金》的时代(16世纪的后半期)和地域还没完成。
    关于“定指”跟“不定指”的问题,有可能因为“把”字句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在《金》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少的“把”当作动词的例子。
  7)他便把條蓆子,就武大靈卓子前睡。(9・5b)
8)那婦人先把砒霜傾在盏內,却舀一碗白湯來把到樓上。(5・7b)
9)因奴拙夫不聼人言,把着正經家事兒不理…(14・2a)
10)于是叫伯爵把酒,謝希大執壺,祝日念捧菜。(16・11a)
是不是还没完全分化为宾语前置标志?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在L”的语义功能。先看在《金》里哪些动词能进入“VO在L”。
  出现次数
9      
6                     
4                     
3      ,/,,,
     2      ,,穿,,,,,
     1      ,安插,安放,,,,藏鎖,,,丟放,,,,,,,,,,,,,,,拖番,,,
大部分的动词很像宗丽(1999)所说的容易进入“VO在L”的动词,这些动词往往表示简单、力度小、还有倾向于静态的动作,比如说,
11)這春梅取一盞在手。(63・11a
12)那婦人一面接酒在手,向二人各道了萬福。(3・11a
而且,只要执行“擎”、“接”这些动作,东西便在手上了。“在手”是一种羡余的信息(宗文也提到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致使义是不需要的。
宗文还指出动作方向朝向施事者的动词、从这个引申而来的含有“获得”语义的动词的一部分也容易进入这个形式。比如说,
  13)买了一箱方便面在家里,一星期没出去。
(宗丽 1999。下线——引用者)
在《金》中也有相似的例子。
  14)武大郎好有福,招得這位娘子在屋裡。(3・11b
不过下面的例子却有相反的倾向。
15)西門慶…,遞舌頭在他口內(65・9a)
此之外,还有“遞舌頭”3例、“舒舌頭”1例、“吐舌頭”1例。这些动作方向朝向施事的外面。由此可以说《金》中有下面的倾向:[在L2]的语义功能,基本上表示的是[终点2],但也不排除有时表示[终点1]的可能性。

3.结语
总结一下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推测,有[终点1]的“VO在L”随着“把”字句的发展,成为复合式,即专门表示致使义的形式。而有[终点2]的“VO在L”随着谓语“有界化”的发展,宾语带上数量词而有界化,作为“VO在L”保存下来。请看表1和2。
    在此补充一下。在崇祯本(北京大学藏《新刻绣像金瓶梅》影印本)中,《词话》中的“VO在L”大部分被保存。从此可以推测,在一段时间里,读者能接受这个非完成的有界化的形式。

表1 普通话跟《金》
 

现代

《金》

O=有界



O=“定指”


      △
动词表示的动作

简单、力度小、倾向于静态

不一定

“在L2的语义功能

[终点]

[终点] 有一些[终点]




表2 《金》以后的变化
VOL”(O:有界、無界、“定指”、“不定指”)
   “在L”=終点1    “在L”=終点2

   “把OVL”       “VOL”       
     O是定指,有界           O带了数量词,有界化      


〈参考文献〉
『全本金瓶梅詞話』 1982.香港太平书局 明、万历刊本(旧北京图书馆藏)影印本。

荒木典子 2004.「『金瓶梅詞話』の兼語式と処置式―“VOL”と“把OVL”を中心に」,第30期。東京:早稲田大学中国文学会。
2005.「“VOL”の動詞賓語と数量詞―『金瓶梅詞話』と現代中国語の対比を中心に―」,『中國文學研究』第31期(近刊)。東京:早稲田大学中国文学会。
石村広 2000.「“VL”形式と結果表現」,『人文学報』No.311:93-108。東京:東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
周媛 2003.「現代中国語の情報配置原則から見た“V在~”文」,『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中国文学会報』第22:33-47頁。東京: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中国文学会。
杉村博文 1994.『中国語文法教室』。東京:大修館書店。
山口直人 1988.「介賓連語補語の特殊なものについて―特に「在+場所」の場合―」,『折尾女子経済短期大学論集』第23: 79-98頁。
横田文彦 2001.「中國語の着點を表す結果表現に關する一考察―廣東語の「VO [hai]L」構文を中心に―」『中國文學研究』第27:51-67頁。東京:早稲田大学中国文学会。

陈平 1987.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81-92  
           頁。
范继淹 1982.「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71-86页。
李讷、石毓智 1999.「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与句法结构的嬗变」,『中国语言学论丛』第2輯:83-100页。
罗自群 1999.「现代汉语方言“VP+(O)+在里/在/哩”格式的比较研究」,『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51-61页。
吕叔湘 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 1999.「“在”字句和“给”字句」,『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94-102页。
石毓智、李讷 2001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俞光中 1986.「《水浒全传》句末的“在这(那)里”考」,『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63-69页。
俞咏梅 1999.「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21-29页。
宗丽 1999.「“VO在L”格式中的动词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巻第5期:112-116页。

[1]
据陈平(1987)说;发话人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预料受话人能够将所指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起来,能够把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分开来,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定指成分。相反,发话人在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预料受话人无法将所指对象与语境中其他同类成分区分开来,我们称之为不定指成分。

[2]
不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兼语式成立的“有、留”当谓语动词的例子,而包括VO這裡/那裡/裡面/此/內”的例子(9例)。这些例子有可能成为表持续的语气词,但不好判断,在这里保留。


[ 本帖最后由 Ostrich 于 2006-9-23 12:4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0:09 , Processed in 0.1140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